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
2016 (134)
2018 (376)
2019 (334)
2020 (189)
【織布】五、六十年代香港沒有一種產業能長久的,在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短暫湧現了繁華景象,據我所知所見在六、七十年代香港還有一些工業,而且每年還舉辦一次工業展覽會,後來又搞了一個農展會,真可笑,香港有農業嗎?產品從何而來,就新界那幾塊破地也能種出東西來。工業倒還是有一些,當年香港還真的建了不少“工廠大廈”,荃灣葵湧、長沙灣,大角嘴,觀塘等,特別是觀眾塘,工廠一間接一間,多數是布廠、紗廠。
當年香港“塑膠花”確實興旺一時、家家戶戶老人小孩日夜忙著串膠花,但好景不長,很快就被其他行業代替了。後來又來個針織業,毛衫加工山寨遍地開花,沒幾年光景又不成了,跟著又來鍾表業、電子業、一波接一波輪替著。內地改革開放後,香港工業絕底沒落了,各行各業中還是旅遊業維持時間最長,轉口也還可以。當年搞實業搞得比較有模有樣的就是紡織業了。我也隨著這些行業興哀不斷轉換工作。我就在紡織業最興旺的時候加入了織布行業,當時還加入了紡織工會。總之,一切順潮流而動。
解放前上海資本家大量湧入香港,香港紡織業的紗廠、布廠、大部分都是上海人開的,領班也多數是上海人。我在觀塘織布時布廠老板就是上海人,那時布廠多分為三班製,早班從早上七點至下午三點、中班從下午三點至晚上十一點、夜班從晚上十一點至早上七點。為了照顧女工,女工多在早中班輪換,大部分男工多在夜班。布廠每班工作八小時,工作期間無休息機器不能停。布廠分工很明確,除了領班外,有專門修理壞機的、有專為幫助整理徑線斷的,還有專門換緯錢的。我的工作多在夜班,由於日夜顛倒很不適應,當年居住在無水又無電小木屋,小木屋冬天像冰箱,夏天像蒸籠,無風扇白天跟本無法入睡。
六十年代布廠多為包工製,布廠找人隻找領班一個,其他人領班負責找。通常一個領班帶十幾個工人,如果領班跳槽或不幹,他的手下工人全部帶走,領班手下有技工、幫工、有織布工。我在布廠做了一年多織布工,全是在夜班工作,早中班全給女工占了。布廠按多勞多得按件計工資。我有一次織出70幾碼斷線布,那次我看七、八台機,機器一直工作沒有看它,原來斷了經紗鐵片沒有掉下來機器一直工作所致,當然自己有責任。
布廠廠房不能大熱,大幹燥經紗容易斷,所以廠內有噴霧器調節濕度,噴霧器噴得大濕經紗容易粘貼在一起容易斷經線,織布機每條經紗穿塊薄薄鐵片,經紗一斷薄片就會掉下來卡住機器,一經被卡住布機會自動停機。布廠織布看織什麽布,我們那時織“牛仔布”最多看四台機,一邊兩台中行人,織恤衫布可看十至十二台,一台機有四、五個緯線梳子,采用人工換梳,緯線放在竹梳內要經常換緯線。織牛仔布為何隻能看四台,因為牛仔布線大粗,沒轉幾次梳的緯線就用完,光換緯線就夠你幫個不停,所以隻能看三、四台機子,最好是織恤衫布,恤衫布線細,一個梳的緯線可以轉幾十次,長時間都不用換緯線,所以看十幾台機都沒有問題。
當年那些織布機屬於半自動機器,用完一個梳的緯線要自己換上緯線,每台機最多五個梳。織布工主要任務是換梳子和換緯線,和接駁斷了少量的經線,如遇大片經線斷了要豎立起“黃牌”,幫工看到黃牌後會來幫駁線。幫工比織布工高一級,織布機有三個不同顏色的牌子,機器壞了豎立起“紅牌”,要找幫工豎立起黃牌,經線織完要換經線三個種顏色牌子全豎立起來,看見各種顏色牌子豎立起,會有專門負責的人過來處理。
有一次由於廠房一台噴霧器出了問題,噴霧機噴出的水氣不均勻,導致一台距離最近的織布機連續斷線,常常停機,小量斷線隻能自己解決不能找“幫工”,由於經線斷得頻繁我就把“黃牌”豎立了起來,專門處理大片斷線的“幫工”來看了一下,把我豎立起來的“黃牌”放下就走開了。這不能怪人,少量斷線不是他的責任,這種“黃牌”我“豎立起”他“放下”連續好幾次後,“幫工”幹脆不來了。
機器不轉“幫工”不來,我隻能豎立起“紅牌”當壞機處理,斷線情況更加不是技工的責任,專門修理壞機的技工看見“紅牌”走來看後,技工也和“幫工”一樣,把“紅牌”放下就離開了,這種我把“紅牌”豎立起他放下連續幾次後,最後徹底激怒了技工,他在我專注換緯線不留意的情況下,在我身後舉起近尺長的巨型“士巴拿”向我頭劈來……看來這一次他是要置我於死地了,結局各位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