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咖啡的顏色

(2024-06-10 09:11:20) 下一個

咖啡的顏色

  應帆

 

後疫情時代,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漸漸習慣一周兩天在家、三天去辦公室的上班模式,並以此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作息。

要說在家和在辦公室的一大區別,那就是在辦公室上班的日子要喝咖啡。每次到辦公室,登陸上網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本樓層的小廚房,用那看上去很摩登先進的咖啡機磨一杯咖啡,加了奶,攪拌均勻了,捧著咖啡再回到自己位置上坐下來。看著杯子上方嫋嫋而升的香氣,時不時呷上一口,心理上就感覺已經可以迎接一天的工作和挑戰了。

我對咖啡其實沒有太多的苛求,完全就是為了提神醒腦,免得午飯後在辦公桌上鬧出打瞌睡的洋相。但是每次看到公司小廚房那個咖啡機給予的各種選擇,也會犯起選擇困難症,比如有黑咖啡、低因咖啡、拿鐵、濃縮咖啡、卡布奇諾等等。第一次用這咖啡機的時候,我幾乎有點不知所措。

嚐試了幾次,我最終選定、並一直持之以恒的是菜單上名叫“綠山早餐”(Green Mountain Breakfast) 的一款咖啡。“早餐”的定性之外,更讓我神往的是“綠山”之意境。而這兩個字裏頭,“綠”當然又是更讓我心動、心定的顏色,仿佛在這顏色寡淡的公司小廚房裏,也可以想象“悠然見綠山”,或者至少“悠然品綠山”。

說來似乎有點不合情理,咖啡的顏色人盡皆知,偏黑近褐,或紅或棕,苦澀裏傳香氣,暗黑裏提精神;但偏偏這一款“綠色”咖啡讓我情有獨鍾,提神的同時,還覺得它會有安心的功效。

“綠色”並不是唯一能增加咖啡品牌魅力的顏色。在紐約大街上一走,咖啡店俯拾皆是,很多也喜歡用顏色來招徠貪咖啡杯的人,比如分店隨處可見的、來自加州的藍瓶咖啡(Blue Bottle),來自澳大利亞的藍石路咖啡(Bluestone Lane),此外還看到過白樺樹咖啡,黑狐咖啡等等,似乎都喜歡用顏色來做營銷策略。

仔細想想,紐約街上咖啡的顏色如此“五花八門”,或許也是因為受到茶和酒的影響。同屬飲料類,茶喝酒都在顏色上大做文章。比如,雖然茶水的顏色最終脫不了暗黃的底色,但光從茶葉上大家就可以分出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等等品相。酒也一樣,白酒、紅酒、黃酒、清(青)酒之外,據說還有紫酒、橙酒、綠酒、灰酒、黑酒等。又聽說評價葡萄酒的時候,專業酒評家們會有更細致的色階劃分和描述,比如金色、青檸色、琥珀色、石榴紅、寶石紅之類。套一句網絡流行語,光是想想看這些炫目的顏色,“我也是醉了”

人類當然從來就是顏色控。“見色起意”,細究起來,這個成語並不是說看到美色而起歹意,其實可以是一陣見血的心理學總結。每一位飲者,對著每一種飲料,顯然都有自己心儀的顏色,飲料的品牌之外,它們的顏色也似乎能決定一個人的心態、身份和喜好。

說回咖啡的顏色,“綠山咖啡”當然不是綠色的咖啡(雖然據說有綠色咖啡豆可食用),而不過是一個招牌,用來給予飲者各種心理暗示的營銷策略罷了。其實公司大樓一層就有更高級一點的、但並不免費的星巴克咖啡。星巴克最早的商標是一個黑色的雙尾賽壬,後來加上綠底白字的圓形邊框,但從2011年起,就是純粹的綠底白妖造型,簡潔又鮮明,具有世界品牌的辨識度。看上去,他們也是意識到了綠色對於咖啡的重要性和咖啡飲者的吸引力。

隻是對我這樣不求甚“品”的咖啡飲者來說,永遠記得的也許是《紙牌屋》裏麵的一個小人物曾經握著一杯星巴克咖啡說:好久沒享用過這麽美味的咖啡了。

想起去年夏天在倫敦玩。每天在外麵跑,更需要咖啡提神助力,同時也覺得一個城市的咖啡店似乎也會給人機會來品嚐這城市的風情。

倫敦的咖啡店倒不是以色誘人,卻也常有令我莞爾乃至瞠目結舌的名字。比如他們有一個家叫“請改變”(Change Please)的咖啡連鎖店,而在金融區附近看到一個小小的店,赫然就叫“改變生命的咖啡”(Life Changing Coffee)。初看之下,覺得是個聳人聽聞的“標題黨”,但回頭想想,誰又能否認,一杯咖啡、乃至一杯咖啡的顏色、甚至隻是咖啡名字裏的顏色,往往就能改變我們一早、一天的情緒乃至生活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