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股市崩潰前的泡沫征兆 ZT

(2015-04-22 14:20:35) 下一個
郝一生/文

每當“泡沫”大潮到來的時候,就像一場呼嘯而過的台風,風暴到來前晴空萬裏、陽光明媚,一切都會顯得那麽光輝燦爛,讓人心曠神怡。一旦海嘯衝過,又會將所有不經磕碰的建築和植物連根拔起,摧枯拉朽、排山倒海,讓人不寒而栗。
 
那麽,泡沫崩潰之前是否會有什麽征兆呢?
 
利空不空 利多不多
 
按照一般規律,利空消息往往會使股價下跌。1987年10月16日,一艘懸掛美國國旗的油輪在波斯灣被伊朗的導彈擊中,股市暴跌108點,創下前所未有的最大單日跌幅。
 
在股價的沸騰期,會出現“利空不空”的現象。就是說即便利空消息出現,股價照漲不誤。
 
在日本股市居高不下的最後一年——1989年,1月日本裕仁天皇去世、5月日本中央銀行提高法定貼現率收緊銀根、7月東京發生了中等規模的地震等等。所有這些利空消息,對當時的日本股價的漲勢沒有任何影響。如是,反而預示著拐點已經不遠,你聽到的也許就是他下樓的腳步聲。
 
而泡沫一旦進入崩潰,再好的利多消息也無力回天。
 
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第一天,正好是英國首相丘吉爾訪美去紐交所參觀,而且他把此行美國演講費的2萬英鎊,全部買成了股票,但卻對股價崩潰沒起任何作用。留給丘吉爾的唯一印象是:紐交所裏人們慌亂緊張地亂跑,就像熱鍋上的螞蟻。
 
同樣,一個並不那麽重大的利好消息,如果會讓股價升騰,說明市場已經探底。
 
2009年3月美國花旗銀行“業績轉穩”,美國政府200億美元的援助見效。僅一天,該公司的股價就反彈了40%,標普指數上揚6.5%。不是花旗的業績回複,而是人們的信心回複了。信心不在,一切瞎掰。
 
板塊聯動
 
所謂板塊聯動,是說某一行業,如建築業的股票,不管該業內各上市企業間盈利多寡、人事變動、經營狀況的差別有多巨大,幾乎所有同行企業的股票同時上漲。這種現象確實很常見,但其實本身說明股價已經完全脫離了實體經濟,股票的投機性已經很強。
 
板塊聯動可以說是牛市的重要特征,當這種聯動性高到一定程度時,也就亮起了警燈,股價的崩盤也許已為期不遠。如20世紀80年代日本泡沫期的股價,即便上市公司利潤下降明顯、公司增發股票,但股價反而還是大幅上漲,就是不祥之兆。股價還能持續上漲到哪,就靠你的幸運指數了。
 
1929年9月3日,美國股市道瓊斯指數衝上了最高點。第二天,一位名叫羅傑·巴布森的投資顧問預言股市即將崩盤。這一天距離股市大崩盤隻差一個月。然而,沒有人相信他的話,就是股市大崩盤之後,也很少有人記得這個“烏鴉嘴”,因為他從兩年前開始就一直在這樣叫喊。當時的記者甚至管他叫:“巴布森精神病”。
 
2000年美國科技股大跌前,包括羅伯特·希勒在內許多人也發出過警告,但同樣沒有人信以為真。
 
外資撤離
 
相對於國內投機資本,外來戶(外國投機資本)由於不熟悉當地情況,會顯得更謹慎些。比之當地 “土豪”,他們更像地震之前就有預感的小動物,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惶惶不安;一旦有了大地震的預感,退市速度之快也是當地投機家遠遠跟不上的。
 
日本泡沫股市崩盤是在1989年。其實,早在此前的1986年前後,一些外資投機資金,就已開始撤出日本股市。因為麵對日航股票400倍的超高市盈率、農林業股票319倍的市盈率,他們比頭腦熱得發燙的本地日本人冷靜的更早一些。
 
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股票泡沫時期,所有人都在借錢炒股,股票在六個月內上漲了8倍,民間利息上漲到20%。
 
2007年中國股市峰期,黑市利率攀升了4倍。在股市瘋狂的龍卷風口,央行提高準備金率,反而會成為黑市利率扶搖直上的可乘東風。
 
漲息引爆
 
每次股市大崩盤前,總會看到政府拔高利率。美聯儲在2004年6月以後就開始升息,到2006年6月17次加息,將利率從1%推高至5.25%。
 
1989年底,三重野康替換墨田智接手日本央行,以“不擁有一張股票”的三重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要刺破泡沫。於是繼同年5月之後,再次提高法定貼現率。
 
三重放話:希望看到房地產價格下跌20%。之後,他五次調高利率達到6%。1990年1月初,日經指數下跌超過5%的2000點,幾天後下跌約3%。三重和美聯儲主席一樣,也許管束泡沫的出發點並沒什麽不好,但他們的通病都是不知道泡沫是什麽、泡沫有多大。所以也就不可能知道怎樣才能抑製泡沫。到1992年8月東證指數平均14309,比1989年下跌63.2%。
 
2007年中國股價崩潰前,中國人民銀行自9月25日起,7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累計上調了3.5%。
 
泡沫崩潰中的日本,1991年富士銀行偽造2600億日元存單;大阪泡沫時期紅極一時、靠通宵法事裝神弄鬼來“判斷”股市走向的“尾上夫人”,唆使銀行職員偽造3420億日元存單騙取日本興業銀行貸款,致該銀行總裁辭職,她本人宣布破產,從日本最大投機家(財富最高時5000億日元)變成了最大負債人。
 
1992年小穀光弘負債2500億日元破產,隨之一位高位政治人物入獄、兩家銀行總裁辭職。另外包括政客、幫會頭目、公司董事、公司操盤手等的幾十人與此牽連。
 
係滿公司倒閉後,發現該公司所藏數千幅畫作的“評估證書”都是偽造的;警方突然搜查了日本茨城鄉村俱樂部,發現它獲得批準的會員資格隻有2000個,但實際上賣出了近5萬個。更誇張的是岩間高爾夫俱樂部,幫會老大石井進以該俱樂部的名義,大量銷售捏造的會員權、獲利380億日元。
 
1992年底,東京市中心的房地產價格,比最高點下跌了約60%,導致整個銀行係統的壞賬可能高達60萬億日元。
 
1996年11月 “阪和銀行”申請破產、一年後排行第十位的“北海道拓殖銀行”倒閉。1997年,“三洋證券”成為日本戰後第一家倒閉的證券公司。“住友銀行”被兼並實際上就是破產。
 
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在漲價,“投機熱”會拉動全國物價全麵上漲。一根“人間國寶”製作的竹製牙簽,甚至可以賣到1萬美元(約合1989年的8.6萬元人民幣)。
 
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是“雙胞胎”。截至1989年底,日本經濟泡沫存量約2083萬億日元,為泡沫崩潰前1989年GDP402萬億日元的5倍。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經濟圈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1985年比1980年上升了53%,1990年比1980年上升了525%;同期日本全國土地的平均價格上漲了1倍以上。
 
機構擠兌
 
1929年大蕭條前, 美國50%的住宅被抵押後,貸款炒股;1989年日本泡沫峰期,各種藝術品、古董、店鋪、寶石都被作為抵押,變現炒股。
 
導致泡沫崩潰前,日本證券市場1989年的市值達640萬億日元,是1980年81萬億日元的7.9倍、1970年16萬億日元的40倍。就是說,1970年-1990年,每年有相當於1970年市值2倍的錢不斷湧入金融賭場。
 
1929年大危機金融體係的崩潰是被普通民眾的“擠兌”擠垮的;而2008年金融風暴,可以說是被金融機構之間的“機構擠兌”所拖垮。
 
1930年以後,美國“存款保障製度”基本上解決了一般擠兌問題,而2008年金融風暴的教訓告訴我們,僅此這樣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一種金融機構的信用保障製度。
 
“機構擠兌”發生在國際間,也會引發連鎖國際金融危機。如1992年的歐洲匯率危機、1995年風起墨西哥的拉丁美洲金融風暴、1999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無一例外。
 
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本來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等地,雖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投機資本的活躍,國家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債務,但都還沒有到崩潰的邊緣,也一一落馬。
 
隨著中國資本自由化大門的打開、國際資本和“熱錢”在中國的活躍,會對中國的金融機構安全構成威脅。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發生時,中國銀行係統“我自巋然不動”的表麵“穩定”會被打破。門窗沒開,溫室裏的花瓣自然婷婷玉立。
 
政府護盤
 
幾乎所有國家,美國、日本和中國,市場開始價格暴跌時,都會有要求政府“護盤”的呼聲。賺錢的時候,賭家獲利;賠錢了要政府買單,豈有此理?
 
政府“護盤”的事情卻有發生。1987年日本原國有企業電報電話公司上市後,股市出現下跌後,政府通過大藏省要求幾大券商穩定股市後,股價隨之反彈,當時給民眾留下“政府護盤的對象,不僅是電報電話公司,而是整個股市”的錯覺。
 
1992年日本股價跌到20000點以下後,在大藏省的壓力下,四大券商同意股價回暖前,不再發行新股或認股權證債券。
 
迄今為止,沒有政府護盤一定成功的經驗,相反,政府護盤卻往往暗示投機市場價格下跌的壓力已相當巨大,大跌在即。反過來說,如果政府護盤確實“有效”,那麽政府不出麵護盤,價格也跌不到哪兒去。
 
瘟神往往會在所有人都沉浸在夢裏的時候,悄然而至。1929年大蕭條源於股市暴跌,那次金融投機的崩潰,以及此後的經濟恐慌,其規模之大、來勢之凶猛,是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但對中國人而言,這不過是一個“遙遠的傳說”。
 
在1929年10月25日股市崩潰前,可以說沒有出現任何負麵或反常跡象。美國蒸蒸日上、朝氣蓬勃,經濟狀況無比良好、汽車銷售量超過500萬輛、各種新式電器接踵問世應接不暇,庫存沒有增加、物價非常穩定。回顧當年,每個美國人都會說: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最好的年代。而就在這“無聲處”,驚雷乍響,股市突然間一瀉千裏。
 
1990年1月的日本股價的坍塌,也同樣沒有任何征兆,而且在1989年底還照常來了一次“鯉魚打挺”(年底最後一次跳漲)。
 
泡沫崩潰前,確實曾經有過各種苗頭或征兆,但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具有仙人指路的功效。預知地震,談何容易。
 
那麽,是否能有一種通過對泡沫膨脹極限的測定,做出稍微科學一些預測的方法呢?
 
泡沫總量說
 
社會用於金融投機的資產或金錢,是一個有限的量。人們不可能停下一切消費,把所有收入都用來炒股;即便將所有財產全部抵押出去,得到的貸款也會是一個定量。投機市場再熱,金融機構也不可能提供無擔保貸款。個中道理和老鼠會的壽終有相似之處。
 
這樣,包括海外遊資在內、當泡沫膨脹到極限附近時,價格上漲會出現停滯——到了全社會已無再多柴薪添入時,篝火的燃燒就到了拐點。
 
一旦投機市場價格碰到天井,千萬根已經繃了太久的神經會在一瞬間斷裂。即便沒有風吹草動、甚至沒有蝴蝶翅膀的抖動,砂器也會坍塌。那便是美國1929年悲慘的一幕。
 
根據泡沫膨脹的極限——泡沫極限係數,也許至少可以成為預知泡沫極限的經驗數據。
 
泡沫係數計算式:B=(Bp/GDPp)×Ar
 
(B是泡沫係數,Bp是人均泡沫存量,GDPp是人均GDP,Ar是資產泡沫存量率)
 
其中,Bp/GDPp是泡沫承受力Bb(Bearing capacity),它標誌在特定經濟發展水平,民眾對泡沫的承受和支撐能力。
 
資產泡沫率(Σ資產泡沫存量/總資產),則顯示一個國家已經有多少資產被卷入金融投機並成為了泡沫。例如1990年日本資產泡沫率0.50,大約標識日本50%的資產,已經被抵押貸款後變成了泡沫。
 
日本1990年的泡沫係數:1980年-1989年日本資產泡沫存量1768萬億日元。1989年的人均泡沫存量12.6萬美元(1541萬日元、匯率=1∶140)/人均GDP2.52萬美元,泡沫承受力Bb=4.6,顯示當時日本的泡沫承受和支撐力已經相當高;再乘以資產泡沫率(Σ資產泡沫存量/總資產)Ar=0.50,作為泡沫崩潰臨界點的“泡沫係數” B=2.3。
 
美國2008年的泡沫係數:美國1989年-2008年的資產泡沫存量23.2萬億美元。2008年金融風暴前,美國2008年的泡沫係數為:人均泡沫存量61681美元/人均GDP48407美元,泡沫承受力Bb=1.27;再乘以美國2008年的資產泡沫率Ar=0.60,這樣美國的“泡沫係數”B=0.76(參考:80年前1929年大危機時,美國1922年-1929年的資產泡沫存量為2199億美元,當時的泡沫承受力為:人均經濟泡沫存量1787美元/人均GDP838美元,Bb=2.1)。
 
中國目前2012年的泡沫係數:中國按照2012年城鎮人均GDP約7700美元(4.8萬元人民幣)/人、經濟泡沫存量145.6萬億元人民幣計算,中國的泡沫係數約為:人均泡沫存量1.7萬美元(29萬元人民幣/城鎮·人)/7700美元(人均GDP約4.8萬元人民幣),泡沫承受力Bb=2.2;再乘以中國的資產泡沫率(Σ資產泡沫存量/總資產)Ar=0.22,泡沫係數B=0.48。
 
就是說,目前中國泡沫係數是0.48,差不多相當於2008年金融風暴前美國泡沫係數0.76的63%、日本1990年泡沫崩潰時泡沫係數2.30的20.8%。特別是中國2012年的資產泡沫率僅0.22,比美國2008年的0.6、日本1990年的0.5低很多。應當說,中國的經濟泡沫離崩潰還有一定距離。
 
日本的經濟泡沫是在1984年以後的五年中突發性地膨脹起來的,其速度和規模遠遠超過美國2008年、2000年之前的十年。1990年日本在泡沫係數2.3附近的崩潰,應當說是泡沫達到了極限。因此,該數值似乎可以作為泡沫極限的參考峰值。
 
2008年美國在泡沫係數0.79時就出現坍塌,說明泡沫未必一定在達到極限後才會崩潰,“兩房”倒閉的導火索已經足夠將其引爆。
 
中國的特殊國情是:第一,中國的股市泡沫已經在2007年股價崩盤後大幅萎縮,目前的泡沫主要是房地產等泡沫。而日本1990年是股市泡沫與房地產泡沫同時崩潰;美國2008年是以金融投機市場泡沫為主的崩潰。與現階段中國主要是房地產泡沫的情況會有所不同。
 
第二,泡沫存量是用總資產增量減去淨投資總量計算得出,而中國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很大部分是各級政府土地轉讓費的不斷加碼造成的,並非全部是投機資本炒作的結果。
 
由於中國房地產價格上漲因素中,有一部分為非市場因素,因此,如何評價中國地價上漲中的政府壟斷因素,是準確計量和把握中國“泡沫係數”需進一步補完的懸疑。
 
作者為原日本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客員研究員、日本法政大學經濟學部客員教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