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關於“微軟持續裁員、正在醞釀一種恐懼文化”的報道引發了廣泛關注(原文鏈接:https://www.theverge.com/notepad-microsoft newsletter/709144/microsoft-layoffs-2025-ai-notepad)。文章認為,裁員如今不再是一種“突發事件”,而逐漸演變為一種“常態機製”。但它所帶來的心理衝擊,遠比“失業”兩個字要深沉得多。在這背後,不隻是企業行為的冷酷,這種情況導致許多職場人在看似光鮮的崗位上,被無形的焦慮和不確定性一點點吞噬。作為一名長期為高科技員工提供心理谘詢的心理師,我想就此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裁員文化下,員工麵對的不是工作,而是慢性焦慮
在今天的職場中,許多員工心中始終盤旋著隱約的憂慮:
這是一種極其隱蔽,卻普遍存在的心理痛苦——無聲的焦慮、持續的內耗。它不會突然擊垮一個人,卻會在日複一日的積壓中,蠶食一個人的信心、專注力與生命活力。
許多才華橫溢、績效優異的員工,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被裁,隻因他們被歸入“冗餘部門”或“不符合新指標”。而留下來的人,也不再敢信任,不敢表達,不敢期待。這樣的環境不是組織的革新,而是一種“恐懼製度”的常態化。因為員工知道,下一次通知可能就是自己。一個原本協作的組織,逐漸變成了人人自危的戰場。
這種恐懼製度,也許能短期提高效率,卻必然在人的靈魂深處留下裂痕。這不是健康的企業文化,而是一種披著算法外衣的慢性創傷機製。
二、“程序化心理支持”可能帶來另一種傷害
微軟確實為員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員工可通過簽約平台使用EAP(員工協助計劃),獲得數次免費的心理谘詢。乍看之下,這是企業關懷員工的表現,實則其中隱含著巨大的局限與誤解。
EAP的設計初衷,是幫助本身具備心理功能的員工,在短期生活事件中獲得疏導與支持,快速恢複工作狀態。它更像是一種“功能性介入”,而非深入理解與療愈的過程。
但現實中,許多技術背景出身、情緒表達受限、長期壓抑痛苦的員工,在終於鼓起勇氣尋求幫助時,卻誤以為EAP能“一站式解決所有心理問題”。
與此同時,目前的EAP平台對心理師的要求也日益“流程化”與“績效化”:
在現實的業績壓力下,我知道有些心理師每天要接待近十位來訪者。節奏之快讓他們幾乎無法喘息,又如何為來訪者提供真正有深度的陪伴?又哪有時間去沉澱、反思、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當“避免被投訴”成為心理師的主要焦慮;當服從平台規定成為心理師的恐懼,他們自然無法在關係中擁有足夠的安全感與自由度,引導來訪者溫和地探索那些可能引發衝突與困擾的信念與行為模式。失去了探索的勇氣,也就失去了療愈的土壤。
在這樣的設置中,心理師成了“活的AI”,員工被導入一套“可量化的心理流程”。那些疲憊、孤獨與恐懼,在這個係統中也許隻能獲得暫時的、表層的緩解,卻無法觸及真正的痛點。
正如一位來訪者對我說:“在平台下的心理谘詢,好像被引入一個框架裏打轉。感受不到真實的連接,更感受不到生命的溫度。”
三、真正的心理支持,需要“人”的回應
心理支持不應該是一個流程或KPI。它是一種愛的回應,是心理師能夠在黑暗中陪伴來訪者看見光的過程。在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為“共同調節”。
這種支持,取決於製度設計是否有人的溫度,也取決於心理師是否是一個“活在愛中”的人。如果心理服務隻是HR工具箱中的一項功能,最終隻會讓人更加失望——甚至更加受傷。因為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孤獨的原點。
心理師不是技巧的執行者,而是一個接納、理解與共情的容器。真正有效的支持,來自一個人全然地與另一個人的痛苦同在。
技術與專業當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愛,它們便失去了靈魂。真正的心理支持,是以人的尊嚴為中心,在關係中喚起希望與複原的力量。
四、華人員工的焦慮:漂泊異鄉的雙重斷裂
在北美工作的華人員工,常常麵臨比本地同事更複雜的心理挑戰。
首先,是文化的斷裂。我們失去了母國的語言、關係與支持網絡,如同魚兒被迫離開熟悉的水域;而在新環境中,我們又常常難以真正融入。語言表達、職場溝通、人際互動等方麵的障礙,讓人時時處於邊緣感之中。
更深一層,是身份與內在安全感的斷裂。
很多華人技術從業者,從小在“成績決定價值”的文化中成長。習慣用努力與成果換取認可,卻很少被鼓勵表達情緒、理解自我。他們中許多人背負著童年未曾療愈的創傷——孤獨、羞恥、匱乏,以及被期待取代的真實自我。
他們用技術能力築起職場堡壘,卻常常缺乏應對衝突、照顧情緒、麵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一旦遇到裁員、轉型、重組等突發事件,內在那些尚未整合的脆弱便會被迅速激發,引發焦慮、抑鬱,甚至深層的虛無感與存在性危機。
這是我們在談論“職場心理支持”時,不能忽視的一塊盲區。
五、不確定的時代,多一項能力,就多一份自由
除了心理支持,我越來越相信:發展第二種、甚至第三種能力,是麵對這個變動時代的重要保障。
我曾有一位朋友,在非營利組織工作多年後被裁。但他早年考取的電子維修執照,讓他很快轉行進入設備維護崗位,重新站穩腳跟。
這不是運氣,而是一種底氣——他從未放棄對自己“還有其他可能性”的信心。
在AI與自動化高速發展的當下,依賴單一技能會令人陷入不安。但哪怕多一項副業、證照、教學能力或專業特長,就多一份選擇權,也多了一點從容。
這不僅是職業上的靈活,更是心理上的自主感。
六、當改變不可避免,至少我們可以有準備地轉身
微軟的裁員,也許隻是未來職場結構性變化的一個縮影。
我們無法阻止企業的戰略調整,但我們可以誠實地問自己:
這個時代沒有真正的“穩定”,但我們可以為自己打造出:“即使被裁,也不慌張”的力量。
這,也許才是今天所有職場人最需要的心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