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江浙滬小吃

(2019-10-21 02:50:22) 下一個
 

 

1、小籠

全國各地都有小籠包,而在江浙滬一帶,小籠包更是深受喜愛。上海的南翔小籠,薄薄軟軟的皮子,裏麵含著一汪鮮美的湯汁;杭州小籠包,用每隻淨重要達到28.5克,18個褶以上,上不接頂,下不露底,形似菊花,湯汁豐盈、口感濃;無錫小籠則是鹹中帶甜、皮薄汁多;揚州灌湯包,一人一籠,一籠一隻,個個成人拳頭大小,湯包皮薄如紙,透過光,甚至能看到湯水在裏麵搖晃;還有南京六合龍袍蟹黃湯包、靖江蟹黃湯包、常州加蟹小籠包,以蟹黃、蟹肉入餡,每一滴鮮美的湯汁都以貨真價實的原材料淬煉所得,是真正的精華。可以這麽說,幾乎在江浙滬的每一個城市,都有獨屬於自己味道的小籠包。

 

 


 

蟹黃湯包是江蘇省靖江市漢族傳統名小吃,明、清時期已經享有盛譽。其特色是皮薄如紙,吹彈即破,製作"絕"、形態"美"、吃法"奇"。但靖江蟹黃湯包的名氣似乎與地位並不相符,那是由於它的製作工序十分講究,本地師傅們一是出於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再有就是這蟹黃湯包還是最宜現做現吃才能品其精華的特點。 


 

 

 


 

靖江蟹黃湯包有“兩絕”:一是製作絕,二是吃法絕。餡心精選金秋時節大河蟹、新鮮豬肉皮、正宗老母草雞特製而成,蒸熟的湯包雪白晶瑩,皮薄如紙,汁多味美,幾近透明,稍一動彈,便可看見裏麵的湯汁在輕輕晃動,使人感到一種吹彈即破的柔嫩。別說吃了,光是看,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品嚐湯包一定要記住十二字要領: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後吮湯。

 

 


 

2、生煎包

提到生煎,很多人都會在前麵加上一個前綴——上海。生煎起源於元代,在明清時期盛行於江浙滬地區,而上海於上世紀30年代開始進行商業化經營,此後風頭漸漸壓過其他地區。到了現在,許多地方的生煎包子店往往要掛著“上海生煎”的牌子來招攬客戶,如此方顯得正宗。

 


 

 

 


 

江湖上,習慣把生煎分為兩派——清水派與混水派。“混水生煎”也被稱為老式生煎,做法為蘇北做法,使用半發麵,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特色為皮薄、底脆、汁濃、肉緊,開口朝下(以求有湯),如今在滬上大名鼎鼎的小楊生煎即為此派。

 

 


 

而“清水生煎”則采用全發麵法,皮厚、底脆、肉緊、寡汁,有人吐槽過,這幾乎像是吃饅頭了。事實上這吐槽十分有道理,因為上海人叫生煎的全稱就是:生煎饅頭。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清水派”以上海傳統老店大壺春為代表,這也是老上海人心中最地道的滋味。大壺春的生煎皮雖厚,但因使用的是發酵麵團,故而口感豐盈蓬鬆。雖沒有鮮美濃鬱的湯汁,但卻因此更加突出蓬鬆外皮的麵粉香氣,與肉香一起撫摸著你的味蕾,加上鬆脆不黏牙的生煎底,個中滿足感,隻能在腦海中回味,難以用文字表述。

 

 


 



 

3、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有名的小吃,已有50多年曆史,是不少上海人心頭揮之不去的記憶。豬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該小吃在上海有二種製法,分別以曙光飯店(原名小常州,號稱排骨大王)和鮮得來點心店為代表,這兩家都以經營排骨年糕而著名,但製作方法不同,口味迥異,各有特色。


 

“小常州”排骨年糕選用常州、無錫等地的豬脊骨肉,用醬油醃漬後,再放入用醬油、油、糖、蔥薑末、酒等混合的油鍋中氽,氽至色呈紫紅、肉質鮮嫩、味道濃香時取出。與此同時,將鬆江大米煮熟後,放在石臼裏用榔頭反複捶打,待捶打至米已無整粒後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裏裹一小塊已經氽過的排骨,再入醬汁油鍋中煮氽,吃時,灑上五香粉,則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鮮得來”的排骨年糕是將麵粉、菱粉、五香粉、雞蛋放在一起攪成浸裹在排骨表麵,放入油中氽熟。這種排骨色澤金黃,表麵酥脆,肉質鮮嫩。與此同時,將鬆江大米與紅醬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麵醬,澆上辣椒醬即可。入口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

 

 


 



 

4、小紹興雞粥

小紹興雞粥店經營的雞粥是地道的上海風味小吃。該店由一紹興人創辦於1947年,由於創辦人和主要操作師傅均係紹興人,在這兒便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紹興人天地,故人們給它取名為“小紹興雞粥店”。小紹興雞粥就是用雞湯原汁燒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雞肉和各種作料的一種小吃。吃雞粥時,將煮熟的雞切成3厘米長、0.6厘米寬的塊兒,裝盤,雞粥盛入碗內,加上蔥、薑末和雞油,一同上桌。此時,雞粥黃中帶綠,雞肉色白光亮,令人賞心悅目,食欲大增。品嚐時,雞粥粘韌滑溜,鮮香入味,雞肉細嫩爽口,營養豐富,越吃越香。

 

 


 



 

5、蟹殼黃

蟹殼黃創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采用油酥麵加酵麵製坯,做成扁圓形餅,餅麵粘上一層芝麻,貼在爐壁上經烘製而成。餡料有鹹有甜,鹹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因餅形似蟹殼,熟後色澤如蟹殼背一樣深紅,所以稱為"蟹殼黃"。

 

 


 



 

6、冷麵

每年一進入6月,特色冷麵就會成為上海美食屆的一道時令風景線,簡單、清爽、實惠,一碗冷麵,暑氣濕氣全消。“滬式冷麵”的製作工藝是獨樹一幟的,麵條、醬料、澆頭的做法都帶有濃濃的上海特色。


 

先說麵,正宗的上海冷麵用的是扁平的小寬麵,生麵條隔水上竹籠蒸,熟了以後就根根分明,半熟的麵條還要在沸水裏滾一滾,讓它柔軟一些。然後用精製油拌一拌熱麵條,防止其黏連,最後把它放在風扇下吹涼。冷麵的醬料一般有四款,花生醬要香醇,有一定的濃度,既不會厚得拌不開,又不會稀得沒滋味。醬油不是直接從瓶子裏倒出來的,而是各家都有自己的燒製秘方。米醋開胃,辣油增香提味,全都不可少。澆頭大部分也很傳統,辣肉、辣醬、炒三絲、雙菇、爆魚、鱔絲、大排、烤麩、素雞……都是常見且熱銷的。到食用的時候,先夾起一大撮冷麵放在盤子裏,花生醬、醬油、醋、辣油往上一淋,各色澆頭看你喜好,攪拌均勻,夾起一口冷麵,既有花生醬的香醇、醬油的鮮香,還有米醋的酸爽,還帶著微微的辣油香。這樣的滋味,是上海人獨有的夏日享受。

 

 


 



 

7、雞鴨血湯

在上海小吃界的江湖,有“四大名湯”:油豆腐細粉湯、咖喱牛肉湯、雙檔和雞鴨血湯,其中若把雞鴨血湯列為頭牌,恐怕不會有太多人反對。它雖然不如現在的一些網紅人氣點心,但每天的銷量依然十分穩定,來吃的大多是老上海人。


 

“雞鴨血湯”這個名字,樸素直白,而它的內容也一樣直白——一碗滾燙的血湯端上來,裏麵全是料。鮮嫩的肝腸、滑爽的血塊加上濃濃的湯汁,再撒上蔥花、鮮辣粉,淋上幾滴素油,這樣一碗雞鴨血湯端上桌後,趁著滾熱的時候品嚐,那鮮味會在口中“嘩”地融化開,令人渾身“適意”。

 

 


 



 

8、鍋貼

在上海寧從小吃到大的點心中,鍋貼絕對是愛到心坎裏的早飯經典!有腰有臀的鍋貼,臀部焦硬,咬一口脆爽,腰部綿軟,浸潤著肉汁,肉餡和皮子渾然一體,嗲嗲的讓人欲罷不能!上海人吃鍋貼還講究,一定要趁熱吃,趁著剛出鍋的那口熱乎勁兒,輕輕咬開,慢慢吮吸,油脂混著肉香,回味無窮!

 

 


 

9、菜泡飯

泡飯這東西,江浙滬包郵區一帶常吃。它不是飯、也不是粥,通常是用隔夜飯做的。泡飯有兩個流派,一派是直接用開水衝,然後用筷子搗一搗,上海話叫“淘泡飯”。天熱時性子急的爺叔會直接澆冷開水搗一搗就吃,覺得爽氣,有點打樁模子的意思,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略微顯示出一點點不羈;還有一派是要放鍋裏加水燒開,不過一般都是老人才會這麽做。用筷頭沾一點乳腐,一大口泡飯連水帶飯“忽忽”地下肚,稀裏嘩啦的爽快感,無法言表。

 

 


 



 

10、陽春麵

上海、蘇州、揚州一帶,隻要提起麵條,都少不了陽春麵的一席之地。所謂“陽春麵”,原指一種不加任何澆頭的湯麵,稱“清湯光麵”,是舊時最大眾化的麵點之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後因商賈人等忌諱“清”、“光”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樂曲名《陽春白雪》的陽春二字,改稱為“陽春麵”。陽春麵講究湯料,一大碗麵,蔥翠清湯青青白白,一抹麵條排列整齊,如美女秀發一樣惹眼養眼。陽春麵的湯很鮮,但又絕對不是味精、雞精之類的作用。

 

 


 

11、鮮肉月餅

每當臨近中秋,上海的“老字號”鮮肉月餅店前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伍。顧名思義,餡完全是由一大團鮮肉組成,皮脆而粉,又潛伏著幾分韌,豐腴的肉汁慢慢滲透其間,可謂一絕。新鮮出爐的鮮肉月餅香氣撲鼻,層層酥皮包裹著紮實彈牙的鮮肉,一口咬下去,溫熱鮮美的湯汁浸潤著酥皮在嘴裏蕩漾開。

 

 


 

而在杭州,人們又在其中加入了榨菜,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榨菜鮮肉月餅”。真正好吃的榨菜鮮肉月餅都是現吃現烤,榨菜用的是大頭菜梗,口感更脆,鮮肉則來自於浙江的名產金華兩頭烏,肉質非常鮮美。看著剛出爐的月餅從烤鍋中鏟起,被裝入紙袋中,邊走邊趁熱咬上一口,外皮的酥脆和著肉香,直達心底。

 

 


 



 

12、青團

《隨園食單》裏麵寫道:“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就是把青團的製作步驟濃縮在這句話裏了。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因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

 

 


 

它最大的亮點是“青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幹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餡料則取用赤豆、糖漬桂花,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水晶般的豬油,團好坯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麵。蒸熟後個個蔥綠如碧玉,油亮似翡翠,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咬一口,滿是春天的氣息。

 

 


 



 

13、片兒川

片兒川是杭州奎元館的名點,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館首創。先將豬腿肉、筍肉分別切成長方薄片,將倒篤菜切成碎末。將鍋放在火上,下豬油燒化後,先下肉片略煸,再投入筍片,加入醬油略煸,最後放碎倒篤菜和適量沸水繼續炒勻略煮,即成澆頭出鍋。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在此同時,將麵條放入另一沸水鍋內煮熟,撈出迅速甩幹水分,倒回炒澆頭的鍋內略煮,加入味精,澆入豬油,起鍋,分別蓋上澆頭即成。麵滑湯濃,肉片鮮嫩,筍菜爽口。

 

 


 



 

14、蝦爆鱔麵 

“到杭州不吃蝦爆鱔麵,等於沒到杭州一樣”,蝦爆鱔麵為杭州奎元館首創。杭州之麵,有其特殊風味,麵全落鍋中,質味浸於麵內。蝦爆鱔麵烹調時,選用粗壯的鮮活黃鱔,斬頭截尾剔骨後切成鱔片,用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直至鱔片黃脆;取鮮活大河蝦洗淨加蛋清上漿清炒至白嫩;精製麵條下鍋燒後,不粘不糊;用原汁煮麵,使麵條吸入鱔魚的香味,汁濃麵鮮。

 

 


 



 

15、蔥包檜

蔥包檜可以說是最地道最親民的杭州小吃,在杭州可以說是杭州人無人不知不曉。“蔥包檜”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公元1142年,民族英雄嶽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於杭州大理寺,杭州百姓痛恨秦檜夫婦,杭州有一家油炸食品的店主,揑了兩個人形的麵塊比作秦檜夫婦,將他們揑到一起,用棒一壓,投入鍋中油炸,嘴中念道:“油炸檜”吃。這就是油條的來曆。後發展為杭州風味小吃------蔥包檜。

 

 


 

蔥包檜烹調時,選用上白粉製成春卷皮(或叫薄餅)再裹上油條、蔥段,在平底鍋上反複壓扁,直至烘烤到金黃色,再抹上竦醬或甜醬即成。

 

 


 



 

16、西湖藕粉 

西湖藕粉是杭州的名產,曆史上曾作“貢粉”進入皇室。杭州艮山門外到餘杭縣一帶是西湖藕粉主產地,塘棲三家村所產尤為著名。藕是荷花在地下的莖,經特別加工製成的藕粉,呈薄片狀,質地細滑,色澤白中透紅。服用時隻需先用少量冷水調和,再用開水衝調成糊狀即可,衝泡後的藕粉晶瑩透明,口味清醇,有生津開胃,養血益氣的功效,是極適用於嬰孩、老人、病人的滋補品。

 

 


 



 

17、舟山海鮮麵

說到海鮮麵,必須要提到的就是浙江舟山了,舟山海鮮麵是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美食。一碗海鮮麵,不如重慶小麵辣,不如油潑麵有嚼勁,卻在鮮味上獨占鼇頭,代表海島人民對美食的獨特追求。舟山海鮮麵的料很豐富,梭子蟹、豆腐魚、小黃魚、紅蝦、炸帶魚、熏魚、花蛤、蛤蜊等都是最受歡迎的幾款。而海鮮麵的湯底則是選用簡單的肉湯,加以食客選擇的各款海鮮好料再一起燉煮,將海鮮的鮮味完全融入進去。這也就是海鮮麵為啥在舟山如此受歡迎了,做為漁島來說,新鮮的小海鮮才能煮出鮮美的好湯。湯水煮好後,會再加些許醬油,則更為清爽入味。一碗海鮮麵,湯汁要上等高湯,海鮮要原汁原味,麵條要不生不爛,方算合格。

 

 


 



 

18、寧波湯圓

寧波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最傳統的是豬油湯圓,它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淨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亮,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寧波人家裏過年來客人,首先端出的就是一碗豬油湯圓。

 

 


 



 

19、寧波米饅頭

寧波地區多稻米,人們又喜歡追求“滿”和“發”。因此,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喜歡自己做或者買來米饅頭,用以供奉祖先。據《史家族譜》記載:寧波人吃米饅頭的曆史起於南宋,是宋孝宗的恩師史浩為老娘供奉觀音菩薩的特製供品。原先也是米製的年糕之類,因為史老太太喜歡吃供過菩薩的點心,但其年事漸高,嚼不動硬的東西,廚師開動腦筋,將酵母拌在米粉裏使其發酵後再蒸製,便成了饅頭狀,故稱“米饅頭”。

 

 


 

米饅頭通常用多層竹製蒸籠蒸煮。人坐在饅頭桶邊,手持銅釺(銅飯撬)舀一勺水粉澆在蒸籠添布上,澆成小碗口大小的圓餅狀,澆滿一格再換一格,把澆好的粉餅扣在鑊上蒸,剛扣上時,火要燒得特別旺,這樣,饅頭就發得特別豐滿,待四五格蒸籠扣齊後,頭格的饅頭蒸熟可以出籠了,揭開籠蓋,白白胖胖的饅頭就呈現在眼前了。有的饅頭頂上五花爆裂開花,此謂上品。蒸好的米饅頭如同嬰兒拳頭般大小,又如同海綿般柔韌,棉花般潔白,一口咬下去,滿口軟糯、清甜,鼻尖還縈繞著一股清新悠香的酒釀味兒,讓人愛不釋口。

 

 


 

20、溫州大餛飩

溫州餛飩皮薄、餡鮮、料足、味美、玲瓏剔透,起鍋後湯清味鮮,形似花朵,鮮味爽口。“皮薄、肉香、料足”的特點。餛飩擔、童謠《娒娒阿媽教你煮餛飩》是很多溫州人兒時的影象:孩子們奔馳著、傳唱著的童謠聲,街弄巷口餛飩擔“篤、篤、篤”的敲梆聲和餛飩湯的香氣彌漫在童年影象中,魂牽夢縈,揮之不去……很多溫州華僑返國也趕來吃一碗。跳動的爐火、鮮香的餛飩,饜足了味蕾、溫暖了胃,是溫州人最愛的故鄉美食之一。

 

 


 



 

21、溫州魚丸

溫州魚丸與其他各地的魚丸都有所不同。它是以新鮮的鮸魚肉為主料,挑去魚刺後切成細條,用刀刮成魚茸,用酒、鹽和味精浸漬片刻,加白澱粉拌入薑絲蔥末均勻混合,用手揉捏直至魚肉彈性十足。下鍋時,將魚肉用手指擠成條狀跌進事先烹調好的沸水中,燙到透明上浮便是熟了。食用時以鍋中的原湯配上米醋、蔥花和胡椒粉。一碗正宗的魚丸湯湯色澄清微酸辣味,魚丸呈半透明的玉白色,形狀更是獨特,不是“丸”狀,而是不規則的條狀。早在1998年“溫州魚丸”就被定為“中華名小吃”,2016年被評為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2、蒼南礬山肉燕

蒼南礬山肉燕又稱“為唐公肉燕”,由礬山本地廚師朱為唐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創立。“肉包肉”是其一大特色,它的皮是肉加澱粉敲出來的。精選上好的本地豬後腿精肉,趁肉有餘溫馬上切塊,將肉捶打成漿狀,配上本地手工番薯粉,一棍棍反複壓打成燕皮。再取肉之精華做餡包入其中,用手捏成燕子形狀。一鍋湯水,旺火燒開,下肉燕,肉燕遇水一熱,燕皮一舒一張,“形似飛燕,食似燕窩”。酸辣湯的刺激和骨湯的潤清又將礬山肉燕的美味發揮地淋漓盡致。

 

 


 



 

23、金華酥餅

金華有三寶,火腿、佛手和酥餅。金華酥餅以白麵粉、雪裏蕻幹菜、肥肉以及芝麻、菜油、飴糖等作原料,經過擀麵做坯,裹餡和烘烤,製成蟹殼那麽大一隻酥餅,兩麵金黃,上麵滿布芝麻,中間以幹菜肉為餡,上下各有10餘層,每層薄如紙。香鬆酥餅,味道極佳。進口酥碎,遇濕消融,即使牙齒脫盡的人也有門福品嚐其味;酥餅還以濃烈的陳香和鮮鹹的回味顯示其特有的魅力,強烈地吸引著顧客,民間有李白“聞香下馬”的傳說。

 

 


 



 

24、嘉興粽子

許多嘉興人踏實的一天,就是從一隻熱騰騰的粽子開始的。千百年來嘉禾之民種稻食米,同此演化的粽子文化底蘊深厚,嘉興粽子僅兩片箬葉,數把糯米,加上精心調製的餡料,以絲繩捆紮,或鼓鼓如枕,或玲瓏如角。蒸煮間清香彌漫,誘人垂涎。

 

 


 



 

25、新昌炒年糕

新昌年糕多用晚米(粳米)做原料,質地相較其他年糕更為細密,韌性足,有煎、炸、炒、烤、湯五種做法,各具風味。其中,炒年糕最為常見。新昌炒年糕的特色之處在於‘帶湯’,先炒後煮,年糕充分吸收湯汁,久煮不爛,有著米糕的醇香。

 

 


 



 

26、龍遊發糕

龍遊發糕始於明代,因風姿獨特,製作風雅,又是“福高”諧音,象征吉祥,因而成為本地老百姓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必備品。龍遊發糕花色多樣,品種豐富,製作工藝獨特,配料講求,成品光彩潔白如玉、孔細似針,聞之鮮香撲鼻,食之甜而不膩、糯而不粘。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其最大的特色是在製作進程中參加適量糯米酒發酵而成,營養豐富,尤其得當老年人、兒童食用。2009年龍遊發糕製作武藝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6年又被G20峰會指定為專供特色小吃。

 

 


 



 

27、開化汽糕

顧名思義,汽糕就是用“汽”蒸出來的糕,在開化人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至於它何時起源,已經很難追溯根源。直到現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和中秋、重陽、立夏、端午等重大節日,很多開化人都會準備食材,在家蒸上幾屜汽糕。


 

淘米、浸泡、磨漿、發酵,最後上農家大鍋柴灶蒸製而成,無論哪個環節稍微出了一點紕漏,這汽糕就不可能成功。剛出爐的汽糕成圓餅形,晶瑩剔透,潔白的表麵鑲嵌著豆腐幹絲、蝦皮、筍幹、蘿卜絲、豬肉等餡料,簡直與一塊和田美玉相仿。有不少人嚐試把汽糕引進杭州、上海等地,可是汽糕在外地就是發不起來。換句話說,出了開化,你就吃不上純正的口味了。這就是汽糕的神奇之處。說不上原因,大抵是跟開化的水質和氣壓有關,這也是讓出門在外的開化人惦記的原因。

 

 


 



 

28、縉雲燒餅

縉雲燒餅也稱為桶餅,是浙江省縉雲縣傳統小吃,據傳已有650餘年的曆史。在縉雲,賣燒餅是千百年來人們賴以謀生的手段。父攜子、夫攜妻,人們挑著烤桶遠赴他鄉,以烤餅為生。以麵粉、鮮豬肉和縉雲菜幹為主要原料,再經燒餅桶炭火烘烤而成的“縉雲燒餅”,正是幾代人匠心傳承的結果。

 

 


 

一隻小小的燒餅,其實並不簡單。標準的縉雲燒餅一般會用到一兩到一兩二的五花肉,所用梅幹菜都是大麻山出品,香味十足,鹹淡適中。燒餅所用麵為老麵發製,再經精心揉製,方能外脆裏柔。待燒餅烤成金黃色,還要刷秘製的糖油,才能使得色澤鮮亮,口味更是上了一個層次。也隻有如此用心做出的燒餅,才能餅色金黃、外脆內糯、油而不膩、鮮香滿口。

 

 


 



 

29、紹興臭豆腐

紹興臭豆腐口味獨特、名氣很大,這是勿庸置疑的。其製作工藝十分獨特:用莧菜梗發酵製成鹵,將豆腐放入鹵中浸泡成“臭豆腐”。一壇好鹵對臭豆腐的口味至關重要,其醃製和發酵過程中不斷加入各種香料精心調製,對溫度、濕度、時間都有極高的要求。2015年,紹興臭豆腐還登上了美國知名美食雜誌《美味》(Saveur),被評為“最不尋常美味獎”。美國人的頒獎辭是這樣寫的,“惡臭但純粹,讓人躁動不安同時又無比可口”。

 

 


 



 

30、周莊萬三蹄

悠遠的曆史和豐厚的文化積累使周莊的菜式得天獨厚,其中尤以“萬三蹄”為最,不可不嚐。萬三蹄是江南巨富沈萬三家招待貴賓的必備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經數百年的流傳,已經成為周莊人過年過節、婚宴中的主菜,意為團圓,亦是招待賓客的上乘菜肴。


 

萬三蹄用料考究。以精選的肥瘦適中的豬後腿為原料,加入調好的配料,加水放人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燜,火候要曆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煮熟的整隻萬三蹄熱氣騰騰,皮色醬紅,外形飽滿,香氣四溢。吃法更是別具一格,在兩根貫穿整隻豬蹄的長骨中取一細骨輕抽而出,蹄形紋絲不動;以骨為刀,骨劃過處,果然蹄膀被順順當當地劃好。這是當年明代皇帝朱元璋考沈萬三時出的難題,沈萬三l臨機應變,抽出這根骨頭當刀解了題,於是朱元璋說“就稱骨刀吧”,以後,便成了周莊的傳統吃法。


 

萬三蹄肉質酥爛,人口即化,肉汁香濃,肥而不膩,皮肥肉鮮,甜鹹相宜,滋味無窮。隻要走進周莊,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小巷兩邊賣萬三蹄的小店,萬三蹄的招牌比比皆是。隻見店中櫥櫃裏一個個油光發亮,色澤醬紅、肉香四溢的的豬肘子,讓人實在是難以抵擋。據說,在古鎮就有數百家賣萬三蹄的小店,在最熱鬧的地段,甚至數米之內就有好幾家蹄膀店,並且每家都說自己賣的是正宗的萬三蹄。

 

 


 



 

31、定勝糕

蘇杭兩地都頗受歡迎的一種小吃。定勝糕外層是精製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細而均勻,裏麵是豆沙餡,中間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味道香糯可口,甜而不膩。"定勝"寓意吉祥,當地民間祝壽、建屋、喬遷等喜慶活動,大都準備此糕。

 

 


 



 

32、條頭糕

糯米粉糅合細沙做成長條狀,稱為條頭糕。這種糕長約有六寸,寬約一寸光景,油光光,糕身上撒了不少糖桂花,色香形都不錯。吃口軟糯和年糕很相似。做糕時用的是黃砂糖,時稱“古巴砂”。

 

 


 



 

33、酒釀餅

酒釀餅是蘇州春季的時令點心,外觀和小月餅相似,麵是用清酒釀來發的,由於氣候的原因,往往隻適合賣一季,最佳的品嚐時節是在清明前後。酒釀餅有葷、素之分,品種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其中以玫瑰餡口感最佳。製作時,隻用蘇州當地的冬小麥和酒釀揉麵,不加一滴水製作。品嚐以熱食為宜,玫瑰餡香甜四溢,薄荷餡清新宜人,而豬肉餡則油潤晶瑩,和著帶有淡淡酒釀香味的餅皮入口,真是“如沐春風”!

 

 


 



 

34、梅花糕

梅花糕和海棠糕被稱為“花糕”,是蘇州最傳統、最經典、最特色的傳統小吃。清袁枚《隨園食單》雲:"梅花糕源於蘇州,曆史悠久。"朵朵似梅花綻開的梅花糕,隻需一眼就能辨認出來。它選用上等麵粉、酵粉和水拌成漿狀,注入烤熱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鮮肉、玫瑰等各種餡心,再注上麵漿,撒上白糖、紅綠瓜絲,用灼熱的鐵板蓋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黃色,鬆軟可口,老少皆宜。吃在嘴裏是帶一點發了酵的麵漿酸味,而這正是真味所在。

 

 


 



 

35、糖年糕

糖年糕是蘇州人的必備年貨,冬至後上市,除夕以後就很難看見了。原料選用優質糯米粉,放入不鏽鋼盆中按比例加糖拌勻,再放入適當的水攪和,就可舀到木桶裏用大火蒸。約十分鍾後糯米粉就蒸熟了。師傅用木桶裏的布將熟糯米粉裹緊取出,放入大瓦缸裏使勁揉,熟糯米粉很快就成了10公斤重的糕團。取出糕團放到案板上,進一步揉成長條。隨後,在表麵薄薄地刷上一層熟色拉油、均勻地抹上醃過的糖桂花,切成半公斤多重的年糕塊兒,再用蓖麻花蘸著食用顏料點上喜慶的紅色花紋,糖年糕就成形了。細膩、勁道、柔韌,韌性十足之餘不沾牙,回味清香甜糯不硌牙,煮時不融,煎時不化,深受人民的喜愛。

 

 


 



 

36、糖粥

糖粥就是紅豆粥,蘇州民間小吃之一。這紅豆粥格外精細,紅豆和粥分別而做,紅豆做成豆沙,粥上碗後紅豆沙才澆上去的,有紅雲蓋白雪之美。蘇州人稱其為“糖粥”。

 

 


 



 

37、燜肉麵

“要麽來哉,燜肉麵一碗,寬湯重青過橋”許多老蘇州的一天,是從一碗燜肉麵開始的。肉要三精三肥硬肋大精頭,而且隻挑選眉清目秀的帥哥級太湖豬與常州洛豬,豬皮細而薄,肥瘦勻稱,其五花肉是製作燜肉的上等原料。一塊燜肉,首先要將肉放入清水中泡去血水佐以調料稍作醃製,入大火燒熟,剔出肋骨,隻留軟骨,用刀刮清肉皮,修出刀麵,然後再上爐文火慢焐三四個小時,直至肉爛而形不散,肥肉完全如琥珀蜜蠟的半透明狀。這樣出來的燜肉,那才叫得上是肥則腴而不膩,瘦則酥爛醇香,滿口鮮汁,食之不忘。

 

 


 

吃的時候,先把燜肉即刻推入碗底麵下,再將薑絲敷於麵背,看湯麵油花兒蒸騰、熱氣彌漫。那燜肉經滾滾燙的麵一焐,誘人的香氣緩緩飄出,使人食欲大振,再看那一大塊燜肉,凝脂消融,慢慢顯出淺淺粉紅色,變得微微半透明,最後肥肉化在湯裏,會讓湯的味道更豐腴。那一條原本在一起的豬皮也已經散開,緊挨著的軟儂的油肉絕不會讓你覺得膩,更沒有半點腥,有的隻是潤滑的濃香、鮮鹹和甘美。幾小口而已,滿嘴已是肥腴,整個人都升華滿足了。

 

 


 



 

38、奧灶麵

奧灶麵是蘇式麵的另一塊金字招牌,以紅油爆魚麵和白湯鹵鴨麵最為著名。紅油爆魚麵,麵條細白,湯色醬紅;白湯鹵鴨麵,白麵白湯,原色原味。奧灶麵,也可簡稱為“奧麵”,現在的解讀是“奧妙在灶頭”,即奧妙的灶頭煮出風味奇特的麵。當初,得名“奧灶”是諧音“懊糟”,“懊糟”是昆山音,意為“肮髒”。因為最初經營奧灶麵的老太太,為經營麵館,經常來不及梳洗,蓬頭垢麵,店麵也狹小簡陋,極不起眼,但是老太太製作的麵,卻深受食客的追捧,加之老太太為人和善,食客們也就不追究就餐環境了,美味的麵被食客戲稱為“懊糟麵”。


 

爆魚麵之貴首先在於紅油,所用的物料均取自於活青魚的黏液、血鱗、鰓,加水投鍋煎煮後再與爆魚的油汁勾兌成紅湯,因而也有人稱奧灶麵的總根是青魚。其次就是充作麵澆的爆魚,采用的是鮮靈活跳的出自於雙洋潭或是陽澄湖的肥嫩青魚,既不能大又不能小,五斤左右為準,若遇酷熱魚缺,寧可停供,也不用雜魚充數。宰殺時鮮魚不落地,保持清潔,下刀厚薄均勻。製作時,先將切好的魚片放入醬油、白糖、曲酒以及蔥薑香料配成的鹵汁中浸入味,然後再以旺火大鍋氽至棕黃色,嫩度適宜,兩次燴鍋,冰糖燴煮,陳釀取香,色澤棕紅,濃厚鮮香。

 

 


 

白湯鹵鴨麵的鴨子則用“昆山大麻鴨”以老湯烹煮,白湯要鮮,鹵鴨一定要爛。鹵鴨是蘇州人的夏令當家葷菜之一,鴨肉性涼,鹵製後的鴨肉也少了油膩感。白色的麵湯清亮透底,沒了醬色的厚重感,也沒了濃油赤醬的肥膩感,加上一把碧綠的蒜葉,不僅觀感清爽,入口更是鮮香。

 

 


 



 

39、南京鹽水鴨

南京人每年吃掉的1億鴨子中,有4000萬隻鹽水鴨。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這樣描述鹽水鴨:“南京人都說鹽水鴨好,大約取其嫩,其鮮。”這短短一句話,其實已經道破了南京鹽水鴨的精髓:皮薄肉嫩、清鮮香美。

 

 


 

在南京製作鹽水鴨最好的時節則是每年桂花盛開的中秋前後,因為這時候稻豐魚肥,鴨子吃的也好,身上的肉質正是口感最佳。鴨子的選擇則一定要是湖鴨。這種湖鴨用稻穀喂大,還在湖泊裏麵吃小魚小蝦,養到5斤左右宰殺。一旦超過這個重量,或者鴨子用玉米米糠小麥等飼料喂大,肉質、肥膩程度和製成以後的色澤都要大打折扣,內行人一吃就能吃出來。民國張通之的《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鹽水鴨故又得名桂花鴨。

 

 


 



 

40、鴨血粉絲

南京人因為愛吃鴨子,本著物盡其用的理念,用鴨內髒,鴨血做出了鴨血粉絲湯,小小一碗粉絲湯,卻把鴨的美味包含其中,喝一口湯汁,吸一口粉絲,咬一塊鴨血,讓你不得不為人類吃的智慧拍手叫絕。

 

 


 



 

41、皮肚麵

每天中午,街頭的大部分麵館就會被擠爆,斬半隻鴨子,來一碗兒皮肚大肉麵,加一份油渣,多擺點油渣,這是很多南京人午餐的標配。而每當列舉南京小吃時,“皮肚麵”必定名列其中,從未缺席。


 

皮肚麵屬於南京特有的“物種”,大火燒水,大灶下麵,大團的麵條扔進去,大瓢的肉湯潑進來,金黃的皮肚、細薄的肉絲、鮮嫩的豬肝、豐潤的腰花抱成小團在鍋裏“跳舞”,紅的番茄、綠的菜秧、黑的木耳、白的平菇歡快地在湯中“穿行”。倏忽間,湯沸騰、麵浮起,臉盆般碩大的瓷碗早在一旁候著,“嘩啦啦”連湯帶麵倒進去,端起來,足有數斤重。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重點要說的是,皮肚的製作過程非常講究,先悉心剔淨肉皮上的每一塊肥膘,把淨肉皮用大鍋清水煮到半透明狀,然後撈起在通風處晾幹,丟入用緊貼肉皮的肥膘熬製的豬油中煎炸,對於火候的要求也很高,非有經驗的老師傅親自監督不可。隻有如此炸出的皮肚,才會金黃脆香的口感。


 

在南京人眼裏,一碗上佳的大碗皮肚麵,有不少 “門道”,比如:皮肚既要“泡泡的”吸飽了湯汁,又要“嗆嗆的”有咬勁;麵條分為白色不帶堿和黃色帶堿的,但是都必須要“硬正”;湯要大,料要足、味要鮮,最好在下麵條的時候就把辣油放進去煮,這樣才夠“入味”。撥幾勺火紅的辣油,淋幾滴噴香的陳醋,一碗味鮮料足的大碗皮肚麵正式出爐。在街頭巷尾那些簡陋的條桌上,爽朗粗壯的大漢,優雅玲瓏的淑女,白發耄耋的老人,個個一頭紮進麵碗,呼哧呼哧,大汗淋漓,頃刻間,一碗麵就見了底。

 

 


 



 

42、洪澤湖小魚鍋貼

洪澤湖小魚鍋貼也值得一嚐。剛出鍋的小魚鍋貼蓬鬆酥脆,刷上一層秘製醬料,翠綠新鮮的香菜,在金黃燦燦的餅上隨意一撒,瞬間更添食欲。那個餅的脆呀,裏麵小魚醬略帶軟糯的芯,鹹酥適口,非常美味。

 

 


 



 

43、牛肉鍋貼

自從《舌尖》播出之後,南京的牛肉鍋貼著實刮起一陣狂熱之風,牛肉鍋貼也成為南京人最愛的早餐品種之一。牛肉鍋貼是金陵八絕之一,它以牛肉為餡,加以醬油、胡椒粉、香油的配料,以菜籽油或豆油煎製而成。剛出爐的鍋貼色澤金黃,勾人食欲,趁熱咬上一口,麵皮韌性十足,底部香脆可口,鹹中帶甜的汁油汩汩流了滿口。對南京人來說,這小小一隻鍋貼,或許比鮑魚海參更有吸引力呢!

 

 


 



 

44、黃橋燒餅

據《隨園食單》載稱,燒餅的製作是:“用鬆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麵炙之。”黃橋燒餅吸取了古代燒餅製作法,保持了香甜兩麵黃,外撒芝麻內擦酥這一傳統特色,已從一般的“擦酥餅”、“麻餅”、“脆燒餅”等大路品種,發展到蔥油、肉鬆、雞丁、香腸、白糖、桔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黃橋燒餅,或鹹或甜,鹹的以肉丁、肉鬆、火腿、蝦米、香料等作餡心。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

 

 


 



 

45、揚州三丁包

三丁包是揚州的名點,以麵粉發酵和餡心精細取勝。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雲:“揚州發酵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仍隆然而高”。發酵所用麵粉“潔白如雪”,所發麵酵軟而帶韌,食不粘牙。

 

 


 

三丁包子的餡心,以雞丁、肉丁、筍丁製成,故名“三丁”。雞丁選用隔年母雞,既肥且嫩;肉丁選用五花肋條,膘頭適中,雞丁、肉丁、筍丁按1:2:1的比例搭配。雞丁大、肉丁中、筍丁小,顆粒分明,三丁又稱三鮮,三鮮一體,鮮、香、脆、嫩俱備,鬆軟鮮美,食不粘牙。

 

 


 



 

46、冶春蒸餃

冶春蒸餃創自清代,據說袁枚的《隨園食單》及李鬥的《揚州畫舫錄》裏都有記載。蒸餃是冶春茶社的絕活。在揚州有“富春的包子,冶春的蒸餃”之說。形似新月,肉餡鮮嫩,汁水豐富,名不虛傳。

 

 


 



 

47、桂花糖藕粥

藕洗淨去節,用刀切成段,刨成漿,去渣留汁。將藕汁和糯米一起倒入鍋內並酌情加清水,煮熟後加入白糖和桂花醬,再煮沸即可食用。香甜宜人,綿軟適口,並且具有排毒養顏、補充氣血之功效。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joycewu12 回複 悄悄話 都是我喜歡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