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本性法師: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2017-01-27 04:38:48) 下一個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http://www.fodizi.net/qt/qita/19873.html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9078

百丈懷海是福州籍的著名高僧,長樂龍泉寺為其剃度出家祖庭。他創製了中國化的佛教戒律,史稱“百丈立清規”。其中,叢林規則的二十條,常為現代人引用,如: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不辯,此為佛門大智慧也。

 

為何不辯,因為真理或事實從來不會因為辯或不辯而改變,《心經》說,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也。因此,一動不如一靜,辯不如不辯。美國萬佛城的宣化上人曾說:是非何須辯,真偽久自明!據說,英國溫莎王朝的非官方座右銘則是:永不抱怨,永不解釋!就是此理。

 

《道德經》也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為此,可以說,遭遇冤枉或謠言時,不辯就是最好的應辯。這也是百丈懷海禪師教示我們遭遇是非時以不辯為解脫的原因。

 

不辯是應對是非的方法,也是境界。能有不辯境界的人,我相信,就能做到不諍。諍也同爭。《淮南子·道應》說:爭者,人之所本也;《晏子·春秋· 內雜篇下》說: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這些說法我不敢苟同。佛家說,人性本佛性,儒家說,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人的最初,本來是無諍的。諍隻是後天貪嗔癡出現後的產物。既然諍非先天,便是可以去除的。君子們或修行者們皆在努力著不諍。對此,古來就有許多忠言,例如,《大智度論》:譬如有目人,見群盲,諍種種色相,湣而笑之,不與共諍。孔子《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道德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不諍,在佛門是大慈悲呀。

 

為何不諍,因為諍本身就是貪嗔癡的產物,是貪嗔癡等的綜合體。同時,諍之始,便是貪之始嗔之始癡之始。諍之開,百萬障門因此開,百萬魔業因此造,百萬惡果因此生。《阿含經》曾語重心長地忠告:梵誌,若天及人共諍者,必無利義!若天及人不諍者,必有利義。

 

所以,修行不辯者,必是不諍的修持者,反之亦同。無論身居高位、富可敵國,或身在鄉野、身無分文,皆應不辯,不諍。不辯、不諍不等於懦弱、無能,不是因為人微才不辯不諍,而是因為大慈悲與大智慧呀。

 

史上有許多感人的不辯與不諍的典故,比如:三國曹操的曾祖父曹節,鄰居的豬跑了,他找到曹節家,看到曹家有豬長得很像他家的,就說這是他家跑掉的豬,曹節不辯不諍,笑著說:那你牽去吧!之後,那豬老從鄰居處跑回曹家,鄰居也慢慢發現,該豬確非己家的,便不好意思地主動送回曹家,曹節還是笑笑說:那我收下了。

 

上段時間,有人在網絡上發了一條小段子,說:“星雲大法師的徒弟——福州開元寺住持”做微整容了,還配了張其他法師在病床上的照片。徒弟們與信徒們見後很生氣,紛紛要求“師父”發聲明,作澄清:既非星雲大師弟子,亦未做整容。看著弟子與信眾的認真樣,我笑了起來。為何還笑了,因為,我想到了佛教關於不辯與不諍的教示,以及大德先賢的做法。可見,真理與榜樣的力量是很大的,象比丘本性這樣修學淺薄的人,也可從之得到啟示並從中受益,何況大家退一步說,星雲大師弘法利生一輩子,如雷貫耳,為我敬重,說我是他老人家高足,是高抬我了,而且,即便哪位僧人,出於某些原因,去做微整容了,亦是因緣使然,亦不應大驚小怪呀!佛教說,天下事,了猶未了,何不不了了之。“住持整容門”,今天,不是不了了之了嗎!今日,誰還記得,誰還在乎這些雜事,那隻是當時一些人無聊,找些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何況,如能博之當時一笑,亦算吾之一時之價值了。

 

總之,舉一反三,凡事皆應淡然,而麵對是非,亦應依之佛門的大慈悲與大智慧,本著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法理,不辯不諍,一笑了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