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有關覺知(轉)

(2021-04-06 15:54:50) 下一個

(凡間一塵注:南傳佛教強調保持覺知之重要,此文於我有啟發,願益同修。佛法本無南北。然各位自具擇法眼自定是否有益是否正確)

有關覺知

作者:一念行者

覺知就是釋迦牟尼講的觀照,觀自在(觀世音)講的靜觀,老子講的內觀,現代也有叫臨在、覺照、旁觀、觀察、覺察、當下的力量等。弘忍為惠能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無住為離,不覺是住。覺知即無所住。覺知在時時刻刻皆能進行,為解說方便,在形式上我們把覺知分為靜坐覺知(觀照)和生活覺知。
1、靜坐覺知。就是在特定的靜坐或打坐修行中用。靜坐時不要試著去製止念頭(妄念),也不要去製造寧靜,念頭來時就看著它來,去時就看著它去,妄想猶如空中的浮雲,無時無刻都在流動,永遠無法製止。覺知的方法為:一是要時時刻刻提起警覺。不必一定要采取某種坐姿,隻要閉上眼睛,不再感知外在,、可以省去很多的心力(能量)。然後,稍做沉靜,覺知就會自然地開始,內在覺知並不困難。關鍵是要時時警覺自己進行覺知。覺知時,念頭在那裏,而你知道念頭正在進行中;輕鬆警覺的覺知,不對心造成壓抑,覺知並不會阻止念頭的發生,這足以讓念頭來去自由。
二是要純粹的觀察。就象看戲一樣,你隻是觀察者,而並不幹預舞台上的演員,他們上演什麽你就看什麽,不思索裏麵的情節,不判斷裏麵的人物和事情好壞。一旦你能放下思維,進行純自然地觀看,喜悅就出現了,多數人未能體會過這方麵的喜悅。如果你曾體會過,你會想更加深入地向內進行觀照。觀察時不論遇到什麽念頭和場景,都不要判斷,而是全部接收。如同鏡子一樣,“照見”一切。而覺知不判斷,不參與,不去停止念頭,隻是做純粹的旁觀者,即純旁觀。一開始,100%沒有雜念的旁觀是不現實的。因此,要順其自然,逐漸達到旁觀的純潔度,50%至80%,90%乃至99%,乃至99.999%。、平時覺知:外在是內心的投射。從本質上來說,覺知生活中的一切也即是覺知心,覺知念頭。我們平時沒有覺知就象是在做夢,很多時候陷入無意識狀態,有的時候就像是行屍走肉,隻是被動的根據潛意識的記憶對人和事做出反應。
平時無論我們做什麽,隻要能夠保持覺知,對自己的身、語、意進行覺知,這就是修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修行者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生活納入修行。學會時時刻刻覺知事物,而又不分別事物,這樣去生活試試看。對事物覺知,而又不分別事物,就是一種單純心,隻有這種單純心才能入道。一旦開始在生活中覺知,可以讓你換一個人,你的心會變得清新、年輕、活力充沛。維持覺知,思維生起時覺察它,身體有行動也覺察,對一切的覺知必須盡可能地保持著。這並不困難,隻是習慣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隻要加上覺知,就是真實的修行——修行者不需要把生活與修行完全區分開來。隻要能做到時時覺察,修行就變得很簡單,吃飯、穿衣、舉手、投足,隻要加上覺知,這就是修行之路——提升真實的智慧。平時覺知的方法:一是時刻保持覺知。保持對當下的覺知是一項能力,需要培養才能形成。心的習氣是牢固的,每當我們麵對事物時,可能會一再地忘記覺察。以往形成的不良習慣阻礙當下的覺知,對此,隻有不斷地重拾覺知,培育新的覺知習慣。每當意識到自己並未覺知時,隻要振作起來,重拾覺知即可。不要因此而譴責自己。建立覺知的習慣需要從目前這一刻開始,一次一次地訓練對當下覺知的能力,久之,這項能力就會被開發出來。所謂覺知就是一種訓練,比學騎自行車還簡單,但是受益終生,乃至解脫輪回。
二是覺知當下。覺知的重點在於當下,修行者無須費力尋找覺知,麵對當下的身語意,保持專注,這就是覺知了。當你喜悅時,覺知它;當你生氣時,覺知它;當你憤怒時,覺知它;當你平靜時,覺知它。覺知意味著沒有評價,真切地對當下的情形留心察覺,就是覺知。所以,真實的修行就在當下。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深陷煩惱之中,隻要立刻重拾覺知,當下你就能保持清醒,遠離煩惱,並繼續你的生活和工作。覺知並不需要另外花費時間,在工作與生活的同時,覺知與其同時進行,它們互不相礙。對所有人來說,隻要能時時保持覺知,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覺察,就是真實的修行,若能把覺知二字貫穿於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嗎?——這與專業的修行者有著同樣的效果。我們一直在使用念頭,而不知道它的本質;修行即是覺知,在你使用念頭的時候覺知它,真正的智慧將從這種覺知中升起。日常生活中若能處處保持覺知存在,也即是如來在轉物,反之就是物在轉凡夫。
3、覺知效果:一是當你覺知時,念頭的影響力在下降。以前你在無意識下受它的束縛,你並不知道。現在,麵對念頭,當你能夠反複地進行覺知,那些喋喋不休的念頭就會失去一部分力量,它對你的幹擾會減弱。修行者可以自己體會到,當你進行覺知時,心(意識)的力量被調動在覺知上,念頭的力量被削弱。覺知的力量愈強,念頭的力量愈弱;在強烈的覺知下,念頭就會顯出它的基本狀態,念頭變得單一而清晰——這是覺察的結果。我們知道,那些無休無止的念頭與覺知出於同一源頭即心(意識);在持續地訓練下,那些製造念頭的力量會有一部分被轉化為覺察,這就是轉化——更多的能量被轉化為覺察的力量。這方麵的功夫積累多了,最大的益處是心念對你的影響力下降,心念在你的心上發生時也輕快了很多,這一步步地引領你來到神性(空性)的奧秘之門。
二是減少煩惱,心地清淨。人們心理上的諸多問題,都與不了解念頭有關。現實中,許多人想盡辦法,希望自己的心能夠清淨一些,意圖控製自己的念頭不再煩惱,卻無法做到。殊不知對於念頭,越控製越亂,越覺知越有條理。覺知而不控製,這是覺知中的重要方麵。對心來說,觀察本身就能達成了解,了解實相就能平息一切矛盾和衝突。另外,當我們太過執著念頭的內容,覺知缺失,心的假造就開始了,心有這個能力,它可以假造很多不存在的東西。煩惱就是這樣被不斷地被引生出來;而當你靜靜地對心進行覺知時,心的假造就會減少很多,而煩惱很難從你的覺知中生起;即使有假造的心理產生,你也能清楚地知道那是心在假造事物。但不論心製造什麽假相,在覺知下,它們生起就熄滅了。當從覺知中看到這些,漸漸地,內在的大大小小的衝突就慢慢地止息了,而身與心也逐漸地放鬆了下來。於是,你就能自然地對待各種心理現象,它們在心理上發生時你早已覺察到,不必等到它們再去製造物質的事實包括疾病。其實念頭本質是能量,念頭、煩惱過多,造成意識能量堵塞,表現在身體上就會痛則不通,變成了疾病。當你覺知和看這些念頭時,意識能量堵塞就會被化解,能量開始流動,反映在身體上疾病就會逐漸消除。當了解心念的本質以後,你可以經曆各種心理但不會有憂慮與痛苦乃至疾病,這時,就連最令人厭惡的念頭你都能享受,原來它們並沒有什麽不對——你從心念中解脫出來了。
三是覺知持續維持,發現念頭的來去不是一個過程,隻是一個刹那一個刹那地短暫發生。當你的覺知能力細致並強大,你就能看清念頭並沒有實質的內容,隻是一個一個的生滅,而且在每一個時刻隻有一個念頭發生,然後消失,消失之後不會留下一絲蹤跡。所有心念都是如此,這是規律。對於了解心念的這種本質狀態的人,知道念頭就象是在空中作畫,在水中寫字,也象天空中的鳥,過後不留一絲痕跡。人們用想象把這些隨時間發生的現象假想成一個整體,稱為人或心,或稱為一個過程。
事實上,心念並不存在,它們隻是思緒的快速生滅的序列。人們之所以認同心念,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看清瞬間的生滅,他們把時間先後發生過的心念現象用想象串連起來,假造成一個人或我,或假造成一個事實,然後認同它們。這是不了解無我的真相。當你了解到心念的這個生滅性質,你不會再把它們串聯起來,它們隻是生滅,這是最可靠的事實。當看到這個層次,你就發現了心念的本質:在覺知這些刹那間生滅念頭的那個東西,那個稱之為空性的東西,它從未生滅過,一直在那覺知著,在那看著,猶如一個虛空一樣,念頭在虛空裏生滅著,但虛空從未生滅,從不動搖。這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你不再被各種心理現象束縛和控製,於是心就會在瞬間獲得釋放。神性(空性)出現,你在人生這個大夢中開始醒來另外,睡眠中也可以覺知,平時覺知習慣了,做夢時能把肉體意識帶入夢中,能夠做清醒夢。在清醒夢中如同你在生活中覺知(其實我們的生活也是夢而已),夢中破夢,死後也能自己做主,隨修行高低進入相應的境界空間。這說起來是另外一篇文章了。
生死未了,智慧未開,永遠要時時刻刻提起覺知,保住覺知永不間斷,逐漸地,隨著覺知的成長,心開始改變,從沒有覺知到覺知,隨後從覺知中發現了空性,並從空性中得到了解脫——徹底擺脫心念的糾纏,進入到無限存在(神性)的喜悅中。當然,還有以後的更美好風景。按禪宗的境界,三關未徹底破,真如空性永遠不能放下,一直提起覺知,待三關通透才能放下覺知。

覺就是佛,覺知就是佛性。當你時刻帶著覺知做事,那就是一個清醒的人在活著。能時刻在覺知時,你就是佛性不失。覺知是菩薩的修持。每天,當你覺知著吃飯,那是菩薩在吃飯;當你覺知著洗衣,那是菩薩在洗衣;當你覺知著走路,那是菩薩在走路;當你覺知著衝馬桶,那是菩薩在做清潔工……。總之,如果覺知在你身上,那麽你活了。就像燈泡來了電,你是一個正在發光的人。你活生生,你變得細敏而柔善。當你覺知,你的心是那發光的燈泡。在菩薩時期,覺知是一把自助的利刃,它能斷百憂,能切諸苦,能照黑暗,能生智慧。覺知是一道透進窗戶,喚你蘇醒的光;覺知是一盞陪你進地獄,帶你出來的燈;覺知是花的顏色,是玉的光,是水的聲響,在一切生命和無生命的顯象。知曉覺知的人有福了,光透了進來;使用覺知的人得報了,苦將離去;被覺知使用的人福報更大,因為佛將成。覺知是菩薩階段的修持,尋找喜悅光明的人,你一定不能丟了它。丟了它,你將不知不曉,墜入六道煩惱;丟了它,你將不知不覺,進入輪回翻絞。持覺修行的人開始很辛苦,但辛苦卻是自在的因。提著覺知,就像提著一桶水一樣走路,但不要因為太累而丟了它。你必須提著它,提著它,直達到你的極限。當你修行覺知,提著覺知如提著水,你感到累——不要丟,讓自己繼續累、累、累……當你累得快要死時:好了,你要“生”了。當你提著覺知行走,當你來到、累到某一頂點時,覺知突然一放,像擔水的挑子繩子斷了一樣,咣當一聲,“大地平沉,虛空粉碎”,——你將來到“開悟,你將來到新的境界:無邊無量的非空之“空”就是你眼前,你的神識出了小小的身體,你見了諸佛所見的景象……。你將不再是菩薩,或者說,你將以一個菩薩的身份首次看見佛光。這是一個修持覺知的人將會遇到的。不要以為修持覺知是一個輕巧,或是一個非常容易的方便法門。事實上要達覺悟的目標,修持覺知近乎是一種苦行。因為你必須時刻提著,你提的時間必須密,你不能放手,你必須來到極點,你必須累得要死……,否則,從覺知到不了覺悟。覺知指向覺悟,但不是人人修持覺知都能達到覺悟的。修持“覺”,你必須來到一個點,否則,你進入不了那個“悟”。這個“點”就是,你提覺提到將要快把自己累死的時刻,你實在不想提,但覺知咬著你不放,在你想放它、它不想放你的時刻,在你最痛苦、最疲憊虛弱的時刻,突然,你來到了“悟”——開悟。一個修行覺知而開悟的人,開悟往往就發生在這個階段。帶著覺知出發,注意找尋那個點,這樣,你就能夠有希望瞥見諸人所說的“開悟”的光景。修覺之前,保持覺知,覺知是那樣的;穿過“開悟”那個點,覺知變成了什麽樣?在修覺的開始,你關注覺知;當你過了那個點,覺知開始關注你。開始你用覺知照耀你眼前的事物,在那個點後,事物開始以“覺知”之身照耀你。在修覺開始,覺知是你手中的手電筒;當你穿過(“開悟”)那個點,覺知就像太陽一樣的照耀你了。確切地說,在開悟之前,覺知叫覺知;在開悟之後,覺知應該名“觀照”了。因為在開始之時,還有一個覺知者存在,而到後來,覺知者不存在了。在開始有一個努力過程,而最後,完全無為,覺知者消失了,但覺知存在。這就是觀照的情況。修行人中常談觀照、觀照,事實上觀照並不是人人都能觀照的。觀照是覺知的升華,是覺性的大放光明。觀照和覺知的最大不同在於:覺知是努力式的,觀照是無努力的;覺知有一個覺知者存在,觀照並無一個努力的觀照者存在;覺知是你之光照耀事物,而觀照是事物之光照耀你。這是覺知和觀照的不同。能觀照的人,已經穿過了菩薩,來到了佛位。能觀能照的人,基本已是佛了。在“開悟”這個點之前,修行覺知的人往往進入一個誤區,就是:覺知和所覺之物是“對立”的。例如,覺知念頭——未悟之前的修行者,常常把覺知比作貓,把念頭比作老鼠。說喂貓是為了捉鼠,或用貓看鼠,鼠出即抓。這種見地陷入了二法,不是佛法,因為佛法是不二法。覺者必須是一,不能是二,若陷二中,即入迷中。迷中修行,即是迷修。迷修之修,難到彼岸。事實上,覺知不是貓,念頭也不是老鼠。覺知僅僅是光,除了是光,它什麽也不是——它是非光之光。修持覺知,是一個從油燈光到太陽光的過程。不管怎樣,覺知是生命裏的重要“存在”。唯一永存不死的存在。它是生命不滅的本質。我們必須找到它,使用它,被它使用,否則,我們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醒著的人、活著的人。覺知悟前用它,悟後它還在繼續使用;覺知迷時它存在,醒時它還存在。它是生命存在的不變的背景。我們必須深刻的認識覺知,用它、被用——直到以“它”而活著。在修行之初,覺知是一條路,每個人都必須沿著它走,這樣即使你覺而未悟,那麽你活著的品質也完全和那覺而悟者一樣。“悟”,隻是一次頭腦上的開花,對於永恒不移、不生不滅的覺來說,它是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無的。悟,隻不過是一次窺見,即使你沒有窺見你(心)的本來麵目,但若你持覺行走坐臥,一切即在覺不失中,那麽你也如同是佛。就像從來沒有照過鏡子——見過自己的人,照樣能生活的快樂自在一樣。所以,在“覺悟”二字之中,最重要的是“覺”而不是“悟”。一個人有覺,他可能悟,也可能不悟,這不是重點。

覺知一直都在,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它就像天上的太陽,不管白天還是黑夜,一直都在,甚至被烏雲遮住,甚至雨雪天氣,它也一直都在。覺知一直都在,不管十五還是初一,它就像圓圓的月亮,不管十五還是初一,一直都是圓的,甚至當它不見時,甚至當它變彎時,它也一直是圓的。覺知一直都在,不管生前還是死後,不管醒時還是睡夢,它一直都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是覺知的屬性,是“覺知”作為名詞的原始含義,也有人叫它為“空”,也有人稱它為“道”。我習慣於把覺作兩種稱呼,一種叫覺性,一種叫覺知,前者相當於零,後者相當於一,前者是本然的空無,後者是理念上的運用。找到覺知,就是由知而入覺,由一而入零,再又由覺而入知,由零而入一的過程。經過一條小路,當你沒有覺知,看到地上有一條蛇,被嚇一跳,仔細一看,是一條繩子,於是你坦然一笑,覺得自己真笨,同時憶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俗話來。這個過程,你在繩子上已經增加了很多的故事。首先是看到蛇,它實際上並不存在。其次是被嚇一跳,是自己嚇自己。再次是笑自己笨,確實夠笨。最後是聯想到一個典故,或者還會聯想到更多的東西。存在的一,是一條繩子,而在你的念頭中,一變成了四,憑空給自己增添了不少的麻煩。如果你保持覺知,一條繩子就隻是一條繩子,不僅僅是一,而且當你看到這個“一”的時候,你用覺性之光把它化為零了,連一都不是了,在你的覺知中,它是零,是空性,因為覺知本身是空性。這個過程就叫做找到覺知,找到覺知能幫你省略不少的麻煩!當你從這條小路走回來的時候,你再一次看到了這條繩子,如果你習慣性地覺知著一切,這條繩子就僅僅作為繩子存在著,並不會附帶更多的故事。當然,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作為一般修行者來說,很可能還會看到一條蛇,因為由繩子到蛇的過程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深深植入你的潛意識,但因為有覺知,如同在漆黑的夜裏有一盞燈一樣,你照見了這條蛇,並不會被它嚇一跳。退一步說,就算你再次被它嚇一跳,你同時照見了這個“嚇一跳”,它就不會升起更多的情緒和想法。再退一步說,就算你再一次升起更多的情緒和想法,你同時覺知這些情緒和想法,它們就會很快消失。退一萬步說,在覺知之下,情緒和想法不消失,也不會有什麽殺傷力。沒有覺知,一條繩子會引起你很多的情緒和想法,當你沉浸於這些情緒和想法的時候,很危險,相當於把你放置在高速公路上,任來往的車輛穿梭,而你被蒙住了雙眼一樣。有覺知,當你再次看到這條繩子的時候,你隻會有一個短暫的不在當下的過程,或許是刹那,你就會回到當下,你發現眼前是一條繩子,沒有更多的故事,然後你發現繩子旁邊一個硬幣,是一塊錢,你撿起這一塊錢,到前麵買了一瓶汽水,津津有味地享受著,也帶來了一天的好心情。這事我剛剛經曆過,嗬嗬!所以說要保持覺知,要保持覺知先要找到覺知,不找到覺知,你就隻能保持無明,保持被潛意識控製著,被命運控製著。沒有覺知,你就是命運的奴仆,有了覺知,你就是命運的主人。命運的本質就是念頭的故事,有什麽樣的念頭就有什麽樣的故事。覺知一直都在,未曾遠離我們,就好像呼吸一樣,你忘了呼吸,但呼吸沒忘記你,它一直都在。 覺知一直都在,未曾遠離我們,就好像空氣一樣,你忘了空氣,但空氣沒忘記你,它一直都在。覺知一直都在,未曾遠離我們,就好像上帝一樣,你忘了上帝,但上帝沒忘記你,它一直都在。覺知是無邊的寧靜,無邊的能量和智慧,它有另一個名字叫**”,另一種屬性叫做“花的芳香”,這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正確的說法是:覺知是我們的靈魂。你看不到它,因為它無形;你聽不到它,因為它無聲;你摸不到它,因為它無影;你也想不到它,因為它不在念頭中。 覺知雖然不在念頭中,卻可以作用於念頭。對於我來說,修行就是深入那無邊寧靜的覺性中,掘取愛的種子,撒播到念頭中,讓它開花,讓它散發芳香的過程。如果說覺知是佛的話,無明就是魔,念頭隻不過是一個載體,一個跟身體和情緒,跟“我”緊緊相關的載體。有覺知的念頭就是佛的念頭,沒有覺知的念頭就是魔的念頭,修行就是由魔變佛的過程,用心理學語匯說,就是用自我意識改造潛意識的過程。也許你會說,我雖然不是佛,但也不是魔,我是人,我既有不好的念頭,又有好的念頭,而且好的念頭居多。那麽恭喜你,你的意識進化得不錯!但在我的經驗中,隨著修行的深入,會越來越發現無明的苦,發現每個念頭都是苦的根源,發現隻有保持覺知才能徹底斷一切苦。覺知的目的不是無念,而是改造念頭,改造念頭的方法隻是覺知,而不是以念製念。 附帶說一句,覺知作為動詞來說,是一個勿忘勿助,若有若無的過程,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覺知是我們的靈魂,它無形、無聲、無影、無邊大,平時所謂的“我”隻是我們的念頭,充其量不過是念頭和身體的結合,“我”忘記了覺知,而覺知一直都在。忘記覺知,覺知也並不減少;找到覺知,覺知也並不增加;保持覺知,覺知也並不生發;沒有覺知,覺知也並不滅亡。願意尋找覺知,覺知在那兒等你。不:尋找覺知,覺知也並不來打攪你。是你需要覺知,而不是覺知需要你。你不包含覺知,覺知卻包含了你!
諸佛涅盤在現實存在本來的麵目中,他即沒到月球,也沒到海王星,他就坐在他的椅子中涅盤了。他走在他的涅盤中,他行在他的涅盤中,他舉手投足在他的涅盤中。既沒出體,也沒通靈,他涅盤在他的家中、他走著的山路上、他坐著的公共汽車裏、他蹲著的馬桶上、他刷牙的時刻、他吃飯的當下。沒有故事就沒有輪回,沒有故事就是涅盤。諸佛就涅盤在此刻、當下——如實的存在麵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