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之聲

這裏是一些個人的讀經分享。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從認識真理開始。
個人資料
正文

弟兄相爭,兩敗俱傷

(2017-03-04 07:41:47) 下一個

《士師記》第20章的內容不容易理解,難就難在當時的整個大環境是“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都按照自己以為對的去行。然而,以色列中沒有王,難道就真的沒有王了嗎?難道神就被排斥在外,無所作為了嗎?當然不是!人的心中雖然沒有王,可是神依然作王掌權。那麽,我們該如何認識在人看來沒有王的情形下,依然作王的神是如何介入,施行祂的和公平公義呢?在混亂中神的次序又是如何彰顯的呢?

以色列眾人聽說了基比亞的惡行之後,群起激昂,聯絡如同一人,顯示出他們中間依然保存的一些正義感和集體感。他們也沒有上來就打,而是先要求便雅憫人將肇事的匪徒交出來,先禮後兵,合情合理。以色列人不但在人數上占優,在道義上出師有名,做法合情合理,而且也求問神。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取勝應不在話下。然而,以色列人卻先輸掉兩陣,損失四萬人;直到第三次攻擊才取勝,殺敵二萬五千人。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麽神不一開始就讓以色列人就取得勝利呢?為什麽這麽一場伸張正義的戰爭,最後卻以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形式結束呢?顯然,這不是神的能力問題,而是表現出問題的複雜性。在以色列人看來,這是一場懲惡揚善的正義之戰,沒有懸念;可是在神看來,卻不完全如此。以色列人聚集要攻打便雅憫,盡管出師有名,但畢竟,他們攻打的是自己的弟兄;便雅憫人袒護惡名昭彰的基比亞人,盡管偏離正義,但畢竟,他們還是神的子民。所以,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注定了這場有神參與的戰爭不會是簡單的一邊倒結局,而是更為複雜。以色列人雖然有道義、人數上的優勢,可是他們如此攻擊自己的弟兄,也是有可責備的地方,他們需要為此附上代價;便雅憫人雖然也不弱,占據有利地形,可是他們偏袒罪惡,最終也要為自己的惡行附上代價。我們看到,戰爭的轉折點發生在以色列人輸掉前兩次戰役後,在神麵前禁食直到晚上,並向神獻燔祭和平安祭,這樣,他們在自潔之後得到神確鑿的應許,便雅憫才受到懲治。

所以我們看到在整個過程中的一些屬靈原則。首先,當然就是弟兄相爭,必然是兩敗俱傷;其次,相爭的一方必須自潔,才可以有效地幫助另一方學功課。教會裏麵會發生很多事情。自覺正確的總會想去指教被認為是錯誤的。在教會講原則、講真理是應該的。可是我們始終要牢記這兩點原則。無論如何,要知道我們畢竟是弟兄姐妹,不能彼此相爭。如果弟兄姐妹之間的問題變成攻擊、論斷的時候,必然是兩敗俱傷,沒有人可以幸免。其次,如果有主動的一方,想要去和對方解決問題,他自己就必須首先自潔,在神麵前迫切為事情禱告,也為自己禱告,檢視自己是否出於正確的彼此相愛、彼此挽回的動機,檢視自己是否有合適的行動和方式,檢視自己是否是在合適的時機去做這件事。隻有這些方方麵麵都到位的時候,對問題的解決才會產生果效,對方才會聽取和接受,學到該學的功課。

默想經文:“以色列眾人就上到伯特利,坐在耶和華麵前哭號,當日禁食直到晚上。又在耶和華麵前先燔祭和平安祭。”(20:26)

主啊,看到弟兄相爭,是多麽的不幸。雖然一方有理,一方理虧,可是他們畢竟是弟兄,如此相爭,真是兩敗俱傷。主啊,求你幫助我們,在混亂之中教導我們屬天的智慧,在教會弟兄姐妹之間的紛爭中可以做得合宜,彼此建造,榮耀你的名。

一點操練:在對弟兄姐妹有質疑的時候,謹記這兩條。弟兄姐妹之間不可相爭,要和和氣氣解決問題;其次,要自潔,辨認自己要有純正的動機、心態、情緒、方式時機,這樣的交流才可以榮神益人,彼此造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