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探密

注重分享銀行業/財經訊息
正文

“花錢買機製”可能成空

(2005-09-05 09:00:00) 下一個
-------------------------------------------------------------------------------- 作者:胡祖六 【摘要】 “花錢買機製”是一著高棋,也是一步險棋。隻著眼財務重組而銀行董事會和用人機製改革遲遲不到位,錢就有可能白花。 財務重組一直是中國銀行改革中的重頭戲。過去七年間,政府頻頻對銀行注資並進行不良貸款剝離。這些舉措盡管受到不少質疑與批評,但的確是非常必要的。 大量國際經驗表明,公共資源的投入是銀行改革必不可少的環節,而且往往是改革的先決條件。無論美國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還是轉軌國家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無不在其銀行改革設計與實施中扮演主導角色,而且還動用了各種財政手段,包括政府負債擔保(存款保險)、不良資產衝銷、稅項豁免、過橋貸款、央行流動性支持等,以現金或國債形式注入資本金,甚至全盤接管(過渡性國有化)。那種以為係統性銀行改革無需付出巨大財政成本就可大功告成的想法,是極其不現實的。國際經驗還表明,當政府因初始成本高昂而貽誤改革時機,最終必付出更慘重的經濟、社會甚至政治成本。 中國的特殊國情更決定了政府在銀行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作用。中國銀行體係基本以國有銀行為主,國家不僅是所有者,其行政幹預更是曆史壞賬的主要成因之一。政府為改革投入資源責無旁貸。當然,這絕不意味著政府隻是被動地履責補過。近年來,中國政府的積極主導獲得了明顯的成效。 其一,維係了公眾信心。銀行係統的不良資產率之高早為世人所知、所慮。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國際投資者曾極度擔心脆弱的銀行體係會把中國拖入風暴的中心。如果中國當時沒有把銀行改革提上議事日程,並采取一係列注資和剝離壞賬等措施,即使當時能幸免,也很難設想能享有今日的繁榮。 其二,贏得了時間。中國的銀行問題是全局性的,其範圍之廣、規模之大,比多數曾爆發過銀行危機的國家皆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意味著,單純依靠銀行機構自身來消化壞賬存量過於緩慢,勢必威脅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如果銀行體係的資產負債表沒有得到根本性清理,其它各項必需的改革都將步履維艱,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其三,為改製創造了條件。國際上的銀行危機有各種各樣起因,包括宏觀經濟周期性衝擊、外部監管不力、內部風險管理薄弱等等。中國的銀行同樣有這些問題,但最本質的原因在於國有銀行的產權和管理機製缺陷。變更機製是中國銀行改革最獨特、最關鍵也是最艱難的任務,而進行財務重組則是其前提。當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有大窟窿、在技術上業已破產時,無論機製如何先進,也將難以生效,甚至難以生存;但如果財務重組沒有伴隨徹底的改製,則是治標不治本,銀行問題還會卷土重來。 “花錢買機製”是一著高棋,也是一步險棋。倘若巨額注資達不到預期效果,政府主導的銀行改革可能失去可信度,公眾的信心有可能動搖。 “花錢買機製”的策略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機製設計和改造是否真正到位。中行建行已經實行的或正在進行的改製工作,諸如股份化、董事會的設立、獨立董事的聘任、戰略引資、首次公開上市等等都很重要,能夠在某些重要方麵克服傳統機製的不足。 令人擔憂的是,銀行改革中一些至關緊要的改製匆匆過場,未免流於形式,宛如美容手術,忽視了實質內涵。比如,在董事會製度方麵的建設就尚未真正落實。作為現代企業的最高決策機構,董事會必須真正發揮其權力,履行其職責,而不是形同虛設。董事會必須向全體股東(包括國家大股東)負責,也必須向監管當局負責;它應充分享有法律賦予的相應權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任免董事長和CEO。但是,迄今董事長和CEO 都是由政府與組織部門委任指派,董事會隻能被動接受。雖然董事會裏也有幾名外部獨立董事,但在官員董事與官派董事為大多數的董事會中,隻能充當“花瓶”,何況真正重大的決策並非董事會可以做主。 與之相應的,是國有銀行中整個用人機製改革的缺失。在人事製度上除了采摘了一些“低垂的果實”(比如裁撤一些分支機構和減少部分冗員),並沒有觸及傳統用人機製尤其是高管人事製度的根本缺陷,仍然是官本位至上,忽視了現代商業銀行必不可少的專業管理領導才能。近來金融案件頻繁曝光,與其說反映了國有商業銀行的內控薄弱,不如說更反映了人事製度的重大缺陷。 中國要建立健康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銀行體係,必須有第一流的專業化管理團隊。國有商業銀行的用人機製必須從遴選、任免、獎懲、薪酬機製等各方麵全麵改革,以保證一支專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優秀高管團隊。這是銀行改革必須高度關注的一環。 隻有財務重組而銀行董事會和用人機製改革遲遲不到位,“花錢買機製”就將成為一句空話,中國銀行體係的前景仍是陰霾重重。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