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筆由墨

不想那玉堂金馬登高第,隻望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個人資料
正文

學運話千年,中國是鼻祖。

(2024-06-04 15:12:53) 下一個

說起學生集會,自8964後,人們多會首先想到89年的六·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的學生集會活動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

最早記載的學運發生在公元前542年,即孔子九歲那年,鄭國學生在鄉校批評政府。當時執政的子產以虛心的態度聽取了學生的意見,但是否認了學生要求摧毀學校的建議。

西漢末哀壽帝元壽二年,即公元前1年,太學生王鹹帶領一千多名學生,抗議政府懲處官員棣鮑宣。

東漢桓、靈兩帝時期,因宦官專權,太學生郭泰、賈彪、李膺等人與戚黨聯合,對宦官集團進行激烈的抨擊。

宋朝的學生運動更為普遍,太學生陳東先後兩次請求皇帝處死宰相及一些軍事領袖,第二次隨從者達數萬人,雖然他和其他參與者被處死,但朝廷也有改變一些外交和內政政策。後來宋朝仍有五、六次類似的學生運動,更有罷課事件,也有老師鼓勵或支持學生抗議政府的例子。

明朝的學生運動則卷入政黨鬥爭的漩渦。

近、現代有據可考的學運是1903年4月,中國留日學生在日本舉辦的“抗議沙俄”集會。參與集會的中國留日學生包括黃興、蔡鍔、陳天華等著名晚清革命家。

民國時期著名的幾場大型集會學運(青運)有: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敦促當時的北洋政府不可簽約,要求懲處相關官員。

【三·一八慘案】

1926年3月18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武力鎮壓請願群眾的事件。

軍閥馮玉祥西北軍(正式名稱「國民軍」)與奉軍作戰期間,日艦炮擊國民軍,而西北軍開炮還擊,日本等國認為違反《辛醜和約》,對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提出抗議。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共同在北京發動示威,是中國學生運動史上國共兩黨最早的聯合反軍閥抗議活動。學生進入天安門抗議帝國主義,要求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

【九·一八學潮】

發生於1931年9月至12月,高潮為12月17日南京的珍珠橋慘案,是中國學生運動史的重要一頁。

“九一八學潮”緣於“九·一八”事變後,時任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蔣中正拒絕對日本宣戰,而爆發的敦促政府出兵抗日的學潮。至12月17日僅教育界就有109起宣傳救國的運動,形式包括召開會議、請願遊行、通電、傳單、演講等。期間較大的幾起學生請願活動有:

一、9月29日,上海7,000餘學生赴北平請願,蔣介石接見。事發起因於9月28日國民黨中央在報章刊《告全國學生書》,「可戰而不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不可戰而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備戰未畢,而輕於一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宣戰與否,此在信任政府之人民所不必問,負責政府所不宜答者也。外交盡應公開,軍事自有機密」。

二、12月5日,北京大學南下示威團300多人在南京遊行,首都衛戍司令部鎮壓,33人傷,185人被捕(當中32女生)。[6]12月9日,上海中統局特務綁架學生領袖。此事緣於11月22日,關東軍進逼錦州,11月25日駐國際聯盟代表施肇基提出國民革命軍退守山海關,劃錦州為中立區並由英法聯軍駐守以震懾日本(註:國際聯盟在12月7日決議放棄中立區計劃)

三、12月15日,3萬餘學生到外交部和國民黨中央黨部抗議,蔣介石派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委員蔡元培和陳銘樞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接見。接見時學生喊口號「國聯是強盜機關!」,質問中華民國為何不退出國際聯盟,蔡元培指出「國聯是幫助我們的,所以不退出」。學生不滿,陳銘樞被拉倒在地腳踢,蔡元培被劫走,拖行地上時頭破血流。部隊鳴槍,蔡對學生說「你們別怕,曆來運動槍要響一響,它不打人,我知道它不打人。」

學生被關押,監察院院長於右任和黨中央監察委員吳稚暉探視。以下按照親歷者楊鶴亭的記述。吳稚暉先開口:「今天我又給大家放屁來了,臭哩,願意聽也得聽,不願聽也得聽」。於右任入正題問「大家看願走不願走?」此時中央黨部職員(學生稱「小狗」)大呼「活埋他,槍斃他,掂刀捅他!」,學生於是回答「於先生既然叫我們走,您看我能不能走?我們走不了。」於右任護送學生走出,沒多久中央黨部職員拿著棍棒追來,於右任向黨部職員又磕頭又作揖,黨部職員雖不滿於右任但也隻好賣麵子,並捶手頓足“哎呀,我們的黨嗬,我們的國民黨嗬。”

四、12月17日,各地3萬餘學生在南京市大遊行。先從國立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整隊出發,經中山路、鼓樓,沿中山北路,過湖南路和外交部(今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到國民黨中央黨部(今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下午3時,遊行至珍珠橋(今太平北路與珠江路交會處西北),學生不滿《中央日報》12月16日刊登評論指責學生由中國共產黨幕後支持,大肆破壞報館。「平滬學生千餘人搗毀中央日報大門、經理部、編輯部、排字房、機器房,繼則縱火焚燒報館,文件賬冊家具材料悉行付丙,且強阻消防隊撲救,為此擊傷工友10餘人。」

下午4時許,首都衛戍司令部鎮壓。「7名學生跳後窗躍入珍珠河內,其中,上海文生氏英文專科學校學生楊桐恒頭部、胸部被刺刀刺傷後,跌入珍珠河裡壯烈犧牲」。學生撈起屍體,勒著白帽邊哭邊走。

南京各校提早放寒假,18日淩晨軍隊包圍國立中央大學,連嚇帶趕地對學生說“願意回去的站在這邊,不願回去的站到那邊”,最終外地學生被押到下關火車站送回原籍。

死傷和拘捕數方麵,「行凶罪犯62人拘捕,其中38名滬生因係脅從,經訊問即行釋放,餘25名北平學生交法院也從輕發落,事件中僅1名去排字房搗亂的學生,聞憲兵開到,越窗跳河溺斃」[6],另一種表述為「1名學生當場被打死,30多人受重傷,60多人被捕」。死者楊桐恒(1906-1931),四川宣漢人,葬於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

[6]:《中央日報》於1929年2月1日遷址南京,初時地址不詳,據有關珍珠橋事件的文字,可能是位於成賢街和四牌樓處。原位於位於中山路39號的原國民黨《中央日報》社,是在1930年代,時任《中央日報》社社長的程天放到美國考察後,專門委托工程技術人員為報館設計興建的。

【一二·九運動】

中共官方認定的“一二·九運動”是指1935年12月9日由中共北平臨時市委的彭濤等人通過“北平大中學校抗日救國學生聯合會”(簡稱“北平學聯”)發動的要求“停止攘外必先安內、一致對外抗日”的學生運動。中共對之定性為抗日民主運動、愛國民主運動、抗日救亡運動。是中國學生運動史重要一頁。

非中共官方的“一二·九運動”是指1935年12月9日的北平市大、中學校學生上街請願遊行,以及12月16日北平市更大規模的學生遊行活動,和1936年1月初“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還包括同時期受北平12·9、12·16遊行的影響在全國20多個城市掀起的學生運動與社會響應。

中共執政後發動過多場運動,其中以學生為主體的運動有兩起——“紅衛兵”和“六·四”。健在的親曆者眾,就不著筆墨,班門弄斧了。

縱觀民國以來學運,可以看出,北京是主要發源地。“九·一八學潮”發生在南京,是因為,南京是當時的首都,蔣介石先生在南京。但是,事件的骨幹是由北京南下的學生組成。

“紅衛兵”和“六·四”兩次也是由北京的學生發起,然後禍延全國。

事不過三,“九·一八”、“紅衛兵”、“六·四”已經三次,希望不要打破“事不過三”的俗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