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曲終個不見,月轉花梢

誤人猶是說聰明。成陰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正文

夏夢時代那群滬港影壇左翼大美女們

(2016-11-03 16:52:39) 下一個

沈河西

 

字號
香港影人夏夢
 
2016年11月3日淩晨,主持人曹可凡發出一條令人感傷的消息:曾被金庸譽為“美如西施”的香港著名演員夏夢去世。導演吳思遠向媒體透露,其實夏夢女士10月30日已經走了。
 
在今天澎湃新聞發表的訃聞《香港老牌影星夏夢去世,享年84歲》下麵,我看到一條評論:跟AB(Angelababy)有血緣關係嗎?為啥看上去有點像?也姓楊,也是從上海過去的。 崇古非今的人看到這樣的評論怕要跳起來說,AB怎麽好和絕代佳人夏夢相提並論!但我想,這位網友講得確實沒錯,都是佳人,但夏夢所處的亂世,是意識形態劍拔弩張的亂。
 
關於夏夢,在八卦流言裏,她是“金庸的夢中情人”,在對香港電影史稍有了解的影迷、學者那裏,她是“香港左翼電影的代表人物”、“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幕後推手”。
 
夏夢是大美人,而且更重要的,夏夢的美和一個左翼的標簽聯係在一起。左翼和美貌,在中國的電影史上,尤其是1949年之後的電影史上,這兩個元素多多少少有一點分離主義的意味。當然,建國後的女演員,秦怡、謝芳也是美的,即便秦怡稱夏夢為“我們的同誌”,但身處資本主義大都會香港的夏夢,分明代表著另一種美學的邏輯。同屬於左翼陣營,夏夢身上的中產階級氣息分外鮮明。
 
夏夢主演的電影《新婚第一夜》
 
幾年前,學者毛尖對謝晉導演的《女籃五號》有過一個有趣的分析,她認為電影女主人公房間的蘭花是上海左翼電影傳統裏的美麗邏輯的延續,這是一種“粗中嫵媚”的社會主義美學。但在日後日漸激進的革命實踐裏,這樣的美學遭到否定。
 
我想,以夏夢為代表的中產少婦式的美貌與內地日益激進的革命實踐之間有某種不兼容性。上海曆史學者張濟順在《隔絕中的想象》一文裏專門寫到,1950年代初期的上海市民通過看香港左翼電影來懷老上海的舊,夏夢主演的電影《新婚第一夜》在上海引起“千方百計為一計,六日六夜為一夜”的盛況。但1963年之後,香港左翼電影也徹底退出了內地市場。
 
在馬來西亞作家子安的《夢回仲夏:夏夢的電影和人生》一書裏,寫到內地的政治氣候對於夏夢電影事業的直接影響。1964年,夏夢一整年裏沒有拍片。1965年末完成《白領麗人》後,拍攝工作再度停頓一年。1966年,當“文革”開始後不久,夏夢欲辭職而被挽留。但是,“文革”極左勢力逐漸滲透到電影界,隨後又爆發了“五月風暴”事件,夏夢終於在1967年9月脫離影壇,並悄悄離開香港。
 
彼時,曾經作為香港左翼影人唯一代表、受到過毛澤東接見的夏夢,對於內地的激進革命有怎樣的看法?是否她也已經意識到她所代表的那個左翼也已經無法為內地日益激進的左翼所相容?在內地,與夏夢顏值相當的另一位著名女星王丹鳳似乎麵臨類似的困境,王丹鳳式的屬於城市市民階層的美貌怎樣在日益農村化的電影美學裏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角色?在拍了《女理發師》、《護士日記》之後,王丹鳳也淡出了影壇。
 
王丹鳳主演的《護士日記》
 
今天我們懷念夏夢,我們連帶著懷念那個逝去的香港電影的左翼傳統的時代。兩年前上海國際電影節專門設了一個夏夢影展,毛尖老師說,像夏夢這樣的好女孩,看遍銀幕都找不到了。我想,毛尖老師也是用了比喻性的說法,背後慨歎的其實是左翼傳統的失落吧。但當我們說夏夢所代表的左翼傳統時,有時會不會把它絕對化?
 
相對於夏夢對於左翼的“從一而終”,另一位同時代的傳奇女星李麗華的“變節”有時會成為左翼人士眼中的反例。
 
李麗華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在左翼大勢所趨的時代,與諸多女星一樣,作為進步影人一員的李麗華當年也參加馬列讀書會,也曾公開撰文表示“今後要站穩人民立場,做一個人民的電影工作者”。但1953年,李麗華“向右轉”,與左派陣營分道揚鑣。李麗華的“變節”,固然是那個時代台灣、內地意識形態交鋒的結果。但對於一位演員來說,意識形態的戰隊本身是否真的就是第一位的?
 
在蘇濤博士的《浮城北望:重繪戰後香港電影》一書裏,專門有一章寫李麗華。在他看來,以李麗華為代表的香港影人在當時並沒有太多自由選擇的權利。1950年代初,內地加強對香港電影的進口限製,而台灣當局禁止左翼背景的電影進入台灣市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李麗華出走左派陣營,並不能簡單用意識形態和道德批判的視角來看待。
 
我們今天回頭再去看明星和政治的關係,或許容易對女明星在意識形態上的選擇有某種浪漫化的想象。尤其說到夏夢,今天很容易把她放在香港左右翼對峙的視野下來看,然而這種簡化的左右對立或許也在遮蔽曆史的複雜性。
 
夏夢簽名照
 
電影史學者沙丹說,本身左右派這些明星一方麵都跟政治有直接的關係,但他們同時也以一種商業娛樂的形式出現在普羅大眾的麵前。在普羅大眾看不到的背後,他們也有很多私下的接觸。那時的香港表麵左右分裂,但底下其實暗流湧動。譬如,他提到,當時許多影人其實在左右之間流動,左右翼陣營之間也並非我們今天想象的那樣水火不容。或許,對於香港電影左翼傳統的浪漫想象本身就是以左右翼為坐標的政治想象在今天失效的一個表征吧。
 
夏夢走了,在那個廣義的左翼影人的圖譜裏,我們還剩謝芳,還有秦怡,還有王丹鳳。想到曾經的大美人王丹鳳在《護士日記》裏說“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也想順著毛尖老師的口吻說一句:這麽晴朗明媚的青春告白,看遍銀幕都找不到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夏夢的離去帶走了一個時代。但是關於左翼的問題我隻想說:幸虧夏夢是在香港,如果回了大陸,想想上官雲珠和舒繡文吧!
czhz 回複 悄悄話 簡直是不懂電影,不看電影之人的胡言亂語, 什麽叫美麗邏輯?蘭花怎麽就扯上左翼了,《女籃五號》不僅女主人公房間有蘭花,男主人公房間也有蘭花,這是兩個情人間紐帶。
czhz 回複 悄悄話 在拍了《女理發師》、《護士日記》之後,王丹鳳也淡出了影壇。
-----------------------------------------------------------------------------------
真是奇葩的寫法,《護士日記》在前,《女理發師》在後,中間隔了5-6年,這期間她演了7,8部電影,包括與趙丹的“海魂”,與孫道臨的“家”,都是當年的大製作。現在這寫法好象她那段時間就演了這兩部似的。而且《女理發師》後,還與馮喆演了著名的 “桃花扇” 。之後就文革了,沒電影演。文革後她又4-5部片子。
東裕德 回複 悄悄話 夏夢大美人當年是我母親心裏的偶像!俺印象深刻母親年輕時也會是夏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