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徐英才新作《中國三行詩理論與技巧》技巧篇 ——— 三十八、詮釋圖意

(2025-02-13 11:38:00) 下一個
十八、詮釋圖意
 
  詮釋圖意,就是在具化三行詩的敘述對象時,把你的敘述對象描繪成一幅暗含喻意的圖畫,然後就著這幅圖對它進行升華,揭示它的喻意。用好詮釋圖意法的關鍵,是描繪出來的圖畫必須暗含與物象契合的喻意,喻意越是契合所描繪的圖畫,作品的升華就會顯得越發自然生動。詮釋圖意法,可以使作品形象生動,常常令人拍案叫絕。
 
例1.
 
 
用躺平的身軀
與河流組成"十"字
度了往來人
(聞達)
 
這首三行詩在選定“橋”這個敘述對象後,立即具象化它,用兩行文字把它繪畫成一幅“十”字圖形:“用躺平的身軀/與河流組成‘十’字”,然後把幅圖升華成“度了往來人”。我們知道,橋是用來“渡”人的,讓人從此岸走到彼岸;而“十”字是基督教的象征,基督教也是用來度人的,把人從此岸度到彼岸,進入天堂。因此,這個十字圖畫就暗含了與“橋”這個物象不謀而合的契合點:度人到達彼岸。如果沒有這個契合點,這最後一行的升華就無從談起。
 
例2.
 
翅膀
 
左手拉著爸
右手拉著媽
我是一隻會飛的鳥
(徐英才)
 
這首三行詩,在呈現“翅膀”這個敘述對象後,也立即具象化它,用兩行文字把它描繪成一幅飛鳥圖:“左手拉著爸/右手拉著媽”,然後把這個飛鳥圖升華成“我是一隻會飛的鳥”。一個孩子左手拉著爸右手拉著媽在路上走,從背後遠遠望去很像一隻展開了雙翅待飛的小鳥。鳥是會飛的。一個完整的家庭,父母和睦,對孩子的成長就像給孩子安上了翅膀。這個飛鳥圖所暗含的喻意與物象契合,所以這個詮釋圖意法就用得十分貼切。
 
 
思考題:
 
閱讀下列三行詩,指出詩內哪個部分采用了詮釋圖意的創作手法:
 
1. 老鸛
 
一個問號
插在水裏 問浪下
有沒有魚
(殘文)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感歎號
 
倒立了一生
每天都在感歎
那些容易彎曲的事物
(王立世)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弦月
 
用四分之一的光芒
織一根弦
傾訴世間的憂傷
(饒建娥)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