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明朝對歐洲近代史的強大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勁爆

(2015-09-10 08:00:44) 下一個

明朝對歐洲近代史的強大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勁爆

(漫畫:明朝火器製造部隊)

 

晚明一樁堪稱人類文明史的盛事,便是西方文化的大量輸入。

隨 著隆慶開關後,中國大門正式向航海時代的世界敞開,以傳教士為主體的大批西方學者紛至遝來,雖說傳教很失敗,但意外收獲極成功:新鮮機巧的西洋物件大受歡 迎,從望遠鏡地球儀這樣的科普產品,到鋼琴薩克斯管這類娛樂玩具,在明朝消費階層裏廣泛流行。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研成果,更大規模的湧入。

一:大人物左宗棠的悲憤

新鮮的西方文明,仿佛大洋彼岸的季風,就這樣一波波熱情的吹來。而對這滾滾浪潮,絕大多數的明朝知識分子,情緒普遍穩定,態度更積極興奮。雖然後人說起“放眼看世界第一人”,常首推清代林則徐,但要論看世界的境界高度,明末的士大夫,隨便拉幾個出來,也要甩林則徐幾條街。

這 些熱情且睿智的明朝科學家,像武俠世界裏吸納別家門派真氣的高手,“煉功”的新成果極喜人:《崇禎曆書》的精確水準遠超前代。天文望遠鏡“窺遠鏡”堪稱十 七世紀世界最尖端產品。改裝歐洲裝備的明朝軍火,殺傷力強大到恐怖。龍尾車等西方農業器械,也被創造出各類升級版,到民國年間還廣為使用。更有從《幾何原 本》到《泰西水法》,一批亞歐合璧的科學巨著,內容出名的豐富生動。晚明科技文化,在西方新思想的催動下,繁衍出一派鬱鬱蔥蔥的風景。

但這 樣的生機勃勃,隨著清軍入關,終變成了悲情的曇花一現。各種科學著作成果,以“異域邪說,蠱惑人心”的名義,長期遭到禁毀。好些明末時流傳如家常便飯的科 技,到了清朝退化到神秘:比如明朝戰場上常見的開花炮彈,在清代銷聲匿跡,連放眼看世界的林則徐都一頭霧水,不知這好玩意咋造。直到左宗棠西征,在陝西鳳 翔看到了明代開花炮彈的遺物,這才搞懂幾百年前,明朝人不但早引進這技術,還完美融會貫通了。

明朝對歐洲近代史的強大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勁爆

(明 朝火器佛朗機,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 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裏。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93厘米,炮彈從後方裝入,發射間隔短,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 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麵,威力驚人。)

這撥雲見日的場麵,也令左宗棠十分心塞,在《左文襄公全集》裏悲憤高呼:西方科技傳進中國幾百年,結果後人竟全忘光了,難怪歐洲小國靠幾條船就能踩在咱頭上。這番痛苦呼號,也成為洋務運動時代著名的宣言,一百多年來,十分振聾發聵。

但 心塞的左宗棠,假若再知道另一個真相,不知是否會被刺激到心碎:歐洲人能騎在咱頭上,不止因為自清代以來國人一直敗家,更因為人家一直積極向中國學習。那 場自明末起的東西方交流風潮,西方人帶來的新東西多,從明朝學走的文化,卻是加倍更多。尤其是讓近代國人自卑不已的科學。那些極度崇尚西方科技的仁人誌士 們,好多都極難想象,真正造就西方科技文明在近代質的飛躍的,也許正是咱明朝的老祖宗們。

隻是那些曾被歐洲人熱情追捧,甚至深度改寫歐洲史的中國科技文明,多半都是被清朝人自己忘光的。

二:國人誰知“中國熱”

說起明末那場東西交流風潮,近代國人常稱為“西學東漸”。這個新名詞是從日本傳入,而後廣泛應用命名曆史上的東西方交流事件。在那個中國已落後挨打很久,喪權辱國成習慣的年代裏,這個新鮮詞語,寫照了當時東方“進步青年”們,對西方文化極度仰慕崇敬的心態。

但在西方自己的曆史記錄中,這場發端於明末的交流熱潮,卻還有一個高大上的名號:中國熱。

明朝對歐洲近代史的強大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勁爆

(法國著名油畫家布歇繪製的中國風作品——《中國捕魚風光》)

如果說明末西方人帶到東方的新文化,仿佛陣陣清新季風。那麽大明王朝回饋給整個歐洲的,卻是持續火熱的風暴:隨著東方商品的持續輸入,外加各類傳教士介紹中國的書籍,在整個西方世界的熱銷。劇烈的中國風從此登上歐羅巴大陸,全歐洲近乎癲狂的卷入其中。

倘 若穿越到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的歐洲,想找點中國元素,從宮廷到民間,都幾乎是司空見慣的場景:宮廷宴會上最亮眼的,是王侯貴族身上華美的漢服。巴黎城裏最 拉動票房演出的名劇,是豐姿蹁躚的中國皮影戲。豪華幹道上絡繹不絕的,有裝飾精美的中國轎子。那些上流交際場合裏,達官貴人們最撐場麵扮風雅的隨身小物 件,自然是中國扇子。而富家少爺小姐花前月下的浪漫場所,則是中國風情的涼亭。至於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更是從普通家庭到王族宮廷,享盡千家萬戶熱捧歡 迎。

貴為國王的法國路易十四,更堪稱其中的腦殘死忠,平時上班辦公,必穿中國漢服,王後也深受影響,大愛中國絲綢麵料的鞋子,業餘愛養中國 金魚。兩口子愛到深切,還幹脆鬧出把大動靜:在著名的凡爾賽宮裏,新建了一所中國宮。整體建造完全中式特色,宮裏的磚磚瓦瓦,也全是厚重中國風:柱子上的 瓷磚上,滿是中國圖案,能放東西的地方,全擺滿了高檔中國瓷器,還有精美中國絲綢織成的紗帳。放眼望去,撲麵而來的洋土豪中國混搭風。

國王 如此敢糟,大家也有樣學樣。英國女王就不甘落後。照著作家笛福(寫魯濱遜的那位)的形容,女王不但最愛中式漢服,而且每當重大典禮活動,相關的房間更必須 以中式風情來裝飾。且比起路易十四的混搭來,英國女王卻是個精細人,房屋的中國風情裝飾,一板一眼都必須考究,細化到窗簾屏風甚至桌椅家具,都必須完全中 國式。她的足跡到哪裏,哪裏就打扮成中國。

國王們的帶頭下,貴族們的熱情也高漲。當時歐洲上流社會貴族婦女閑聊,主要就攀比自家的中國珍 品,連帶著中國貨的價格,也連年水漲船高:當時歐洲紡織畫師的必修課,便是學中國圖案,隻要繪製得像,山寨版的絲綢貨都能賣高價。瓷器更了不得,在西班牙 這類軍事國家,通常都是打賞有功士兵的珍品。而在奴隸貿易發達的英國利物浦,中國瓷器更炒到天價。沒事抱件青花瓷到奴隸市場走兩步,換十七八條黑大漢回來 不成問題。

明朝對歐洲近代史的強大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勁爆

(高中曆史課本中的插圖,瓷器是西方上層社會的奢侈品)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上麵這些情景,絕不是當時歐洲某一季或某幾年的特殊風尚,而是綿延近二百年的火爆現象。從衣食住行到吃喝玩樂,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歐洲大地滿是最炫的中國風。風靡歐洲兩個世紀的中國熱,在明亡清興的年月,正是熱得發燙。

而比起看似輕飄飄的流行風尚,中國文化對歐洲的震撼與改造,卻更強力到震撼。

這其中知名度相對高的,便是來自大明的人文科學。這算是洋牧師們在中國傳教的最大意外收獲:本來隻為了獲得中國人好感,勉強捧起四書五經看倆眼,以方便傳教事業發展。

孰 料中國儒家文化的吸引力實在太強大,以至於這幫認不得幾個中國字的傳教士,竟都拿得起放不下,深深的陶醉於其中。不但廢寢忘食的學習,更前仆後繼的翻譯: 利瑪竇將中國的《四書》譯成了拉丁文,金尼閣將中國的《五經》也隨後翻譯完成,隨後這股翻譯熱潮,更從中國本土傳到了歐洲,大批傳教士們嘔心瀝血,把中國 儒家學說典籍,精心介紹給歐洲。

明朝對歐洲近代史的強大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勁爆

(儒者打扮的利瑪竇,為東西方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這件事的後果,更像給整個歐洲大陸,投下一顆顆重磅炸彈,但凡有頭腦的學者,都給震得發暈,其後史不絕書的,就是從十七世紀至啟蒙運動年代,歐洲的哲學家思想家們,對中國文化毫不吝惜的讚美。照著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的話說,中國文化,便是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

正 是以這個新世界為平台,歐洲人越發深切體會到了儒家文化的厚重積累。照著十七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的斷言,儒家思想“遠在希臘人的哲學很久很久以前”。 而其中完善的思想體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更是“竟使我們覺醒了”。儒家聖人孔子,也在大洋彼岸得到了極高的尊崇,以狄德羅的讚美說“使世人獲得對神最純真 的認識”。霍爾巴哈得到的結論更激奮:全歐洲的政府,都要以儒家思想立國的中國政府為模範。

在對儒家思想的震撼認識與猛醒後,一代代西方思 想家幡然振作,把各類典籍如饑似渴的解讀。清新的儒家思想,更成了西方啟蒙運動的最強力助推。如伏爾泰等領袖人物更對此推崇不已。風雲激蕩的法國大革命 裏,更有這場思想革命的閃光印記:1789年《人權和公民宣言》中的核心法律,正是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來自大明的高科技

比起儒家思想對歐洲思想家的火熱碰撞,中國自然科學的傳入,知名度不算高,影響卻同樣持久綿長。

中 國自然科學改寫歐洲曆史這事,在中世紀早期就發生過一次,即有名的三大發明西傳。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科技,伴隨著蒙古西征的腳步登陸歐洲,然後深度改變 了全歐洲的社會形態。之後的騎士階層瓦解,文藝複興運動紅紅火火,大航海時代蓬勃展開。全是這三大科技帶來的連鎖反應。照著“英國現代實驗科學真正始祖” 弗蘭西斯.培根的話說:曆史上沒有任何帝國,宗教或顯赫人物能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的事物有更大的影響力。

而在培根的身後,一件同樣有著大影響力的事情緊跟著發生了:晚明科技持續傳入歐洲。

如果說三大發明的登陸,帶來的是天翻地覆的巨變。那麽這一次明朝各類科技的到來,效果卻是潛移默化的改變。

與四書五經的引進翻譯一樣,這次扮演介紹人角色的,依然還是傳教士們。

雖 然這群人動機不同,水平眼光也有差異,但必須承認的一個優點,便是實在。特別是造訪中國後,逐漸發現了一個事實:三大發明的源頭就在這裏。因而也奮筆疾 書,寫了不少論證此真相的資料筆記。比如門多薩的《大中華帝國史》裏,有整一章的篇幅,來論證並讚美中國發明印刷術。就態度來說,真比後來的韓國人靠譜。

明朝對歐洲近代史的強大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勁爆

(穀登堡印刷機:穀登堡正是根據中國古老的印刷術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

而與正本清源同時進行的,便是對明朝先進科學技術,幾乎不遺餘力的介紹。首先讓歐洲人開眼的,便是大明的傳統優勢領域:農業生產。

西 方傳教士們對明朝農業極其稱道的,除了辛勤的農民與廣袤的天地,便是高精尖的農業科技了。很多傳教士的日記裏,都清晰記錄了當時中國東南沿海發達的灌溉體 係。利瑪竇的日記裏更清楚確認,當時中國南部大多數省份,已經普遍推廣了三季稻。以至於中國的大米畝產“遠比歐洲富裕得多”。中國農民的精耕技術,也令歐 洲人驚歎。就連曾在中國因為走私坐牢的海盜佩雷拉,都感慨回憶過中國農民精耕技術的細膩成熟。

比起稻種與技術,中國本土的農業設備,好些也更令歐洲眼饞。西班牙人拉達,曾不惜筆墨的形容過福建的水車,說這類水車比歐洲大得多,運轉能力也強得多,就連山坡丘陵上的荒地都能澆灌得到。同時又介紹了一種大功率農具揚穀扇車。這種可借助風力脫穀殼的設備,使用極其便捷。

類 似的介紹書籍流傳歐洲,引發了好多客戶興趣。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有荷蘭船員倒賣中國大型農具,轉手就有暴利。而到了清朝年間,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們,也經 常做這種倒賣生意。彼時在歐洲最受歡迎的設備,正是上麵說到的揚穀扇車,這種新農具的普及,結束了歐洲農民之前隻能人力揚穀的苦累生活。

這類明朝農業技術,也引發了中國熱時代,歐洲知識界對中國農業的興趣。特別是入清以後,每逢有重要外交活動時,歐洲人都格外精心策劃,處心積慮搜集中國在種植與開墾方麵的技術情報。但在鴉片戰爭前,由於清政府監管力度極大,這類學習工作,通常收獲極小。

明朝對歐洲近代史的強大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勁爆

(漫畫:明朝時期豐收的農民。即便到了明朝中後期,中國的農民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農民)

但 是一本中國農業科學奇書的降臨,卻令歐洲人得償所願,收獲得盆滿缽滿——農政全書。這部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主筆的巨著。卻在清朝建國後的相當長時間裏遭到 禁毀,直到乾隆年間才得以完全見天日。而作者徐光啟生前更萬萬想不到的是,這部凝結了他一生心血的巨作,竟在歐洲格外受歡迎。

在集結了明末 多名傳教士回憶文字的十八世紀歐洲暢銷書《中華帝國全誌》裏,便有整一章的《農政全書》法文選譯。這段《農政全書》裏講述養蠶技術的篇章,一下顛覆了歐洲 人的蠶桑養殖理念,並很快被紛紛轉載。俄羅斯葉卡捷琳娜沙皇時代,《中華帝國全誌》得以轉譯成俄文版,但沙皇俄國隻允許其轉譯書中的前兩章,相反其中的 《農政全書》部分不但全數翻譯,更重新配有清晰插圖。

在以後的百年歲月裏,這部五十萬字的巨著,便由各色傳教士們艱難的引進轉譯,並於1849年完全翻譯成英文。書中陸續亮相的中國農業技術,不斷催生著歐洲本土產業的進步。這本書在歐洲,也逐漸有了一個公認的稱呼:農業百科全書。

而同樣獲得歐洲認同的,便是一門今天依然被國人反複苛責刁難的學科:中醫。

歐洲人開始大規模介紹中醫,是從明朝中期開始。早在嘉靖年間的時候,一些歐洲傳教士,就記錄了中國人用黃連治療病症的情況,甚至說明了茶葉的清熱療效。後來中國茶葉火爆歐洲,正是從這類“廣告”開始。

特 別有趣的是,當西班牙拉達使團出使中國時,還機緣巧合得到了明代著名的針灸著作《徐氏針灸》。可是西班牙人知識水平太匱乏,哪怕腦洞大開,也終究沒看懂這 書講的啥。以至於門多薩在以這次出使為藍本,撰寫《大中華帝國誌》時,說到中國的醫學,依舊一頭霧水,隻能草草介紹幾種草藥了事。

一直到精 通漢學的利瑪竇出手,歐洲人才算開始明白中醫。利瑪竇不但詳細介紹了中醫的治療方式,更細致講述了中醫考核醫生和傳授醫術的方法。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 的西方人對這學科發生了興趣。法國人哈爾文於南明永曆年間,正式翻譯成功了《中醫秘典》,並在巴黎出版,很快火爆一時。這是全世界第一本介紹中醫的歐洲讀 物。

自此以後,越來越多的中醫典籍,相繼譯出了外文版本。一開始還是明代同期的醫書,後來許多中醫先賢名家的典籍,也陸續介紹到了歐洲。其 中最有名的,便是晉朝王叔和的《脈經》,甚至還引發了版權糾紛:此書本來由波蘭人卜勒格翻譯,卻被荷蘭醫生可來耶剽竊,不但以個人名義明目張膽的出版,還 配了新式插圖。但這種無恥做法,倒也帶來一個積極後果:中醫的經脈學在歐洲迅速流傳。

而隨著大批中醫典籍的翻譯,中醫的治療方法,也在歐洲 名氣越發大:連道家的養生技法,也在歐洲流傳起來,並被稱為“CONG-FOU)。“功夫”一詞,便是從此開始。同時流傳歐洲的,還有中醫的種痘防治天花 法。英國駐土耳其大使館首先采取了此法,後來在全歐洲推廣開來。以伏爾泰的話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先例”。

而相比於這一時期,中國在天文數學等領域的落後,以及對於西方先進科學曾經全方位的學習。中國的另一個領域的先進技術,卻更強烈的影響了西方社會:手工業。

首 先一直被讚美的,便是外國人眼中的明朝產業工人們。以傳教士科魯茲的話說:明代中國南方城市的工匠們,技術特別精湛,到了巧奪天工的地步。紡織工人的技 術,最令當時傳教士們稱道:中國絲綢的精致與細密,是當時歐洲絲綢難以做到的。而十八世紀法國經濟的起飛,也因為一樣與中國絲綢有關的本事:強大的山寨能 力,擅長學習的法國絲繡,能夠準確描摹中國絲綢的圖案,因而出現的仿真版中國絲綢,照樣可以賣個性價比高的好價錢。

明朝對歐洲近代史的強大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勁爆

(修補後的明朝絲綢服飾,巧奪天工)

而 在西方人引以為豪的造船和軍火製造領域,明朝帶來的影響同樣極大。後人常津津樂道明朝軍工對西方火炮的改裝,事實上歐洲對明朝火炮的學習同樣執著。西班牙 菲利普國王時代,歐洲來的傳教士們,就曾用各種渠道,大量繪製明朝海岸火炮的圖紙。以門多薩《大中國誌》裏的話說:這些炮比我們造的更好,更有威力。

西 方人仿造學習更多的,則是明朝的造船。早在明朝正統年間,意大利人尼格羅康的遊記裏,就曾展示過明朝造船的獨門絕技:橫隔艙技術。而隨著東方航路的開辟, 學習明朝的造船,也成了西方殖民者的重點工作。中國先進的船體構造技術,對後來的西方造船技術影響頗多。從萬曆晚期起,隨著西班牙菲律賓總督府的成立,不 惜血本仿造中國船隻,更成為一度的熱潮。

明朝對歐洲近代史的強大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勁爆

(漫畫:明朝發達的造船業)

在中國船流行的同時,中國特有的加帆獨輪車,也成了歐洲社會的熱寵。這種誕生於五世紀的交通工具,發展到明代,已進步得十分輕便迅捷。歐洲傳教士經常驚歎中國農民似操縱帆船一樣快速操縱小車,以門多薩的話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

對 這偉大的發明,歐洲人也十分追捧。從十六世紀晚期起,這種小車就傳入了歐洲,並用於物資運輸中。直到18世紀晚期拿破侖戰爭時,改裝的高速風帆運輸車,依 然是輸送軍用給養的重要裝備。從萬曆晚期起,歐洲上流社會還流行飆車遊戲:把中國風帆小車改裝成高速風帆馬車,並有各種賽車比賽,場景十分火爆。荷蘭人開 發出的“中國式楊帆馬車”,最高時速可達40英裏。這是汽車發明以前,歐洲陸地器械的最高時速紀錄。

而在手工業著作方麵,一直在西方享有盛 名的,便是明代宋應星的科學寶典《天工開物》,盡管比起《農政全書》來,《天工開物》介紹到西方的時間要晚得多,內容也同樣有限。直到19世紀早期,法國 人儒蓮才將其部分翻譯。但書中所記錄的明代製墨,製銅,造紙等技術,依然遠高於這時期的歐洲。因為這部簡裝版一出,轟動效應十分大,很快被轉譯成英德意俄 等各國文字。然而當歐洲人用火炮打開中國大門後,看到的清代手工業,卻是另一出酸楚的情景。因而這部十九世紀中葉得以完整翻譯的奇書,也就有了一個唏噓的 譯名:中華帝國工業今昔。【國公編輯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