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十三:德宗求治之十四:唐德宗征收間架稅和除陌錢與陸贄進諫實施仁政

(2018-03-07 13:41:41) 下一個


建中四年即公元783年三月十四(辛卯),曹王李皋收複黃州,接著進拔蘄州。三月二十(丁酉),叛將李希烈在安州打敗荊南節度使張伯儀。


夏四月,唐德宗李適任命神策軍使白誌貞為京城召募使,派他招募禁兵出討李希烈。白誌貞請求讓曾經擔任過節度、觀察、都團練使,不論在世還是已死,的大臣子弟率領家奴和馬匹,自備軍資和行裝從軍,授給他們五品官爵。這一詔令害苦了家境貧寒的諸使子弟,因此人心開始動搖。


唐德宗曾命令宰相和尚書與吐蕃相國區頰讚在豐邑裏結盟。區頰讚覺得先前在清水的結盟,沒有確定疆界,所以沒來會盟。四月十三(己未),唐德宗命令崔漢衡再次前往吐蕃,和讚普一道解決這事。


四月十四(庚申),唐德宗加授永平、宣武、河陽都統兼檢校司徒和平章事李勉為淮西招討使,讓東都和汝州節度使哥舒曜擔任他的副手。同時他還任命荊南節度使張伯儀為淮西應援招討使,讓山南東道節度使賈耽和江西節度使曹王李皋擔任他的副手(《舊唐書》說他們是李勉的副手,但《新唐書》和通鑒說法一樣)。


四月十八(甲子),京師地震,地上還長出長達一尺多的黃白毛。


唐德宗敦促哥舒曜進兵。四月三十(丙子),哥舒曜率軍抵達潁橋,遇到大雨和大震雷,居然造成部隊十之三四的死亡和減員,隻好退保襄城。李希烈派部將李光輝攻打襄城,但被哥舒曜擊退。


五月初五(辛巳)夜裏,京師再次地震。


五月初九(乙酉),潁王李璬去世。李璬是唐玄宗第十三子。他喜愛讀書,頗有文詞,初名李澐,在開元十三年(725)封潁王。開元十五年,他遙領安東都護和平盧軍節度大使。開元二十三年,他加開府儀同三司,改名李璬。安祿山反叛時,唐玄宗任命他為蜀郡大都督和劍南節度大使,楊國忠為副手。唐玄宗到蜀郡避難時,讓禦史大夫魏方進擔任置頓使,先將臨幸蜀郡的文書送去,讓潁王藩國的官屬預備儲存和食宿供給。唐玄宗到馬嵬坡時,魏方進被殺,他隻好命令李璬先赴本郡,以蜀郡長史崔圓為副手。李璬生性節儉自律,將要渡過綿州的涪江時,他上船見到人們將鑲有彩邊的席子鋪在船上,說道:“這地方能睡覺就行,何必要這席子?”便讓人撤去。李璬最初奉命前往自己的藩國時,匆忙間沒來得及拿旌節,綿州司馬史賁進言說:“大王是陛下的兒子,並且是節度大使。如今前往藩國卻不拿旌節,就帶著這麽少的隨騎徑直前往,叫人們如何很好接待?請弄來一把大槊,用油袋蒙上,作為旌節的形狀,讓先驅前去開路,這樣才足以威攝大眾。”李璬笑道:“隻要我是位真王,何必還要旌節?“快到成都時,崔圓前來迎接,在他馬前下拜。李璬沒攔住他,讓崔圓有點憤怒。唐玄宗到蜀郡後,李璬主持了政事兩個月,人們感到放心。但後來他被崔圓指控,被罷官退居內宅。唐玄宗後來派他到彭原去宣旨慰問唐肅宗,最後跟從他回歸京師。這時他去世,終年六十六歲。唐德宗為他取消三日朝會。


五月十九(乙未),唐德宗任命宣武節度使劉洽兼任淄青招討使(《新唐書》作淄青和袞鄆招討製置使)。


李晟謀劃要奪取涿、莫二州,斷絕幽、魏叛軍之間往來的道路,於是和張孝忠的兒子張升雲將朱滔任命的易州刺史鄭景濟包圍在清苑,但累月無法攻下。朱滔任命他的司武尚書馬寔為留守,帶領步騎萬餘守衛魏營,自己率領步騎萬五千去救清苑。結果李晟軍大敗,退保易州。朱滔回軍瀛州,張升雲則逃奔滿城。剛好李晟得了重病,隻好帶兵退保定州。


王武俊因為朱滔打敗李晟後,留駐瀛州,還沒回到魏橋,便派他的給事中宋端去催促他。宋端見到朱滔後,言辭頗為不遜。朱滔十分憤怒,讓他轉告王武俊說:“我因為發燒生病,暫時沒有南返,大王二哥馬上就有這麽許多怨言。我因為出兵救援魏博的緣故,背叛君主,擯棄兄長,就像脫掉鞋子一般。二哥如果一定要互相猜疑,那就隨便二哥了!”宋端回去向王武俊匯報,王武俊於是親自向馬寔解釋,馬寔則把他的話轉告朱滔,說:“趙王(即王武俊)知道宋端對大王無禮,已經深加責讓。實在沒有其他意思。”王武俊也派他的承令官鄭和跟隨馬寔的使者去見朱滔,向他謝罪。朱滔這才轉怒為喜,相待如初。然而王武俊卻因此更加痛恨朱滔。


五月二十九(乙巳),滑、濮二州的黃河水突然變清,而滑州出現一匹長角的馬。


六月,李抱真讓參謀賈林到王武俊的壁壘詐降,王武俊見了他。賈林說:“我是奉詔前來,並非投降。”王武俊有點動心,便問他到底什麽意思。賈林說:“天子知道大夫曆來對朝廷真誠效力,當登壇稱王那天,還拍著胸膛環顧身邊的人說:‘我本想追徇忠義,隻是天子不夠明察。’諸將也曾共同上表,為大夫辯護。天子跟使者說:‘朕先前的確誤解了王大夫,後悔得很。朋友間發生誤會,還能互相謝罪,何況朕是四海之主!’”王武俊說:“我是個胡人,為將還知道要愛護百姓,更何況天子,豈能專以殺人為能事!如今山東兵荒馬亂,暴露在外的屍骨如同草莽。即使取勝,和誰去守衛這曠野之地!我不怕歸降朝廷,隻是已與諸鎮結盟。胡人性直,不想讓失誤出在自己身上。天子如果真能下詔赦免諸鎮的罪過,我將首先歸附朝廷。到時諸鎮有不肯相從的,我將請奉旨出討。這樣,我則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同列,用不著五十天,河北朔方就能得以平定。”於是讓賈林回報李抱真,暗中和他聯結。


六月初五(庚戌),朝廷首次征收間架稅(類似房地產稅)和除陌錢(買賣交易稅)。當時河東的馬燧、澤潞的李抱真、河陽的李芃、朔方的李懷光四軍駐紮在魏縣;神策軍的李晟駐紮在易定之間;永平和宣武的李勉、淮南的陳少遊、東都和汝州的哥舒曜駐紮在懷汝之間;浙西、荊南、江泗、沔鄂、湖南、黔中、劍南、嶺南諸軍則環繞在淮寧的邊境。按照舊製,各道大軍出境時,費用都是由度支使負責。唐德宗體恤士卒,每次大軍出境,總要為他們增加酒肉,本道平常的軍糧則給了士卒家庭,等於士卒一人兼得三人的供給,對將士十分有利。所以各道大軍一出境就停止前進,而朝廷為此每月要花費一百三十多萬緡錢,平常的租賦根本滿足不了。負責度支的趙讚便上奏實行二法:其中之一即所謂稅間架法,按照每個房屋兩架為間,上等房屋收稅二千,中等收稅一千,下等收稅五百。官吏執筆計算,進入百姓的房屋計算稅收的數目。有人房宅屋多卻沒有其他資產,動不動就得找出數百緡交間架稅。膽敢藏匿一間房屋的人,將處以杖責六十,並獎賞告發人五十緡。另一個稅法即所謂除陌錢:公家和私人的贈予或買賣,交易值每緡(即一千)官府留下五十,用物品作貿易的,都折算成錢計算。但敢隱瞞的,每一百杖則六十,罰錢二千,並獎賞告發人十緡,而賞錢全都出自被告的家庭。於是愁苦和抱怨之聲到處都是。


六月二十二(丁卯),唐德宗改封郴王李逾為丹王,鄜王李遘為簡王。


六月二十五(庚午),答蕃判官兼監察禦史於頔和吐蕃使者論剌沒藏從青海過來,說和吐蕃的疆界已定,請讓區頰讚歸國。秋七月初九(甲申),唐德宗任命國子祭酒李揆為禮部侍郎,恢複他的爵位,然後封他為入蕃會盟使(《舊唐書》作十天後即甲午,唐德宗任命李揆為左仆射兼禦史大夫,出任入吐蕃會盟使)。七月十七(壬辰),他下詔讓諸將相繼和區頰讚在城西結盟(《新唐書》說,盧杞、關播、李忠臣這天和吐蕃的區頰讚在京師結盟)。李揆很有才望,盧杞十分嫉惡他,所以故意讓他出使吐蕃。李揆跟唐德宗說:“臣不怕遠行,隻是擔心一旦死在路上,就不能傳達陛下的詔命!”唐德宗為此感到惻隱,跟盧杞說:“李揆未免太老了!”盧杞回答說:“派人出使遠夷,非得是熟悉朝廷往事的大臣不可。況且今天派李揆出行,那麽今後年齡比李揆小的大臣就不敢推辭出使遠方的重任了。”


也在七月,唐德宗任命馬燧為魏博和澶相節度招討使。


八月初二(丁未),李希烈帶兵三萬將哥舒曜包圍在襄城。唐德宗下詔讓李勉和神策將領劉德信帶兵救援。


同一天,湖南觀察使李承去世。李承是趙郡高邑人,吏部侍郎李至遠的孫子,國子司業李畬的第二子。李承幼年時就成了孤兒,靠李曄撫養成人。成年後,他事奉兄長以孝敬聞名。他明經高舉及第,當官累至大理評事,還出任河南采訪使郭納的判官。尹子奇包圍汴州時,他身陷叛軍,被送到洛陽。李承在叛軍的宮廷時,曾秘密將叛賊的奸謀轉送給朝廷。兩京收複後,他被貶為撫州臨川尉,幾個月後升任德清令,沒多久又官拜監察禦史。淮南節度使崔圓奏請留他擔任判官,他後來經累遷出任檢校刑部員外郎、兼侍禦史。崔圓去世後,李承出任撫州和江州二刺史,政績連年最佳。不久他升遷檢校考功郎中兼江州刺史,征入朝廷官拜吏部郎中。不久他又成為淮南西道黜陟使,奏請在楚州設置常豐堰對付海嘯,並在那裏貧瘠的鹽堿地屯田,每年的收入比以前增加十倍,幾十年後那裏的人們還因此一直獲利。當時梁崇義放縱專恣,倨傲怠慢,朝廷準備討伐他。李希烈揣知朝廷的打算,上表多次指控梁崇義的罪惡,請求率軍先行誅討。唐德宗很高興,總是對朝臣稱讚李希烈的忠誠。李承自黜陟使巡回歸來,趁機上奏說:“李希烈帶兵討伐,必有微小的功勳,但隻怕立功之後,他便放縱驕恣,專橫跋扈,不再遵守朝憲,到時必定有勞王師前去問罪。”唐德宗起初不信。沒多久,李希烈平定了梁崇義後,果然有不順從朝廷的苗頭。唐德宗想起李承的預言,所以馬上重用了他。建中二年(781)七月,李承官拜同州刺史、河中尹、晉絳都防禦觀察使,並在九月轉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觀察鹽鐵等使,取代梁崇義。李希烈打敗了梁崇義後,擁兵襄州,占據了他的地盤。朝廷擔心李希烈不肯接受朝命,打算派禁兵送李承赴任,但李承請求隻帶上少數隨從騎馬前往。到了襄州後,李希烈將他安排在外館,百般脅迫,但李承恬然自安,發誓為王室效死。李希烈不能屈服他,隻好劫掠了襄州全境後離去,襄、漢一帶為之一空。但在李承治理下,一年後就基本恢複正常。


當初,李希烈雖然回歸蔡州,卻留下不少將校在襄州看守當時劫掠得來的財寶布帛和什物等,因此他的使者在襄、漢之間往來不絕。李承也派心腹臧叔雅往來許、蔡一帶,和李希烈的心腹周曾、王玢、姚憺等人結為深交。當周曾等人陰謀殺了李希烈歸降朝廷時(周曾等人後來失敗被殺),大多都是李承首創的謀略。朝廷累賜他密詔褒揚讚美他。李承很快就改任檢校工部尚書,兼潭州刺史、湖南都團練觀察使。這時他在任上去世,終年六十二歲。朝廷追贈他為吏部尚書。李承少年時就有雅望,到他當了大官後,頗以堅貞清廉和才幹見稱於時。《舊唐書》的史臣稱讚他“忠愨謀議,勤勞盡瘁,方之者鮮矣。”意思是能跟他相比的人很少。還作讚說:“七子伊何?李承為最。”


八月初十(乙卯),李希烈部將曹季昌在隨州歸降朝廷,但很快又被他的部將康叔夜所殺。


八月十五(庚申),有彗星隕落在京師。


當初,唐德宗還在東宮當太子時,聽說過監察禦史嘉興人陸贄的名聲。即位後,他當即召陸贄為翰林學士,並多次征求他朝政的得失。當時兩河(河北河南)用兵,長久不決勝負,賦役日益沉重。陸贄覺得兵窮民困,恐怕會發生內變,便上奏進言,大略意思是:“克敵製勝的關鍵,在於得到勝任的將領。駕馭將領的關鍵,則在於懂得操縱他們的權柄。不能勝任的將領,即使士兵眾多也靠不住;而一旦失去操縱將領的權柄,那麽即使將領有才也無法使用。”他又說:“將領不能用兵,國家不能馭將,不但會有浪費錢財和玩忽敵寇的弊病,也會有不免自焚的災難。”他又說:“如今兩河和淮西叛亂的主帥,隻不過四五個凶人而已。而且其中也有人或許是遭到誤導,內心其實還有疑慮,因為倉皇之間打錯了算盤,弄得不得已罷了。何況其餘部眾,基本都是脅從。一旦知道他們能保全性命,誰還願意為惡!”他又說:“要不緩和目前的危局,或許又會出現意外事變。民眾是邦國的根本。錢財是民眾的心髒。心傷則本傷,本傷則枝幹都要枯損。”他又說:“人心動搖則導致不寧,發生事變則後果難測。所以兵貴神速,即使笨拙也無大礙;而不貴遲緩,即使巧妙也無濟於事。如果不盡力治本而專門救末,那麽救末的結果將是禍起的導因。”他又談到關中的形勢,認為:“王者積蓄權威用以昭明仁德,偏離或廢棄仁德則將陷入危亡;身居重位用以駕馭輕次,倒持或搞亂位置則將導致悖逆。王者的京畿是四方的根本。太宗列置府兵,分隸禁衛,總共在全國各地有八百多處府兵,而在關中就將近五百處。舉天下不敵關中,那麽身居重位駕馭輕次的意思就很明朗了。天下承平的日子逐漸長久,武力防備也逐漸鬆弛,雖然府衛的形式還在,然而士卒的步騎卻很少訓練。所以安祿山竊取倒持的權柄,利用外鎮位置更重的資本,一舉滔天,兩京不守。幸虧依賴西邊的重兵,各個牧場的戰馬,許多州郡的糧食,所以肅宗得以中興。乾元之後(758),朝廷相繼遇到外虞,發動全軍東討,結果邊塞的防備鬆馳,禁衛的軍戎也很空虛。因此吐蕃趁機深入國境,成為寇患。所以先帝無法抵禦,隻好往東避難。這都是因為失去居重馭輕的權柄,忘記了加深鞏固根本的考慮。內寇則汧水和函穀不再成為天險,外侵則汧水和渭河淪陷狄戎。到那時,即使還有四方的大軍,難道救得了一朝的禍患?陛下追想到這裏,豈能不為此寒心!如今朔方太原的部眾,遠在崤山以東;神策六軍的兵馬,相繼出到關外。假如有賊臣暗中作亂,胡虜窺探邊塞,尋找間隙趁虛入寇,侵犯邊塞壁壘,那正是愚臣私下所擔憂的事。不知道陛下到時將用什麽加以抵禦!臣風聞討伐叛軍的初期,朝臣的看法大多不把它太當回事,都認為是有征無戰,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可以解決問題。所以投入的兵力不足,預算的費用也不大;就事而論不必煩擾,就人而言不需辛勞。卻沒料到最後兵連禍結,變故難測,時間拖得久了,才逐漸感到跟原來的估計出入很大。往年成為天下憂患,大家都以為除掉他們即可導致太平的,就是李正已、李寶臣、梁崇義、田悅他們。往年得到國家信任,大家都以為任用他們即可除掉禍亂的,正是朱滔和李希烈他們。後來李正已死了,李納繼承;李寶臣死了,李惟嶽繼承;梁崇義平了,李希烈反叛;李惟嶽殺了,朱滔舉兵。然而往年憂患的,四個已去其三,但憂患並不衰減。往年信任的,如今則自己都反叛了,而其餘的也難保不跟著反叛。所以臣知道立國的安危在勢,任事的成否在人。大勢如果安定,則異類同心。大勢如果危亡,則本應同舟相濟的人也可能變成敵國。陛下豈可不借鑒往事,改革惟新,另有所圖;修正偏廢的權柄用以駕馭臣下,恢複倒持的兵權用以鞏固國家!反而匆匆忙忙,極思勞神,追徇沒有止境的要求,盼望很難取得的成效!如今關中和三輔之間,征募已經超過負荷,宮苑之內,防備和守衛也不健全。萬一將帥之中,又出現了像朱滔和李希烈那樣的人,要麽加固邊塞壁壘,引誘招致豺狼;要麽暗中從京畿出兵,突然侵犯城闕。這也正是愚臣私下擔憂的事。不知道陛下將用什麽加以防備!陛下如果真能聽取臣的愚計,將派遣出去的神策六軍主將李晟等人,以及諸使節將領的子弟,全都追回,然後下達明敕,讓涇、隴、邠、寧四州,隻管嚴加防守,並強調不再征兵,讓他們各保自己的區域,讓百姓安居樂業。同時也請陛下再降德音,罷免京城以及京畿諸縣的間架等苛捐雜稅,那麽就能希望已經繳稅的人消弭怨氣,現居的民眾獲得安寧。一旦人心不再動搖,那麽邦國將自然穩固。”但唐德宗不能采用。


唐德宗剛即位時勵精求治,魄力很大,結果卻導致河朔兵亂,藩鎮為禍,相繼發生田悅、李惟嶽、王武俊、朱滔、李納,以及李希烈的叛亂。他又不肯采用陸贄的建言,最終引起涇原兵變和朱泚之亂,以及後來的李懷光之亂,迫使他先後逃到奉天和興元避難,從而由可能的一代明君變成驚弓之鳥,在他後來的貞元年間一味姑息藩鎮。要想知道唐德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個係列的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