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庵

一間。謂即一來果,由善修聖道故;或生天上,即於彼處定證寂滅。或生人間,即於此處定證寂滅。
正文

使功不如使過,使過不如使貪(曆史上的一種權力遊戲)

(2013-06-18 16:38:17) 下一個

網上某位才子托名古人蘇綽說出的“用貪反貪”妙論,頗聚眼光。這個馬基雅維利式的治國之術,在中國封建王朝確實是普遍存在的,在某些方麵是製度化的。以龍王治海為喻,從龍王的角度看,貪腐蝦米有不少“亮點”:

一是底兒潮,有把柄攥在龍王手裏,就心虛氣短,老實聽話,不敢和龍王頂嘴;二是人欲勝了天理,就骨頭軟,誌向低,沒有什麽高遠的理想,不會跟龍王較真;三是貪腐必然貪權,所以功名心重,辦事勤快,對百姓心狠手辣,厚黑無情,行政效率反而高;四是家財多,必然顧慮多,怕自己出事,怕天下大亂;五是講究實際利益,人情味濃,好溝通,看見龍王三宮六院,酒池肉林,不但不反感,還會湊趣兒;六是貪腐不得人心,不怕他們聚眾造反;七是可以用反貪殺貪的辦法來安撫窮蝦米,樹立龍王的明君形象;八是肉爛在鍋裏,貪腐蝦米的不義之財最終還是龍王的鍋裏菜;九是貪腐蝦米之間有利益衝突,必然是互相拆台,不團結,不會形成死黨與龍王對抗;十是龍王內心對貪腐蝦米是鄙視的,所以真要揪幾個出來祭刀,心理上沒有壓力,反而有一種快感,何樂而不為?

一句話,貪腐蝦米用得放心,殺得開心,作為“拿摩瘟”(numberone,工頭兒、帶班的),總體上利大於弊。

假如這種邏輯可以成立,龍宮史上就不會有那麽多的改朝換代之事。

核心的問題是兩個,一是貪腐不能太嚴重,財富總是有限的,蝦米拿得太多,就傷害了龍王的利益,所以對貪腐蝦米的貪腐行為必須控製在“合理的”水平上,貪腐隻能是小吃,不能是大餐,不然,誰給誰打工都說不清了;二是龍王的管理結構是多層次的,他必須分權。如果是個小莊頭,地不廣,民不眾,手下隻需要十幾狗腿子使喚就行了,這一招也許問題還不大,因為他可以控製住管理的過程,機動地調整管理行為,保護和擴大自己的利益。(前提是莊頭身體強健,精明能幹,外部環境比較緩和,沒有強大的威脅勢力存在。不然,還要防著吃裏扒外、賣主求榮的狗腿子。)

但家業太大了,自己管不過來,要授權給別人代管,這一招就不靈了。

因為這個時候他無法監視代理者的管理過程,他分出去的那部分權力,對他來說成了一個黑箱子。他隻能通過看材料、聽匯報加上散步式視察霧裏看花地了解一點情況。

他連核查的能力也沒有,隻能委托別人去代做。核查的過程對他來說也成了一個黑箱子。於是,又要派人核查派下去核查的人,結果是否可信他還是不知道的。

這些核查員的權力都是臨時性的,所以很容易被收買。對他們來說,權力不用,過期作廢,是鐵定的事實。何況,他們也有許多私人的利益和個人的前途需要被他們核查的權貴們照顧呢。

這個時候,貪腐蝦米實際上就成為一個一個的小龍王,有了自己的地盤和人民,有了自己的管理團隊,心腹爪牙。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利益能夠固化,長久存在,子子孫孫,永寶用之。

小龍王覺得自己翅膀硬了,就想成為大龍王。在權力隻受更大的權力約束的龍宮世界裏,隻有成為大龍王,才能真正感到安全並且世襲罔替。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就是這樣爆發的。

龍王的應對之策是頻繁地讓小龍王們挪窩兒,不給他們在一個地方造大造深老窩兒的機會,但這造成了小龍王們一朝權在手,抓緊撈一把的短期行為,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局麵就是這樣形成的。

蝦米們貪腐的程度,也成了一個黑箱子,弄不清楚。怎麽弄清,怎麽控製,也是個無解的方程。事情總要有人去做,可是把權力給誰,都不放心了。

管理於是一片混亂。外表完整的龍宮大殿的大大小小的柱子、椽子裏,已經成了白蟻饕餮的世界。

使用權力也是累人的,所以,除了幾個精力充沛,權欲旺盛的龍王喜歡自己管事之外,絕大多數的龍王都喜歡擁有全部的權力,但選一些蝦米來使用自己的權力,自己尋歡作樂,享享清福。不然,當龍王和當差一樣,天天坐班幹活,有什麽樂趣?

除了龍王之外,沒有誰會在意龍宮會不會倒,因為龍宮是龍王的,不是蝦米的。貪到是有福,不貪白不貪。而且龍王給你貪,你不貪,可能還會招禍上身。王翦求田、蕭何自汙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終於有一天,龍宮柱折屋塌,老龍王見閻王去了。新的龍王登基,就不敢再玩這套了。曆代的開國皇帝都不敢搞貪腐治國,就是這個道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