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維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馬丘比丘到龐貝:失落之城的奇特緣分

(2018-07-24 09:11:24) 下一個

世界上有一種地方叫失落之城。很久以前,人們在一個山明水秀、人傑地靈之處修建了一座城池,安居樂業,敬拜神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一個不可預知的事件——自然災害,外族入侵,時運不濟——改變了城市的命運。經濟衰敗了,疾病泛濫了,人們或逐漸、或突然地離開了這個地方,亭台樓閣變成斷壁殘垣,慢慢被叢生的雜草、蔓延的樹木侵蝕掩蓋。歲月流逝,鬥轉星移,城市的遺址再也沒有人煙;鳥兒從天空飛過,但下麵的城池一片寂靜。

直到有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工程師,一位探險家,穿過密不透風的樹林,挖開厚厚的塵土,發現了一些其複雜和精美巧奪天工、卻又與自然環境水乳交融的東西:切割整齊的褪色的石塊,精心修建的坍塌的樓宇,雕梁畫棟的斑駁的石柱。他們知道自己發現了一座失落之城。專家學者蜂擁而至,花費畢生精力破解這座城市的身世之謎,失落之城成了我們研究過去的教材和標本,也喚起了人類對自己輝煌曆史的驕傲。

這些重見天日的失落之城成了旅遊勝地。旅人從世界各地紛至遝來,憑吊古跡,追憶曆史,欣賞它們的美。這些城市本來就氣勢巍峨,相貌周正,歲月的風吹雨打,曆史的煙塵沉澱,又給它們增添了沒有相同命運的建築無論怎樣粉裝玉琢、披金戴銀都不可能擁有的獨特魅力。

 

我最近拜訪了兩座失落之城,一座是秘魯的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另一座是意大利的龐貝(Pompeii)。馬丘比丘坐落在安第斯遠離塵囂的崇山峻嶺之中,離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大概七十公裏。當年的印加人為了方便帝國內部各地區的聯係,在安第斯山中修建了總長兩萬多公裏的山路。其中有一段從庫斯科通向馬丘比丘的43公裏的小徑,保存完好,風景優美,被稱為“印加古道”。有些以馬丘比丘為目的地的旅人放著好端端的火車不坐,偏要在印加古道上步行四天走到馬丘比丘,我也是這些自討苦吃的旅人中的一個。

馬丘比丘是印加人於1450年左右建成的,一般認為是庫斯科的印加貴族的度假之地。印加人在此居住100餘年後,因西班牙人入侵才離開,也有人猜測他們感染西班牙人攜帶的病毒斃了命。西班牙人登陸南美後,沿著印加小徑發現了幾乎所有印加帝國的重要城市,順手將它們摧毀無遺。那些用上好石材建成的城堡,成了西班牙人的建築材料基地,難怪庫斯科和我們遊覽的另一座秘魯大城市Arequipa都有氣派的中心廣場,漂亮的西班牙式建築,和鵝卵石鋪就的古雅街道。我們隻能慶幸西班牙人沒有發現馬丘比丘,否則世界上會多一座碩大的天主教堂,而馬丘比丘將不複存在。

1911年,一位美國曆史學家在當地人的指引下發現了馬丘比丘,從此馬丘比丘成為旅遊勝地。如今馬丘比丘被某些機構評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每年可以吸引將近一百萬遊客。這一方麵是因為這座巨石砌成的城堡曆史的悠久,風格的古樸,建築的精美,另一方麵也因為它坐落在一個群峰環繞、青山綠水的地方,不管是從遠處的山峰眺望,還是身臨其境,徜徉於斷壁殘垣之間,眼光所及都是絕美的畫麵。

 

去龐貝是今年四月的事情。跟近些年才聽說的馬丘比丘不同,龐貝是我們小時候就耳熟能詳的名字。龐貝是公元前幾百年建立的古羅馬城市,背靠維蘇威火山,麵朝那不勒斯灣,交通方便,商業發達,是一個吹拂著地中海的暖風,沐浴著南歐燦爛陽光的溫柔富貴之鄉。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城被好幾米深的火山灰覆蓋,變成一片廢墟,很快被人遺忘。

1599年,修地下水道的工程隊發現了這座失落的城市,此後幾百年裏,龐貝漸漸被完全從火山灰下挖掘出來,其中的藝術珍品被送到附近那不勒斯的考古博物館,古城遺址本身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無數遊人瞻仰的聖地。

我們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遊覽了龐貝。因為之前沒有做足功課,我們是從龐貝考古公園的後門進去,從前門出來的。但因為這種反潮流的走法,反而有了一種倒吃甘蔗、越吃越甜的感覺。我們首先瞻仰了競技場和葡萄園,然後看到很多街道民居別墅,再參觀小劇院,大劇院,又看到神廟,最後來到城市廣場。每到一處,我們都感歎建築的典雅考究,以為再也不可能看到更精彩的古建築,但下一站卻更讓人驚豔。

在龐貝的街上行走時,我想到不遠處的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是最古老的意大利城市之一,它的老城區有精美的廣場,宏偉的教堂,優雅的街道,但在老城區四周,也蔓生出很多醜陋肮髒的建築。而龐貝則保留了古樸單純的美。就好像一個人年輕時死去,在生者心目中留下的記憶永遠美好,而一個年老以後才壽終正寢的人,總抵擋不住時光的侵蝕,不管年輕時是怎樣的美人,終歸要皮膚鬆弛,肌肉下垂,皺紋滿麵。

這也是活著和死去的差別。活著是雜亂無章的,隻有死亡才能保持永久的美麗。

 

還在龐貝的時候,我就不由自主地把它與不久前才去過的馬丘比丘進行了比較。除了位於不同大陸,身處不同環境,毀滅的原因也不同之外,我還注意到它們建築風格的不同,以及年齡的巨大差異。

即使是我們這種走馬觀花的旅人,也一眼可以看出龐貝和馬丘比丘建築風格的不同。馬丘比丘用粗糲的石塊砌成,雖然石頭經過打磨,形狀規則,連接在一起嚴絲合縫,給人的整體印象還是雄渾粗獷,而龐貝使用質地更光滑的石材,更加精巧細致;馬丘比丘的建築比較單一,一個個房間方方正正,大小都差不多,而龐貝卻在普通民居之外,還有圓形競技場,寬闊的城市廣場,圓形石柱,壁畫,雕像;馬丘比丘整座城池都是石頭的原色,但龐貝的壁畫雖然大都被鑿下來搬進了我們頭一天在那不勒斯參觀的考古博物館,但從龐貝斑駁的牆壁上,還依稀可以看見它當年的絢麗顏色。

但龐貝卻是一座比馬丘比丘更古老的城市——整整早了1500年,這可能跟它們的地理位置有關。世界上有六個地區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古埃及,中國,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穀,以及孕育瑪雅文明的中美,和孕育印加文明的南美。龐貝是古羅馬的城市,而羅馬文化從希臘文化衍生而來,希臘文化又從埃及文化衍生而來;馬丘比丘則是由印加帝國修建。兩座失落之城,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

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埃及文化非常古老,少說也有五千多年曆史。印加文化跟埃及文化一樣也是一種在沒有外界影響的情況下獨立發展出來的原生文明。但雖然人類在安第斯山脈地區的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四、五千年前,印加帝國卻相對年輕,出現在公元1000年左右。這不但遠比古埃及年輕,甚至連埃及的孫輩古羅馬(開始於公元前八世紀羅馬城建立,結束於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年齡都比不上。

龐貝和馬丘比丘的年齡差別,也正是羅馬文化和印加文化的年齡差別。這種差別,讓兩座相隔萬裏的古城有了奇特的緣分。馬丘比丘的毀滅,是因為西班牙人的殖民,而西班牙是羅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龐貝毀滅於自然災害,馬丘比丘則毀滅於孕育了龐貝的文化。

 

Jared Diamond於1997年出版的《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對歐亞、美洲、非洲各大陸文明發展速度不同的現象進行了研究。事實上這本書就是從哥倫布時代西班牙人到達印加帝國,燒殺搶劫,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將印加帝國徹底征服的史料寫起的。至於為什麽西班牙和印加帝國的實力差別如此之大,答案是書名中的三個詞:西班牙人有比印加人更致命的武器,更厲害的病毒,和更先進的技術(航海技術是其中之一)。如果再問為什麽,Diamond用一整本書從地理環境的角度給出了解釋。

Diamond論證說,各大陸之間在大約500年前——也就是現代時期的開始——的不同狀態的起因,是每一片大陸不同的自然條件,通俗一點說就是人還是要靠天吃飯。比如說,歐亞大陸比非洲、美洲大陸有更豐富的植物和動物物種可以被馴化成家養的動植物,因而促進了農業發展和人口增長,進而導致勞動的分工、貿易和技術的進步。其他地理條件,比如說一塊大陸的軸線是南北走向還是東西走向,也直接影響技術的傳播,以至該大陸發展的速度。

Diamond認為,歐亞大陸的地理環境遠比非洲、美洲大陸優越。這就是為什麽歐洲、中東、亞洲文明出現早,發展也快。這應該也是為什麽,馬丘比丘比龐貝年輕一千多年,而且直接被孕育龐貝的文化毀滅。

當我在龐貝的街道和廣場上徜徉時,我想到了馬丘比丘,想到了兩座城市的不同。我從來沒有聽人提起過這種不同,即使在網上也看不到任何人談論這個話題,大概因為兩座城市有著不同風格的美,就像蘋果和橘子一樣不好比較吧。但談論兩座城市之間的關聯還是有意思的,更有意思的是從Jared Diamond的書中找到對這種關聯的一點解釋。

而且不管怎麽樣,龐貝和馬丘比丘都成了失落之城,都攝人心魄,美不勝收,都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我們這些相信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人,來到這些地方,憑吊古跡,思考曆史,但最重要的是欣賞眼前的美。有些風景因為時光的流逝和曆史的沉澱有了獨特的風味,但這些風味是否讓它們變美,才是旅人最關心的。尋找美,發現美,我以為還是旅行最主要的目的。

 


維立,畢業於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博士。現居矽穀從事高科技工作。業餘時間翻譯寫作,出版過六本作品/譯作。


 

—————— 掃描關注“矽穀生活家”微信公眾號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接受你的批評,加了兩張照片。

回複 'cng' 的評論 :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留言。旅行時確實比較容易胡思亂想。

回複 '臨時上網' 的評論 :
cng 回複 悄悄話 文字太好,照片太少!
臨時上網 回複 悄悄話 旅遊中的深層思考!學習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