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投資觀與投資道 ZT

(2015-04-28 08:23:39) 下一個

一篇老文章,今天再讀一遍時,還是有點感觸。幾年前,我剛開始投資時,10 來萬資金增經分布在100多隻藍籌股上,那時候幾乎
天天有紅利收,忙得不亦樂乎, 經過幾年的股市磨練以後,管理的資金多了許多倍,卻最終自己主動走向了集中長期持有的方式。我目前的投資組合是在美加市場上各選6個重點投資對象,重倉長期持有(占投資組合的60%以上)。在市場波動時,會圍繞重倉股做短期套利。 

並不是說這是最好的或是唯一的方法,但從長期投資來看,這是一個比較有效可行的策略。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回顧自己的投資曆程,我見識過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基本麵的、技術型的、數學模型的、不同側重的價值投資的等等。這其中刨除掉一些明顯經不起推敲的,也有讓我至少從表象來看感覺很不錯,甚至有時候神奇的讓我咋舌的方法。但最終,以“低風險高不確定性”的未來優勢型企業為重點,以差異化競爭優勢分析為核心,以DCF三要素為重要參考,以長期集中持有為主要方式的投資模式還是成為了我的選擇。

這套方法論,與其說是我認為最好的方法,不如說是我認為最合適的。因為“最好”是沒有標準的,有些人的標準可能是更快的賺更多錢才是最好,有些人則可能覺得無論任何時候確保一定不虧錢才是最好。但對我而言,中庸更加合適,也就是既願意在獲取超越指數平均收益(否則還不如定投指數)的同時必然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同時又必須讓這個風險高度可控而必須排除掉過於危險的不確定性。

那麽這裏的問題就來了,到底在把握機會與控製風險中,這個平衡如何來把握?如果避免過猶不及?如何使得自己的這種投資能夠有清晰的基準來衡量是否偏離呢(而不是完全靠一句所謂的“投資是藝術的”來糊弄自己)?這就回到了我上麵談到了那幾個重點了:

1,低風險高不確定性的未來優勢型企業為重點:

這裏至少隱含了幾方麵的考慮。首先投資的落腳點一定是企業,這個沒啥好說。其次,更關注未來優勢型企業,這是因為長期來看真正的安全邊際並非是價格跌出來的而是企業的內在價值不斷釋放創造出來的。但這與價格下跌導致更大的安全邊際並不矛盾,隻不過是主次的問題。也就是說,長期的安全邊際在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創造,而中短期的安全邊際在於市場的非理性定價,兩者要統一,而不是對立。這實際上也可以看做是對自己掌握市場能力的自知之明,因為價格的波動總是難以窺測的,因此將投資的主動性反映在對企業內在價值的挖掘上,將投資的被動性反映在對價格的突然大幅波動的守候上,才不是本末倒置。至於“低風險,高不確定性”則是我對於未來優勢型企業的進一步特征遴選,低風險反映的是基本收益率的保障,高不確定性(但是其背後有諸多高確定性的支線支撐,隻不過結果的時間和範圍、程度很不確定)則帶來超越市場當前認知的潛在高彈性回報。

2,以差異化競爭優勢分析為核心:

這是被太多人忽視的東西。很多朋友一談投資對象就是“成長空間,廣闊的前景”,卻不自覺的將投資與商業隔離了。商業的本質是什麽?是競爭。任何一個企業,不要管他目前或者即將有多麽美好的狀態,隻要其沒有建立起來強大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其美妙往往會經不起時間的推敲。實際上,站在這個角度,我們會發現市場上並不缺乏大量的“好項目”型公司,卻很少發現在行業的土壤裏深深紮根讓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企業。

我的經驗裏,要學會對於企業建立多角度的審核習慣,而不是被一點吸引而不及其它。我對任何一個企業的分析一般是從一堆的“為什麽”出發的,隻有最重要的為什麽都得到符合商業邏輯和我能理解的時候,才會投信任票。特別是對於管理層麵的問題,我個人更是非常關注,因為真正具備“傻子也能經營”特征的企業絕對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數事情都是事在人為。所以對於管理層麵的考察我是格外關注的。這主要包括領導人是商人特性的還是企業家特性的(特別不能容忍梟雄),企業的治理結構有無重大的隱患,領導者對於差異化優勢的理解,企業有無真正的戰略前瞻性,以及企業對待客戶、員工和股東是怎樣的。

當然,由於這個東西沒有什麽iso9000,所以很可能對同一事物由於投資者不同的理解、價值傾向,甚至於性格傾向而不同,這個倒也正常。但是商業曆史告訴我們,遠大的理想,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堅定的執行力和偏執狂般的堅定,誠信的品質,能夠抵禦誘惑,良好的企業氛圍和文化,是絕大多數偉大企業的共性特征,對於上述方麵的明顯瑕疵,我個人基本上是零容忍。

3,以DCF三要素為重要參考:

企業的內在價值不是憑空出現的,企業的估值差也不是隨便出現的,其與DCF的核心思想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不是簡單的靠DCF模型來算數字)。學會理解什麽樣的企業,長期來看更容易創造出高額的現金流甚至更接近於永續經營,也就理解了高價值企業的本質意義和估值差的本質意義。在同樣的未來成長性企業中,我肯定更傾向於企業特性更加符合DCF三要素的企業,因為其價值含量更高,更符合高價值企業的本質。

DCF三要素的意義,不但是從定性的角度讓我更加理解優質生意的意義,而且由這些重要的點可以提煉出一些快速審視企業的財務分析框架,這對於透過券商忽悠而更加深入本質的認識企業的風骨有重要的作用。

4,以長期集中持有為主要方式:

長期持有是企業投資者,特別是成長型投資者的必然選擇。與靠市場情緒波動導致的套利型操作不同,企業的時間周期是慢得多的。證券市場往往在1年內由於各種可以解釋的和根本沒有解釋的原因,對於基本麵沒有大變化的企業的定價產生明顯的波動,而企業自身的經營格局及態勢變化則緩慢得多。雖然貌似利用市場波動來賺錢有其基礎(波動是客觀且頻繁存在的事實),但正因為其波動的極其快速靈活,因此難以出現持續有效的方法。

或者這樣說,如果一個人想要靠市場波動(這裏僅指短期,而非一個長周期類似牛熊市的波動),最好是擁有極大的信息麵和信息處理能力。而這絕非普通個人投資者的專長(實際上占盡信息優勢和擁有豪華團隊的機構投資又做的如何?大家心裏有數),等於是以弱拚強實在不明智。

另一方麵,由於對於投資標的的選取非常嚴格,這類企業本身就很稀少,在合適價位上的時點往往更短暫。因此對於他們我選擇的是較為集中的持倉(3-4個)。這一方麵由於我對於安全邊際的理解首先是基於企業,其次是基於介入時機,再次才是集中還是分散。另一方麵,頻繁的挑選所謂的爆發性企業接力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從一個5年左右的周期來看,牢牢持有最優質的企業本身就是機會成本最低的選擇(當然,這不排除根據持倉表現導致的風險機會比的偏離度,對持倉的倉位進行一定的調節)。

所以,以上述4點作為主要基準,可以較好的解決幾個問題:

第一,投資對象的問題(隻選擇長期發展空間極大且發展確定性很高,且生意特性又上佳的成長型企業)

第二,能力圈的問題(放棄過多不確定性變量因素的企業,而隻尋找差異化競爭優勢一目了然且生意特性上佳的企業)

第三,投資時機的問題(長期安全邊際與短中期安全邊際的協調統一,以長期為主短中期為輔)

第四,機會成本的問題(長期持有優質資產,少做減法就是最好的加法)

就像有很老的飛行員,也有很大膽的飛行員,卻很少有既大膽又很老的飛行員一樣。如果在上述中選擇,我的天平肯定還是傾向到老飛行員的一邊。因為DCF法則與複利規律的第一條就是:要“活”的足夠久,才能有足夠大的積累。另一個原因在於,無論是美國股市還是中國股市,都證明了一個道理:好機會真的是永遠存在的,絕對不存在什麽“過了這村就沒下個店”的情況,前提是:

第一,你的方法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的,而不是某種階段性有效而長期來看則極其不確定的、摻和了過多運氣成分的東西。

第二,讓自己始終敏感於“大級別的風險機會比”(而不是執著於幾個點的波動,或者所謂頂和底這種好像很敏感卻反而對大級別風險機會很遲鈍的狀況),對自己的情緒行為有效的管理,不作出大的致命的錯誤。

當然這些談的是大的投資係統或者說投資哲學方麵的考慮,在這些頂級的考慮之下,有很多分支的積累和努力必不可少,比如對於財務分析的學習,比如更加充實自己對於商業行為及模式的理解力,比如保持旺盛的讀書學習的興趣和習慣,比如學會建立企業分析的邏輯支點等等,這些就都是繁瑣的日常功課和習慣了。

實際上,本博客除了早期從正麵挖掘跟蹤一些企業以外,中後期的個股案例主要是從負麵的角度來剖析一些爭議企業了。這當然是費力不討好的(誰願意自己喜歡的企業被說不好呢?),遠沒有“帶頭大哥”般的簇擁來的愜意。但問題正在這裏,哪種方式是最有利於我們思考前進的?

作為一個職業投資者,作為一個將投資可能作為未來十幾年的一種生活方式的人,我將時刻提醒自己:

不要以短短幾年(更短就更可笑了)的表現來說明什麽。在投資的路上,過程中也許確實充滿了各種偶然性,但是一個人長期投資的最終結果,卻都是由一點一滴的必然性所決定的。或者說,偶然性雖然可能綻放出瞬間的華彩,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最終一定都是回歸必然的那一麵的...



作者要求轉貼標明出處:

 

blog.sina.com.cn/lishiwen20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