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Moulin Rouge》/蔡瀾
(2005-11-05 01:27:29)
下一個
《Moulin Rouge》, 香港譯名為情陷紅磨坊,我不知道其它地方叫什麽名字。這都不重要,我們還是用原名的簡寫《M.R.》稱之吧。
這部風靡全世界影迷和影評家的澳洲電影,你的印象如何?你認為拍的好嗎?你是否沉醉在它的音樂和舞蹈之中?你覺得天下最偉大的事是學會愛人和被愛嗎?
我告訴你我的意見吧,我覺得這部電影俗氣衝天。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看完它。天下最偉大的事,是學會愛人和被愛,這和說媽媽是女人,有什麽兩樣?
並不是我標新立異,我有我不喜歡此片的理由。我認為它很多地方都是熟口熟麵,似曾相識的。作為一部歌舞片,它用了許多別人的曲子,一開始,就來一首《Sound of Music》;瑪麗蓮夢露唱過的歌, 甚至麥當娜的和披頭四的,都派上用場。主題的那首天下最偉大的事,也變得不象是原創的。愛人和被愛最偉大那種陳腔濫調,重複了又重複,實在令人毛骨悚然,隻有智商很平凡的人,才會欣賞。
整部片子在攝影棚中拍攝,一點外景的空間也沒有,悶的發昏.這種手法哥普拉在十幾年前已經用過,模型加特技,已不是新的玩藝。從一個巴黎遠景一直推到紅磨坊之中,或者相反地拉出來,一兩次已經足夠,但是無數次地運用,特技變技窮。
故事發生在巴黎,但是一點歐洲氣氛也沒拍到,永遠是悉尼的霍士片場。紅磨坊的舞台,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地方。演員更像澳洲佬居多。
女主角Nicole Kidman的演技值得拿金像獎嗎?特寫一多, 俗不可耐,鼻子尖得要插死人。 說是歌舞片,她跳舞的場麵不多,坐在秋千上蕩來蕩去,是不費力的。難能可貴的倒是歌自己唱,而且唱的不錯。
男主角也賣力,但絕對不是一個太難演的角色。
故事更像從前看過吧?當然了,抄《茶花女》嘛。
導演Baz Luhrmanm有很強烈的節奏感. 他的第一部電影《Strictly Ballroom》
把功夫片加在舞蹈比賽裏麵, 第一部電影《Romeo + Julie》把舞台由古代搬到現代。但是對白照抄莎士比亞的原文,這是他第三部戲,一貫很剛強,寫情的溫柔,看來不是很拿手。恣意地將新和舊揉在一起,是他的看家本領,但看起來,也是不新不舊。
你會留下什麽印象呢?也許是講妒忌的那場探戈戲拍得壯觀吧?但探戈又和法國紅磨坊扯上什麽關係呢?它的肯肯舞,像街頭流氓戲。他的陽台,天空,月亮,像史匹堡製作公司Dreamwork的商標。
我買了 DVD珍藏版,為得是研究那兩個半鍾頭的製作過程,看看導演和工作人員在幕後為此片帶來什麽新意,但是和幕前一樣地失望。
我這麽批評一部電影,也許是有很深的偏見,我這偏見來自一部也叫《Moulin Rouge》的電影。
本來,就是兩部完全不同故事的戲,不能相提並論,但是潛意識中,此片導演想和它一爭長短,所以連短腳的畫家Toulouse也扯了進去,但把他當作一個小醜人物看待,這才讓我生氣起來。
舊《M.R.》是以畫家Toulouse為主人翁,寫他從貴族家庭出走,在巴黎流浪,愛上的人因為自己身體殘缺而不敢愛,沉迷在紅磨坊,喝酒喝到死為止。
Toulouse的畫今天還是各國博物館爭取不到的作品,他的畫代表了巴黎的一個時代,他為紅磨坊畫的海報當年隻是宣傳品,藝術性之高,到現在還是沒有第二個人模仿得到。
電影的人物根據畫的眾生相貌:蒼白臉孔的肯肯舞娘,下巴極長的司儀等等,都活生生重現。臨終之前,Toulouse回憶這些人一個個地在他病榻四周跳舞,意境之高,和新片相比,是另一層次。
導演為John Houston,他本人的愛爾蘭文學修養極深,也會繪畫,拍的《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得金像獎。
當年的好萊塢導演,像 Vincente Minnelli等,都熱愛巴黎。拍的雖是娛樂片,但很熟悉歐洲曆史,作品決不含糊,皆能將法國各種年代的背景很忠實描述,看不出有什麽米高梅或華納片廠的痕跡來。
主題曲當然也是原創的,那首《Where is your heart?》至今還陰魂不散地纏在我腦中。
看了舊《M.R.》,你會愛上巴黎,你會踏上研究Toulouse繪畫的道路,增加你文化修養的東西太多了,新《M.R.》,能帶給你什麽?
片子拍在1953年,距離新的2001年,一共是四十八年。四十八年來,電影導演難道隻能在鐵塔模型上耍花樣罷了?
文化的漸滅,令到一般觀眾的水準降低,這沒話說,但是作為一個影評人,不看從前的片子,就像作家不看古典文學一樣幼稚。冷觀一些鏡頭糊塗,擺動不停的所謂當代大師導演的作品,被今天的影評人捧上天去,又滑稽又可悲。這些手法,早在三十多年前已經被實驗遺棄的,影評人看後驚為天人,真是愚蠢不堪。
和食物一樣,我並不是特別懂得吃。我能分辨出電影的好壞,是我會比較,我看過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