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e with the wind

隨心而飄, 隨意而寫。 我自流連隨風笑,凡人癡夢各不同。
個人資料
心雨煙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病房】今冬病房流行什麽

(2022-11-20 12:23:02) 下一個

流行,如果是首情歌,從草原到平原,激蕩了多少人的情愫,但凡自己會唱幾句的,還會感動得熱淚盈眶;
流行,如果是論時尚,總有時代的潮流者追著T台的風向,把五顏六色打造烙印在自己的服飾裏;
流行,如果是網絡語,不管是內卷還是躺平,凡學足以滿足了你秀隱秘的優越感;
流行,如果是種病,與你脫不了幹係的是健康受損,抑或直接要了你的命;

79歲的梅蘭妮老太以“複發性肺炎”再次入院,已經是她這個月的三進宮了。住在Nursing home的梅老太是個血液透析洗腎的病人,28天前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肺部有斑塊狀浸潤病灶,新冠檢測陽性,以“新冠肺炎”入院。經正規的抗新冠治療後,燒退了症狀減輕,於四天後出院。二周前,梅老太鼻塞流涕,呼吸短促,新冠已轉陰,Influenza positive以流感入院,並用Tamiflu等其他輔助治療,一周後出院。昨天,梅老太在洗腎時血壓下降,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由洗腎中心直接送來我院,這次梅老太新冠陽性,influenza 陽性,RSV陽性(RSV一呼吸道合胞病毒即胞子病毒),Holy Moly,今年冬季流行病她全占上了。

新冠還沒有結束,流感已衝上了跑道,病房裏明顯驟增的流感把空床迅速填滿。三年了,病房裏新冠從來沒有清零過。但毋庸置疑現在的新冠決不是以前的covid19,多種變異株,奧密克戎BA.5亞型正迅速被其他變種取代,其中BQ.1、BQ.1.1這兩個變異株顯示出更強的逃避免疫的能力。最新研究報告發現,BQ.1具有高度傳染性,繼承了BA.4和BA.5的免疫逃避性,而且相比BA.4和BA.5,BQ.1具有更強的融合性,即該變體能和人體細胞融合得更好。有專門研究健康的教授警告稱,如果這項研究被證實,BQ.1的大麵積傳播將帶來更多的住院病人和死亡。

新冠盛行時,流感明顯退居,都不記得過去二年病房裏有給病人用過Tamiflu,這應該歸於嚴格的隔離。居家工作,保持社交距離,戴上口罩等限製了廣泛傳播的傳染源。但不可否認,人是社會的屬性動物,社會和人有交流、互動,有的人特別喜歡社交活動。人們愛熱鬧,病毒也來軋鬧忙趁虛而入,人人都自衛病毒沒有生存的餘地,乖乖地溜走了。美國已經全麵開放,超市,大型遊樂場,各種聚會,鮮少有人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呼吸道疾病無障礙傳播,新冠沒走,流感又回來了。

“給我滾回家去!”
一聲厲喝從24床傳來。什麽情況?
24床住著我院剛剛退休的66歲藥劑師Chris(克裏斯)。平時待人熱情和他的名字一樣,工作時和他打交道,很有自信的他給我們的解答總是一清二楚,毫不含糊。這樣的怒吼著實把大家嚇了一大跳。等我推開門去,一對年輕夫婦站在牆邊,男子手裏提著個嬰兒坐椅,裏麵躺著個可愛的小嬰兒。
“他才七周大,幹嘛要把他帶到醫院來。”克裏斯還在激動地吼叫著。
克裏斯最近才當了爺爺,可是小寶寶卻沒有奶奶了。三年前克裏斯夫婦唯一的兒子結婚時,正值新冠流行,他們把原先安排好的婚禮全部退了。克裏斯的太太是個ICU護士,當時就告訴小倆口,我們不要Covid baby,嚴格避孕。而很不幸的是一年半前她自己卻得了新冠肺炎撒手人寰。
克裏斯是以“腔隙性中風”入院的,可他的病例上顯示,Influenza & RSV都是陽性。克裏斯大吼大叫不是沒有理由的。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病例在兒童中迅速上升,兒科ICU都人滿為患了。RSV可以感染任何人群,但風險最大的是5歲以下的兒童,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兒以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我看見最近的一篇報道,讓人淚目(見圖)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針對RSV的疫苗。

 

美國人敢於開放不得不說,除了勇敢、自由的精神外,新冠疫苗是非常有效的。疾病,特別是流行病,開始的時候常常使人手足無措。1918年西班牙流感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5億人)感染,大約造成了全球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令人觸目驚心。疾病,特別是流行病在於預防,現在正是流感季節,建議大家一定要去打流感疫苗。

今年冬季,美國可能出現“三重疫情”疊加—新冠、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交匯。

不斷增加的感染病人和感染同時也侵襲著醫護工作者,醫院麵臨著很大的挑戰,已經造成病房不堪負重,醫護人員身心疲憊。

我在一次醫院的safety meeting 上表示,任何時候我不會摘下口罩,大家都笑了。我真是這樣想的,我的工作是每天接觸高危人群,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也對得起病人,不允半點馬虎。

“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一加西亞·馬爾克斯

讓我們一起記住這病毒橫行霸道、步履艱難的日子,不是懼怕和懦弱而是讓自己活得更健康和不受傷害。

疫情遠沒有結束,更有氣勢洶洶的浪潮,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

 

                 二零二二年十一月美國洛杉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