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1) (1990年)高雄文殊講堂

(2016-08-31 04:05:51) 下一個

視頻係列共14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YTKglQWVw&list=PLF_JTVGdzyqnlAdo5TSBTfT4WnRAW3K2q

文字版來源:http://daoyi1961.blog.163.com/blog/static/886493582011726491968/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唯識簡介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修學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記住:無諍,還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盡量地寬恕眾生。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否則忍不下來。

 

 唯識簡介

1990年11月10日

慧律法師講於台灣高雄文殊講堂

 (學習)唯識這一門課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個地方,隻有簡介,還不是唯識哦!是簡單地介紹,就整整聽了七、八次以上,那麽聽了七、八次以上還不是……這個觀念還是很模糊的,這個idea還是很模糊的,不是很容易的,後來我接受中原大學的邀請,要到中原大學去上課,那麽自己非看不行,你不看你就沒有辦法教,不看你就是沒有辦法教,所以就自己要用功,即使用功,有很多的地方,也是很不容易的,這個唯識學沒有下十年以上的功夫談不上專家,十年。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大藏經》一個最重要的課程,唯識不懂的人,你跟我講說:他說法有說得多了不起,那是不可能。

說:通宗不通教,開口野人笑;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

古來的高僧大德,他就算是他開悟,如果不研究這個教理,他也搞不清楚的,開悟的人懂得這個本性不生不滅的,咦!但是很多的名相,你要度眾生,那麽要度眾生就必須很多的名相,那麽你很多的名相,你搞不清楚,你叫人家悟從哪裏下手?沒有下手的地方,那麽說通教不通宗,你這個教義跟教理研究得很好,但是你不通這個自性,本性上的東西,那就在那邊團團轉,如水灌竹筒,如水灌竹筒叫做不通,不通。因為你不了解這個本性上的東西,你這個講經說法講得再好,有漏洞跟瑕疵,因為你本性不了解,你怎麽講呢?你怎麽講怎麽不對,這個本性就像一隻馬,你要畫這匹馬,對這個馬完全不了解,你畫得不熟練,馬畫起來就變成狗,這個講經說法也是一樣的,沒有徹悟到自性的,他談一談、談一談會很矛盾:唉!講到這個地方不曉得對不對?對自己都沒有把握,悟道的人,他沒有所謂不把握的事情:佛佛平等,自性就是,無智亦無得。你談到八不中道:非一非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道理,他清清楚楚;你要談到華嚴哲學的事事無礙法界,他清清楚楚;你要談到中論裏麵的非因非緣非果:唉!奇怪!佛教講因果,在《十二門論》裏麵不能講因果,《十二門論》裏麵講因果是生滅法的東西,是有增有減,如果說本性是因果的話,那本性也是生滅法了,那本性如果是一個不生不滅法,那怎麽叫做因果?那麽如果說本性脫離了因果,那什麽叫做不昧因果?那也沒有什麽成佛的因,也沒有什麽成佛的果,造惡也不會得惡果,造善也不會得善果,還弄一個不昧因果,搞不清楚那不昧因果又是什麽東西了,不昧因果就是在生滅法裏麵當下就可以超越因果,不離因果而超越因果,這個叫做不昧因果。一個教義教理通的人,徹悟到自性的人,然後通達這個藏經的人,你縱橫怎麽講,他統統有辦法,你難不倒他的。為什麽?他通嘛!你要是自性不通,或者是教義教理懂一半,那你講那一半就失去這邊,講一半又失去這邊,你自己也搞不清楚狀況。人家一問,就說:下次不要問,這麽淺的東西問什麽!其實他自己本身也不懂,不要問,老師下次再告訴你,自己也搞不清楚什麽。這個唯識就是一個開啟《大藏經》的一個最重要的一個鑰匙,key,關鍵。

我之所以要弘揚這個唯識學,因為這個太重要了,不管你將來當法師也好,或者是說你將來要自修也好,你不懂得這個心上的東西,那就完了,你怎麽下手也不知道,這個唯識學有多重要,它影響你每一分、每一秒。你不相信,我隨便舉兩個例子,隨便舉兩個例子:

過去有一個修行者(夜間)在山間打坐,打坐的時候口很渴,那麽隨手拈來一點這個水喝得很高興、很清,那麽第二天早上發現:噢!這個水是從這個墳墓流出來的。噢!開始嘔吐了。他本來還不知道那是死屍的水。唉!你看!當一個人不執著、不分別的時候他就清淨了,當他知道,他惡心,所以說這個完全是心的作用。一個人常常自己覺得很痛苦,他常常講給別人聽,那你放心,這個人的煩惱斷不了的,他內心裏麵一直告訴人家他有多煩惱,他告訴人家他內心裏麵意識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執著,你告訴人家我有多委屈,你告訴人家我有多委屈,這個加深又一層意識的力量,又加深一層意識的力量。大修行人不會這樣,他對我……大修行人會反過來:他對我這樣已經很有良心了,很了不起了,很了不起了!所以他內心裏麵就沒有痛苦,他不感覺人家對不起他,他常常感覺我對不起別人,這個完全是心的作用,一念之間而已,這種超越的心態,如果你沒有具足,那你活得(是)多痛苦的東西,很痛苦,你不知道怎麽樣來安排你的生命,也不知道從哪裏下手,沒有辦法用功嘛!對不對?所以這個心也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們一切,唯識嘛!

唯識簡單講就是除了這個心的作用,沒有真正的境界叫做唯識,唯就是除,除掉一切境界,納歸到最後就是心靈的作用,識就是我們的心,離,簡單講就是離心沒有境界,簡單講所有的境界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比如說當你晚上睡覺的時候,你會夢見山河大地,其實那個是意識裏麵動,動,動就有夢,這個夢境就一直出來,所以我們晚上做夢,我們不知道那晚上是在做夢,所以在這個夢境裏麵我們一直覺得那個是實在的東西,我們現在也是,我們現在就是在做夢,我們以為這個是實體,那是因為透過無量億劫來我們的我執、我們的法執,我們的貪、我們的嗔、我們的癡,是因為這種業障障住了,所以我們看這個世間是真實性的東西,聖人看這個東西叫做體虛如幻,沒有實在的本體,就像幻化,表麵幻化一樣的,體虛如幻。咦!你看!修行是一個念頭而已,他一點點的idea而已,你會運用這麽一個念頭你就解脫,你就活得很快樂,但是研究唯識並不是說像你吃紅茶一樣那麽簡單,也不是說隨隨便便你吃這個什麽粥那麽容易的,這一方麵你要不是下很大的功夫,還不是很容易了解,所以,我就是很害怕,這個實在很不容易講,這個東西是很不容易講的,講簡介就很不容易了,但是還是要講,你不講你還是不清楚。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師父講一句眾念一句)

大家一起念,念:

高雄文殊講堂清規(大聲念)

 一、真觀照,保持秒妙安詳,一日明心見性,靈光普蔭人天。

二、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國,念到不念而念,彌陀不從他得。

三、虔禮佛消盡平生罪業,欲了施主供養,便是這個法則。

四、常念經,虔誠報答四恩,信口念出四句,自成大藏全文。

五、敬師長,隨力隨時供養,百孝不如一順,不可回頭倔強。

六、學老成,第一不可誇能,猖狂硬氣粗疏,神人一見生瞋。

七、教子弟,不可隨他遊戲,諄諄教誨成人,好作人中大器。

八、除懶惰,凡是向前去做,你若避懶偷安,人神那得衛護。

九、學定力,直把私心盡絕,誓死往生極樂,自然萬緣俱息。

十、近善人,死心塌地親敬近,學些好樣在肚,自然脫俗離塵。

十一、離惡友,一惡般般出醜,王法不怕惡人,惡人披枷帶杻。

十二、輕財物,不可千方百計,一口氣若不來,一文拿它不去。

十三、甘淡泊,自古聖賢皆然,莫嫌粗茶淡飯,有道高僧如是。

十四、持戒行,戒是佛祖正令,受戒不守毗尼,徒老喪身失命。

十五、要聽教,不宜開口亂道,無念無掛無相,佛祖開顏含笑。

十六、斷煩惱,一了千百俱了,終朝煩煩惱惱,此身那得悟道。

十七、明因果,粒粒米皆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馬還補。

十八、和大眾,慎勿互相爭鬥,聚頭說是說非,空把光陰來送。

十九、吃些虧,又要帶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從何處來。

二十、常知足,莫管衣衫淡泊,休想他人財物,不顧自己福薄。

二十一、惜物資,一針一草勿棄,隨心恣意損毀,福享與你計算。

二十二、趁少年,諸般要去向前,當此臂力強健,莫待老來悲殘。

二十三、起得早,遲起修行不了,明朝又有明朝,明朝壽命難保。

二十四、口謹默,不可多嘴饒舌,若然惹是招非,地獄少你不得。

二十五、立主意,勿使頓明心地,妄為顛倒攀緣,阿鼻誰人可替。

二十六、忍人辱,忍辱天下和睦,此章佛祖真傳,忍辱少罪多福。

二十七、遠俗事,俗家人事如麻,杜絕塵緣煩擾,自然別有生涯。

二十八、斷妄心,妄心好事難成,若依妄心行事,必有禍患臨身。

二十九、達道理,切莫非人是己,謙和每讓三分,相見人人歡喜。

三十、信佛法,三藏一口吞卻,方知源遠流長,可接佛祖一脈。

 

文殊講堂四大根本戒規

 一、不說是非;二、不聽是非;三、不傳是非;四、不打妄語。

 菩薩學處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注:每逢初一、十五日於佛前恭誦一遍,如法修行,必成佛道。)

 這一本《唯識》是李炳南老居士他編述的,那麽這一本的資料是……雖然很簡單、簡化,但是它所包含的義理,對整個唯識那是非常重要,所以我認為這個資料很重要,那麽這個沒有人用簡單地來解釋的話,唯識很不容易去了解的,很不容易了解的,所以這一本稱為《唯識簡介》,《唯識簡介》,那麽我們這一學期所開的課程,如果時間許可,為期一年的上課時間,講《唯識》,講《般若心經》,講《八大人覺經》,然後最後講《百法明門論》,時間許可。那麽因為這些都是對我們修行非常有幫忙的,那麽因此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努力,如果你們不努力,那就辜負了師父一片慈悲心,開了這個重要的課程,尤其這個很重要,你們要好好地用功。

 

 

雪廬居士編述

慧律法師整理資料

 

                                           唯識簡介

 

唯識簡介第一表

唯識簡介

(甲)定義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2)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諸位!現在請翻開《唯識簡介》第一講表(第一頁)——《唯識簡介》。

《唯識簡介》(第一頁)這個“甲”是“定義”,那個“甲子”是“性識之別”。

翻過來第2頁,這個(第一個表)是“法性如是”,就是我們的本性,就世間人來講它是怎麽說。

      

第二表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2)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第2頁中間,有一個第二個講表,就開始講第八意識跟第七意識,前五識的分法。

好!翻開第4頁。第4頁這個是第三講表,萬法分作三分:體、相、用,識跟境起這個作用有四分。

五、識所能緣的量它有三——現量、比量還有非量。

識所緣的這個境有性境、帶質境、獨影境。

第6頁第四個講表就是唯識的修觀法——三性的觀性,叫做五法三性,那麽念過唯識的人都知道“五法三性”的重要性,五法就是相、名、分別、正智、真如;三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那麽再來就是五重唯識觀,換句話說要修唯識的人要一層、一層的深入,那就是遣虛存實、舍濫留純、攝末歸本、隱劣顯勝、遣相證性。然後到最後轉八識為四智。這個就是整個四個講表。

 

第三表

 (甲醜)萬法概況及部分(釋萬法唯識)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2)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第四表

(甲寅)唯識修觀

(寅一)三性觀法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2)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那麽為什麽要先打在前麵呢?讓大家一覽無遺。

好!現在請翻開第9頁——“唯識學的起源”。

 

                                                                    唯識學的起源

 《南海寄歸傳》(唐義淨法師)雲:西土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一為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鹹遵聖教(大正五四?二O五下)、並契佛心。】這個《南海寄歸傳》,整部的名稱叫做《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大小的大,唐朝的唐,《南海寄歸內法傳》,內外的內,法,法律的法,《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是整部書的名,簡稱《南海寄歸傳》,那麽這一本書,這本傳是唐朝的義淨三藏法師(撰寫的),義淨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義,淨就是清淨的淨,義淨三藏法師在西元671年,也就是鹹亨二年,鹹就是鹹豐的鹹,鹹亨,元亨寺的亨,鹹亨二年,也就是西元671年,(義淨三藏法師)從廣州到印度留學,學成歸國,他在途中,在南海有一個叫做屍利佛逝國,在這個地方停留,就撰寫本書,撰寫《南海寄歸傳》,並錄《大唐西域高僧傳》二卷,錄這個《大唐西域高僧傳》二卷,以及《雜經論》等十卷,那麽寫完以後就委托一個叫做大律禪師,大小的大,我這個律,慧律的律,那麽就是托這個大律禪師送回國家來,送回這個中國來,所以這個《南海寄歸傳》就是因此流通到今天。那麽本書《南海寄歸傳》就是研究印度、南海的諸國、跟佛教的一些教團的組織,還有研究一些結夏安居的戒律,做什麽羯磨等等,那麽這是《南海寄歸傳》的一些貴重的資料。

好!諸位!看第9頁。《南海寄歸傳》那麽大致上已經有一個idea:

西土大乘就是印度的大乘佛法,不會超過兩種,一個是《中觀》,《中觀》就是講空;一個是瑜伽,那是講有。那麽《中觀》,我們常常聽到的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就是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那麽就是這一些八不,像我們講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那麽這個都是一種中觀的思想,所以這個“中觀”的思想,有四個字就是:單破不立。隻有破一切相,卻不立本性上的東西,我們唯識學裏麵還有講一個圓成實性,《楞嚴經》裏麵還有講一個如來藏心,我們禪宗裏麵講清淨的自性,這個“中觀”什麽都沒有,色法來破除色法,心法來破除心法,心所法破除心所法,無為法破除無為法,單破不立,隻有破除一切相,卻不立自性上的東西,他認為自性也是名相,也必須要舍,到最後自然顯出本性上的清淨,意思就是說本性上的清淨他都沒有談到,不用任何的語言,他是用破除的、破除的。當你煩惱除掉的時候,清淨的本性自然顯露,根本不必講,簡單講“撥雲就會見月”,撥雲就會見月,那麽自自然然的,“撥雲”就是你隻要破除這個虛妄的相,你自然了解自性清淨心是什麽,這個是中觀的思想。“中觀”的思想如同一個大火爐,碰到什麽東西燒掉,什麽東西都立不起來,碰到什麽東西破除什麽觀念,到最後講畢竟空,畢竟空,這是中觀,是淵源於般若的思想,般若的思想。

再來瑜伽:“瑜伽則外無內有。”瑜伽是外無內有,《瑜伽師地論》總共有660個法,這個瑜伽翻譯成中文叫做相應法,與心地上相應的東西。簡單講我們心有660個法,那麽後來人覺得這個太繁了,就把它整理起來,就變成《百法明門論》,換句話說《百法明門論》的淵源就是《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因為講的法很多,那麽後來的人覺得這個很繁瑣,這個不是凡夫的心力、時間、精力有辦法研究的,那麽因此就把六百多個法刪減掉成百法,這個就叫做瑜伽,就是相應法;那麽這個叫做外無內有,外就是境界是沒有的,隻有意識的作用,內有,隻有意識的作用;眾生都認為這個境界是實在的,那麽在唯識學來講的話,這個也是心所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則是中觀,一為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為什麽講“中觀”是“俗有”呢?世間人認為有來有去,有增有減,有一個實體,在中觀來講沒有這樣子,緣起自性本空,哪有什麽來跟去?無常也是自性本空,你所謂的來去那是一種妄想、妄動的執著,本不來、本不去,自性本空,所以它就這個緣起空性裏麵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中觀不研究也不容易開大智慧,研究了中觀,那就辯論就所向無敵。“體虛如幻”,你就悟到這個人生、這個宇宙如虛的不實在,如幻化的繼續……如幻化出來的一樣。瑜伽則外無內有,外無就是沒有外境,外麵的境界是沒有,內有就是裏麵是實實在在的有這一些意識的作用變化。“事皆唯識鹹遵聖教”,事就是萬物,天地萬物都是從我們意識變現出來的,鹹遵聖教,並契佛心,統統遵守佛陀的教化,並且符合佛的心。

【本學派分別諸法性相,以其明萬法唯識的宗旨,故名法相學,亦名唯識學,】本學派就是唯識學,是分別,它建立六根、六塵、六識、五法、三性等等這一些,是分別種種的法性、法相,來說明萬法統統是唯識所變的宗旨,所以名叫做法相學,又叫做唯識學,【彌勒菩薩應無著菩薩之請,說《瑜伽師地論》。無著菩薩又造《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阿毘達磨》、《廣集論》。】無著菩薩【其弟世親菩薩】有的人是翻譯成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就是世親菩薩,世親菩薩就是天親菩薩,同一個人,天是天地的天,那麽無著是哥哥,世親是弟弟,那麽這個兄弟是不得了的,哥哥造了這麽多論,弟弟看不過去,我也來【造】一本【《二十唯識論》等。是本學說的起源。】

【按照一般藏史記載,佛滅後四百餘年,龍樹菩薩(八宗共主)曾】經【根據般若】就是智慧,般若的【義】理【,闡揚真空學說,以緣起即空義,】以緣起當體即空的道理,來讓這個眾生【悟入諸法實相,廣大悲願,行六度、修十地,而達於佛果的目的。此法經其弟子阿梨耶提婆、徒孫馬鳴】菩薩【、覺護】菩薩【、月護】菩薩【……等等大德大力弘揚,倡導後慢慢在中觀學方麵中產生偏差。】為什麽產生偏差呢?因為【站在悟空最高見地,】他一切都空嘛!雖是修六度,其實沒有六度可修;雖然修十地,卻沒有十地可修。慢慢地偏,而且曲解了這個般若的實義,那麽因此【否定了行六度、】不必修嘛!一切緣起嘛!一切性空嘛!也不必修六度,就否認了事相,隻重視理體。【修十地】也不必修了,就否定了六度、十地【的重要性,以為修行不過是人為的偽功。】這個都是如虛嘛!如幻嘛!修什麽呢?就偏了。【佛滅後八百五十年至九百五十年間,彌勒菩薩出,】出世了,彌勒菩薩出世了,【有鑒於中觀學者的理論與實踐,未免矛盾不足之嫌,】彌勒菩薩出世以後,就發現學中觀的人,這個理論跟實踐互相矛盾,理論是很好,可是就不實踐,【既缺組織又乏係統之說明,動輒】就是往往,往往容【易使人走入歧途,】誤入歧途,【因此根據因緣所生之原理,特以唯識之論組織萬有成立之順序,以說明成佛必須播種------菩提種子,而助其成長則必須修習六度、十地行的理由,著書立說,大弘唯識學說,】彌勒菩薩弘揚以後,【經無著、世親二大士之宏揚,始建立起此一學說的基礎。】所以有一個好的師父,還是必須有好的徒弟來接棒,彌勒菩薩如果沒有無著跟世親也接不下去的。好!第10頁,

【綜觀唯識學的起源,固然經由彌勒、無著、世親等諸大菩薩闡揚,始成一大宗派。不過探求它的思想根源,可是遠溯自原始佛教】原始佛教,那麽就是佛當時在世,以及佛滅度以後一、二百年,原始佛教的思想,那麽是小乘的思想,就是原始佛教的思想,最顯著的那當然就是《四阿含》,【的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個就是三法印,【等,以及部派佛教——】佛滅度以後一、二百年到六百年中間,那麽這個開始分裂。為什麽開始分裂?因為見地不一樣,這個叫做部派佛教,原始佛教那當然是由從佛陀的角度,從佛陀的生活、教法來講,那麽部派佛教,佛滅度以後意見不一樣了,開始分裂,慢慢就產生了小乘的思想,最後就產生了這個大乘的思想,最後就產生了密宗的思想,所以說原始佛教思想、部派佛教就是小乘的思想,那麽再來就是大乘的思想,再來就是密宗的思想,那麽這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特別是犢子部的“非即蘊我,非離蘊我”的思想。化地部的“九無為說”、“窮生死蘊”、“種子相續說”;經量部的“種子薰習說”、“細意識說”,都可看做其思想的具體關係,】也就是它的代表,

那麽這個稍微解釋一下:部派佛教特別……部派佛教又分成好幾部,當時候分成十幾部,有分成十一部的,那麽犢子部的“非即蘊我”,這普通看這個字不好懂,“非即蘊我”意思就是說:不能說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我們平常這個色、受、想、行、識就認為是自己。那麽“非離蘊我”意思是也不能說離開五蘊外麵還有一個我。再講一遍:“非即蘊我”,蘊就是五蘊,也不能說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那麽色、受、想、行、識就是我的話,那就變成五個我了,因為“非即蘊我”,五蘊不是我。“非離蘊我”,離開五蘊你也找不到一個“我”,這叫做不即不離嘛!這種思想是犢子部的思想。

化地部是把無為法開展成九種無為法:九無為說,窮生死蘊,就是深入地研究第八意識,種子相續,一直不斷地叫種子相續,生死不斷嘛!就是種子相續嘛!

經量部的種子薰習說,種子可以薰習,種子起現行,現行又薰出了種子,所以這個叫做種子薰習說。

再來,細意識說,“細意識”就是微細意識。什麽叫做微細意識呢?比如說當我坐的時候,唉!不知不覺妄想就跑出來了,當我晚上睡覺以後,不知不覺頭發就長了,指甲就長了,我們因為有意識的存在,所以這個物理跟化學的變化,這個DNA跟RNA的造作就不會停止,遺傳的因子就不可能會停止,那麽這個就是你沒有辦法覺知得到的,萬法唯心啊!比如說外麵的臭水的水溝,我們晚上也不在看那個水溝,隔了一個月、二個月,這個水溝就變臭了,既然是唯心所造,為什麽我不去注意它,它也會發臭呢?因為我們第八意識實在太微細了,第七意識實在太微細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照顧無量無邊的宇宙。好了!那麽為什麽我們沒有辦法看到無量無邊外麵的星河,無量無邊的銀河係,超星群係呢?那個就是我們第八意識的依報,但是是一種疏的因緣。我們今天的福報就隻能住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地球,他方世界雖然是我第八意識所幻化出來的,可是對我並沒有任何的作用。簡單講第八意識這個依報跟正報有親疏之別,親疏之別。什麽叫親疏之別呢?比如說你就跟台灣特有緣,美國就跟你沒有緣,我們就跟地球有緣,就跟別的星球沒有緣。雖然別的星球也是你第八意識幻化出來的,可是對你並沒有任何的作用,因此我們的無明太多了,我們的無明太多了,無明沒有斷,我們見不到一真法界,那麽所有的法界就化作無明暗淡無光的。那麽我們為什麽可以看到太陽?因為我們還留有一點聰明,所以這個太陽正是因為我們的智慧,沒有辦法發揮出來而產生的一種熱,變現出來的一種熱,人有小聰明,我們須要光線,其實太陽也是我們自性幻化出來的東西。

講起來很玄,可是並不玄,要不然你告訴我那個田地裏麵的菜為什麽會生?我現在隨便問你一個問題:田地裏麵的菜為什麽會自然會生?有土啊!有水啊!那麽把水跟土,把它全部分析開來,那又為什麽那個會繼續成長?那個是因為我們的意識在支持著那個地方,我們意識有生滅,那個叫做共業所感,我們人的頻率一直影響那個地方,影響那個地方,因緣具足了就會成長出來。如果人的心愈來愈壞,我們的收成,農藥就會用得愈來愈重,人的心愈來愈善,你不必用農藥,你自然會有收成,你相不相信這個道理,內在那種強有力的力量會影響到外界的。你不曉得,兩個人在談戀愛,這個女朋友遠在他方,可是她知道男朋友在關心她的時候,她那個生命就會活得很快樂,她的頻率內在裏麵有感受到他那種關心的力量,她有幸福的感覺:我太知足了,我今生今世沒有什麽缺陷。所以你看那個談戀愛的人那個皮膚就會很漂亮,你不相信嗎?那種心力是不可思議的力量的,所以,諸位去談戀愛吧!但是遭受到挫折就相反了,你知道嗎?你不受他的寵愛,不受他的關照,就會很痛苦地掙紮,一個人內心裏麵得不到頻率那種關照的幸福感,失落了,所以世界上隻有一種人就是永恒的快樂,那就是徹悟本性的人:他也不須要人家關心,他就活得很愉快。你回去,你要離開,那就你去死吧!你跟我扯不上關係,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一個人心地不受影響的,那就不得了,這就真的功夫,那麽你就是世界上最解脫的人。

你說研究這個唯識不重要嗎?很重要的。所以有的人常常想要換環境,你為什麽不換心呢?這個環境不好,你換換環境,你為什麽不把你的心換一換呢?所以我告訴諸位!唯識兩個鍾頭那會讓你悟到很多的道理的,沒有在唯識上下過功夫的,那麽我說他一生一世的佛法隻剩下一半的功力而已,一半的功力而已。研究過唯識以後,噢!那個智慧跟辯才那就不一樣了,那個所向無敵,沒有人有辦法跟你辯論的,你就是心理學家來,他也沒有辦法,心理學家隻有研究到潛意識而已,你說潛意識的東西是什麽?潛意識就是我們微細的第六意識,什麽叫第七意識,什麽叫第八意識?他根本搞不清楚,他根本搞不清楚。所以潛意識在研究你的夢,夢,那麽就是世間人所謂的我已經是博士了,心理學家研究的博士,這個在我們唯識學看來,那簡單是小兒科,還不是內科、也不是外科,還隻是個小兒科而已。底下這個就是微細意識說,都可以看做他的思想的具體代表。【由此可知大乘佛學思想淵源於小乘佛學思想,這是不可否認的史事實。】再來,

 

                           唯識的師資傳承及在中國的發展

 

【唯識學在中國有二種師資傳承的不同,茲將西藏與漢地所傳承的列表如下:】

 

唯識學的傳承表

地域

藏傳承:

彌勒

無著

世親

安慧

大苦沙利

小苦沙利

金島尊者法稱

廟田阿地沙

地域

 

漢傳承:

彌勒

無著

世親

陳那

護法

戒賢

玄奘

窺基

圓測、慧紹、智周

【⑴藏傳唯識學的傳承:初祖彌勒——二祖無著——三祖世親】這個都是一樣。漢就是中國(漢地,主要指漢族人居住的地區,或漢文化體係所在的地區。),藏:西藏。初祖、二祖、三祖都是一樣,【四祖】藏傳的是【安慧——五祖大苦沙利——六祖小苦沙利——七祖金島尊者法稱——八祖廟田阿地沙。】這個都是因為一種翻譯的音而已,所以我們聽起來會有一點怪怪的。

那麽我們來聽:

【⑵漢傳唯識學的傳承:】那聽起來就很順了:【初祖彌勒菩薩——二祖無著——三祖世親——四祖陳那——五祖護法——六祖戒賢——】再來就是【七祖玄奘——】大師【八祖窺基——】大師——玄奘的徒弟,窺基大師的徒弟,【圓測、慧紹、智周。】傳承下來了,那麽在這裏有……,諸位看第四祖的安慧,第四祖的陳那,在安慧的旁邊就寫一個:無相唯識。在陳那的旁邊寫一個:有相唯識。唯識分這個無相跟有相,雖然是唯識,藏傳的那是無相唯識;無相唯識,就否認一切是無相唯識,無相唯識大部分是比較接近這個空宗的,比較接近講空的,那麽有相唯識就是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

【附:近代唯識學者——】我們也應該認識一下唯識的泰鬥,【——清末民初歐陽竟無、韓清淨、太虛大師等。】其中以歐陽竟無的境界最高,【唯識傳入中國以後,就形成三派係:】傳入中國就形成三大派係:

【⑴北魏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傳入地論宗,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五O八)508年,由中印度勒那摩提與北印度菩提流支等,在洛陽譯出世親菩薩《十地經論》而建立的。】那是翻譯《十地經論》,在洛陽譯出世親菩薩的《十地經論》,把這本書翻譯過來,就是印度文翻譯成中文。【後來因為譯者意見不同,逐分成繼承勒那摩提說的慧光派,和高唱菩提流支道寵派。】又分裂下來了,又分下來。這是北魏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傳入的地論宗。(《十地經論》所說:“三界虛幻唯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故主張淨心緣起說。)

【⑵陳真諦】三藏法師。陳是朝代。你不要陳真諦,笑死人了。外行的人念:陳真諦。陳是朝代,真諦是三藏法師,【所傳的攝論宗,】就是《攝大乘論》,《攝論》就是《攝大乘論》。【陳文帝天嘉四年】西元【(五六三)真諦譯出無著的《攝大乘論》與世親的《攝大乘論釋》成為唯識學第二度傳到中國,由此而導致攝論宗的盛行。它是主張唯識無境說,然後說到萬有從如來藏緣起,便與法相宗大異其趣。】我在這邊要解釋一下:法相宗是講賴耶緣起,那麽這個是講如來藏緣起,什麽是如來藏緣起呢?就是有一個從這個……生滅法是從不生不滅法的這個本性而起來的,那麽這跟法相宗就完全不一樣。法相宗就是阿賴耶識是染淨和合,它那邊是說從本性。我再講一遍:諸位!你看我的手,看我的手,我這個(右手)圓圈圈畫的叫做第八意識,如來藏緣起就是這第八意識的後麵還有一個什麽?清淨的真如,知道嗎?清淨的真如,這個圓圈圈是第八意識,就是我們所講的倉庫,那麽這個就是清淨的真如,那麽這個如來藏緣起就是我們有一個真如,沒了又變成第八意識,那麽(這個在法相宗,不,)就阿賴耶本身有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看法不太相同,所以這個如來藏緣起,還有一個叫做阿賴耶緣起,不太一樣。

【⑶唐玄奘所傳的法相宗,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玄奘大師自印度回到長安,大量譯出他所宗的】他所宗的,他所自己研究的,【唯識學的論典,成立法相宗。】所以玄奘大師是中國唯識宗的第一代祖師,那麽一直到戒賢,這個都是印度人,彌勒、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等等,這個都不是中國人,從玄奘開始,這個就是中國第一代祖師,窺基大師是第二代的祖師。【這是唯識學第三度傳到中國,主張萬有現象從有情各自染分】你看!各自染分,【賴耶】就是阿賴耶的汙染程度不一樣,所以轉識也不一樣。再講一遍:從有情各自染分賴耶,【而開發的。】染分就是你這個造惡造得太重,你的阿賴耶識這個壞的種子太重了,那麽你這個就要下地獄了,你這個業比較輕就生天、做人等等,【故雲:“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再來,

 

                                                唯識學的所依經論

 那麽就是六經十一論,【唯識學說】唯識的學說它【所依經論有六經十一論。】經,這個是佛說的,論是後來祖師大德所造的。

【六經計有:】

⑴《華嚴經》,⑵《解深密經》,⑶《如來出現功德華嚴經》,⑷《阿毘達摩經》,⑸《楞伽經》,⑹《厚嚴經》。這是唯識學的淵源的根據的經典。

十一論計有:

⑴《瑜伽師地論》,⑵《顯揚聖教論》,⑶《大乘莊嚴論》,⑷《集量論》,⑸《攝大乘論》,⑹《十地經論》,⑺《分別瑜伽論》,⑻《觀所緣緣論》,⑼《二十唯識論》,⑽《辨中邊論》,⑾《集論》,簡單講就是唯識的學說就是根據六經十一論,然後集合起來再繼續討論,發展出來一個非常嚴密組織的係統,然後很有係統地來去修行,那麽就是唯識學的所依的經論。

好!諸位!我們看《華嚴經》,六經:

【⑴《華嚴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的六十華嚴。唐實叉難陀】一個馬再一個犬,就是阿彌陀佛的陀,這個音是一樣的,叫做佛馱跋陀羅【譯的六十華嚴。】我們有一本《地藏經》,也是唐朝的實叉難陀翻譯的,所以這個實叉難陀的翻譯的《地藏經》才是正確的,其他翻譯的《地藏經》,盡量不要看、不要誦,因為裏麵有增減,知道嗎?《地藏經》,有什麽法燈,什麽實叉難陀,是不是?那麽有兩種翻譯的,那麽這個實叉難陀翻譯的就是比較正,那麽看《地藏經》、誦《地藏經》,盡量用這一本的,【譯的八十華嚴。】再來,【唐般若】法師,般若三藏【譯的四十華嚴。】所以《華嚴經》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六十卷的《華嚴經》、八十卷的《華嚴經》、四十卷的《華嚴經》。為什麽有六十、八十或四十的不同呢?因為這個版本來到中國的有多有少,所以《八十華嚴》的內容比較豐富,普通大部分都是用《八十華嚴》的,也有用《六十華嚴》的。

第【⑵】叫做【《解深密經》:】什麽叫做《解深密經》?簡單講就是阿賴耶識很深、很奧秘,不為凡夫所知,所以這一部經專門來解說阿賴耶識的太深秘微細的東西,所以這個叫做《解深密經》,【唐玄奘譯,共有五卷(《解說阿賴耶識之深密》)。】

第【⑶《如來出現功德華嚴經》:未譯來中國。】

第【⑷《阿毘達摩經》:未譯來中國。】

第【⑸《楞伽經》:劉宋求那跋難陀羅譯,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他們這個名字都是譯音的,所以念起來是很艱澀,沒有像慧律這個念起來很順,那麽這個翻譯的,沒有辦法,【叫做四卷楞伽。元魏菩提流支譯,名《入楞伽經》有十卷,】那麽這個《楞伽經》根據針對……大慧菩薩【稱十卷楞伽。唐實叉難陀譯,名《大乘入楞伽經》有七卷,名七卷楞伽。】

第【⑹《厚嚴經》,亦名《密嚴經》,亦名《大乘密嚴經》,前後有兩種譯本:唐之地婆訶羅譯,及唐代不空譯,同為三卷。論如來不生滅義及演如來藏阿賴耶識等法相大乘教義。】意思就是唯識學就是根據這一些所開展出來的道理。

【十一論計有:】

【⑴《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玄奘大師譯成百卷。主要論三乘人所依所行的境界,】所依所行的境界,【有十七地。】平常講十地,它這裏講十七地。

【⑵《顯揚聖教論》:二十卷,無著造,玄奘譯,取瑜伽論之樞要者。】樞要(即中心、核心、關鍵、綱領的意思。)就是簡單的,《顯揚聖教論》,簡單講《瑜伽師地論》太繁了,那麽我們就把它講少一點。

【⑶《大乘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有二部,無著造,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噢!這很長,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之《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再來,

【⑷《集量論》未譯(辯乃因明學,宗、因、喻,科學化)。】

【⑸《攝大乘論》無著造,有三種譯本不同(,建立阿賴耶識思想)】《攝大乘論》有三種翻譯,【:後魏佛陀扇多譯,三卷,名《攝大乘論》(認為第六意識沒有辦法解決受喜阿賴耶識)。陳真諦譯,三卷,亦名《攝大乘論》。唐玄奘譯,三卷,名《攝大乘論本》。】要加一個“本”字。

【⑹《十地經論》:十二卷,世親著,】那是無著的弟弟,【後魏菩提流支等譯。(華嚴十地品才成立)】

【⑺《分別瑜伽論》:未譯中土。】

【⑻《觀所緣緣論》:一卷,陳那著,唐玄奘譯,用因明】因明就是【三支(宗·因·喻)法】宗、因、喻。宗就是立一個宗;因就是講出一個原因出來,到最後合起來用比喻來講,宗、因、喻三支法,【來說明心外之所緣非有,心內之所緣緣非無者。】

【⑼《二十唯識論》一卷,世親造,】世親菩薩造的,【唐玄奘譯,總有二十一頌。後魏菩提流支譯。《唯識論》或《楞伽經唯識論》,陳真諦譯,題曰:《大乘唯識論》】

【⑽《辨中邊論》又名《離僻》、】離僻就是偏,離開這個偏,我們不是偏空就是偏有嘛!離僻那麽就是偏,離開這個偏,那當然就是中間,【《彰中論》,】顯出這個中道的思想,【彌勒造,玄奘譯,一卷,對有為法之說明。】

【⑾《集論》具名《阿毘達磨集論》,無著造,玄奘譯,有七卷。】14頁,

 

                                              唯識典籍研究之重要性

 

【在佛教教義的了解上,以知識係統來說,唯識典籍的研究,可以說是更重要、更基本的入門之課。因為許多術語】術語就是specialnoun,就是專有名詞。因為許多術語,那是專有名詞,譬如說“有覆有記”、“有覆無記”,那麽這些術語沒有人講解也比較困難,【和修學程序,乃至斷證方法等,唯識典籍較任何論典,都來得詳盡條理分明,】這個那當然是當之無愧,這句話是絕對真實的,從我們所看過的教義、教理,這些這麽多的經典,那還是唯識是最詳細的,這是一點都沒有錯,【如不對此一門典籍作較深入地研究,通達其奧義則對整個佛法的認識上,都要大打折扣的。我們來舉例《攝大乘論》的組織係統,證明唯識典籍研究之重要性。】那麽我們就編在15頁,那麽15頁這個地方,看下表,隻供參考而已。因為我們今天講的是唯識典籍,並不是說要講這個《攝大乘論》,所以我們就把15頁這個表格——《攝大乘論》的這個……把它的段落、序分、本論、結論等等把它列出來,所以提供參考,有興趣的人自己可以去閱讀《攝大乘論》。

【古德說:“乃宗乘之究竟,教海之淵源之,不明百法規矩,難窮妙諦。”】是什麽意思呢?“乃宗乘之究竟”,宗乘就是要研究這個教義、教理的,那麽唯識是不可避免的,這個究竟是微細的地方,唯識都談得很清楚,乃宗乘之究竟,如果你想要研究這個大乘的經典,那麽談得最詳盡的那就是唯識。“教誨之淵源”,那麽是他這個經典的根據,這種教導我們的這個義理,那是有相當來路的,如果你不明白百法規矩,百法就是心王、心所、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還有一種叫做無為法,加起來有這個百法,

(本講座第一集到此結束,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3704.html    全部由蓮友sjmnfdz 提供,在此末學表示感恩感謝!阿彌陀佛!蘭草2011年9月6日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