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toMD

感恩,關懷,友誼
正文

金錢與心理健康 司徒

(2025-08-15 23:42:50) 下一個

金錢與心理健康  司徒

 

年過六十了,常常和一些同齡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大家不是退休了,就是半退休的狀態。談話裏最容易出現的一個話題,就是“財務安心”——錢夠不夠用、怎麽安排,常常成為心頭的憂慮。

 

有人擔心:“萬一活得太長,錢花光了怎麽辦?”

有人問:“是不是該買年金才安心?”

也有人其實積蓄不少,卻總不敢花,怕將來會不夠。

 

我也見過一些很有錢的病人,到年紀大的時候,房產、地產很多,收據、契約一大堆,卻不知道怎麽處理,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擁有什麽。這同樣不是理想的狀態。

 

從統計來看,很多人在退休二十年之後,錢不但沒花光,反而比退休時還多。這說明,擔憂往往大於現實。

另外,還有一個研究:一些擁有五千萬美元以上資產的人,在退休時依然覺得,手裏的錢還要再增加一半才夠用。而在幾十萬到幾百萬的人群裏,很多人也說需要翻倍才行。——這現實嗎?

 

所以說,如果你的財務狀況在平均水平或以上,晚年真正陷入貧困的可能性其實很小。

六十歲以後,過度擔心未來的貧窮並不明智,因為更大的風險是疾病:退化性疾病、腫瘤、各種重症,這些比缺錢更容易奪走生活品質與自由。

 

真正的財務健康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平衡:理解金錢,合理使用,並以平和的心態生活。金錢應該是為生活服務的工具,而不是需要畏懼的主宰。

 

我也常常想到心理學的問題。榮格說過:人的前半生主要是建造堅強的自我,後半生則要學會把那種外在的、自我防衛的麵具撕掉,回到內心,尋找真正的自己。

 

幸福感,也可以用一個公式來理解:幸福感 = 你所擁有的 ÷ 你的期待

所以,有時候適當地把期待控製在一個現實的範圍,珍惜你已經擁有的,就能感到更幸福。

 

同時,人也活在兩個領域:一個是 動物本能的領域,追求享樂、食物、性關係、生活趣味;另一個是 神聖本質的領域,追求心中那個最好的自我、理想與意義。

 

短暫的快樂來自本能的滿足,而更長久的幸福,往往來自那種神聖的向往與自我實現。

 

所以啊,錢要懂得用,要學會安心。讓我們一起帶著智慧,也帶著輕鬆,去迎接下一個愉快的生活。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