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華人le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2017-11-25 05:41:51) 下一個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個“安”有多重涵義“安康”為第一,“安全”為第一,人類從最簡單食生肉開始一直在食這方麵動腦筋,從原始時代以填飽肚子為目的發展到以享受為目標,我們的祖先一直在食方麵動腦筋,隻要能對身體有幫助的任何東西都不放過,植物動物一視同仁,食的做法也發展到,煎、炒、煮、炸、炆、燉、焗、烤、蒸,多種多樣,還講究色味香。

我記得老家附近小鎮澳頭,小孩時父親帶去一間茶樓飲過幾次茶(我們叫做上茶居),這間茶樓是老家媽廟姓蘇人家開的,好像名叫“海濱樓”是一間從海邊搭起高腳屋,是小鎮澳頭唯一的一間“茶居”茶樓,那年代上茶居的人很少,一年都沒有一兩次,那時能上“茶居”飲茶的人非富即貴,普通人到“茶居”買三兩個包子的還是有的,公社時另建有一間茶居叫人民飯店,我也到過兩三次。

我們中國南北在飲食方麵相差很大,例如拿飲早茶來說吧,南北差別就不同,我這幾次到北京看北京人飲早茶,他們叫吃早點以吃飽為目的,品種主要有饅頭,豆漿、包子,煎油餅、糖油餅,油炸鬼(油條)、等這些以素材食品幾多,那些早點鋪子和五、六十年代香港大排檔差不多,“當然鋪子和食品也有髙檔的”不過衛生方麵比香港大排檔幹淨,可以避風躲雨,香港大排檔四方通風渠道就在枱邊,頂上用些帆布庶擋防下雨,衛生特別差,香港大排檔通常設在橫街暗巷。

過去香港飲早茶點心品種多,鹹的、甜的、肉的、素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很多都是傳統手工製法,鳳爪、叉燒包、蓮蓉包、蝦餃、糯米雞、鮮蝦腸粉,等等,香港人有喝早茶的習慣,早茶主要由中式點心和茶水構成,過去香港飲早茶時段從5、6點直到11點左右結束,飲客主要以老人和打工仔為主,挑選自己想喝的茶,最常見的就是鐵觀音、普洱、香片、菊花等等。

我在香港那段時期飲完早茶上班,重點要「快」,七點開始出門飲茶,在茶樓看報紙坐到八點,坐車的坐車、搭船的搭船、九點上班,飲茶通常一壺茶、兩個點心,我飲茶以看報紙為目的。每間酒家、茶樓、大排檔、附近或門口都有報紙檔,報紙種類很多左中右都有、還有早午晚報,那時物價很便宜幾毫子就可以飲餐茶,一份報紙一至兩毫子(角),早點也便宜兩三毫子一盅茶錢,午餐我對“班腩飯”(鰻魚)、“三燒飯”情有獨鍾,八毫子至一塊二一大碟飯便宜經濟。

那個年代大排檔和普通小茶樓沒有企枱,拿壺茶的一腳踢(全包),客人要什麽結賬吃了多少錢,全部用腦記用口叫,飲茶不用寫單結賬也沒單,用口叫,服務員通常是男的,拿個壺茶走來問顧客飲什麽茶食什麽,然後走進廚房叫他們做,結賬大聲叫,例如:飲完茶兩枱客一前一後到櫃台結賬,前麵男士食了五毫子,後麵小姐食了兩毫子,拿壺茶企枱就會大聲叫“前麵那位先生拿住後麵那位小姐兩粒”(住和指粵語同音),前麵先生五毫後麵小姐兩毫,五毫子叫拿指(五個手指代表五毫子),兩毫子叫兩粒。

時代變了,幾十年人也變老了,過去飲茶可以搭台那裏有位那裏坐,同枱男女老少互不認識,你看你的報紙他看他的馬纜,現在隻能預先定枱或排隊“霸位”才有茶飲,有空枱也不能坐。錢也變大了,以前一兩毫報紙現在長到幾塊錢、過去一塊幾毫就可以食餐飯,現在最少一百幾十才有交易,以前企台全是十八、九歲年輕漂亮靚妹仔,現在全部變成五、六十歲老太婆,接單推車子賣點心全是清一色的老太婆。

我這幾次到香港去飲茶覺得全都變了,工作的幾乎全是老太婆,點心過去每間茶樓酒家都有點心師傅,點心師傅要準備應市點心最早上班,腸粉師傅和點心師傅各有各的工作,過去那些點心新鮮好食好味道,現在點心幾乎半成品,和超市賣的無有不同(當然也有個別的),你點到的才拿出來蒸,相信從冷櫃一早己經拿出來化凍,化凍後如果當天賣不掉,收工忘掉放回冷櫃那就完蛋了,我這次在香港深受其害,雞紮和燒賣都是臭的,我一進口就覺得不對勁,一班朋友在也不好意思吐出來,雞紮免強還可以吞下肚,燒賣簡直無法接受隻好用塊紙巾轉身吐出來,也不敢被朋大看見,說去小便在廁所漱口,變了一切全變了,變好變壞隻有親身體會才知道。

北京早點

廣東早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amy 回複 悄悄話 第一次點擊進入您的博客,寫得情真意切。學習了,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