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海戰(1942年6月4-7日)是二戰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美軍在以少敵多的劣勢下擊敗日本海軍。雖無直接證據表明美軍明確引用孫子兵法或孫臏的賽馬策略,但從戰略和戰術角度分析,某些決策與孫子兵法及孫臏賽馬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下是對中途島海戰中可能體現的孫子兵法原則及類似孫臏賽馬策略的運用分析:
用下等馬對敵上等馬(必敗但消耗對手強馬)。
用上等馬對敵中等馬(取勝)。
用中等馬對敵下等馬(取勝)。 通過這種排列組合,田忌以2:1的勝局逆轉。
在中途島海戰中,美軍麵對日本海軍的絕對優勢(日本擁有4艘主力航母、眾多戰艦和經驗豐富的飛行員,而美軍僅3艘航母且飛行員經驗不足),通過情報優勢和戰術安排,類似孫臏賽馬策略地優化了資源分配:
情報破譯,知己知彼:美軍通過破譯日本海軍的JN-25密碼,提前獲知日本進攻中途島的計劃(代號AF)。這相當於孫臏賽馬中的“知敵”,美軍明確了日本的艦隊配置和行動意圖。
以弱誘敵,消耗敵強:美軍在中途島部署了大量陸基飛機(包括老舊的布法羅戰鬥機和B-17轟炸機),這些飛機雖戰鬥力有限,但用於初期騷擾和吸引日軍戰鬥機的注意力,類似孫臏用下等馬對敵上等馬,消耗日軍航母的防空力量。
集中優勢兵力,攻擊關鍵目標:美軍航母“企業號”、“大黃蜂號”和“約克城號”的艦載機(尤其是俯衝轟炸機)在關鍵時刻集中攻擊日軍航母“赤城”“加賀”和“蒼龍”。這類似孫臏用上等馬對敵中等馬,抓住日軍航母在換裝魚雷/炸彈時的脆弱窗口期,一舉擊沉三艘航母。
靈活調整,伺機而動:美軍指揮官斯普魯恩斯和弗萊徹根據實時戰況調整艦載機出擊時機,避免與日軍零式戰鬥機正麵硬拚,類似孫臏用中等馬對敵下等馬,最大化戰果。
通過這種“錯位打擊”,美軍以較弱的兵力實現了以少勝多的效果,擊沉日軍4艘航母(赤城、加賀、蒼龍、飛龍),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局勢。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美軍的情報破譯工作(由約瑟夫·羅什福特領導的HYPO小組)是勝利的關鍵。美軍不僅確認了中途島是日本進攻目標,還掌握了日軍艦隊的航線、兵力分配和時間表。
相比之下,日本指揮官山本五十六低估了美軍的情報能力,誤以為中途島的防禦薄弱,且未料到美軍航母的埋伏。這種信息不對稱讓美軍占據了戰略主動。
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兵法強調“正兵”與“奇兵”結合。美軍在中途島的陸基飛機和防禦設施是“正兵”,吸引日軍注意力;航母艦載機則作為“奇兵”,在日軍航母防空薄弱時發動致命一擊。
6月4日上午,日軍航母因忙於應對中途島的陸基飛機攻擊和換裝武器,導致甲板暴露。美軍俯衝轟炸機抓住這一短暫窗口,僅用幾分鍾就重創三艘日軍航母,體現了“奇勝”的效果。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孫子兵法提倡出奇製勝。美軍航母編隊隱蔽在日軍偵察範圍之外,待日軍注意力集中在中途島時突然發起攻擊。
日軍指揮官南雲忠一未料到美軍航母的存在,導致艦隊防空部署不足,航母在最脆弱的時刻被擊中。
兵貴神速
孫子兵法強調快速行動以搶占先機。美軍在破譯情報後迅速集結航母編隊,並在戰鬥中快速調整戰術。例如,當美軍偵察機發現日軍艦隊位置後,斯普魯恩斯果斷命令艦載機出擊,抓住了日軍航母換裝武器的關鍵時刻。
虛實結合,誘敵深入
孫子兵法中“虛者實之,實者虛之”的思想也在中途島體現。美軍通過在中途島的防禦部署和佯攻,製造了島嶼防禦是主要戰場的假象,誘使日軍將主力集中於攻擊中途島,而忽略了美軍航母的威脅。
同時,美軍航母保持無線電靜默,避免暴露位置,創造了“虛”的假象,最終以“實”的突襲重創日軍。
戰略欺騙:美軍通過情報戰和佯動,誤導日軍判斷,類似孫子兵法的“兵者,詭道也”。
集中優勢兵力:美軍在關鍵時刻集中艦載機攻擊日軍航母,體現了孫子“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的原則。
因敵製勝:美軍利用日軍指揮係統僵化、缺乏靈活性的弱點,針對性地製定戰術,類似孫子“因敵變化而取勝”。
文化與曆史背景:美軍指揮官(如尼米茲、斯普魯恩斯)未必直接受孫子兵法啟發,他們的決策更多基於現代戰爭理論和情報優勢。但孫子兵法的普適性使其原則在無意間被運用。
技術因素:中途島海戰的結果高度依賴航空母艦、艦載機和雷達等現代技術,這些在孫子兵法時代不存在,因此孫子兵法的應用是間接的、理念層麵的。
運氣因素:美軍俯衝轟炸機在關鍵時刻發現日軍航母並命中目標,帶有一定偶然性。孫子兵法雖強調“謀”,但中途島的勝利也離不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