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猶太人為什麽優秀》第3章 天才教育的秘密

(2015-01-14 10:40:41) 下一個
ZT 《猶太人為什麽優秀》第3章 天才教育的秘密 (329 reads)      時間: 2014-2-21 周五, 07:46 星星 0星 磚頭0磚   

作者:NC海歸主壇 發貼, 來自【海歸網】 http://www.haiguinet.com

因優秀而招致嫉妒和反感
智者懂得真理,所以能化腐朽為神奇——猶太格言

猶太人總共有1200萬左右,隻占世界總人口(43億)的3%。但是,在世界政治﹑藝術﹑科學和思想各領域,十個領導性的人物中就有一個是猶太人或猶太後裔。

猶太人可能正是因為優秀吧,所以才招致了很多民族的嫉妒和反感。法西斯德國巧妙地

利用了人們對猶太人的這種嫉妒,製造了這樣的謊言:“猶太資本妄圖支配和榨取全世界”,並計劃和實施了消滅猶太種族的計劃。猶太人確實優秀,他們使歐洲最優秀的德國人都感到驚恐。但是,難道猶太人先天在生理上就比其它民族優秀嗎?我們可不要這樣認為。

現在,無論是在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還是在美國的猶太大學,我都見過比我還差勁的學生。我以前沒有考上大學,一度無所事事。令我十分吃驚的是,猶太人當中也有一些人反應十分遲鈍。

話又說回來,猶太人的數量少,為什麽還能人才輩出呢?我想,這在於他們徹底普及了猶太人的教育製度吧。
天才教育的秘密 “重複”是學習的第一步
日本人把做學問稱作“勉強”,意為強製性地激勵自己,避免產生懶惰的情緒,並努力習得一技之長。反過來說,日本人容易在中途產生厭煩情緒和放棄的念頭。在 做學問上,日本人也需要激勵和強製這些手段。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私塾,日本人孩子每天的學習生活都是“痛苦的”。“勉強”這個詞反映了日本人對自己的不自 信。

和日本人的“勉強”相對,猶太人把學習稱作“重複”。從字麵上看,它的意思是親自

讀﹑說﹑聽,多遍地練習,最終將文章全部內容記住。這種韌性在猶太人當中是普遍存在的。

這種韌性可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質,而是在猶太人的生活方式中養成的。年複一年,猶太人在自己的節日到來之際,整整一周時間都會吃一種無味的麵包,體味辛勞的感覺。飯後,他們還要誦讀經文,感謝上帝的恩賜。這種傳統在猶太人漫長的曆史中一直被遵守著。

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的猶太子女,即使不聰明,也會不斷地通過練習和複習來達到對某事物的理解。正是這種努力進取的熱情使猶太人比別的民族明顯高出一籌。發 明家愛迪生說:“天才就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數的猶太學生的成績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於他們在中途遇到挫折也不言敗的精 神。

猶太人對教育的熱情早就是人所共知了。在希伯來語中,教育是“hinukh”,有服務﹑奉獻之意。就是說,教育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培養能為上帝和社會做貢獻的人才。

“世界的基礎是信仰﹑知識和慈善。”信仰是人和上帝連結的最直接的紐帶;慈善是人和人之間相互扶持的紐帶;知識是人類走向縱向和橫向的無限空間,取得真理的紐帶。沒有教育和科學研究,世界將失去平衡,導致瓦解。

人死之後的靈魂在到天國大門的時候,會被最先問道:“你每天都拿出時間來學習《聖經》嗎?”希臘人熱愛知識,喜歡透徹地理解事物,而猶太人喜歡探索,敬畏事物背後隱藏的神秘。猶太人關心的問題不是人類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擁有了多深的造詣和洞察力。

猶太人在教育方麵最大的特點應該是貫徹完全的幼兒教育和一生學習的生涯教育吧。對我們日本人來說,“勉強”是一種苦行僧式的生活,所以,人們一旦從學校畢業就不再學習。但是,對於猶太人,學習是一生的課題。

七十多年前,有一個基督**想在街上雇一輛馬車。他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排猶太人的馬車。走近一看,馬正在吃草,卻找不到車夫。他就問在路上玩 耍的小孩:“車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說:“在車夫俱樂部吧。”於是,這個基督**就來到街道深處的車夫俱樂部,看到在狹窄的屋子裏麵,車夫們都在學習

《塔木德經》。雖然是車夫,但他們一有時間就學習聖書。這就是傳統猶太人的寫照。

不過現在,這種猶太人的身影隻有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威利阿姆斯才能看到。但是,各種成人講座依然很受歡迎。在以色列的各個大學,有很多成年人在畢業後重返學校給自己充電。
天才教育的秘密 幼兒教育從背誦開始
猶太人孩子的教育是從三歲開始的。父母們可以為孩子選擇交費的私塾,也可以選擇免費的公立學校。剛入學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受到高年級學生所創造的學習氛圍 的感染,接著一點點地學習由希伯來文寫成的簡單的知識板塊。在學校裏,他們從記憶簡單的文字開始,一直到可以誦讀祈禱文。

這和日本的私塾教授《論語》有很大的差別。在這裏,猶太人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們理解

文章的意思,而是讓他們背誦。猶太人認為,如果不能培養出一個好的記憶力,今後就沒有辦法學習其它事物。

孩子到了五歲,就要開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學習《摩西五經》和祈禱書以及它們的注解。到了七歲,就要學習《聖經?舊約》的其它部分,即先知書和聖著,而且還要接觸《塔木德經》的基礎知識。到十三歲的成人儀式以前,孩子們要學完所有的猶太教法的基礎知識。

讀者們一定會認為他們的教科書內容非常難理解吧?其實,對沒有接觸過的人來說當然難以了解,但對於猶太人,無論是哪一段,他們都能說出有關的民族曆史和傳 說。老師們會把這些知識分解開來,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們。學生們回到家,會得意地向父母報告一天所學。比如說:“今天我們學習了挪亞方舟的故事”。而父母 們則會說:“你學得真不錯啊”,來鼓勵自己的孩子。猶太人經常是學校和家庭緊密協作,一起來培養孩子的求知欲。

在猶太人的世界裏,父親有教育兒子的責任,而母親有教育女兒的責任。學校雖然作為教育機關,卻不負有這種責任。《聖經》要求“尊敬你的父母”,反過來,父 母必須能夠做到讓孩子們尊敬自己。教育的本質不限於知識這個層次,還有人和人的關係,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以及在這種關係上產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識。這些就 是猶太人對教育的認識。如果隻是讓孩子們學習,他們自己卻隻關注電視和高爾夫什麽的,這樣的父母是沒有教育子女的資格的。因為,首先應該學習的是父母。這 可以反映猶太人教育的現實情況。

體罰是受到承認的。猶太教認為“如果容忍孩子的反抗,會讓他們沒有約束,產生仇恨”。盲從和反抗都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對社會來說,對有遠見卓識的權威的服 從是絕對需要的。體罰的情況下,也絕對禁止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應該牢記“愛撫加懲罰”這種恩威並用的教育方式。

這種教育方式不是威脅也不是哄騙,更不是通過練達的手段來調教人。就像“愛你的鄰居像愛自己一樣”,教者需先尊重自己然後才能得到學生的尊敬。所以,猶太 人認為:教師隻在講台上高談闊論不是為師之道。同時,如果老師和學生徹底地打成一片,沒有主賓之分,那老師就會失去自己的權威。

老師站在講台的中央時便是支配者和權威,或者就是學問和《聖經》本身。學生在權威麵前應該謙虛,但有時候學生可以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知識點或是自己的靈感。

在猶太人當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超越形式的﹑相互尊敬的關係。
天才教育的秘密 分組研究《塔木德經》
猶太學校原則上采納精英主義思想,但不意味著將少數出類拔萃的學生集中到一起進行教育,而是編製成小班進行授課。比如說,一個年級的編製本來是二十人,如 果精英學生超過二十人,就限定一個年級為四十人。這種情況下必須配備兩名助教。因為是年級的人數少,所以老師可以對學生給予充分的關注,而學生也可以做到 親密無間,宛如一個家庭中的兄弟。

我的女兒以前在洛杉磯的猶太學校就讀。在她們一年級的班裏,是23名學生配備一名老師和一名助教。授課的進度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據各人的能力改編教材,然後進行分組。個人能力的差異是無法改變的,但老師們能做到讓所有學生的成績都在中等水平以上。

學習好的學生在成人儀式後還要進入專門研究《塔木德經》的學院進行學習。這裏每個班級的定員更少,隻有十名到十五名,而且學習內容也是高密度化的。

學院的很多學生一到自習時間,就會兩人一組研究《塔木德經》,一邊闡述自己的見解,一邊進行記憶。當然,不論是選擇一人自習,還是選擇兩人研討,都必須拿 出兩種以上對於課文的不同見解。這樣一來,學習本身就更具有客觀性,而且學生們可以從相左的見解中取長補短,在每個獨立板塊上整理自己的論點。在教師裏, 他們還要聽取其它小組的論點和聆聽老師的說明,最終形成自己係統性的解釋。

對於《塔木德經》中的每個事例,你可以進行演繹,也可以用歸納法來尋找問題的答案。《塔木德經》既需要橫向的思考也需要縱向的探索。對學生們來說,具備全方位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思想狹隘,或者是拘泥於條例,是不可能理解《塔木德經》的。

希伯來大學的教授萊巴比奇是世界馳名的生物學家。他一有時間就研究《塔木德經》。有個學生問他:“老師,你研究《塔木德經》對你研究生物學有什麽幫助嗎?”他回答說:“是啊,它可以讓的我思考方法時刻保持新鮮。”

與萊巴比奇相反,被稱為維也納智者的艾力亞博士常年研究幾何學。他也鼓勵別人研究幾何學,因為他認為幾何學的思考方法有助於理解《塔木德經》。

為了讓頭腦時刻保持新鮮,掌握富於變化和彈性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不能隻在教室裏被動地接受量產化的教育。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有機地收集和組合 知識,那學生隻在教室裏麵聽老師的講義還遠遠不夠吧。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和完整的人格,那我們就不得不承認,當今日本的教育製度存在太多 的缺陷。
天才教育的秘密 猶太式“投入”學習法
在研究《塔木德經》的學院裏的學生裏,很多都是從早到晚一直學習的。經常可以看到他們捧著書,口中不住地讀著什麽。這種學習熱情真讓人感慨。

在紐約的研究生院,我總能從自己的研究室聽到念書聲。如果仔細聽,就會發現聲音抑揚頓挫,節拍宛如日本的民歌。如果靠近一些聽,就會發現那是隔壁的教授在朗讀《塔木德經》。

猶太人的學習方法可以稱作“投入學習法”吧。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會動用全身的器官進行輔助。按照我們的做法,學習就是默讀課文,重要的地方用紅線和藍線標 出來或將其抄到筆記本上進行整理。雖然這樣可以為了應付考試而有效地背誦,但考試結束後,記憶的東西大半都忘掉了。

像前麵所述,猶太人學習是將眼睛看﹑口讀﹑耳朵聽等各種方式綜合起來,而不是單純地閱讀。課文雖然單調,但他們可以用一種旋律來吟讀。這種旋律和他們以聖歌為原形改造的歌曲(做禮拜時吟唱)的風格一樣。無論是《聖經》還是《塔木德經》,他們都用這種旋律來吟讀。

猶太人讀書的時候,除了抑揚頓挫地朗讀,還要按一定的節律左右搖擺。他們一邊用右手按著課本,一邊動用所有能想到的身體器官,按照文章的意思,將自己完全投入進去。同時使用看﹑讀和聽,比單純默讀的學習效果好多了。

猶太人早禮拜的祈禱文有150頁左右,如果每天早晨都反複朗讀,誰都可以記住。一旦你的記憶容量變大了,你的大腦就有能力不斷地儲存新的信息。

普通的猶太人當中很少有人能用希伯來語將《聖經?舊約》全部背誦出來。《塔木德經》的研究者中有人能記住經文的全部內容,他們就是用帶有節律的吟讀的方式 將《塔木德經》“印”到大腦裏麵去的。他們在記憶文章的線索的時候,經常先背誦某一提示性的句子,然後再反複誦讀《聖經》和《塔木德經》,直到眼前能出現 所背文句的出處。如果做到這樣了,即使手中沒有書,他們也可以被當作正確的《聖經》或是《塔木德經》來請教。

我的恩師海歇爾博士就有這種卓越的記憶力。有一次,一個學生給他借來一本非常珍貴的書。因為不斷地遭受**,猶太教的典籍多數已經流失,那本書就屬於殘存 不多的孤本之一。布魯克林的古籍書店表示要把這本書送給他,而東岸書屋表示要幫他影印。海歇爾博士用兩三天讀完了這本書,便對學生說,“謝謝你了。這本書 已經全在我的腦子裏了。”於是,他就沒有必要擁有這本書或是它的影印本了。
天才教育的秘密 背誦的回報
對於要增強記憶力的人,背誦絕對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無論是教科書﹑詩集﹑經文還是《聖經》,大聲讀上五十遍,就會記住。當然,如果周圍有很多噪音,你也可以嚐試著鬧中取靜。

我聽說,在二戰以前,日本中學的英語教科書是國家指定的《國民領導者》,而背誦教科書是惟一學習英語的方法。那時既沒有多種多樣的語言教學教材,也沒有便利的學習磁帶。所以我想,從學習成績來看,戰前的學生是不是要比戰後新體製下的學生更具有實力呢。

上大學的時候,我的英語還算不錯。有一年,母校(熊本大學)在建校紀念日時安排了一些展覽活動。當我去參觀戰前第五中學的英語試卷時,不禁嚇了一跳。我記 得那是夏目漱石和小泉八雲給學生們出的試題,而且問題都是用英語寫成,要求將答案寫到一個個的方框裏麵。這對當時的我來說也非常難,怎麽也搞不懂問題的意 思。其實,我那時也沒有能力做出那些高深的﹑深具哲學思想的問題。

那為什麽戰前高中一年級的學生要比現在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還具有實力呢?我想多半是在於記憶力的差別吧。

戰前,英語的學習方法就是背誦,而戰後,英語知識被劃分得很細的知識點。從信息的記憶這一點來說,兩者都是一樣的。但是,後者的記憶要點之間沒有緊密的關 聯性,不能在大腦裏麵形成有機的記憶結構。與之相比,前者是將課文作為一個整體來記憶。後者是無機的﹑片斷式的記憶,而前者是有機的﹑整體性的記憶。所 以,如果要綜合性地判斷一個事物,前者能夠容易地再現事物的整體麵貌,比後者明顯高出一籌。

人們一般不同意死記硬背,說是記住的都是不感興趣的東西,即使能夠記住,也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

知識是片斷性的,而智慧是綜合性的。為了改革偏重知識的教育,先從指導學生背誦整篇課文開始不失為一個好的思路。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快速實現了現代化。這裏麵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江戶時代以來日本人在寺屋和私塾中培養的超常的記憶力,也就是朗讀和背誦《論語》等中國 書籍所需要的記憶力。為了快速吸收大量湧來的西方文化,首先要有一個可以容納的頭腦,然後再予以消化,最後才能夠形成對事物整體性進行辨別的洞察力。

現代化的浪潮不但席卷了日本,還湧向了東亞其它國家。為什麽隻有日本在短時間內將西方文明變成自己的東西呢?我想,最重要的是當時我們日本的教育水準在東 亞各國中首屈一指吧。“大腦聰明”換句話說就是記憶力超群。就像計算機的存儲能力決定了它的使用範圍一樣,猶太人的優秀,多半是和他們超群的記憶力有關。
天才教育的秘密 為什麽要有休息日
一張弓如果一直繃著,即使是鋼做的,也會失去彈力。同樣,不管大腦多麽聰慧,長時間地緊張,過度疲勞地思考,就會開始麻木。猶太人就是用八分的緊張和二分的鬆弛來保持最好的工作狀態。

首先,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六則作為休息日停止一切工作。因為休息就是目的,所以那天他們不會大老遠去遊山玩水,等到回家已經筋疲力盡。

根據猶太律法,休息日的活動範圍原則上是從街口起一公裏,也就是我們走十五分鍾的路程。當然,這個規則在現在的猶太人當中已經沒有什麽約束力了。但是,作為一個思考方式,即以不疲勞為限,還是得到廣泛地認同。

休息的目的就是緩解一周工作的疲勞,恢複原有的精力。所以,在周末出去遊玩,到第二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去上班,是得不償失的。有的人利用周末休息的時間進行工作,這種做法實在是本末倒置。要進行生產和創造性的活動,本來就應該學會養精蓄銳。

在古代,隻有猶太人在每周都拿出一天時間來休息。這在當時的外國人看來是非常奇特的事情。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裏都沒有過休息日這樣的事 情。即使偶爾有休息,也是在鎮上的神殿舉行祭禮或是個人舉行慶祝宴會的時候。在那種環境中,猶太人還是遵守著他們一周休息一天的習慣。這種休息日的製度即 使是在一個猶太人皈依了其它教派後還得到遵守,這也可能是他們遭到**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說猶太人在休息日什麽也不幹,也不盡然。他們隻是在這一天停止一切的商業活動。從另一層意思上講,休息日也是勞動日。就是說使用大腦的勞動。他們早上 八點就出去做禮拜,一直到中午。他們用希伯來語誦讀祈禱文,傾聽《聖經》的教誨。拉比們會講述那些平時接觸不到的深邃的思想,讓人們心智一片光明。回到家 後,猶太人一家其樂融融地吃過午飯,很快就午睡了。四點左右,他們會在自家或是猶太教會堂和朋友或是拉比們一起交流,研究《塔木德經》和《聖經》。午睡和 研究的順序顛倒過來也沒有關係,但一定要研究,因為這是猶太律法規定的義務。

如果休息日裏沒有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好,那恐怕就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心靈與身體的改善。人的意識都是連續性的,如果休息日沒有過好,在潛意識裏麵,依然充斥 著以前的“電波”。這就好像是收音機和電視的音量調至靜音後,它們的頻道還是沒有改變。所以,重要的是切換頻道。因此,一定要在休息日裏將自己從世俗的工 作中解放出來,完全沉浸在另一種世界裏麵。在這種世界裏,猶太人得到了他們思想和靈感的源泉。巴歇爾這樣訓誡他的弟子:

“長時間學習的時候,要每隔一小時休息一下,讓你的心麵向無窮無盡的世界”

如果找不到無窮無盡這個主題,選擇高山﹑河流﹑天空或雲彩也可以。總之,讓自己的心貼近那些和世俗完全沒有關係的事物。如果我們能從中領略大自然的美與力量,那新的靈感就會出現。
天才教育的秘密 猶太人的曆史教育
猶太人將自己稱為“記憶的民族”。亞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隸生活,先知的言行,賢人的智慧,民族的曆史﹑與聖城耶路撒冷的關係,猶太人靠著“記憶”將這 些繼承下來,並告訴子孫過去所發生的一切。說猶太人是“記憶的民族”,是為了表示他們記憶和繼承曆史的遺產。在這些記憶中,不光有民族的偉業和光榮,還有 那些**﹑離散﹑痛苦和失敗。猶太人通過記憶,將這些痛苦和教訓世代相傳,以警後人。

曆史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烙印的記錄。猶太人認真記憶民族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過這個方式,讓離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認識到猶太人的一體性。但是,曆史教育 更大的作用是對人格的全方位啟發,這一點猶太人也是相當認同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曆史教育不僅是強調光榮的曆史,還要正視曆史中的失敗﹑挫折﹑**和沒 落,從中進行反省,取得教訓。在這層意義上,猶太人試圖將教育定義為“痛苦的教育”。他們不但告訴孩子們人生有喜悅和幸福,更告訴他們人生會有黑暗和失 意。

普陵節(也稱普珥節)就是每到二或三月舉行的化裝**。在古代,成為王妃的猶太人以斯帖曾經不惜一切地拯救過猶太人的生命。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段曆史。

在普陵節上,人們要吹笛﹑敲鍾,孩子和大人們都化裝上街**。在進行這個愉快的**之前,孩子們必須學習這個節日的由來。以斯帖曾經舍身向國王通報屠殺猶 太人的陰謀,結果陰謀的主犯被處決,猶太人在千鈞一發之際保住了生命。表達猶太人的感謝之情就是普陵節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曆時八天的獻殿節。在古代,為了反抗希臘的暴政,馬喀比派舉行起義,恢複了猶太人自治。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次起義而設的。在這個節日裏,人們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褻瀆和猶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剝奪的曆史進行學習。

還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臘軍隊親手破壞了耶路撒冷神殿。為了紀念這次事件,每年八月猶太人都會回顧曆史,實行一天的絕食,祈禱神殿的再建。

另外,還有西班牙的猶太人遭流放,猶太人遭基督**的彈壓,被征收苛捐雜稅,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殺,不管事件大小,隻要和自己有關,猶太人都會調查清楚,詳細地記載和記憶。

猶太人選擇的使命就是不再讓這些悲慘的曆史重演。過去的苦痛就是將來的教訓,所以,猶太人會把這種使命傳於下一代,告訴他們:對人生不能采取安逸的態度;對民族﹑對世界都要有責任感;學習曆史不應該隻停留在過去,還要對未來敞開自己的胸懷。
天才教育的秘密 體驗重於知識
一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曆史,一個人同樣也擁有自己的曆史,比如人的成長﹑體驗﹑家庭﹑朋友和故鄉。每一種體驗都和有關的曆史聯係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大的曆 史板塊。曆史就是個人和他所在共同體的產物。學習曆史不是要羅列過去的曆史事件,而是要考慮這些事件和現在之間的關係以及它所具備的意義。對猶太人來說, 曆史就是對現在的挑戰和對未來的發問。

舉例來說,猶太人的教科書中不會單純記錄猶太人怎樣遭法西斯屠殺,而是要設問:如果你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怎樣對應?學生們會被要求參考先人寫的各種關於 集中營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根據情況不同,有的人如果有從集中營中幸存下來親戚朋友,可以與他們進行座談,聽一下最真實的體驗。

學生們通過這樣的學習,更能直觀地認識曆史,從中進行反省和看到未來的方向。法西斯德國的罪惡再不可饒恕,也要和德國人民建立友好的關係,這就猶太人對曆 史采取的歸納法的態度。從失敗中,能認清善與惡,正麵事物和負麵事物,並進行區別。猶太人最忌諱的就是無視事實,對所有的事物都做一刀切式的規定。

反過來看,日本的曆史教育方法是什麽樣子呢?比如說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態度,日本學校是怎樣對孩子們進行教育的呢?無非就是“戰爭是一種罪惡;戰爭是由日本發起的;發動戰爭的是東條內閣,所以他是元凶,是罪人;我們不能再重演以前的曆史了。”

以上的結論作為一個普通的命題是正確的。認定戰爭是一種“惡”在倫理上也是正確的。但是,戰爭的全部責任都在日本嗎?這在論法(邏輯)上有一點牽強,因為 日本一個國家不可能演變一場戰爭。教科書上講“隻有日本走軍國主義路線”,實際上,當時的世界各國不是都在走軍國主義路線嗎?我認為日本的學校忽略了對當 時世界上眾多情形的分析。

對於東條英機,日本國民也是習慣稱之為戰犯。要知道,將東條英機和他的六名幕僚定為戰犯的並不是日本法庭。按照迄今通用的國際法,沒有戰勝國在敵國投降後還追究其戰爭責任的先例。無論是日清﹑日朝戰爭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都沒有裁定戰敗國政府的責任。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麥克阿瑟視東條首相為希特勒,並將其定罪。確實,作為發動戰爭的責任者,他應該受到指責。但是,即使要追究他的責任,也應該 由日本的法庭來裁定。在極東審判中,作為法官之一的印度代表帕魯就批評這次審判為國際法上的越權行為,是非法的,並反對麥克阿瑟的傀儡法官做出的判決。

日本沒有對上述的事實進行認定就在書中宣揚美國主張的所謂正義。讓人們認識到戰爭是一種惡行和傳達一個事實是有區別的。如果結論正確,即使在裁定的過程中出現事實不清楚的情況也說得過去。

戰後三十年,日本遭遇石油危機時,突然有了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因為英美兩國要切斷我們的石油供給線,我們為了國家存亡,才加入那次太平洋戰爭的。”這種 辯解已經為時已晚。日本的和平和繁榮是依存於海外供給的石油資源上。這一點一定要盡早教給學生,並且傳達給民眾。如果這樣做了,我們的人民就會培養出和現 在不同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態度,以及對國家安全和防衛的意識。

俗話說,勝者為王。按這個說法,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取得勝利,隻要勝利了就是正義的。這就是盤踞在日本人心中的“以成敗論英雄”的思想在作祟。我們用日美 間的貿易均衡問題來舉例,當美國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日本施加壓力:“開放你們的電力公司!”日本就會驚慌失措地先行自我保護。這就充分表現出了日本人心理 的弱點。雖然說先下手為強,但如果措施不當,日本人就會失去自主性。

這種脆弱的自主性和日本人曆史性的欠缺不無關係。“你來自何處,就歸往何處。現在,還有誰擋著你的路嗎?”這是《塔木德經》上的一句話,如果日本人能夠理解它,並不斷地磨練自己,就能進一步加強對自己的認識吧。
天才教育的秘密 對曆史的責任
日本人對曆史意識的欠缺表現在他們特有的“依賴性”上。日本人一旦依賴了家﹑公司﹑派係或者學派這樣的團體,就組成了沒有創造﹑沒有方向和沒有決心的生活集團。這是一種沒有自主性的組織,結果是大多數的日本人隻能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猶太人沒有依賴的習慣。猶太人自亞伯拉罕時代以來,就一直背負著真正意義上流離失所的苦難。自從上帝許諾給亞伯拉罕迦南的土地以來,已經過了四千年了吧。這個許諾可能

永遠也不能完全實現。最近的以色列建國隻是為實現這個許諾而進行的眾多嚐試之一。特別是經過近兩千年的流離生活,猶太人事實上已經沒有什麽可以依賴的了。

猶太人手中擁有的是曆史,人和曆史的交鋒和個人對曆史的責任感。猶太人是在依賴曆史和創造曆史中走過來的。所謂依賴曆史,是說他們相信曆史後麵有上帝的意 誌,為了不辱沒創造曆史的先人的名譽而心存進取之心。猶太教育家曾說:“我們在先人的精神和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如果亞伯拉罕和摩西能看 到我們這一代,我們一定能夠讓他們感到我們的生存方式和他們的精神是相通的。”

創造不是單純的模仿。要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就要縱觀整個社會,整個生活環境,考慮有什麽不足,還需要什麽,為了這個目的還要創造出什麽事物來。猶太人中天 才眾多,是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早地采取行動,挖掘社會和文化諸方麵的需要,向別人還沒有想到的世界進行挑戰。挑戰一切可能性是哥倫布和愛因斯坦生活最真實 的寫照。對曆史的責任,不是保守的傳統主義,而是對未知的開拓。
天才教育的秘密 真理麵前人人平等
一聽到愛因斯坦這個名字,我們就會敬畏他的偉大而覺得自己十分渺小。但是,猶太人對愛因斯坦也好,耶穌基督或是摩西也好,都不認為他們是什麽特別的人物。 因為,他們就是猶太人的同胞。對他們的偉業當然有尊敬之情,但沒有將其神話。這是一種對於偉人最樸素﹑最真摯的態度:他是人,我也是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 猶太人對自己能力的自信。我們這些惶恐的日本人,應該采取更為放鬆的態度,評價一下自己的能力,思考一下對於自己,“可能性”是什麽。

在與猶太人常年交往的過程中,我從沒有在人麵前誠惶誠恐。對方無論是總統還是首相,我都認為他們隻是某一方麵的權威,其它方麵和我們普通人一模一樣。當然,我可以和他們對話,並從中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在拉比們的研討會上,發言都是從年少的開始,最後才是年老的。如果不這樣,年少者在作為權威的年老者麵前就會有所顧慮,不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權威作風是交流的障礙。

在以色列,上至軍隊下至普通老百姓,人們都不用敬語,而是直呼其名或用昵稱。最初我也感到十分吃驚,不過想想,如果有人喊自己的昵稱,也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但是,在國會或是法庭上,人們一定是用敬語來互相稱呼。

中學或是大學學生稱呼老師的時候,也應該用敬語。我在猶太大學上學的時候,不知道有這麽一回事。有一次,我在教室裏直呼教授的名字“阿哈羅!”,結果當眾 出醜。在學校裏用某某教授或是某某博士這樣的稱呼是學生對老師應有的禮儀。也有一些教授喜歡用昵稱來稱呼自己的學生,這是老師對學生關愛與尊重的表現,對 於整天用敬語的學生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鼓勵。

教師或是長輩不以權威自居是因為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了學海無涯的道理。如果我們把《塔木德經》比作大海,那麽隱藏在海底的所有的珍珠光靠一個人是撿不完的。 《聖經》也是如此,它字裏行間所蘊涵的真正意義也不能一蹴而就地研究出來。當然,藝術與自然科學也是如此,能從中找到真理的人沒有幾個。普通人都是在平等 的條件下參加“尋寶”的比賽,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發現寶藏(真理)所需要的深厚的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

猶太人使用《PaRDeS》法則來排除大腦中先入為主的觀念。根據《聖經》的解釋方法可以做如下定義:“Pshat”是文字的意義,“Remez”是倫理,“Drash”是演繹,“Sod”是神秘,而PaRDeS就是取這幾個詞的首字母。

《PaRDeS》法則告訴人們將一件事情從四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立體地思考其中所隱含的意思。PaRDeS還有伊甸園的意思。根據傳說,在伊甸園的中 央生長著智慧之樹和長生不老之樹。在伊甸園的入口處有人頭獸身的看守,不住地揮動著一把利劍。所以,你如果想進去,就不能一味向前衝,必需從 Pshat﹑Remez﹑Drash和Sod四個方位一起進攻才能取得勝利。

並不是所有的猶太人都能領悟到PaRDeS意義,但猶太人正是通過它培養了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青少年裏麵,如果有人具備了智慧,他一定會願意去領悟PaRDeS的意義。

希伯來語中的hinukh最初是服務和奉獻的意思。這裏麵包含了兩層意思。

1﹑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對上帝和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我們可以把“上帝”想象成宇宙或者是永恒的價值。無論是藝術﹑文學還是科學,所有不朽的東西從根本上都是從上帝那裏誕生出來的。總之,猶太人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把人培養成超越自身利益,能夠將自己完全奉獻的人。

2﹑有時,根據民族和社會的需要,還要培養大批舍生取義的人。戰後的日本人對“為民族犧牲”這個主題的態度有些變味了。而對於猶太人,民族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曆史和個人與永恒之間的關係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了普遍的超越精神,個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猶太人明白個體屬於民族和曆史的,所以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作為猶太人的同一性。有時,他們會毫不憂鬱地犧牲自己來保全自己所屬的團體。猶太人的曆史就是殉教和犧牲的曆史。猶太人深知自己的生活就是先人的犧牲換來的。

猶太教的中心命題就是KiddushHashem,即讓上帝的名字更聖潔。這就意味著殉教,為了超越一切的永恒的價值,貢獻出自己的生命及其它一切。 KiddushHashem就是猶太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那些整天宣揚無神論,不信仰宗教的人在談到KiddushHashem這個話題的時候,都會鄭重 地予以肯定。從這裏麵,我們可以看到猶太人那種願意追求終極與永恒的意識。這種意識將全世界的猶太人聯係在了一起,成為再建以色列國的有力支柱。

愛因斯坦也好,卓別林也好,他們都是嚐盡了作為天才的孤獨和痛苦。但是,他們在打破孤獨,拒絕絕望,進行自我否定這點上是相通的。

這些眾多的天才對於全體的猶太人來說隻是冰山一角。培育天才的猶太教育的秘密就是:社會全體都銘記追求永恒的價值。為此,要肯於勇敢地否定自己。
天才教育的秘密 做事和做學問
下麵我們看一下“教育就是奉獻”這層意思。按照字麵來理解,“奉獻”就是父母將自己的孩子奉獻給社會,就是給予孩子們自由。教育如果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就稱不上教育了。為此,猶太人嚴格杜絕培養依賴書本和依賴他人的人。

根據《塔木德經》,在讓孩子學習知識之前,父母有義務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一些做事的基本知識。一個連做飯都不會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學問的。撒曼以色三世曾經說:“沒有比既

能做事又能做學問更好的了。沒有勞動的學問結不出果實,相反可能導致罪惡。”單純擁有知識的人們會對自己過分自信,最終導致自身的毀滅。

認為知識比實踐重要的人們就像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但是根基很淺,風一吹就會倒下。認為實踐重於知識的人,和前種情形相比,根須充分擴張,即使是大風吹來也紋絲不動。對實踐毫無用處的知識是空洞無物的,就像被風吹走的碎屑一樣。

要懂得怎樣做事,隻能在實踐中摸索。所以,很多猶太學生在很早就開始打工。有的在蔬菜店門口招攬生意,有的在印刷廠裏幹雜活。有些立誌當老師的高中生會在 夏天做中小學生夏令營的領隊。如果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學會自己賺錢,不在經濟上獨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是朋友實施經濟上幫助,要實現真正的獨立 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雖然好,但一定要知道人不是靠別人來生活的。

有一個叫來姆的猶太人,是一個擁有別墅的大富豪。在他十六歲去英國留學之際,隻從父親那裏拿到一百英鎊的學費。他父親還說:“留學回來後,把這一百英鎊還 給我。”他懷揣著這一百英鎊到了倫敦,很快想出很多賺錢的好點子。後來,他用自己賺的錢繳納了學費,並在四年後從倫敦大學經濟學係畢業。當然,他還上了父 親給的一百英鎊。

光有學問是不能生存的。所以,我們要放開手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獨立生存。這種自由正是猶太人給自己孩子們的最好禮物。猶太人的孩子就是在對生活不斷體驗的基 礎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的。相反,日本學生在對法律﹑經濟或是法國文學﹑德國文學等一點沒有接觸的情況下就報考大學的法律﹑經濟專業和其它文科專業。這 是日本學生和猶太學生很大的不同。

有的猶太學生在大學預科攻讀心理學,大學時就把專業改成了法律,最後當了律師。也有的本來在哲學係學習,突然轉到了醫學院學習醫學。像這樣轉換專業的情形 各種各樣,而且在猶太學生中極為常見。這是因為他們一直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領域,因為他們相信,隻有這樣才能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至於在選擇過程中出 現的錯誤(比如以前的專業)也幫助他們擴大了視野和豐富了體驗。
天才教育的秘密 永遠地探求和學習
佛教將“彼岸”解釋為煩惱和無常消失後的極樂淨土。在基督教裏,天國就是天使和聖徒們對上帝的孩子基督讚美和做禮拜的場所。按《古蘭經》的記載,在伊斯蘭 教裏,按教法正確行事的人死後,可以受到阿拉的恩惠,被允許在天界和聖潔的天女共枕七次。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來世是一個極樂世界。

但是根據猶太教,在天國裏上,帝自己也以彌賽亞為中心,和其他聖賢一起學習。猶太

人的天性可能就是這種永無止境地探求和學習精神吧。

最後,和大家一起來看幾個猶太人在教育方麵的格言

*得到老師教誨,可以消疑解惑。自己臆測,隻能止步不前

*學生不要羞於提問,老師解惑要有耐心

*學生學習有四種情形:會得快,忘得快;會地慢,忘得慢;會得快,忘得慢;會得慢,忘得快。

*聆聽賢人之言者有四種情形:海綿型——全部吸收;漏鬥型——聽到後很快忘記;過濾器型——流走的是葡萄酒,留下的是渣滓;篩子型——篩去粗大的沙粒,留下幹淨的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