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曆朝曆代瓷器仿品:鑒別要訣

(2016-09-07 23:32:51) 下一個

 

在 中國古瓷曆史長河中,有後朝仿前朝,後代仿前代的情況,認識和鑒別這類瓷器很重要。因為產品好才有人仿,仿製品不是假冒品。人們都是仿好不仿壞,仿得值得 才仿,仿得不一定不好,仿得肯定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見得價值不高,也許價更高。認識真假才知好壞,假中有曆史,有真正的高仿品。高仿品也有珍品,這要看 鑒賞水平和仿品本身。可收藏仿品,不願收藏假冒品,總之,要明白曆史上後代按前代原型的製作的產品和造假有區別,仿品和仿製有區別,仿製品和現代假冒也有 區別。雖然是老的又是真的,但量很大,做為珍藏就需要考慮是否有珍藏價值。

中國曆朝曆代瓷器仿品:鑒別要訣(收藏版)

認識明朝各代按元代器物所造的產品

在中國青花瓷器曆史中,明代是一個重要時期,特別是永樂和宣德時期用蘇料造了很多像元代的瓷器,對這部分瓷器要認真的對待。在宣德以後也同樣造了很多好的 像元代器形、元代紋飾瓷器,但主要是用回青和其他幾種國產料。請關注公眾號:收藏家俱樂部,明代在青花瓷器中按照元代青花瓷的形狀和紋飾也仿造了很多,早 期是用蘇料仿造的,這部分瓷器是成化以前,而成化以後嘉靖時期沒有那麽多的蘇料,所以仿得不可能很像了,又加上胎釉的應用原料也不同了,工匠也不同了,所 以這部分產品比較好鑒別,但這要很好的學習鑒別料色和料的特點才行。因此要掌握各代的用料和元代的用料不同才是根本。

另外對曆代的仿品要有正確的觀點。一件明朝仿前朝、後代仿前代的瓷器,它不但是仿品,也是一件老產品,老瓷器。它和現代的造的假冒瓷不一樣,因此在認出仿 品時還要看是什麽時候仿得,是官仿還是民仿,是名人仿還是造假。不要認為仿得就是假的、不好的,這樣才能保留下是仿得又是老的,如:馮先鉻在中國陶瓷一書 498頁認為宣德仿燒的汝、官、哥瓷器是宣德的官窯仿燒的,因此是有價值的產品。

1.明瓷有元紋飾並非仿品

大筆塗抹元畫展,永宣小筆醮料觸。

邊框雙勾不填色,深淺色辨小筆觸。

紋飾勾線小筆填,蕉葉中空色不補。

注解

明代初期還用元代器形,元代的料。不過紋飾有了些變化。這部分瓷器不可能在器形紋飾上隨之就變。因為政治上的變化不能一下子就影響到瓷器。所以在任何一次 改朝換代,都不可能將瓷器工業立刻改變。特別是常常出現兩朝並存的現象。如:朱元璋在南京稱皇立都,而北京元朝還在;努爾哈赤在沈陽稱皇立都,但到第三代 才攻下北京,推翻了明代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像對這樣的曆史時期的瓷器,時代特征要注意。如:明早期瓷藝匠人用筆有了變化,改元代大筆塗抹為小筆觸,邊線 用雙勾線,蕉葉中間空芯。

2.有元代紋飾特征不是仿品

元代花葉葫蘆相,明代畫葉已變相。

明龍立發披發凶,龍頭龍爪更猛相。

注解

明朝早期的瓷藝匠,還是元朝做瓷藝的人。基本上器形、料沒多大變化,但也有小的改變。元代畫花葉子是葫蘆型葉,到明代畫得葉子就變型了,不太像葫蘆葉子了。

畫龍也改變了元代的粗線條和小龍頭。而是龍頭大,立發、披發都有。龍爪也少用三爪、四爪了,而多用五爪了。顯得龍更威風、更凶猛、更好看。

3.明代早期瓷器不能認為是仿元代

元末明出瓷無仿,瓷藝變化非官場。

明代小筆修足好,器形用料是元廠。

注解

明早期的瓷器、形狀、用料基本上是延續元代製作的工序。這樣製作出來的產品不能叫仿品。因為瓷器不會一下子隨朝代的改變而變化。在用料、器形上,哪個朝代 都是如此。請關注公眾號:收藏家俱樂部,不能一下子改變上一朝代的製作技術。但是,仔細看也會發現在製胎和畫工上有所變化。這不是朝代造成的,而是瓷藝人 本身技術的發展變化造成的。如:明代早期用小筆觸畫,底足修的比元代整齊。所以這給後人留下了辨別的依據和曆史痕跡。但這都不能稱為仿品。是曆史變革時代 的產物,在這一點上要十分注意。

4.明洪武時期的瓷器與元代的不同

洪武瓷器有元相,紋飾器形特別像。

洪武仿元從底看,糙底掛紅不一樣。

青料發灰雙勾線,仔細辨別不能忘。

注解

洪武時期和元代接近,窯工基本是元代的,在器形和紋飾上和元代近似,但洪武時有蘇料也有其他國產料所以青色有的發灰,在畫法上出現雙勾線,這是不同於元代畫法的。洪武多糙底,有的抹一層褐紅色的釉漿,仔細鑒別從紋飾上、蘇料、底足等還是看得出來的。

5.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與元代的不同

永宣仿元用蘇料,但是料精要知道。

畫法底足都不同,色如元代難做到。

器形削足有變化,滑潤程度可斷到。

注解

明 代永樂宣德時期也按照元代的瓷器生產過,但是可以看出來。因為在永樂宣德時期雖然是蘇料,但對蘇料的加工淘洗比元代精細,因此青花發色比較好,鐵斑也不像 元代一樣,另外胎土加工也和元代不同。如永宣削足比較規矩,胎土已不是元代時的滑,而是滑中帶潤,雖然不像清代糯米汁一樣的潤滑,但已出現潤。這些現象都 可以斷出永宣和元代的不同。

6.成化時期與元瓷器的不同

成化蘇料並不多,別料不像不用說。

如果蘇料仿元代,畫工濃色看的多。

質量體型刀工看,成化仿元難度多。

注解

成化仿元大部分不成功,因為蘇料少,加工工藝也不同,胎、底、削刀的技法都和元不同,所以是元是明比較好斷,如:質量、成化輕、型也不同。料色也不同於元。元的鐵斑重,成化的很淺,濃豔程度也不一樣。

7.成化以後仿元代瓷器難

成化以後看青料,沒有蘇料用各料。

紋飾畫法料不同,要仿蘇青和誰要。

成化以後要仿元,料色實在難做到。

注解

成化以後幾乎沒有進口蘇料,用其他的各種料勾對,但都難以和蘇料對比,另外畫工紋飾也都不同,如果在胎釉上不同,再仿也難成功,要是成化以後每個朝代的用 料就更容易斷出什麽時代仿得,如:要是嘉靖仿得可能是用回青或石子青進行勾兌,仔細看是能看出的,能看出是不是蘇料比較容易,但要看是什麽料勾兌的比較 難,這要經常的練才行。在明代成化以後各朝用料特征比較明顯,因沒有蘇料,對其他料了解的清楚就能成為重要的鑒別依據。

8.浙料應用朝代

蘇料、石子青、回青、平等青、珠明料

元有蘇料國產料,兩料都用要知道。

永樂蘇料暈散豔,成化平等淡雅笑。

正德石子濃帶灰,回青石子混的妙。

嘉萬回青摻石子,散而不收解決掉。

回青幽青摻石子,萬曆中期用浙料。

嘉靖也用珠明料,隻是少用要知道。

注解

元代基本上用蘇料,但也用其他料如石子青等國產料,永樂、宣德大量用蘇料、用的也好。成化采用平等青,景德鎮產也稱陂唐青,色澤淡雅、用的好。正德時期就 開始采用回青為主,為了色正摻了石子青。到嘉靖萬曆時開始大量用回青摻石子青,摻石子解決了回青幽青散而不收的難題,石子青摻的好,每兩加一錢石子青。到 萬曆中期就開始用浙料了,到清初期也用浙料和珠明料,嘉靖已開始少量用珠明料。

9.成化時期多用平等青

平等青料成化興,另有名字陂唐青。

淡雅不散可細繪,鬥彩用料平等青。

注解

成化時期多用平等青,這種國產料景德鎮也叫陂唐青,淡雅、不暈散,可畫線細的畫麵,成化鬥彩常用平等青,可畫小器,也可繪製大器。

10.嘉靖用回青、石子、珠明三種料

嘉靖用了多種料,回青石子珠明料。

各色勾兌出多色,鑒別多看才知道。

注解

嘉靖用回青多,但也用石子青、珠明料三種青料,當然也進行勾兌調色,也采用幾種青料畫一個圖案如:用一種料勾邊,用另一種料填色。要多看細看才知道用什麽料,是很難的,也是很重要的。

11.正德、嘉靖、萬曆多用回青摻石子青

正德嘉萬多回青,摻料用的石子青。

改色穩定發色好,造價低廉色度升。

注解

正德、嘉靖,萬曆多用回青、摻的料基本上就是石子青、每兩回青摻一錢石子青,這不但使回青質色好,也改變了回青易散而不收的難度,使畫麵清晰,色度穩定,也解決了蘇料缺,沒有進口料的難題,達到了了低廉、色彩程度好的目的。

12.回青少、到萬曆以後用浙料珠明料

萬曆浙料到清初,康熙浙料珠明輔。

其實嘉靖有珠明,回青缺少是清初。

清初隻好多浙料,分水青花浙珠出。

浙料煆燒翠毛藍,康熙發明別低估。

注解

浙料萬曆朝用,珠明料嘉靖就用過,但當時有回青,所以大量用回青和石子青勾兌應用,後來回青也少了,就用浙料和珠明料,在清代對浙料珠明料用的好,但在後 來用珠明料多,可以用青料的深淺勾畫出五個層次的山水人物、蟲、草畫麵,有的資料上說可分幾個層次。也有叫分水青花的,這是以蘸料多少調出深淺度的角度說 的。崇禎晚期為了能加工細料在淘洗製作上對浙料進行了煆燒,出現了新的青花色,藍中泛綠,稱為翠毛藍,意思是像翠鳥羽毛,在康熙時期大量用這種料,因此也 就出現了七種青色料:蘇料、回青、平等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翠毛藍。而翠毛藍色可隨意深淺,色穩定。

清朝曆代仿宋、元、明三代瓷器鑒別要點

清朝曆代大量的仿燒宋、元、明三代的瓷器,清代後朝也仿前朝的瓷器,有的時期官窯、民窯都仿燒,特別是皇帝慶壽、祝壽時常常需要製作一些宋、元、明的精製 品,以表瓷製作技藝和對瓷藝傳統的重視。可見仿品之多,數量大。但是,各朝都有名朝的技術、工藝特點,仿得再像,也逃不了本朝代的特點。由於製瓷的原材料 及工藝的曆史性改變,也成為仿製的極大困難,所以仿成真品是不可能的,各朝的仿品也有其各朝自己的特點,這才是真實的。

仿品也可能是好的產品,老的仿品也是代表仿製時的那個時代的作品。贗品是指對真品而言,不是對瓷的藝術產品而言。泥和水加上火的藝術是瓷藝術的真諦,是欣 賞的根本來源。請關注公眾號:收藏家俱樂部,仿得產品不一定是仿它的價值,而是仿它的形像、神韻,是它所給人類的品味、雅趣。因為它可以給人們帶來美的情 操,有的仿品還加飾了其他的紋飾和形狀部分,這就說明不是仿了價值,而是用其美再加其美,當然有的加的好,有的加飾的不好,但是都是為了好才仿,所以仿不 應是次品,而是時代的產品,產物。這主要區別是假冒的,還是老的仿製品,真品,這三種的區分是很必要的,也是需要認真用眼,用腦去認識的,因為假冒仿得是 價值。

13.康熙仿弘治器

康仿弘治看治字,真品點水低台字。

碟碗足圈低康仿,碟碗足高才弘治;

假品點水和台平,真假難過高手遇。

注解

康熙仿明弘治的產品多數在治字上出了毛病。真品治字三點水旁低於台字,仿品三點水旁和台字平齊,盤碗仿得足圈比真的低,碟碗圈足低是康熙的,弘治的碟碗圈足高。

14.康仿宣德雪花藍(酒藍)

康仿宣德雪花藍,仿品太精到有嫌。

康熙發窯仿各代,注意鑒別嚴又嚴。

注解

康熙時期官方仿、民間也仿,要注意有的仿得太精致,有的仿得太粗,都要注意,宣德的吹釉酒藍發色不太均、不太好。如果太均好就不對頭。

15.仿宋定窯及元明青花

康熙仿宋定窯器,竹刷淚痕不具備。

白釉器品仿宣德,成化弘治萬曆匯。

仿出明代各朝器,兩行六字來認對。

注解

康熙仿宋定窯器,沒有仿出來竹刷紋和淚痕,這兩個特點很重要,仿宣德、成化、弘治、萬曆的各種器件。但在仿器上都書寫兩行六字款,以款上可斷出真假,請關 注公眾號:收藏家俱樂部,可從胎底釉上斷出真假,仿元代的青花,從底足和紋飾、胎釉上都不具備元青花的特點(如:元削足不規則,胎滑粗糙,紋飾畫法如葫蘆 葉,青花用蘇料有鐵斑)都沒有元代的韻味,可見這時期的仿品是一種寄托,不是假冒。

16.康仿宣紅出郎窯紅

康仿宣紅沒仿成,仿出雞血郎窯紅;

脫口垂足郎不流,牛毛開片非宣紅。

注解

清代康熙朝時仿大量的宣德瓷器,在仿宣德紅時沒有仿成。結果由郎廷極仿出了郎窯紅,郎窯紅紅如雞血,釉中有牛毛紋,脫口垂足,白色燈草邊。釉到足不流淌,這是削足削的有技巧,火候掌握得好,器物內外開片,沒有寫款,非常漂亮,,以後各朝從沒仿製成功。

17.仿豇豆紅

康熙豇豆紅色美,各朝都仿難紅美;

發色不正底不對,古拙厚重難來給。

注解

康熙時仿宣豇豆紅色很好,但後來仿得都不成功,發色都不正,有的底足不對,有的失去了康熙時的古樸。

18.康仿宣德藍釉薄胎白瓷

康仿青花宣藍瓷,各瓷都仿白胎瓷;

仿品難仿蘇料青,兩行六字雙圈值;

做為祭器古用品,仿品比宣更美實。

注解

仿宣德青花,但蘇料難仿,仿各種白瓷,但仿器件的底都一定含有兩行六字的圈款,從圈款上,從色料上可鑒別出真假,為宮內祭器,雖然大量仿造,但仿品存在的精細程度恰是假的標誌,從青料、胎、釉、款上看仿品,始終是另類、不是真的。

19.雍正仿汝瓷

雍正仿汝仿得像,隻是釉子太透明;

真品用的失透釉,仿品清澈有晶亮;

堆花印花就更假,如當宋汝就上當;

仿汝大多都有款,雍正年製難上當。

注解

雍正仿汝瓷仿得很好,但用的是透明釉,這和宋代的瑪瑙作釉不一樣,所以還是不真。另外又在瓷器上印花、堆花,這就好辨別了。還有雍正官窯仿得都特意加了雍正年製,這就更容易辨別了。但是,民間仿得沒有款,要靠其他條件鑒別。

20.雍正仿哥窯

雍正仿哥很精致,胎質較厚寫款字;

仿型堆花青銅器,胎厚堆花非宋的。

注解

雍正仿哥窯器仿得非常精致,但胎厚寫有雍正年製款,有堆花和仿青銅器樣子瓷器。因胎厚有款又有雕琢青銅器樣子,比較好鑒別。

21.雍正仿鈞窯

雍仿均窯易看出,色淡釉薄白胎骨;

器底塗有黑釉汁,胎土白色別被唬。

注解

雍正仿鈞瓷比較好鑒別,色淡釉子薄,胎是白色的,底塗有黑釉汁。這些與鈞瓷是有根本區別的。真鈞瓷是黑灰胎、釉厚,底塗鐵紅色護胎土。

22.雍正仿宋瓷器

雍正仿宋各瓷器,仿宋五大名窯器。

龍泉影青萬曆前,官派專仿各代器。

雍正也仿康熙瓷,彩瓷紋飾傾雅氣。

多雅紋細彩色美,沒有古拙更假意。

摸底細膩柔潤滑,燈草白齊雍正記。

注解

雍正仿了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也仿龍泉窯瓷器和康熙時期的瓷器,但仿得太精致,多了雅氣,失去古拙,特別是彩瓷,更是太過於精致,不管怎麽仿都可從底的滑潤 上看出是帶有雍正時的糯米汁感覺,仿品也仿不出宋代的水漬,哥窯橫著走,官窯豎著走的特點。而是脫口的整齊燈草邊,這些都是雍正仿宋代、仿康熙的特征。

23.雍正仿官窯器

雍仿宋官十分精,透明失透兩釉興;

以假亂真仿得好,看破過精芝麻釘;

支釘露出黑黑色,弄巧成拙黑芝釘。

注解

雍正仿官窯很像,用透明釉和失透釉兩種釉仿,達到以假亂真,但在最精處確露出破綻,官窯的支釘不是芝麻大小,胎也不是非常黑的露出著,而是露著矽化後的灰黑色比芝麻釘大。

24.雍正仿明代器

雍仿永樂宣德器,也仿成化各朝器;

仿後也顯橘皮重,泥鰍背底滑潤細;

筆法不是小筆觸,雍正橘皮看要細;

塗抹加重點料假,鐵斑不正是假的。

注解

雍正仿永樂宣德瓷器很像,但都難逃雍正時期的胎細,底足多顯滑潤糯米之感,永樂宣德是小筆觸畫,而仿品是塗抹加重,點料以加重突出鐵斑,但還是逃不了雍正時的橘皮紋感。

25.雍正仿永樂甜白

雍仿永樂甜白像,整身規整全透亮。

注解

雍正仿得太過火了,仿到幾乎整俱器物都太薄了,達到全透亮的程度。其實永樂甜白底都比身厚,暗刻劃紋飾流暢,但不太規整,這些區別是鑒定的特殊點。

26.雍正仿前朝五彩粉彩

雍仿五彩和粉彩,過於精致和粉彩;

見底可做結論語,滑中常潤雍正彩。

注解

雍正仿康熙的五彩和粉彩,都很精致,特別是底有糯米汁感,所以可從過於精致和滑潤的胎質上鑒別。

27.乾隆仿前朝前代瓷器

乾隆沿襲雍正仿,各種釉瓷都要仿。

如要區別有幾招,咖啡釉口紫口仿。

塗黃釉點仿色底,表示支燒痕跡長;

淡醬色邊堆鐵花,仿成青銅笨著色。

注解

乾隆時期沿襲雍正的辦法,繼續仿明代及前朝器物,而且各種釉的瓷都仿,要區別有幾種辦法:乾隆仿品在器口上為仿紫口,塗了一層咖啡釉子,底為仿支燒的褐紅 色也塗了一層褐黃色釉子,一般器底邊有淡醬色的釉子,也堆塑鐵鏽色花,仿製品仿青銅器的樣子,但仿得不真,細中顯得笨。

28.乾隆仿銅綠釉

多燒成藍顯偏淡,多看紋飾胎底見;

宮廷壽慶仿品興,朝廷仿品不見怪。

注解

乾隆仿銅綠釉藍淡,銅綠色也都不正,要細心看底和紋飾,在宮廷壽慶時,大量供出仿品,清代各朝都有仿宋代明代的,所以也就不為怪了,從紋飾和底上看青花款料,看底的做工可看出真偽。

29.乾隆仿青花祭紅祭藍

乾隆官民有橘皮,仿元青花細多餘。

再仿難有永宣斑,不是蘇料難真齊。

祭紅祭藍看底足,糯米汁感真假離。

康熙祭藍齒咬口,越精越假到整齊。

注解

乾隆官窯民窯都仿前朝代的瓷器,仿元、明青花,鐵斑仿得不像,用筆點出斑點,但與真品相差很遠,而且根本沒有蘇料的沉穩感。仿祭紅祭藍,色澤都不夠,康熙 特有的是祭藍底邊有齒咬口的痕跡,在仿時沒有了。請關注公眾號:收藏家俱樂部也就是說由於精仿把拙古的特點標誌仿沒了,另外從糯米粉汁的滑潤底足上也可鑒 別真假,仿元代青花瓷不如元青花沉穩,沒有蘇料紋飾的特點,有些細致做法是畫蛇添足。

30.乾隆仿豆青、哥釉、茶葉末

乾隆仿瓷各朝貨,豆青哥釉茶葉末。

色釉和胎交接處,胎釉之間別放過。

精看細小鋸齒紋,民仿瓷器騙瓷客。

注解

乾隆時仿各朝的瓷器,如:豆青、哥釉、茶葉末都仿。但是在色釉和胎的交接處,要仔細看才行,仿得有細小的鋸齒紋,民窯也大量仿造,容易受騙,千萬要注意。

31.嘉慶瓷器仿古瓷

嘉慶帽筒替帽架,嬰戲博古清裝畫。

仕女圖多型仿陶,仿古成風瓷質差。

注解

嘉慶朝時,用瓷帽筒代替了帽架,紋飾多畫博古圖,人物多畫清代服飾,盤發結仕女圖,器形仿古代陶器,但瓷質不好,對這種瓷多看,有利於鑒別嘉慶仿品。

32.嘉慶仿古瓷不如乾隆

仿古沿襲乾隆朝,按照乾隆仿得造。

波浪紋釉太明顯,仿定通體疙瘩釉。

注解

嘉慶仿古瓷一般按乾隆時期的造。但釉麵波浪紋太明顯,通體出現疙瘩釉,這主要表現在仿宋代定窯器上。

33.嘉慶仿各朝青花瓷

嘉慶青花仿明顯,少數能保層次感。

雙勻線興不填色,青花無層色淡淺。

注解

嘉慶朝仿古青花,多采用雙勻線畫法,內不填色。從畫工到胎、釉、色都不像。連康熙時的古掘層次感也消失了。這就更容易鑒別了。

34.嘉慶彩瓷仿品特點

開光軋道壓鳳尾,萬花堆圖百花美。

山川風景花藤瓜,為學前朝色之美。

豆瓣綠底學乾隆,但顯粗糙應後悔。

注解

嘉慶彩瓷仿雍、乾,但是利用萬花堆畫法和百花圖案,也畫山川風景,喜畫瓜藤花,底學乾隆用豆瓣綠釉做底色。但釉麵粗糙不細,還不如不仿了。畫風、畫意紋飾也失去了康、雍、乾的特點。

35.道光仿前朝瓷器

道光難比前朝瓷,胎體粗鬆釉不實。

麵有波浪疙瘩釉,畫麵若精堂名瓷。

懈竹主人慎德堂,可仿牙雕精美瓷。

注解

道光時的瓷器不太好,胎體粗而鬆、釉顯得也不實,釉麵常有波浪和疙瘩釉。畫工製作好的有慎德堂和懈竹主人款的、堂名款也成為官用瓷。仿像牙雕的瓷器非常精致。從粗胎和釉麵可鑒別仿品的特征。

36.道光仿官哥窯

仿官仿哥口醬釉,圈足塗刷黑色釉。

仿了明代器物差,沒有對處細胎釉。

注解

道光所仿官窯和哥窯器,口上塗醬釉,圈足塗一層黑釉,對仿品來說也增加了其他釉就肯定不像了,幾乎一看就知道不是宋代產品,再加上胎釉又很細,那就更不像了。

37.道光彩瓷

道光精品慎德堂,彩瓷繁多宮廷樣。

五彩宮用龍鳳碗,花碟蟲草仕女常。

注解

道光的彩瓷精品是慎德堂製作的多,宮廷用五彩和粉彩畫龍鳳,特別是宮廷用的碗畫得很美,器物上多畫花蝶蟲草仕女圖紋,仿品失古樸、太繁密。

38.鹹豐、同治、光緒、宣統仿品

晚清瓷器仿輩先,鹹豐同治光緒歡。

不仿胎釉仿型紋,出口量大民窯寬。

人物鼻高畫小腳,各種仿品輕薄單。

紅釉淺淡青暗淡,四朝仿品不過關。

注解

晚清仿先輩的產品很多。但鹹豐、同治、光緒、宣統都是仿器形和紋飾的樣子。胎釉不仿,也知仿不了。仿品大量出口,民窯產品也大量出口。人物畫的鼻子高,畫 清代小腳女人(仕女)。各種仿品顯得單薄而輕,沒有古瓷的厚重古樸感,紅色的單色釉淺,青釉暗淡,沒有濃豔的色感,所以這四朝仿製品都不過關。

39.清末仿雍正粉彩雍正胭紅小件多,胭紅用金吹施多。

胎薄施釉並不均,兩行六字楷書多。

雍正橘皮更難仿,特點沒有民國多。

雍正圈足糯米汁,難仿滑潤有傳說。

注解

雍正瓷的特點是橘皮、胎薄施釉不十分太好,胭紅用金吹釉,兩行六字的楷書款,清末民國時仿了很多。但都可以鑒別出來,就是因為沒有雍正特點,在圈足滑潤方麵也是很難達到真正的糯米質感的。

九、有關古瓷器的論述

綜上所述瓷器的發展史告訴我們瓷器的露胎部分滑潤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1.元代用麻倉土,明代萬曆以前也用麻倉土,但元代的製坯,修足不如明代的技術水平高,因此元代的瓷器底足是看起來粗糙,摸起來滑,到明代瓷器圈足和製坯 都得到提高,就達到了看著好摸著也滑潤。請關注公眾號:收藏家俱樂部(但墊砂燒的如果砂粗,沒有將砂磨掉時,手摸到砂粒時有擋手感。這時要注意的是別因為 墊砂的砂粒誤認為是假的。在明代萬曆前後的瓷器,底足的滑潤也是不同的,這就是用麻倉土改高嶺土造成的)。

2.從明代的萬曆以後因沒有麻倉土,從萬曆後到清代用高嶺土,在景德鎮產的高嶺土也是最好的瓷器用土,但到清代改變了元、明兩代對高嶺土的用量,即:由原 來的20%~30%左右,改為50%,是一個由大概數發展到一個標準的誤差在個位數上的細化過程,這是一個由粗略到標準的量化過程,在這過程中又將胎料的 淘洗加以精細,這就是清代的瓷器為什麽細膩又滑潤的原因。

從元、明早期到明中期,又從明中期到清代、在胎土上的變化是由麻倉土的少量,逐步發展到高嶺土,又由高嶺土的量不到一半發展到高嶺土的用量占一半,這個過程經曆了兩個朝代六七百年的時間,這才是從元到清使瓷器的胎、足變化的真實過程,也是根本原因。

根據上述可以很好的利用製胎用料和製瓷工藝進行對元明清的古瓷進行斷代、斷窯口。對高嶺土的應用情況、製胎、削足、胎料的淘洗過程的了解是斷代和斷窯口不 可缺少的知識,這是從瓷器圈足滑潤的根本原因上作出的判斷,也是給這一時期的瓷器斷代下科學結論的客觀事實,是最有力的依據和求證。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