2019年電影《流浪地球》
[說是科幻,但或許劃在“劫難後生存”或“動作片”更合適,本人打分6.5/10,豆瓣評分8.0]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陽即將解體,人類決定利用行星發動機將整個地球推出太陽係,“流浪”2500年加入另一星係。在逃離太陽係的過程中,地球麵臨被大自己1300倍的木星引力“捕捉”。通過合作、拚搏和自我犧牲,終於避免了“滅族”的劫難,踏上跨越宇宙的未知征程。
這部影片是中國電影在科幻這個大類上一個突破,是中國製片人和導演頭一次用最新的製作技術(不僅僅是計算機圖形製作合成)表現一個未來世界的畫麵,其中有劫難後北京上海的地標建築,也有空間站和星際旅行。這個突破是否能夠帶動更多電影行業人士,更重要的是更多中國觀眾對未來題材的關注,或許還要拭目以待。但我們確實應當減少些對“穿越”到唐代或清朝的興趣了!
我從這部電影看到另一個在科幻電影大類裏待展開的中國元素:大群體合作之中產生的巨型“科幻”工程,而不是一個或一小隊科學家的專業探索。我仍不確定這能否開拓成一個方向,因為這會與電影故事陳述和體驗的個體性質相衝突。中國元素、尤其是中國人哲學上的概念在電影中的使用,甚至潛在地推廣將是今後很多年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國內一些影評人在討論《流浪地球》時對這些中國元素均有提及,比如集體主義,犧牲精神和家國一體等等。
對《流浪地球》的肯定著眼於對它代表著一種努力、一種趨勢的讚賞。國內的一位朋友說:“我給8打分。正常打分6分,再加2分情感分,主要是我以為國內拍不出這種題材的片子。所以不管怎樣,能拍出來就多給點兒鼓勵分”。我十分讚同。看了幾段電影拍攝過程的記錄,包括演職人員談心得體會。感覺《流浪地球》創作過程為中國電影工業“培養”了一支拍攝科幻電影的隊伍,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程序和樣本。雖然和美國同行相比,中國科幻電影製作還隻是處於模仿追趕階段,但至少邁出了第一步。
毋容置疑,這部影片的缺陷也同樣是“醒目”的,我個人以為主要欠在劇本上。故事主線之外的次級線索太瑣碎,一些鏡頭讓人感到“非常添亂”,無助於構成有機連貫的故事。另外,必要的線索和畫麵展開的又不夠,讓人覺得缺少鋪墊和連接。劇本創作人似乎在電影敘事的邏輯和節奏上訓練不足,故事(鏡頭)鋪展過程中表現出過多的忙亂、碎片化傾向。每個“段落”都充滿飛快突進的鏡頭,熱鬧無比的場景,但整體上卻少了“抑揚頓挫”的節奏,和扣人心弦的邏輯展開。
2007年美國科幻電影《Sunshine》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對照例子。《Sunshine》裏同樣是以太陽失去功能,地球麵臨劫難為背景。一小隊八名宇航員乘飛船接近太陽,準備利用攜帶的氫彈重新引爆恢複太陽的光芒。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一個個獻身但最終實現目標。重新看一遍《Sunshine》,感受最大的是電影將每一位宇航員刻畫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失誤又狂躁有恐懼,但同時又忠於職守完成任務。影片從細微之處表現人,呈現故事的全部過程。相比之下,《流浪地球》表現一個更為宏大的事件:一個星球的人工移動。但是,在這個事件當中的個體的塑造完全被淹沒在群體努力的勾畫之中。這到底是導演編劇的短缺,還是中國人思維的特色?
電影《流浪地球》是從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衍生出來的,劉本人沒有參與電影劇本的改寫。必須指出的是:電影和小說實質上的聯係隻有地球“逃離”太陽係這個科幻主線,兩者的細節內容全然不同。電影表現人的希望和永不放棄,而小說卻傳達著後現代主義的猶豫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