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燼之靈

酷愛讀書,對曆史、政治、軍事、經濟有著濃厚興趣,涉獵多個行業,隨時隨地汲取各類信息,交友廣泛。本博主要為博主原創各相關話題
正文

再憶朝鮮戰爭 – 60年前那場戰爭的起因、結果和其影響

(2013-09-13 17:13:55) 下一個

本文發於20131月,朝鮮第三次核試驗前,分為三篇。考慮到近期這個話題被談論的比較多,為免有人打著“反洗腦”的旗號行二次洗腦之實,特重發此文,為方便轉載同時考慮到一些人東西不愛翻篇的習慣,合三為一並做個別補充。

 

一、風雲驟起

 

為什麽要說“再憶”呢,因為這個話題已經有無數人講過了,說起來,其實這個題目寫一本書都寫不完,不過本人比較懶,把想講的盡量壓縮在這三篇文章裏,鑒於前人們談論更多的主要是戰場上的勝負,我的重點將放在戰場以外的那些故事。本人讀曆史一般喜歡看事件和關聯,而對日期、地點之類枯燥的東西不是很愛記。(所以上學時曆史從來沒得過高分>_<)為了讓本文陳述和觀點盡量準確,寫作期間又反複比對了多方資料,算是當了回資料黨,自認為幹貨還是蠻多的,並在結尾處總結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得與失和它對今天國際關係帶來的影響。當然,未免枯燥,我將用盡量通俗的語言闡述。

 

如果要選當今世界最令老大頭痛的小弟,朝鮮屈居第二的話,恐怕沒有能排第一的了。與中國東北相鄰的這個小鄰居,隔三岔五地就會鬧出些動靜來吸引眼球,核試驗、延平島、天安艦,今天導彈明天衛星。在一個連老百姓肚子都填不飽的國家,天天和唯一超級大國叫板的資本在哪裏?那就是背後一直硬著頭皮默默挺著他的老大--中國。而中美朝韓60年來的恩怨情仇,都要從那場曆時3年的戰爭說起……當然,嚴格來說,那場戰爭一直沒有結束,因為當時各方簽署的,僅僅是一個“停戰協定”(Armistice),而不是和平條約(Peace Treaty)。不僅如此,朝鮮已於2009527日宣布退出停戰協定。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朝韓如今處於戰爭狀態,雙方發生任何交火都可以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

 

常理來說,發生得越近的事情人們應該記得更清楚。然而在漫漫曆史長河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往往當一件事和政治掛了鉤時,它的發生距離現在越近,大眾了解到的信息距離真相反而越遠。就像人們街頭巷尾如數家珍地聊著唐宋元明清的宮廷鬥爭之時,多數普通人卻對去年國內政壇的風雲際會有如霧裏看花。扯遠了,想說的是,60年並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而我將努力還原那時的情況和其影響……

 

起因其實並不複雜,二戰日本投降後,美蘇在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對日軍進行受降並於1948年 在美蘇控製下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南棒)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棒)。由於雙方均視對方政權為非法並以統一朝鮮半島為目標,美蘇軍隊相繼撤離後,雙方衝突遂不斷升級,邊境零星交火不斷。客觀地說,當時美蘇對南北方的支持力度是不同的,朝鮮戰爭爆發前,麵對蘇聯巨大的軍事壓力,美國人並沒有在遠東一隅的朝鮮半島麵對一場大規模武裝衝突的計劃,考慮到南方總統李承晚一直叫囂武力統一的態度,美國對其軍隊隻進行了較低限度的武裝。而對於北朝鮮的軍隊建設, 蘇聯是給予了大力支持的。更為重要的,是經三方協商後,東北抗聯出身的金日成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建製地接收了數萬身經百戰的朝鮮族士兵。

 

南方的李大總統大概是長年在美國喝洋墨水安逸慣了,和抗日遊擊戰爭中摸爬滾打多年又受過蘇聯指導的金太陽同學相比,完全不了解你死我活的鬥爭是什麽。反映在 當時看到的情況就是,南棒一邊咄咄逼人地進行著各種挑釁,一邊卻完全沒有為大規模戰爭做好應有的準備。而北棒的金太陽同學則一邊不斷公開宣揚和平統一,一邊悶頭打磨手中的利刃。

 

1950625日(又是個星期日,所謂兵不厭詐,從珍珠港到第四次中東戰爭再到朝鮮,休息日果然是各國發動突襲的首選),武裝到牙齒的北朝鮮軍隊以反擊入侵的名義跨過了三八線……

 

在談論這場戰爭究竟帶給中國什麽前,應有一點基本的共識,就是中國真的是很不情願地被拖入戰爭的。

 

當時中國已經全力準備攻台許久了,可以說箭在弦上,所以當戰爭前中國得知北朝鮮有南下意圖時,是有保留意見的。可惜最終大Boss蘇聯做決定時,參考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成功經驗,同時希望借此獲得南韓港口代替即將歸還的旅順,遂拍板同意了。蘇聯的嚴重誤判之一為美國不會介入朝鮮戰事,而主要依據是美國國務卿艾奇遜19501月宣布的美國遠東地區防禦圈範圍將朝鮮半島和台灣排除在外。從已解密的各方檔案資料判斷,在艾奇遜發表以上講話時,美國確實是沒打算介入朝鮮半島和台灣的。但是蘇聯人決策時忽略了其後兩個重大因素對美國態度的影響 :一是19502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二是1950年初麥卡錫主義開始在美國興起並引發反共狂潮。

 

為了解讀這兩件事對美國態度的影響,在這裏有必要延伸一下話題談談國共內戰期間的美中關係。目前普遍的說法是內戰期間美國大力援蔣。事實是由於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馬歇爾都不喜歡老蔣,迫於國會壓力對國民黨政府進行了軍援經援卻在援助力度上始終有所保留,這種首鼠兩端的態度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既沒有足夠的援助保住老蔣政權,又因為提供軍援得罪了另一方。在1949年國民黨政府眼見行將覆滅之時,白宮是試圖和中共方麵接觸以爭取中國走南斯拉夫路線來避免中蘇同盟出現的,然而迫於美國國內的壓力,最終4982日司徒雷登離開中國宣告美國放棄接觸。由於白宮在美國國內麵對大量援蔣不力而丟失中國的指責,為推卸政府責任,國務卿艾奇遜於85日發表了長達1000多頁的中美關係白皮書表示美國政府已盡最大努力援助。而這一表態則直接被新中國視為美國幹涉中國內戰的認罪自白書。隨後月8日《別了,司徒雷登》的發表意味著中美關係再無轉圜餘地,由此,為了戰後重建和國家安全,新中國開始對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與此同時,1950年初,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開始在美國興起,大肆渲染共產黨威脅,反共狂潮在美國興起,頗有多年後的文革風範。(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自行尋找相關詳細資料)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北朝鮮軍隊跨越38線之舉立即被美國國內視為共產主義的新一輪攻勢高潮而必須被遏製。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接下來的數天內,聯合國安理會連續通過數條決議確定派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參戰,而這期間,身為常任理事國的蘇聯還在為爭取新中國的代表席位而抵製會議,從而錯過了行使否決權的機會。(這裏做一點 補充,有關蘇聯的意圖,目前比較普遍觀點是蘇聯故意缺席,但原因的解讀卻有兩種。一方結論這是斯大林拉中國下水的陰謀,同時從歐洲轉移美國人的注意力,主要依據為已經解密的一份朝鮮戰爭爆發後斯大林發給捷克總書記的一份電報;另一方結論是蘇聯對美國控製的聯合國不滿,同時誤判美國不會大規模介入,因而缺席安理會以體現缺少中蘇的聯合國的無能、爭取中國席位,同時也借此避免美蘇在聯合國舞台上的直接對抗,在國際輿論中撇清蘇聯與朝鮮戰爭的直接關係,主要依據為戰前斯大林決策的反複、美軍介入後並未要求中國立刻出兵、朝鮮軍崩潰後斯大林的最初反應。筆者個人傾向於第二種判斷,畢竟已確知戰前斯大林和金日成曾多次溝通,直到認為美國不會出兵後才同意的北朝鮮開戰,同時他還要求北朝鮮務必速戰速決以降低美軍介入的幾率。而那份電報,從時間點上可以看出,不過是斯大林“事後諸葛亮”的為自己戰前誤判尋找台階、維護領袖形象而已。對於這個話題,我推薦有興趣、有能力的朋友去查找北京大學韓國籍教授金東吉和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亞洲問題專家William Stueck對此問題的討論,較為詳實。鏈接如下:http://www.wilsoncenter.org/publication/did-stalin-lure-the-united-states-the-korean-war-new-evidence-the-origins-the-korean-war

 

表麵看來,中國似乎是因朝鮮戰爭的爆發而錯失了解放台灣的機會。而分析了前麵美國出兵的深層次原因之後,不難判斷,即使沒有朝鮮戰爭,美國恐怕也很難容忍一個已經成為了蘇聯盟友的中國控製住台灣,這麽看的話,在高山密布的朝鮮半島用強大的陸軍和美國人交手,遠比在台灣海峽用幾近於零的海空軍和美國人交手要幸運得多。

 

 

二、血與火的考驗

 

話說美國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協防後,渡海攻台已不可能,中國為攻台準備的部隊開始陸續北上待命。金太陽同學在戰爭前期自信滿滿因而一直拒絕中國直接出兵援助。然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金太陽的軍隊最終沒能在釜山將聯合國軍趕下大海,而美軍仁川登陸後則一路摧枯拉朽,於20天後不顧中方的警告越過了北緯38度線。

 

此時擺在中國當政者麵前一個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選擇出兵還是不出兵?當時的情況是:中蘇同盟已經確立,美軍進入台灣海峽等於宣告了敵對政策的確立。如果中國不直接出兵,美軍將進抵鴨綠江邊直接威脅東北,而東北由於日占時期建立的工業基礎和靠近蘇聯的地利,已經確立為新中國的工業基地。如果出兵,麵對的則是和美國的直接交惡和勝負未知的戰局,一旦失敗,中國本土將有直接麵臨戰火的危險。

 

幾十年後,很多人解讀美國的資料得出,當年即使中國不出兵,美軍也沒有跨過鴨綠江的打算,從而指出中國多此一舉等等。然而,曆史麵前沒有如果,美國也曾經完全沒有打算介入朝鮮和台灣,國家間的現實是如果沒有在對手麵前展現出你的實力而讓其心生畏懼的話,你的命運將永遠決定於對手一時的喜好。被人兵臨城下的整個東北地區將成為前線,而前線是很難進行大規模工業建設的。

 

中國後來的決定大家都知道了,戰爭進程大家也大致了解,這裏隻簡單說兩點。一是關於指揮人選,解放軍真正具備大兵團作戰指揮經驗的指揮員隻有四人,林彪、粟 裕、彭德懷、劉伯承,考慮到四人的戰績,很難說彭是首選,但考慮到劉伯承是出名的“學院派”直接不予考慮,作為首選的林粟又均因病無法入朝,這種情況下彭大將軍出馬也是義不容辭的了。忍不住多說一句,若部隊指揮如行雲流水且擅長以弱擊強的粟裕當年能夠出馬,戰爭的進程或會是另一番景象。不過還是那句話曆史麵前沒有如果。第二點是關於戰爭結束的方式和時機,事後來看的話不可否認,在1951年 初第三次戰役結束美國求和時如果實現停戰,或會是對中朝來說相對較好的結果,因為此後兩年半的拉鋸戰除了給各方帶來數以萬計的傷亡外,中朝聯軍不但未能前進半步反被逼退不少甚至一度麵臨戰線崩潰的危險。但處在當時連勝三場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除了一線指揮員清楚戰場實際形勢外,中蘇朝任何一方的領導人出於政治考慮都無法下停戰這一決心。結果是半年後陷入僵局的各方才達成一致開始停戰談判,而這一談就是兩年。為爭取更好的停戰條件,這兩年間各方大小戰鬥不斷。19537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時的情況是:雙方大體在38線 附近形成對峙,戰線兩邊是上百萬的軍隊和無盡的鐵絲網、戰壕、火力點。根據所能掌握到的資料,美國方麵當時已投入了其陸軍的三分之一,海軍的二分之一和空軍的五分之一,而其最大的對手、同樣擁有核武器的蘇聯除了少量空軍外還一兵一卒未動,以歐洲為防禦重心的美國在看到速勝無望的情況下迫切希望盡快從朝鮮連綿的群山中脫身。中國方麵,後勤、防空、裝備等方麵和前期相比有了巨大的改善,但麵對美軍巨大的海空優勢和要持續防禦兩側海岸的情況下,不僅是否能最終統一朝鮮尚未可知,且不論輸贏都要麵對的巨大傷亡使是否值得這樣做也成為了要考慮的問題。朝鮮方麵麵對美軍持續猛烈轟炸下的一片焦土,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結束這場戰爭。與此同時,關鍵性人物斯大林於19533月去世,蘇聯新領導層麵對美國進一步擴大戰爭的威脅,也希望盡快結束遠東的戰事以專注其內部的權力鬥爭。(和幾年後的古巴導彈危機一樣,斯大林之後的蘇聯領導層一次次在麵對類似的情況時萎了)

 

回頭看朝鮮半島3年惡戰的直接結果,出於宣傳的目的,各方公布戰果出入巨大,即便維基的數字都無法做到準確。如果要綜合考慮各方統計而得出一個相對接近真實情況的數字的話:美韓方麵傷亡、失蹤、被俘合計約90-100萬人,其中陣亡、失蹤約25-30萬人(含美軍傷亡15-20萬人左右,其中陣亡、失蹤約4-5萬人)。北朝鮮方麵傷亡、失蹤、被俘合計約60萬人,其中陣亡20-25萬人。中國方麵,誌願軍傷亡約55-60萬人,其中陣亡超過15萬人。中朝方麵合計傷亡超過百萬,陣亡30多萬人。對於這些由一個個鮮活生命所組成的模糊數字,引用某本抗戰題材的書名在這裏作為評語----尊嚴不是無代價的!

 

 

三、中美朝韓延續一個甲子的恩怨情仇

 

讓我們來到結尾---那場60年前的戰爭究竟帶給了中國什麽?

 

首先,自然是戰爭導致中國和超級大國美國的直接交惡,使中國此後長年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直到71年才重返聯合國,中美建交更遲至79年。

 

第二,3年大戰,中國承受了巨大的人員和物質損失,整個國家的重建不得不延後。

 

第三,由於戰爭的爆發,台灣海峽兩岸分離60多年,至今這仍是中國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的軟肋之一。當然,我們也要承認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自台灣方麵的投資曾經發揮過非常積極的作用。

 

其次,是日本的漁翁得利,二戰剛結束時美國對未來日本的設定是“純農業國”。然而隨著此後不久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日本的東亞橋頭堡地位日漸確立,朝鮮戰爭 的爆發更是使日本直接成為了美軍的前線基地。整個戰爭期間,美軍巨大的物資消耗大部分通過日本進行補充,於是,凋敝的日本工業再度被全麵調動起來,日本經濟借此迅速恢複,直接走上了戰後複興之路的快車道。

 

那麽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的積極因素又有哪些呢?

 

最直接的,是蘇聯徹底打消了中國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不僅中長鐵路、旅順港等設施如期歸還,還從1952年起開始全麵援助中國工業建設,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56個重點項目,而中國的東北工業基地也獲得了足夠的戰略縱深,新中國就此從落後的農業國向現代化的工業國快步邁進。

 

從軍隊建設方麵,在朝鮮戰爭的直接需求刺激下,中國從蘇聯獲得了大量近現代化的陸軍和空軍裝備,使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整體水平大幅度提高,從此告別了小米步槍和百家雜牌的窘況從而邁入現代軍隊的行列。

 

從國際地位方麵,朝鮮戰爭的結果使中國人在西方國家麵前徹底擺脫了“東亞病夫”的形象,由此奠定了此後數十年間麵對美國軍隊時的心理優勢,以至於越南戰爭時美軍投入數十萬地麵部隊卻由於中國的警告而始終不敢跨越北緯17度線進入北越境內,最終在隻能招架不能還手的情況下空有一番力量無法施展,隻得在付出慘重傷亡後黯然離場。

 

同時,中國也從此成為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心目中一麵反抗西方強權的旗幟,為中非關係的發展和20年後重返聯合國打下了基礎。

 

回到今日的朝鮮,在金家三代人看來,他們一直在用幾百萬軍隊替中國把守著東北的大門,理所應當得到中國不遺餘力的各種支持。在中國看來,這些年來朝鮮從來就不是個聽話的小弟,時至今日更是個名副其實的麻煩製造者。盡管雙方誰也不喜歡誰,卻由於互相需要而不得不共同維護著表麵上彼此的關係。朝鮮方麵,不僅經濟上需要中國源源不斷的輸血;對外需要倚靠中國這棵大樹增加麵對美日韓壓力的砝碼;對內還需要憑借中國的支持維持金家王朝的統治地位。中國方麵,首先一個與世隔絕的朝鮮(即使連金正日去世這樣的大事,韓國情報部門都沒能在第一時間掌握,足見朝鮮組織之嚴密程度)使唯一對其擁有有限影響力的中國可借此在部分國 際問題上同美日韓博弈;其次如果朝鮮政權崩潰,一個身為美國盟友的韓國將獨自矗立在中國家門口的朝鮮半島上,同時數以萬計的難民將無可避免地湧入中國,這 兩種情況都是中國不願意看到的。

 

在這種情況下,同床異夢多年的中朝兩方事實上都在背後悄悄尋找著替代方案。朝鮮方麵一邊發展核技術以尋求與美國單獨談判的砝碼,一邊嚐試經濟改革以降低經濟方麵對中國的依賴度。中國方麵則一麵參與朝鮮的經濟改革以鞏固對朝鮮經濟的影響力,一麵與韓國保持並發展著曖昧不清的關係。中韓關係的發展將使中國不僅在 共同麵對日本時有一個可以側麵牽製美日同盟的夥伴,還可以為未來萬一朝鮮政權崩潰時與統一了的韓國建立於我有利的關係提前做好鋪墊。

 

關於朝鮮核技術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朝鮮目前的策略非常清楚---拖。 以中國為後盾,與美日韓不斷討價還價,時進時退,以求爭取時間不斷發展完善其核技術和導彈技術以求最終達到有限核威懾的水平。從中國的角度看,絕對是不希 望朝鮮掌握核武器和相關導彈技術的,那將給整個中國周邊地區安全形勢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也將極大影響中國控製朝鮮的能力。如此便把中國放到了一個非常尷 尬的境地:一方麵要設法製約朝鮮相關技術的發展,既為自己,也為在美日韓麵前證明自己對朝鮮的影響力;另一方麵又要確保對朝鮮的壓力不能過度,既不能導致朝鮮政權崩潰,也不能導致朝鮮產生太多的逆反心理,同時還不得不在美日韓對朝壓力過大時出來“頂缸”以維護朝鮮政權。從近幾年的形勢發展來看,似乎中國牽著朝鮮風箏的那隻手對這種力道的微妙把握並不十分成功,十八大新班子在這方麵的水平是否會有很大的提高,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插一句題外話,蘇聯確實多少年來一直是個流氓,美國雖然讓我們很多人不喜歡,但客觀地說,在講道義方麵,是比蘇聯要強些的,俄羅斯在這方麵並沒有太大改 變。然而拋開個人好惡,當今世界格局的現實是美國仍然一超獨霸,而沒有一個霸主是心甘情願地將其地位拱手讓與他人的,中國要想崛起必然要麵對來自衰落中的 當今霸主竭盡所能的遏製,而出於意識形態上的區別,這種遏製更是變本加厲。在麵對各種圍堵的情況下,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中俄間夥伴關係的建立便是順理成章的了,而考慮到中國的偉大複興之路可能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這種貌合神離的“夥伴”關係恐怕還要維持很長時間……

更多文章請見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14831182_0_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huijinzhili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歐七歐八' 的評論 : 關於戰爭進程本身,到處都可以找到,本文主要是補充其他記述較少提及的外圍內容,中美誰先入朝的事在第二部分開頭已有提及,還望仔細閱讀。
歐七歐八 回複 悄悄話 我認為文章寫得另另碎碎,不係統,到底是誌願軍進入朝鮮早還是美軍早?文章沒有説清楚,其他還有許多問題含含糊糊。
李操星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客觀,中立,很好。能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嗎?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對蘇聯的評價一直不夠公允。蘇對中援助多多,從中國又得到了什麽呢?中蘇決裂是中共一大未被清算的極左錯誤,直接導致了三年困難和文革。除了中國,離開了蘇援的朝鮮和古巴也過得艱難起來,可見老大不是好當的。
idiot94 回複 悄悄話 寫的挺好的,如果能把文獻整理出來就更好了。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