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聯之友

全球有6000多萬華僑華人,分布在近200個國家和地區,讓我們攜起手來做朋友!
個人資料
僑聯之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端對話|喬衛和網友對話-僑聯工作新視角和僑胞公益

(2017-03-11 10:19:13) 下一個

僑聯工作新視角和僑胞公益

        主持人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2017人民網兩會高端訪談“高談客論”。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副主席喬衛,歡迎您。 [08:58]


        嘉賓喬衛 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08:59]
        主持人 今天我們將就僑聯工作的新視角、華僑公益等話題來聊一聊。首先請問喬主席,今年兩會當中您帶來哪些提案呢? [08:59]


        嘉賓喬衛 我帶來幾份提案,其中有一個提案是我比較認真的或者是長時間一直堅持的,就是我認為僑務工作的視角要調整,或者對華僑的視角要調整。 當我們講到僑務工作的時候,講到華僑,通常我們願意從這個國家有多少人,經濟力量多大,或者說文化水平是什麽樣,哪裏地域的人有多少這幾個角度去考慮。但是實際上我有一個常年來一直堅持的觀點,對僑情的分析應該基於中國在世界格局當中的位置去判斷,比如說當前,當前中國發展到現在,經濟總量第二,它的產品、勞動力、資本、技術,甚至包括文化,需要走出去。走出去的時候,很難免對方是不是能夠完全接受,因為現在世界變化了,市場已經成為稀缺的資源了,走出去能不能夠更好地融入,這使得僑務工作的敏感性,或者華僑這個問題的敏感性已經不局限在東南亞了,它是一個都很敏感的問題,因為我們需要走出去。這個角度上來說,去看華僑,就應該從中國在世界格局當中整體的位置去看它。具體地說,我覺得視角調整可能有這麽幾個方麵。 [09:02]
        嘉賓喬衛  首先,可能要看到中國海外僑胞在中國發展格局當中能夠發揮作用的點。我們知道我們現在處在戰略發展機遇期當中,但是發展機遇期的內涵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有很多方麵,其中一個方麵很重要的,當中國這樣一個發展狀態,很多很多國家都希望中國多承擔一些國際責任,一些不友好國家也希望製約我們,過去曆史上我們希望埋頭搞建設,這樣一個內涵變化了,我需要去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而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時候,毫無疑問,華人華僑這支力量就是能夠發揮獨特作用的一支力量,它的視角就需要調整了。 [09:03]


        嘉賓喬衛 第二,我覺得需要調整的,要看到華僑在多個方麵的作用。比如,我們曆史上對華僑看得比較多的是他對中國的直接貢獻,捐了多少錢、建了多少學校、辦了多少醫院、修了多少鐵路。從這個角度看得比較多,我們把它視為中國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們也認可他們對中國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甚至我們還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因為有了幾千萬愛國僑胞,使得中國改革開放有了獨特的機遇。這幾點沒有錯誤,但是換一個角度去看,我們應該看到,實際上在海外生活的這批華人華僑,為住在國,是住在國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為住在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個貢獻甚至比對中國的貢獻還大。同時,大家希望搭上中國發展這班快車的時候,華人華僑就是住在國發展的獨特機遇。這樣視角就拉開了。否則我們當僅僅看到中國發展的貢獻的時候,可能我覺得實際上對它的另外一個方麵的作用是極大的忽視。而且不斷這樣去做他,不斷這樣去宣傳他,不斷這樣去拓展他對中國發展的直接貢獻的時候,甚至有可能會有引起其他方麵的片麵的認識,或者叫誤解,覺得好像華僑捐了錢都是給家裏的,就是掙的錢都是給家裏的,實際上不是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成了排華的導火索。當我們認識到他們在住在國的貢獻的時候,角度就完全不同了。另外,還是在這個視角當中,要更多地從融入和回饋當地社會的角度看,因為他確實是住在國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這個大約是2014年6月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一批海外華僑的時候講的這番話,就是鼓勵海外僑胞要更好地融入和回饋當地社會,“融入”這個詞我聽得多了,但是回饋當地社會,第一次從最高領導人嘴裏聽到,因為他講的就是一個新的狀態,就是住在國的貢獻,這種貢獻是為中國發展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努力會形成一個和中國交朋友有好處的共識。 [09:08]
        嘉賓喬衛 換個角度說,我們過去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受,我都知道,大家可能都知道,某某國家華人華僑控製了當地經濟的百分之多少。東南亞的某個國家,某個華商經濟控製了當地經濟的百分之多少。這個話過去我們聽起來都很熟悉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去看,或者從我所調整視角的角度去看,這樣一個角度去講,誰當總統誰都會防著這批華人華僑。但如果換成他們是住在國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時候,一定得到的結論是華人華僑為你這個國家貢獻了百分之多少。我曾經在一個地方講過這番話,我們萬萬沒有想到,如果這樣的話,哪個國家的總統不得善待這批人呢?我們又萬萬沒有想到的現場的結論是,一位當地的官員,因為戴著同聲傳譯,第一個站起來為我的這番講話鼓掌,甚至說希望您能到我們的國會去講一講這個事情。中國人在這兒是為你做貢獻的,是中國夢連接住在國人民美好夢想的橋梁和使者。再比如說,需要調整的還有,我們還知道華人華僑回中國發展事業的很多,我覺得這個視角恐怕要調整成為去分享中國發展機會和共圓中國夢的角度。這樣的話,如果僅僅是基於他們對家鄉的感情,會忽略掉在利益製度設計上的安排。 再比如說需要調整的視角,在“一帶一路”當中。“一帶一路”當中依然需要調整視角的原因在哪裏?比如華人華僑能夠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很多人還在討論,實際上這一條不需要討論了,已經成為共識了,沒有任何爭議。但是,關鍵是我們不知道從什麽地方入手,我們可能覺得,海外的僑胞們,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既然習近平同誌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世界級的大戰略,中間有無限的機會,大家會主動參與進來。不是這樣的。這個視角需要調整什麽?就是應該不僅僅有價值的引導,更多的要有利益分配上的製度安排,也就是讓華人華僑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不僅僅追求中國的發展,也要追求住在國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他自身這三方共同發展。 [09:10]
        主持人 我們怎麽來實現中國、住在國和海外僑胞三方的共贏呢? [09:11]


        嘉賓喬衛 “一帶一路”最剛開始設計的時候,我們可以讓海外僑胞們不僅僅從中國的角度去發展,比如中國哪個機器不行了,趕快送出去吧,這個錯誤的。是國際產能合作。比如華人華僑最熟悉當地需要什麽,當地的民眾歡迎什麽,當地人民喜歡什麽,他完全熟悉當地的文化。因此我的想法是,他們可能更多的不是從中國的角度考慮,而是從住在國民眾的角度考慮,應該怎麽讓“一帶一路”做起來。這就是一個重要的調整。 第二,在整個“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當中,基於這樣一個想法,我們也還可以做出一種製度安排,比如像我們在中國推動招商引資的過程當中,在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提出了招商引資的相關的政策措施,實際上通過這樣一個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讓外來者更多的獲利。沒有這一步,中國的改革開放走不到現在,有了這一步,使得中國的發展走到了一個比較快速發展的路徑上去了。一樣,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可以設計出一些模式,設計出一些利益的製度安排,讓華人華僑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獲得自己的好處。當然,從經濟學的製度學派也還有一個觀點,就是投資方與受資方或者受資地區,如果存在著語言、宗教、信仰、習俗、文化等等方麵共識的時候,會極大的降低交易成本,使得這項交易走向成功,這叫文化共識。文化共識實際上降低的交易成本就是華人華僑能夠獲得的一筆紅利。所以我覺得,用這樣一個方式去調整,“一帶一路”會有更多的華人華僑參與進來。我覺得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我們不僅僅要強調它的價值導向,也需要做好相關的利益製度上的安排,這一係列是我覺得視角應該調整的一些觀點。 [09:12]
        主持人 從國內來講,一些不同省市的僑鄉,還有不同省級的僑胞,他們其實都有著不同的特點。我們想請您說一下,如何針對這些僑胞的特點,來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僑務的工作呢? [09:15]
        嘉賓喬衛 僑務工作是對人開展的工作,僑這個概念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概念在於什麽?它是一個群體很龐大,但是,個體需求的差異性很大,這個差異性大在什麽地方呢?比如華僑這個群體,既有億萬富豪,也有赤貧;既有大專家、大學者,也有文盲。在這樣一個群體當中,華僑這個概念是一個曆史範疇的概念,不是一個政治範疇的概念。它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走到了海外,定居在海外,形成的華僑這樣一個群體。所以,它的服務,所謂的以僑為本、為僑服務,核心的問題是解決需求的差異化問題。您剛才的問題是涉及到地域,涉及到不同情況的華人華僑,毫無疑問,地域是有它的特點的,但是,我覺得可能地域的特點也還不能完全地概括僑胞的需求,或者是這個區域的僑胞需求是共同的,不一定。但是,有共同需求的僑胞是很大的群體。比如目前做很多海外年輕人的工作,年輕人熟悉外國的文化,掌握了外國先進的經驗和本領,他回來創業,他所獲得的創業方麵的支持,可能還不足以和常年在國內發展起來的這批人相匹配。可能針對他們的是能夠引導更多的為他創業形成一個好的環境的服務。可能和國內其他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為他們更多地提供外麵的環境、外麵的背景、外麵的聯係不同。比如我們通常把年輕人作為我們引進的對象,我也跟很多年輕人聊過,特別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聊過,他們認為他們確實可以說他們是對象,但是他們說我們更重要的作用你們沒有發現,我們是引進海外人才的橋梁,因為我們在國外有相當大的團隊,有相當大的朋友圈,這些朋友圈如果做好了我的工作,大家是可以一起來到中國去分享中國發展機會的。所以我覺得,從地域的特點來去描述華人華僑的需求上的差異性,可能還不完全,可能需要更加具有針對性,不同的需求可能不一樣。 [09:18]
        主持人 除了地域的劃分以外,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麵劃分更有針對性一些呢? [09:19]
        嘉賓喬衛 我覺得是因人而異。比如福建、閩南、泉州,華僑有老華僑、新華僑,有實力很大的,有家裏很窮的,還在創業的等等這種差異都非常大。地域特點反而體現得不明顯。當然各地開展僑務工作是有特點的,比如廣東省僑聯,福建省僑聯,浙江省僑聯,這些大僑聯開展的工作特點可能不一樣,有它的地域性,但是我覺得單就華僑來說,地域性的特點不是那麽突出,從我們需要提供服務的角度來說,它的差異性確實很大。某一個問題,在廣東出現,同時,可能在黑龍江也出現。 [09:19]


        主持人 咱們怎麽劃分的呢? [09:20]
        嘉賓喬衛 圍繞著我們僑務工作,在群團工作改革以後,中央同意僑聯的改革方案以後,我們所堅持的就是強調它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解決它的所謂的極端化,特別是貴族化、娛樂化,但是最主要的問題是解決和僑界群眾血肉聯係的問題。或者回到我們九代會的報告上來說,我們核心的要解決僑聯從上到下的六級組織,要能夠和海外僑胞建立起密切的血肉聯係,我覺得解決的是這個問題。用掛在嘴邊上的話說,我們要建好僑胞支架。 [09:20]
        主持人 您剛才提到您比較關注青年的僑胞,就是35歲以下的人群,我們也注意到,在這塊橋梁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包括連續多年舉辦了中國僑聯青年委員會講壇,舉辦各種僑界青年創新創業的活動。我想問一下,您認為與老一代的僑胞相比,像這種青年的僑胞,他正在呈現出一種什麽樣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呢? [09:20]
        嘉賓喬衛 我對人做了這樣一個劃分,這是我個人特點的劃分。我大概把人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叫青年人,35歲以下,另一部分叫老人家,35歲以上。做這樣的劃分,實際上是什麽呢?我是基於兩點考慮,當然,這個和我們傳統的老年人、青年人的概念不一樣,我是打上引號的。原因是什麽?我覺得兩點,第一點,我們現在是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在這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過程當中,變化非常多,35歲以上的人,親身經曆了這樣一個發展變化,年齡越大,經曆越豐富。當他經曆越多的時候,他會考慮這個事情結果的同時,他會關注這樣一個過程。比如說可能會看到,發展的這一步也不容易。他會看到這個過程。而30歲以下這批年輕人,由於他沒有親身體驗,可能對結果關注得更多,對過程考慮得少,可能更多想的是未來。這是第一個。這是我們時代變化的第一個。 第二點,很重要的原因在於,3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概小學開始接觸計算機的,互聯網對於他們來說是母語。我曾經做過這樣的比喻,手機是他們帶著體溫的媒體,是可以離開身體的器官,是一天到晚唯一能堅持做到底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給手機充電,可能標誌35歲以上和30歲以下最重要的標誌,充電寶、移動電源是他每天攜帶的標配。因為他已經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對30歲以下的這個概念,這個是兩年以前提出,到現在來說可能應該是32歲以下的,因為就是在互聯網一代成長起來的,他們的視角、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我們不同。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對於這部分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創業需求,和35歲以上的這批年輕人的創業需求,因為我們通常把45歲以下作為年輕人,和他們的創業需求不同。原因是在於他們有很多很多自身的特點。這些年來,中國僑聯的青年委員會在這個方麵確實做了很多嚐試,我覺得有效果,他們逐漸逐漸以地區也好,以行業也好,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發展夥伴、發展的群體,我很高興地看到很多地方的年輕一代的歸國華僑們,他們依托著僑聯這樣一個組織,或者僑聯青委會這樣一個組織,在不斷地成就自己的事業。 [09:22]
        主持人 針對於僑胞,肯定是會有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僑胞,是不是會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和凝聚方式呢? [09:23]


        嘉賓喬衛 我覺得這個角度看,反正30歲以下,肯定是一個獨特的方式,35歲以上的這個群體,老人家裏麵再去分,又分了很多。可能這個和經曆、文化是相關的。可能不僅僅是年齡的問題,可能更多的是他的經曆、閱曆的問題,形成更加有針對性的工作。我們目前下的力量比較大的是因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家都不知道怎麽回事。在僑聯的青委會當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形成了一個大家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交流、互相啟發的氛圍。35歲以上的這些人,可能在有些方麵,年齡上的比較大的差異,並不體現在需求和提供幫助上的差異,而跟30歲以下這種差異是非常非常明顯的。 [09:23]
        主持人 針對30歲以上的這部分人,咱們會有一些什麽樣的措施? [09:26]
        嘉賓喬衛 那是我們傳統的工作。經濟、科技工作,維護權益的工作,聯絡工作,包括相關的一些公益慈善,這種活動那就很多了,我覺得針對華僑的特點,所開展的一些他們在海外聯絡的工作,和他們有外麵的海外的親屬的背景,這些針對性就是我們的日常工作了。會根據這個群體的特點,每個群體或者每個方向的特點,比如說企業家、知識分子,按照這個群體去劃分的。而年輕人的那一部分,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可能思維特點跟他們不同,而上麵這一部分,也不能叫老人家,上麵這一部分什麽特點?實際上他們也在努力地發展著,也在努力地創造著,但是,可能很多方式跟我們理解起來的更方便一些,或者跟我們的想法更接近一些,而跟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可能我們很多方麵不認真去跟大家一起交朋友的話,可能很難交上朋友。 [09:26]
        主持人 2008年,凝聚著僑胞愛心的水立方給中國和世界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您當時是全球華人為水立方捐款方案的策劃者、第一責任人和工作總協調。我們非常好奇,近年來有哪些新的僑胞公益項目是讓您覺得印象比較深刻的?為我們介紹一下這個項目和背後的故事。 [09:26]
        嘉賓喬衛 這些年來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或者中國僑聯的公益事業,開展的也還是比較突出的。比如我們近年來在2008年以後一直到2010年,完成了北川中學的援建,地震的重災區的援建工作。比如說近些年來我們一直開展的對高中階段,就是義務製教育之後高中階段那一部分優秀的孩子,但是家庭環境又不好。這部分孩子進行了珍珠班、樹人班這兩個公益基金的模式去推動它,大概受助麵六萬多人。很多孩子通過這樣一個資助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大學學業,他們同時完成學業以後,又把他們組織起來,作為愛的傳遞者,組成了新的誌願者隊伍,翻過頭來再繼續支持我們的公益事業發展。比如我們僑聯開展的一些僑愛心工程,大概都是我們公益事業當中發展的一些重要的部分。最近我們有些新的嚐試,因為傳統上的工作,我們做了很多,我們一些新的嚐試,就是有一些海外僑胞,可能希望通過我們來去支持一些國外的公益事業的發展。因為從華僑來說,他參與公益事業來說,我曾經做過一次概括。第一個,大概華人華僑這個群體是中國慈善事業的一種最早的參與者和模式的創新者。中國曆史上善人也很多,比較多的施個粥,辦個粥廠,或者是有一些其他的公益事業。但是,華僑的公益事業就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慈善,可能包括一些社會公益事業進來。大概在中國的清代中末期,這種事情就很多。所以,實際上是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的一個引領者,或者是公益慈善事業新模式的一個引領者。從改革開放以來,或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或者近代社會來看,海外的僑胞由於他的生活條件比國內的狀況要好,基本也是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主要參與者。同時,他還起到了一個更重要的作用。中國在跟世界各國交往的過程當中,華僑這個公益慈善力量是世界公益慈善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中國慈善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在這樣一個方向上做了一個延續,我們有一些海外僑胞回國捐款,資助了一些國內的公益事業。我們都按照他們的要求,盡可能把每一分錢用好。但同時,我們也幫助他們關注著另外一個問題。因為各國的華僑力量也不是很集中,他們有時候會在一個方向上關心,比如,在關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一些公益事業的發展。比如說歐洲的、美國的,也包括東南亞本身的這些。他們希望能夠凝聚起力量,共同為我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眾多做一些好事。這樣可能也算幫助自己的故鄉,幫助自己的祖國或者祖籍國多做一份貢獻,使得當地民眾對中國進行的“一帶一路”建設,能夠更加充滿好感。他們就把力量集中起來。比如去年我們在緬甸開展的健康光明行,大家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對緬甸的一部分白內障患者、普通的民眾、去醫院看不起病的民眾免費做白內障手術。那次活動影響也很大。緬甸總統還親自出席了那次活動的開迎儀式。我相信把大家的力量,海外僑胞的力量,除了為中國公益慈善發展做貢獻的這部分愛心充分落實好之外,我們也可能會集中一部分海外僑胞,共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多做一些中國人的善事的力量,我們也會做進一步的嚐試。 [09:32]


        主持人 今天喬主席跟我們分享了僑聯工作的新視角,也包括華僑公益這方麵的一些工作進程,包括很多好玩的故事。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僑聯其實已經站在了全麵深化改革的偉大的起點上。非常感謝今天您作客人民網演播室。今天的訪談到這裏就要結束了,下期節目再見! [09:33]
        嘉賓喬衛 謝謝。 [09:3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京工人 回複 悄悄話 真沒勁,以為會聊點兒華人卡,雙重國籍什麽的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