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禪宗的三關 元音老人等 語默師兄的帖子

(2018-10-20 04:12:53) 下一個
http://www.chinafoyou.com/thread-158759-4-1.html
 
語默如雷的幾個帖子,有參考意義:
 
42:師(潭州溈山靈祐禪師)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仰曰:“總是魔說。”師曰:“已後無人奈子何!”仰曰:“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麽處?”師曰:“隻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卷十二》
 
43:
 
禪宗有所謂過三關的說法,古代禪宗大德將三關界定為:

(一)破初關,又叫法身邊事。已知禪為何物,並有所體 會,進入“見道”位。但定力不足,妄念、執著不時現前,要時時覺照,有如牧牛,漸除習氣,此時進入“保”的階段,又叫“守道”。
(二)破重關,又叫法身正 位。習氣基本除淨,心已不隨境轉,一片空明,無內無外,但尚有法執,佛見未除。
(三)破牢關,又叫法身向上。進入“任”的階段,已經“了道”,無修、無 證,無智、無得,無凡、無聖,隨緣無住、任運自在、方便善巧覺悟有緣眾生。

 

44:元音老人:禪宗三關

2016/8/1 16:23:00    熱度:9755   下載文本文件

  初關是悟道,重關是修道,牢關是證道。

  禪宗修到最後打開本心見性之後,並沒了脫生死,明心見性之後才是破初關。破初關雖見到本性,但生死未了。因為才斷見惑,思惑未斷。知見正確,但是我們的思惑,即思想對境生心還是免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遇緣就起現行,所以生死未了。因為這個緣故,淨土宗常常毀謗禪宗,說禪宗不好,明心見性了,生死卻未了。不如淨土往生西方,一見彌陀,一切都解決了。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禪宗的立場,禪宗自己也知道並不是明心見性生死就了。臨濟大師就講第一句薦得,自救不了,他講“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線全籍裏頭人”,如同看木偶戲,戲中孫悟空大戰白骨精,很精彩,但沒有裏頭的拉線人,木偶再好也不會動。人也一樣,人講話、走路及種種動作,都是佛性在裏麵抽線。認識了佛性的妙用仍自救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你遇境還是會生心,你的思想行為還是在受自我的習性牽動。

  法相宗講得更清楚,“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發起是開發,如生意人開發事業,科學家開發新科技,修佛法的人打開了自己的秘密寶藏見到本性,成為登地菩薩。初地是歡喜地。“俱生”是俱生的法執及我執還跟著你,纏住你的本性,使你遇境生心,昏昏昧昧,如同睡覺一樣。“遠行地後純無漏”就是作功夫,由初地上升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了七地菩薩是遠行地,八地是不動地,到了第八地才進入無漏,漏盡通之後才真正進入道通。到了這裏才不退轉,否則還是會退轉的。也就是到了這裏,第八識的種子消了,俱生我執雖然消了,但俱生法執的種子還在,也就是分別我執與法執消掉了,還要在事上鍛煉,要把無始無明的塵沙惑除了,才是真正的見性成佛。所以禪宗的功夫要作得很長,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掉的,這要看我們用功的程度,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即見到位、修道位、證道位三個階段。三個階段時間的長久要看用功的程度。

  修道人於初見性後,並非即了,還須時時觀照,曆境練心,著力打磨,了除習氣,方能了生脫死。否則,見境生心,妄念依然動蕩不停,是謂悟後迷,生死依舊不了。故古德多於悟後作牧牛行,綿密保任,以臻圓熟,非一悟即可了手。雖間或也有頓悟、頓修、頓證者,無須做保任功夫,但畢竟為數不多,不可一概而論。洞山禪師於“偏中正”見道位後,更頌修道位“偏中至”,即教吾人於見道後,不可得少為足,更須曆境練心,除盡妄習,上上升進,以臻究竟也。關於此點,宗下有三關之說:即

  一、破本參明見真性,為破初關——截斷眾流;

  二、綿密保護,長養聖胎,於一切境緣上自在無礙,乃至不用保而毫無走著,是為破重關——涵蓋乾坤;

  三、放任而為,無所不是。能入佛,亦能入魔,所謂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是為破末後牢關——隨波逐流,隨性自在。

  1、初關:即悟道;

  就是明心見性。這是明心見性之人已經看透了世間的功名利祿、三界的無常。乃至修行的路途也經明了,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師語錄。俗稱見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見地的正確與否,明心見性的人在理論上已全部通透,隻是沒有驗證而已。雖然已經明心見性,但是習氣宛然,功夫尚不太相應。

  2、重關:即修道;

  就是踏踏實實做功夫(離妄歸真,回歸自性),認識到了自己的本來麵目,親履本地風光,見到了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然後靠的是自己定力,實實在在修證。明心見性以後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法身,風聲鳥鳴皆是法音,晝夜六時皆在受用。破重關即是要把自己的曆劫習氣逐漸消除。並且行解相應直下便是。本性易得現前,不假作意用心,不須作觀。也不須回光返照,覺心初起,而無初相,但功夫尚未成片,亦有打失不在的時候。

  3、牢關:即證道;

  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籠,能生死做主,來去自由,不受業力的牽引,到此方能稱得上智慧無礙,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透牢關者,在二六時中,打成一片,更無打失,念念見性,故時時不迷。若說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證道。
 

  悟道之人如果肯下功夫,很快就能眼見佛性。親見佛性以後,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進入紅塵,對境練心;六根對六塵,時時觀照佛性,如此保護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轉,隨見隨在,方可無觀無照、任其自然。明心見性以後,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失去.
 
 
 
簽名:我最正確,我說什麽都是對的,別人說什麽都是扯淡。
(幾乎沒人這麽說,幾乎人人這麽做,幾乎神仙才透過)
 
45:《圓覺經》說:“修多羅(了義經)教,如標月指。”“指”喻經教中的一切語言文字,“月”喻佛法的真實義諦。簡言之,“指”與“月”喻言與義、相與性的關係。
《大慧語錄》卷二十謂:“古人雲,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程……歸到家了,自然不問程途;見真月了,自然不看指頭矣。”“指月”的目的,要人觀月,而不是觀指。同樣,經教中的萬言千語,要人悟道見性,而不是執著名相,糾纏字句。 隻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而不能見性,便誤解了“指月”的含義。
《楞伽經》卷四說:“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大智度論》卷四三說:“如人以指指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輕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為知月因緣,而更看指不看月!”“指為知月因緣”,這就是說,語言文字指歸義理,而語言文字本身隻是善巧的符號,並不等於義理。
 
 
 
 
 
 
 
 

95

悟前悟後

一悟佛地心難安,人不人來佛不佛
悟前我就是自己,悟後不知我是誰
悟前羨慕別人牛,悟後不喜自家牛
悟前我在世界中,悟後世界在我中
悟前知是未來佛,悟後佛來難承當
悟前好奇啥是悟,悟後最盼蓋印章
悟前不知悟什麽,悟後原來是心境
悟前我思故我在,悟後真心是空心
悟前心念和心情,悟後自覺和空心
悟前心念來做主,悟後空心出自覺
悟前心念就是我,悟後空心念紛飛
悟前心動叫真心,悟後心動佛不真
悟前心在動念處,悟後心量遍虛空
悟前空虛會寂寞,悟後空虛並不空
悟前心境變化慢,悟後心境轉念間
悟前心境隨流轉,悟後想住清淨難
悟前修行求真理,悟後修行求清淨
悟前一心想做佛,悟後真心最安心
悟前公案費思量,悟後公案常親曆
悟前還道祖師狂,悟後才知不是裝
悟前隻見佛拈花,悟後才知迦葉強
悟前辯論講道理,悟後隻想快收場
悟前隻會認死理,悟後煩惱不主張
悟前這對或那錯,悟後全部是泡沫
悟前常想度眾生,悟後淚流佛難當
悟前大家都學佛,悟後難遇同道人
悟前沒有主心骨,悟後清淨是綱常
悟前念佛想彌陀,悟後一念破迷惘
悟前難解清淨意,悟後原來心境空
悟前好想觀自在,悟後起觀自在難
悟前顛倒不自覺,悟後正覺怕顛倒
悟前也禪也念佛,悟後禪淨更靈活
悟前禪淨為做佛,悟後禪淨為心空
悟前沒事好用功,悟後沒事不用功
悟前隻會一根筋,悟後千變萬化身
悟前常見別人過,悟後禮讓個個佛
悟前容易太投入,悟後無心能超脫
悟前處處有順逆,悟後萬事隻隨緣
悟前出世難放下,悟後入世難投緣

悟前多守一條戒,悟後少受千萬擾
悟前這些好理解,悟後那些供參考
旁敲側擊實難說,都是親身經曆過
所說一切不重要,隻是禪心在冒泡
悟後還需要證悟,修得真心才好說

 
 
 
 
 
 
 
9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