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這是老年人的回憶,往事曆曆在目,讓人了解過去也充滿信心走向未來。
個人資料
bobby4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國軍的狀況

(2015-05-13 17:51:10) 下一個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國軍的狀況(轉載)
      蔣介石在軍委會召開的整軍會議上援引蘇俄顧問的話說:“中國軍隊現在營以下的動作,大體可以說是很注意了, 但團以上到軍師為止,各級司令部的業務極不健全。圖上作業與沙盤教育可以說完全沒有,指揮所與參謀業務的演習,更是完全忽略,所以中國軍隊一到作戰就莫名其妙。既沒有具體的作業計劃,也沒有完備的作戰命令……團以上司令部的人員,很多不是正式軍官,而多是主官的私人。往往很重要的職務,交給一些落伍的軍官或不習軍事的文人來擔任。參謀人員雖然有些是陸大畢業,但大多數都缺乏實際的經驗,在部隊裏麵也沒有專門業務的訓練,所以人事參謀不知怎樣來管人事,補給參謀不知如何來辦理補給。至於軍需軍械人員,更多濫竽充數,甚至於管理物品檢查物品的常識都沒有。”蔣還聲稱:“無論自我自他任何方麵之觀察,皆官不如兵”。蔣也許有痛責高級將領反省以及有“恨鐵不成鋼”之意,但仍可從中看出國軍軍官素質之不佳。

    徐永昌在日記中亦稱:“人人言,我國兵好官不好。”可見“官不如兵”在當時幾乎成為一種共識。因士兵多為農家子弟,具有樸實、勇敢、服從、堅毅以及吃苦耐勞等良好品性。戰時來華的外國人士,亦多有類似的觀察。如美軍參謀總長馬歇爾就曾說過,如果中國的士兵能被適當地領導、喂飽、訓練、裝備,他們的戰鬥力將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的士兵一樣。

    但不幸的是,戰時國軍士兵因營養不良,體質嚴重惡化。缺乏食品,而不是武器,是導致戰時國軍戰鬥力下降的首要原因。1944年10月,魏德邁擔任蔣介石的總參謀長後,發現士兵無力行軍,不能有效作戰,而其主要原因是他們處於半饑餓狀態。由於後勤、補給工作不良,後方軍糧不能按期送達第一線,導致前線部隊常常斷糧。欠發、克扣士兵糧餉,更是國軍部隊的普遍現象。加上軍糧、軍鹽摻雜摻假,士兵食不果腹。軍服不能按季節發下,士兵夏季尚有穿冬季軍服者。前方缺乏藥品,傷兵不能得到及時救治,因傷不及救治而致死者占死亡率之大部。

    兵役不良,是導致國軍士兵素質低劣的又一重要因素。抗戰中期,蔣夢麟以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的身份,對兵役狀況作過一次實地考察,考察結果令他觸目驚心。由於缺乏交通工具,被征召的新兵常常要步行數百裏,才能到達指定的部隊。新征壯丁因徒步遠行、饑餓、疾病而死於路途者十之八九。從韶關解來300壯丁,至貴陽隻剩27人;從江西解來1800人,至貴陽隻剩150餘人;從龍潭解來1000人,至貴陽僅餘100餘人。死亡壯丁與存活壯丁的比例高達11∶1。蔣介石看了蔣夢麟的報告後,亦深感震驚,聲稱“覺得無麵目作人,覺得對不起我們民眾”,並承認“兵役辦理的不良,實在是我們軍隊紀律敗壞,作戰力量衰退的最大的原因”。

    據一般的觀察,戰時國軍士兵90%以上是文盲,無科學常識者幾占百分之百。抗戰中期,黃仁宇正在國軍中任排長。據他的親身體驗,士兵“不僅體格孱弱,而且狀似白癡,不堪教練。師部的辦法,即是抽調各營連可堪訓練的士兵,組織突擊隊,集中訓練,其他的則歸各部隊看管,也談不上訓練,隻希望來日作戰時在山上表現人多”。

    國軍各部隊由於後勤、補給工作不良,遂增加士兵不少雜務。據估計,一般部隊因領糧、領草、搬運、打柴、磨麥等,每星期竟難得三天的訓練。一個連往往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人力,經常在打雜。新兵入伍後半年,還不知如何瞄準,如何使用表尺與目測距離。國軍士兵的射擊技能遠不如日軍。大多數士兵打仗時隻是胡亂扳放。

    國軍士兵不但技能差,且不沉著,往往過早發射,甚至一發現敵人,即到處放槍,無疑暴露自己的位置,給敵炮以良好的射擊目標。投擲手榴彈,大多失之過早,常被敵人擲回。由於缺乏沉著應戰的功夫,日軍在攻擊國軍高地時,常在遠處大聲呼叫,誘使國軍過早投彈或射擊,以消耗國軍的彈藥。

    戰鬥情緒的熱烈高漲,以及勇於犧牲,本為國軍士兵最大的長處。衝鋒和白刃戰,也是國軍製勝最有把握的方法。據稱在抗戰初期,日軍最怕國軍的白刃戰。但到了抗戰後期,國軍士兵的劈刺技術比不上敵人,有時兩、三個士兵尚不能活捉一個日兵,其原因固然是由於國軍士兵營養不良,體力太差,而劈刺技術訓練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衝鋒與陣內戰的戰鬥技能,平日未注意演習,每遇近距離與敵交鋒,隻知一味喊“衝”、喊“殺”,如同兒戲。
   國軍戰鬥力的薄弱,除裝備不如日軍,亦由於戰鬥技術教育不足,以致不能達成戰略、戰術的目標。長沙會戰失敗的原因之一,即是各級主官平時忙於應酬和經商,對部隊訓練敷衍塞責,部隊教育無暇顧及,戰鬥動作生疏;忽略實彈射擊演習,以致士兵射擊技術普遍不精。徐永昌反省國軍屢戰屢敗的原因時,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戰事,致勝條件太不夠,固無法使之有利,但如超過限度之敗,則又完全為官兵訓練太差,風氣太壞所致。”“訓練太差,風氣太壞”,確是國軍弊端之要著。

    蔣介石承認,中原會戰時,“我們的軍隊沿途被民眾包圍襲擊,而且繳械!這種情形,簡直和帝俄時代的白俄軍隊一樣,這樣的軍隊當然隻有失敗!我們軍隊裏麵所有的車輛馬匹,不載武器,不載彈藥,而專載走私的貨物……部隊裏麵軍風紀的敗壞,可以說到了極點!在撤退的時候,若幹部隊的官兵到處騷擾,甚至於奸淫擄掠,弄得民不聊生!”長沙會戰時,部隊主官因營商應酬,脫離部隊,官兵擅入民房,攫取財物。有的守備部隊,當敵人攻擊時,尚在掩護體中賭牌,以致失守。

    薛嶽在檢討湖南會戰時承認:“紀律廢弛,戰誌不旺。整個戰場,我軍多為退卻作戰,軍行所至,予取予求,民不堪擾,而部隊之逃散,尤甚驚人。如99軍以4團兵力,僅在湖濱行持久抵抗數日,轉至寧鄉以東,殘餘兵力不及一團,沿途散兵騷擾,迄今猶未解決。又若幹部隊,即奉攻擊之命,對少數之敵,亦多長時對峙,雖由火力不足,終嫌攻擊精神不旺。”

    軍令部在檢討桂柳會戰時也談道:“政治不能適應軍事要求,軍隊不能得民眾協助。此次作戰,各級政府多行遷移,一般民眾率多避難,致軍隊運輸方麵發生諸多困難。”“地方政府既行遷移,各部隊副食補給發生問題,軍隊為作戰及給養關係,往往涉及民眾物資,致軍民感情不大融洽,合作方麵發生缺憾。”各地方團隊雖間或協助國軍作戰,但往往有劫取國軍槍支情事。相反,日軍卻能利用中國民眾運輸糧彈,雖道路破壞,仍可繼續攻勢,銳意前進。對此,蔣介石痛心疾首地說:“這一次中原會戰和湖南會戰,我軍最大的恥辱,就是敵人利用便衣隊到處擾亂,而我們在自己的國土之內作戰,反而不能用這種戰術打擊敵人。據我所知道的,此次除王耀武所部使用便衣隊發生相當效用以外,其他各戰區各部隊都沒有切實組織和運用。可見我們平時對於發動民眾、組織民眾的工作,完全沒有認真去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youli 回複 悄悄話 絕大多數 ”國軍“ 都是原來軍閥收編而來。 與後來響應抗日參軍的年輕人不同。
西方朔 回複 悄悄話 以老蔣的才能居然能混到總統高位,也難怪各派各自為政
needtime 回複 悄悄話 明擺著的啊。

國君可以炸開黃河大堤,淹死一幫不跟著撤退的河南安徽居民,幹旱年不開倉救助那裏的民眾,反而有很多被打過來的小鬼子開倉救濟了。 等到了被洋人爆料後, 才開始調動糧草救濟。

這幫人想著日本人腿走後, 管理整個國家?
灜客 回複 悄悄話 蔣介石知道,日本人在中國的領土上利用便衣隊來打擊國軍,老百姓也組織起來襲擊自己的軍隊。為此他痛心疾首。但他為何不去反思反省一下造成這種親痛仇快事情的原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