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翁隨記

自言自語, 自娛自樂。   
正文

Agentic AI:通往AGI的道路?

(2025-08-31 07:10:08) 下一個

自打2022年11月底,OpenAI扔出ChatGPT 3.5這個“深水炸彈”以來,整個科技圈算是徹底炸了鍋!好家夥,一瞬間,什麽“第四次工業革命”、“人類終極替代”、“奇點臨近”……各種希望與恐慌齊飛,口水共長天一色。大公司們全都坐不住了,穀歌、微軟、Meta、咱們中國的百度、阿裏、騰訊、深度求索(DeepSeek)啥的,一個個擼起袖子下場肉搏,生怕錯過了這張通往未來的船票。

今天呢,咱就一塊吃個瓜,嘮一嘮這波AI大熱背後的門道。咱不光要看看現在的AI(LLM大模型)是咋工作的,更要瞅瞅最前沿那幫人正在鼓搗的“Agentic AI”(智能體AI)是個啥玩意兒。它被很多人認為是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最有戲的一條路,但這路到底靠不靠譜?咱就掰開揉碎了,用大白話聊聊。

一、 基石:“大力出奇跡”與“統計學的勝利”

首先啊,咱得明白這波AI熱的理論基礎。人工智能研究曆史上主要有兩派:“符號主義” 和 “聯接主義”

  • 符號主義:這派老教授們認為,智能嘛,就是對符號的推理和操作。你得把世界的知識變成一條條清晰的規則(比如“如果下雨,那麽要帶傘”),讓機器像數學家一樣按規則計算。這路子聽起來很靠譜,但問題是你很難把全世界所有知識都寫成規則,太死板了。

  • 聯接主義:這派呢,覺得咱們該學學人腦。人腦不是靠規則,是靠一大堆神經元連在一起。於是他們就搞出了深度神經網絡,試圖用“網絡結構”和“海量數據”來模擬這種聯結。這一波AI大模型熱,完全是聯接主義的勝利。

那ChatGPT這類大模型(LLM)到底是咋回事呢?說白了,它是在玩一個超級複雜的“文字接龍”遊戲。

您想啊,它把咱們所有的話都拆成最基礎的詞元(Token),然後在這些詞元張開的成千上萬維的超高維空間裏(這地兒咱凡人想象不出來),通過喂給它互聯網上幾乎所有的語料(海量數據),不停地調整網絡裏幾千億甚至上萬億個參數。目的就一個:找到一種基於統計學的函數聯係,使得你輸入一段話(上文),它能計算出下一個詞最該是啥(下文)。它不“理解”意思,它隻是在尋找模式匹配的最大化

當然,光這樣還不夠牛。關鍵性的突破叫 Transformer架構,尤其是裏麵的 “注意力機製”。這玩意兒就好比咱讀書時的“劃重點”。模型在處理一句話時,這個機製能讓它知道哪些詞更重要、更需要“關注”。比如“我吃了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模型會更多地關注“吃”和“蘋果”的關係,而不是“一個”和“又”。這讓模型的訓練和輸出效果上了個大台階。

最後,再加上一條 “縮放定律”——模型越大、數據越多、算力越強,效果就越好——巨頭們就開始“大力出奇跡”了。砸錢!堆算力!堆數據!就這麽著,ChatGPT、DeepSeek V3這些“基礎大模型”就橫空出世了。所以你看,現在的LLM,本質上是一個由數據驅動的、基於統計學的、超級模式匹配係統

二、 進化:從“提示詞工程”到“AI智能體”

大模型是有了,咋用呢?這過程也挺有意思,是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

  1. Prompt工程(提示詞工程):最開始大家發現,這模型傻乎乎的,你問得不好,它就答得偏。於是乎,誕生了一個新職業——“提示詞工程師”。這幫人幹的活兒就是像咒語一樣,精心設計你的提問方式,才能從模型裏“召喚”出最準確的答案。說白了,就是教人怎麽跟AI“說人話”。

  2. GPTs與自定義助手:後來OpenAI又搞了個“GPTs”,讓普通人不用寫代碼,也能通過對話定製一個具備特定知識和功能的AI助手。這算是應用落地的一小步。

  3. 上下文工程:玩著玩著,大家又發現,AI的“記性”很差,它隻記得你當前對話裏說過的話(上下文)。於是,“上下文工程”的概念火了。意思就是,你得學會在對話中巧妙地給它提供背景信息、設定角色、規定格式,把它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這就像你跟一個新同事交代工作,背景說得越清楚,他活兒幹得越漂亮。

  4. AI Agent(AI智能體):光靠人在那不停地“提示”和“交代上下文”太累了,而且幹不了複雜活兒。於是,AI Agent 的概念就閃亮登場了!這才是重頭戲。

    它不再是那個你問一句它答一句的“聊天機器人”了。一個真正的AI智能體,是以一個LLM大模型作為“大腦”,然後給它裝上“四肢”和“工具箱”。

    • 大腦(LLM):負責理解你的目標、進行思考、做出決策。

    • 控製係統(符號主義歸來!):這是關鍵!這套係統 outside the brain(在大腦之外),它由傳統編程實現,負責規劃、記憶、調用工具

      • 規劃:把你說的“做個官網”這種大任務,分解成“買域名、找設計、寫代碼、部署”等一係列小步驟。

      • 記憶:把對話曆史、執行結果存到外部數據庫裏,形成長期記憶,下次不用再從頭說。

      • 調用工具:讓它能真正“動手”做事!比如,寫段代碼調用搜索引擎去查天氣,或者調用代碼解釋器運行一段程序生成圖表。

    你看,AI Agent是符號主義和聯接主義緊密結合的產物!LLM(聯接主義)負責處理模糊性、創造性思維;外掛的控製係統(符號主義)負責精確的邏輯、規劃和執行。兩者一拍即合,威力倍增!

  5. Agentic AI(智能體AI):當大家做AI Agent做得多了,就抽象升華出了一套方法論和新範式,這就是Agentic AI。它代表的是一種構建AI應用的全新思路:創建能夠自主感知、規劃、執行並完成複雜目標的智能體係統

    現在幾乎所有大公司和初創公司都在這個方向上狂奔:

    • OpenAI的GPT們正在不斷強化Agent能力。

    • DeepSeek的智能體也能幫你自動處理各種文檔和查詢。

    • 一大堆創業公司在做能自動訂機票、寫周報、做財報分析的專屬職場Agent……

    但是,甭管多強,因為LLM那“統計模式匹配”的老底子,它還是會時不時“幻覺”一下,胡說八道。所以,現階段它主要還是做個“超級副駕駛(Copilot)”——能給你提絕佳建議、幫你完成大部分工作,但最後的方向盤和刹車,還得你這位人類機長來掌握。不過,這個副駕駛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強!

三、 道路:數據飛輪,如何“卷”向AGI?

那這條路最終能通到AGI(通用人工智能)——那個像人一樣能理解、學習、解決任何問題的終極智能嗎?頂尖的AI實驗室認為,而且他們正在用一套強大的方法循環迭代:

  1. 第一步:從“基礎模型”到“推理模型”。最初訓練出來的是基礎大模型,後來人們用強化學習(RLHF)、思維鏈(CoT) 等方法,教會了模型更複雜的推理能力,搞出了“推理大模型”。

  2. 第二步:外掛“控製器”。就像上麵說的Agent,現在搞不定複雜問題?沒關係!我外掛一個控製模塊,把大問題拆成N個小步驟,讓大模型一步一步想,多輪調用它,最終也能拚出答案。

  3. 第三步:合成數據與“數據飛輪”!這是最騷的操作!把上麵這種“多步推理”過程裏產生的優質“問題-答案對”全部收集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全新的合成數據庫。然後用這個數據庫去訓練下一代的基礎大模型。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這一代模型裏需要外掛控製器折騰好幾步才能解決的問題,在下一代模型裏,可能一步就直接輸出了! 複雜的推理過程被“內化”到了模型的新參數裏。

    這就形成了一個越轉越快的 “數據飛輪”
    模型越強 -> 能解決更難的問題 -> 產生更優質的合成數據 -> 用更好的數據訓練出更強的模型 -> ……

    這就好像數學上的極限概念,通過一代代的迭代,無限逼近AGI。這條路子看得見摸得著,是當前頂尖AI團隊最下血本、最腳踏實地在搞的方向。

但是(凡事都有個但是),這條路就完美無缺嗎?

吃瓜群眾們,這裏有個大瓜:光靠這個“數據飛輪”,可能永遠也達不到真正的AGI。
為啥?因為這種方法本質上還是在搞“模式匹配”的升級版,它可能無法產生意識、真正的理解創造力。那些長期記憶和複雜規劃能力,目前也嚴重依賴神經網絡外部的模塊。所以,它最終成果很可能是聯接主義和符號主義的一個強大結合體,一個強大到超乎想象的“工具”,但它可能沒有“心靈”。

四、 其他路徑與未來:一花獨放不是春

當然,世界那麽大,牛人那麽多,不可能所有人都擠在一條路上。

  • 很多人都盼著再來一個像“Transformer”一樣的革命性算法突破,一下子把AI的任督二脈徹底打通。但這個是可遇不可求的,主要靠大學和研究院裏的天才們去琢磨。

  • 真正的頂尖AI公司的研發團隊,其實是多條腿走路:他們一邊瘋狂地卷“數據飛輪”,一邊也在融合多模態學習(讓AI能看、能聽)、探索世界模型(讓AI能預測物理世界)、結合符號推理與神經符號融合。他們是在綜合算法創新、強化學習和係統算力提升的多維度路徑上,穩步向前推進。

所以你看,Agentic AI與其說是一條唯一的“高速公路”,不如說是一個當下最主流的“超級路口”,它匯聚了最多的資源和最實用的技術,確實把我們往AGI的方向推了一大把。但最後那“臨門一腳”的奧秘,或許還藏在其他某個天才的腦海裏呢。

好啦,今天的瓜就吃到這兒。咱們這些吃瓜群眾,就一邊啃著西瓜,一邊看著這幫濃眉大眼的科技巨頭和天才們,繼續上演這場智能革命的大戲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