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節慶中重新喚起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

(2016-10-28 05:23:37) 下一個

在節慶中重新喚起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

  許嘉璐 (稿件來源:文促會-----在“七節論壇”上的發言

    說一說我小時候的故事。
    我現在記得非常清楚,過春節的時候,當時家裏經濟也不富裕,首先請出祖宗的牌位,是木製的木龕、木牌,上麵寫著什麽當時幼小已經不記得了。父母親非常恭敬的擦拭牌位上一年所積累的塵土,不管有沒有土都要擦拭一遍,然後,恭恭敬敬地放在八仙桌最裏麵正中。我們從大姐開始一個個過去磕頭,拜完後,再給坐在八仙桌左右的父母磕頭。這時候,平時慈祥的父母也變得嚴肅起來,對每一個孩子說幾句期望的話。雖然幾乎過去了將近70年,但在我心裏種下的種子已深深的紮根。因此,當我的父母過世,甚至我的姐姐們都過世了之後,當我知道家鄉的祖墳由於年久失修開始塌陷,我一個遠房哥哥要把它重新修建,我就委托部下到那裏協助修建。今天我們已不提倡土葬。所以,我的遠房哥哥的後人就提出來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重修之後不要占耕地起墳,應該深埋。我表示支持,我讓他轉達說:祖先在心裏,不一定起一個墳占一塊地。

    我想,我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就是由於幼小的時候在心裏種下了種子,後來明白了這叫“慎終追遠”。這時候家鄉過春節,也跟淩峰先生說的和台灣情況差不多,拜天拜地拜祖先。在我走進社會之後,大概有多年的中秋節幾乎沒在家裏度過。大家知道在十一國慶節之前秋高氣爽的時候,這正是出差開會的高潮,也是我率團出訪的高潮,有幾次中秋節是在別的洲渡過的。清晰地記得,前幾年我率團訪問外國,那天剛好是中秋節,我說也好,讓我在高空中看一下中秋節的月亮。沒有想到,從飛機上的窗戶往外看,月亮很小很小——因為它缺了大氣層的折射和放大。當時,我腦子裏蹦出了“月是故鄉明”這首詩。那時公務在身,我必須在這個時間出發,但是心裏總有一絲絲惆悵之意,我想這就是中秋節。從古至今,在中華民族遊子身上所喚起的感覺。

    重陽節不是中國傳統節日,但後來慢慢在民間形成,特別是近年來把它創造性地定為“老人節”,其實不如稱為“尊老節”。我在中國民主促進會接尊敬的前任主席雷潔瓊先生的班之後,每年重陽節都要把當時民進中央的老人——都是80歲以上的,而雷潔老已經過90了——請到高處。其中一次在晚上請到香山,老人們非常高興。在這裏向他們報告一下中國民主促進會的狀況和工作,聽聽他們的意見,祝福他們健康長壽。後來,老人們一年不比一年,在這樣一個秋風之夕,再帶他們到郊外去登高不合適了。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世貿大廈頂層的旋轉餐廳,也是高處,由我領頭大家又重溫了九九登高的傳統,其結果完全符合民間賦予重陽節的意義。我用三個不太成為故事的故事開頭,就是為給我下麵說的幾個問題做一個鋪墊,也是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

    作為一個學者容易在文獻中討生活,這是必要的,是理性思考的基礎;可是,如果我們對存在於廣大民眾生活之中,活在民族心理當中活生生的一個事物,僅僅停留在文獻的考據和論證上是不夠的;所以,我想在這樣一個場合,中華文化促進會的論壇上還是把理性和感性結合起來,把這個感悟滲透進去和大家交流。我講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擴大傳統節慶的社會意義在哪兒?
    我非常讚同葛劍雄教授所說的,它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信仰的一種解釋。也就是說每一個節慶的基礎是民族的基礎理念,它的社會意義就在於用這些理念作為家庭(古代擴大到家族)、社群彼此認同、共同參與、相互溝通和融合的一個時機和場合。經過曆史演變,這些節最初的原始理念可能被人慢慢淡忘。昨天我也談到,實際上文化與傳統是三個係列,作為本土來說有雅的係列,俗的係列。在雅的層麵,也就是精英層麵對它的原始來源有清醒的認識;到了俗的一麵往往接受的是形式和內容,而基礎往往容易淡忘;但是淡忘並不等於丟失,隻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這是借助保存在廣大民眾中的節日來體現它的祈求。

    現在地球變小了,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因此我們對社群的認同應該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最大的社群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就是全世界的華人,包括台灣、香港、澳門以及歐美的唐人街,還有分散在唐人街之外的所有華人。因為社會生活是以家庭為單位,今天的社會人員流動也很大,彼此都在一個城市生活可能一生都接觸不到。可是人的本質又是一種社會性的,他需要過群體生活,需要跟自己小的生活領域之外的人接觸。用什麽來接觸呢?到超市去彼此見麵,因為不認識連一個招呼都不會打。那麽,通過節慶走出家庭進入社群,可能在元宵節的燈下,在唐人街的舞獅狂歡中結識。特別是中華元素在國內體會不到,如果到了國外,這個時間集中體現中華文化的元素,所有參與的華人都會有一種歸宿感、一種欣慰——這其實都包含了求福求合的理念。我們的學者談到的節慶是文化的一種符號或者是載體等等都對,可是我不大用,因為一般老百姓理解不了符號學的意義。

    第二個問題,中國節慶誕生、形成和傳承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我們這些七節都形成於農耕時代。像剛才翁女士所說的,我們的節慶實際上暗含著春夏秋冬。我和她有一些不同的是,我認為春節是冬天的節日,清明節是春天的節日,端午節是夏天的節日,中秋節是秋天的節日;也就是說,我們節慶的周期剛好是農耕社會農耕生活的一個周期。從文字上說,“年”這個字本身就代表著農耕的收成,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都體現了。在《春秋》上或者《左傳》上有“大有年”。何為“大有年”?就是這一年是豐收,所以過年是慶豐收,預祝明年的收成。“節”是節氣的簡稱。二十四節氣是一節一氣。準確的說,我們有十二節十二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定的,是陽曆,現在我們把它當成農曆了。二十四節氣的製定並完善大約是戰國末期,是根據一年的耕作,一年天象和氣象的變化歸納出來的。古代的農民沒有手表、沒有日曆,靠的是每年皇帝發出的詔書,在皇宮前公布,這一年哪一天是清明,哪一天是穀雨,哪一天是立夏,都給你定好了。農民就根據這個時間該播種的播種,該收割的收割。

    “節”是辛亥革命以後才叫的。為什麽叫節呢?我想上個世紀的賢者們很聰明,就用節氣的“節”代表,氣就不好了,中秋氣、清明氣就不好了。

     那麽在農耕時期什麽最重要?吃最重要。淩峰先生今天說的小時候窮,恐怕他的窮比不過春秋戰國時期,以至於兩漢南北朝,在時而戰亂時而平靜耕作中的苦。所以,能夠天天吃好的是不可能的,但過節時奢侈一下吃點好的總是可以的。我們小時候盼春節到來,吃點好的,有新鞋穿新衣換,常常一年就這一次,要穿一年的。這些都圍繞著衣食住行,是農耕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今天不一樣了,仍然圍繞著吃,對絕大多數中國人民來說,包括海外的都不是問題了,沒有了吸引力。但是,我覺得過節的時候吃的元素不能丟,隻是不要把它變成中心,變成主要的東西來提倡。為什麽?我想注入一個內容,就是讓人們不要忘記農,不要拋棄了我們祖先從農耕社會走過來的曆史和足跡。我希望將來春節也好,八月十五也好,在這一天吃團圓飯時,提倡都吃老祖宗吃過的東西,吃農耕時代的東西,而且以素為主。這樣有利於健康,更重要的是讓人們記住、懷念和敬畏農耕時代。

    為什麽要這樣?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今天是一個工業化、商業化的時代,但是在人類曆史上,隻有農耕社會人和人才最親密,人和大自然才最親密;隻有農耕社會創造了人類的最高智慧——儒家的思想。也就是孔子繼承的夏商到周代明確提出了人這個概念。孔子的思想體係,他對人際、人天關係、現實和未來關係的教導,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指導著所有中國人的生活。

    釋伽牟尼也是在印度進入農耕社會之後,擺脫婆羅門教的製度,追求眾生平等創造了佛教。他提出的對客觀世界和對主觀世界的認識,以及主觀如何與客觀協調,這些解說為涅槃,至今仍然影響著無數人的價值觀和生活。古希臘的哲學,影響了西方世界整個理念,甚至影響到它的自然科學,至於哲學、文學、文藝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單靠希臘哲學是不行的,這時候在巴勒斯坦地區、迦南地區、加沙地區出現了猶太教,由猶太教派生了西方所有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乃至後來的伊斯蘭教。是基督教的思想和古希臘哲學的結合,形成了後代所謂的西方的文明,現在仍然指導著西方社會、西方人的生活。猶太人本來是遊牧民族,希臘進入城邦時代後,畜牧業和農業結合,這時兩河流域,包括再擴大一點敘利亞、埃及、尼羅河周邊地區就進入到農業社會。所以中國人的智慧仍然是農業社會行成的。農業社會的一次生產可以供當下消費之外再有一點結餘,因此人們有時間觀察和沉思來創造文化。手工業的發達也是農業造就的,因為騰出勞動力來了。農耕社會每一個生產環節,每一個生活內容無不以土地、天地有著密切的關係,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農家或者一片農地的顆粒無收。農耕社會和自然關係的密切就在這裏,為此我們應該對農耕時代感恩。

    昨天,段市長在他的致詞裏麵有一個詞:“敬畏”,我很欣賞這個詞。我們對農耕社會所創造的智慧,農耕社會給我們曆史所鋪墊的道路要懷著敬畏之心。現在是工業化時代,又說是信息社會、後工業化時代,就中國來說現在仍然是一個工業化時代,創造財富靠工業、農業乃至服務業;但是沒了農業基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全會灰飛煙滅、無以生存。即使進入了工業社會,無論從人類的文化傳承和對人類智慧的追求,今天能生活,能創造事業,能寫文章,我們都要對“農”字抱著感恩和敬畏的心情。這一點,我相信隻有在中華當下文化中才能看出一點點痕跡,在西方社會一點痕跡都沒有了,這是很寶貴的。

    第二個特點,我們的節慶出於生活,是生活經驗的凝聚。比如過大年,沒過15天就是元宵節,固然像我們《紀要》上所說的“這是新的一年裏第一次月圓”,但是更重要的是,後代賦予它一個過年結束,一切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回歸正常的意義。我記得小時候過年,母親過年前要做很多很多菜,大菜和小菜,要蒸很多很多的米飯,蒸很多很多的饅頭,那時候沒有冰箱,就放到院子裏的缸裏凍上。正月十五之前家裏不能動刀、動剪。大了我才明白,這種忌諱是什麽意思:主婦勞累一年了,趁著這個階段讓她休息休息。至於考慮到餐館的學徒回家探親也是一個理由,但主要是為了家庭主婦媽媽們能夠歇歇,它來自生活。但也不能老是歇,所以劃一個界限,元宵節就是過年結束,一切回歸正常。

    比如端午節,為什麽小時候家門前掛艾草,甚至佩戴艾草,還有香包。我作為男孩子也學會了纏絲線,弄一個小珠子掛在身上,裏麵裝一些香料,其實是原始的祛瘟免疫。夏天到了,這時候傳染病容易流行、容易感染;從芒種起,農耕也開始忙碌;端午之後不久就是夏至,這段時間是很勞累的。過一個端午節,算是農忙中短暫的歇息。從前的大戶人家、地主也得給雇農、佃農一點休息時間,為的是下一步的夏收,這些都來自於生活。

    還有中秋節。中秋了應該是北方黃河流域莊稼開始收獲,入庫的時節。明年一年生活的所需到手了,就要歇息一下,自己慰勞自己一下。同時農耕社會並不是沒有人流的流動,也有知識分子和商人。這時也到了收獲季節,為避免在外過冬都要回家。因此,人們把這個節作為一個團聚的節,剛好月亮是圓的,家裏也團聚,可是又回不來……所以,八月十五的月亮最能引起當時詩人、文人的相思之情。在唐詩宋詞裏麵都有。文人最怕秋天聽到窗外搗地的聲音,知道自己出來漂泊幾個月了,天漸漸寒冷;在家的人有妻子到河邊洗衣服,可換上暖衣、夾衣;而自己在寒風瑟瑟中離家還有千裏。這時寫的詩非常動人。所以,進入豐收祈禱明年的富足,家人團聚和不能團圓的思鄉一起迸發,我想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由此可以放大看到一切文人望月思鄉的感情。

    清明節,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漢代,農民在春夏秋天是住在野外的,稱為廬,就是今天所說的搭的草窩棚;到了秋天之後要回堡,就是城堡,在那裏過冬;等到來年春天再入廬,回到自己的地頭。清明剛好就是大地複蘇需要入廬的時刻。廬一般離祖墳近,要耕作,要忙起來了,不能再看老人家了,後來就形成了掃掃墓。當然,也有清明踏青,踏青也是跟著掃墓走的,這都是後來形成的。也有誤解,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跟掃墓沒關係。“欲斷魂”好象想到祖先了,不是的。古代說行人是走長路的,仍然是寒冷為什麽斷魂?雨濛濛,越是這種簫瑟、寒冷的時候越能想到家的溫暖,但還要行,所以“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是為了取暖,“牧童遙指杏花村”也不是山西的杏花村,古代的村邊種棗種果樹,杏花恰好是這個時候開,所以有杏花之村,有杏花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賣老酒的。

    重陽的時候天高氣爽,為什麽要登高?既是欣賞秋景,也能感到萬物的蕭疏。已經被人們淡忘的是:這時候離天最近,是懷著對天的敬畏來登高的。

    離開中華民族這個領域,很多洋節來自於神啟,是上帝告訴你的,不是當時的人民從生活中概括提取的。有的來源不明,有的在新舊約和聖徒所寫的東西裏都有明確的記載。這一點就體現了葛先生說的我們的核心價值是什麽?是實事求是,從生活中總結,這是我們節慶的核心所在。它的信仰是喚起人們內心的德,是人的第一需求,是精神的提升。

    第三個特點,七節中的每一個節都深深受著文化三大支柱的影響,就是儒釋道的影響,都體現了核心價值和根本信仰。為什麽說受到儒釋道的影響呢?例如我們過大年,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要祭灶,“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從前還要把老的灶王爺像燒掉,重新請回一個。我不知道陝西是不是如此,一直到江北,好象江南也有,就是麥芽糖。用麥芽糖可以把灶王爺的嘴封住,想匯報壞事都說不出來。灶王爺是道教的神靈。說到年前掃房是儒家的,在禮記上都有記載。

    第三個問題,在農耕社會形成的節日如何適應當前社會。
    第一點,當前尤其需要宣傳、普及、深化七節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當前這個時代是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也就是有文字記載的社會以後,人與人、社群與社群之間最為疏離的時代。通訊的發達使人和人反而疏遠了。虛擬的世界以及便捷的通訊網絡不能代替麵對麵、手拉手的情誼;城市現代化之後建立了新的社區、居民小區,大家都關在鐵籠子裏,彼此之間首先是防範的,而不是親近與信任的。這個時候通過節慶發揮家庭和社群之間的認同、參與、溝通及融合非常重要。所以我一直提倡、呼籲重視社區文化。過春節時北京即使有很多廟會形成不了社區,當一個社區一起過節的時候,在海外華人常常這樣,彼此就溝通了。沒有小社區的溝通和融合,就很難有跨社區的溝通和融合。在這一點上是西方優於我們,他們有很多具有法人資格和沒有法人資格的NGO,有教區,我們沒有這兩項。所以通過節慶活動不失為重要的補充和挽救。

    第二點,當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對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滅頂之災的衝擊,我們不能抗拒全球化,也不能拒絕信息化,應該主動迎上去投入到裏麵,為我所用。但如何讓節慶能夠成為在全球化、信息化過程中人的精神、信仰和心靈的丟失與追回它之間的平衡,節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清明節由於交通的問題,大家工作也很忙碌,開始有了網祭,應該允許包容,為網祭的網民提供方便。但是親自到墓地上去,或者去停放骨灰的地方擦試一下、默思一下,這和在網上幾秒、幾分鍾就獻祭完了還是不一樣。我想,網祭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至於其他也要逐步的出現替代節慶的方式,都是靠網絡。網絡是一個好東西,但是在人與人真情溝通、人與人心靈契合上恐怕還是有局限。但是到底怎麽辦?說老實話,我們現在也隻能提出問題。這個問題應該靠大家鍥而不舍的研究。中華文化促進會、陝西文促會都有這個責任,如何麵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衝擊,把我們的節慶做得更好。

    第三點,要逐步引導和恢複中華民族的信仰內涵,注入新鮮的時代內容。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節慶的時候要宣傳,對於大自然、對於先哲、先聖,對於自己的祖先保持一種敬畏,要讓年輕人知道沒有這些就沒有自己。剛才淩先生提到他們拜祭時,祭天祭地祭人。天地人三才,過去曾經遭到過嚴厲的批判,現在又快變成了口頭禪。但是,我認為把“天地人”定為三才這個功勞應該是董仲舒,是了不起的智慧。天是無知的,地是無知的,但天和地是有生命的,無天無地沒有人,沒有人就沒有己。寧靜致遠,想的遠一些,想的古一些,想的大一些,這個道理不難明白,懷著一種敬畏之心是前提。如何在節慶裏注入這樣的內容,既不能靠政府發通告,也不能靠我們學者大聲呼籲,關鍵是要不斷創新節慶的形式和內容。

    第四點,在七節的形式和載體上能夠不斷創新。再擴大一點說,節日也不是不可以創新,比如九九重陽後來定為老人節就是創新。再如教師節,教師節是每年9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天,當時我也是提倡教師節的參與者之一,主要是葉聖陶老先生他們那一代率先提出的。台灣的教師節就是孔子的誕生日,每年的9月28日是傳統,定為教師節更自然一些。不管兩岸的節日能不能統一,已經被全民認可。在教師節那天老師看病優先,坐汽車優惠,能不能變成“拜師節”,提倡曾經做過學生的人們盡可能的去拜老師,這些都是可以敞開的,解放思想來創造。

    再如七夕,我曾經提出過建議,設想現在每年可以從西南地區的深山裏搜集到原生的紅豆種子兩萬多顆,再加上人工培植的。現在用激光可以讓堅如磐石的紅豆發芽,我們就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的這首詩,再配上一些歌唱七夕,歌唱愛情的唐詩詩歌,在全國報紙上公布之後征求,然後進行評比競賽,找很好的歌手來唱,最後是創作大賽、演唱大賽。通過這個活動,從“紅豆生南國”裏選出一支上口的曲子,再輔之三四首愛情歌曲在全國普及。現在不能離開商業,商業可以促進節日,隻是別想從節日裏麵索取。例如商家收購了紅豆,可以用不鏽鋼打造一個胸針,鑲上紅豆,附上一個紅豆的說明,到七夕那天去賣。年輕人買上一個送給你的情人。如果有人覺得身價不高,買這個東西送,人家要扔掉的。那好,我就用白金打造,周圍鑲上細鑽,裏麵就是一顆紅豆,附上一支“紅豆生南國”曲子和一首非常好的朗誦家朗誦的詩的光盤,標價120萬;中檔的幾百塊、幾千塊,甚至可以做戒指,給女孩子佩戴上。以後小夫妻打起架來了,就說:你還送我紅豆呢,現在怎麽這麽軟讓人家一勾引就跑了。到七夕的時候商家可以舉行金婚、銀婚慶典。白發蒼蒼的夫婦上去講述他們的愛情故事。推行年輕的情侶互贈紅豆,大家一起紅豆生南國,搞幾年就深入人心了。七夕雖然是神話,但是我們農耕社會祖先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凝聚出的神話。我問過年輕人,你買玫瑰花,知道這情人節怎麽來的?不知道,沒有來由。自己老祖宗有來由的節不過,不怪年輕人,人家有一個載體就是玫瑰花。必須有一個載體,一種形式,讓他的感覺在這裏麵得到釋放和表達,他就把你當成節了。

    剛才,我問段市長曲江有沒有三月三,他說有踏青。圍繞著踏青宣傳古今的佳作詩,在這之前先讓電視台、電台買節目、買時段。山東大學今年新建了一個26層的大樓,頂上安裝了功率很大的播音器。從9月1日新生入學後,每天播放一曲世界著名音樂,每天播三次,365天播放不停。山東大學的校長說,要讓我的學生四年裏在這裏享受到一千多首世界名曲。四年過去,這些孩子對文藝的欣賞水平就能提高。我說,你這是潤物細無聲。我們的節慶踏青也可以這樣。踏青環保,不能攀折柳枝,不要簡單掛一個牌子。折柳是用來送別的,大學送別是折柳,“柳”和“留”是諧音,這是不吉利嘛,把這個一放就沒有人折了,誰自找晦氣。

    我們的節慶必須在形式上考慮今天年輕人的需要,年輕人的愛好。必須要有一個載體,把詩作為唯一載體的時代已經過去;繼續在詩上做文章,在粽子、元宵、月餅上做文章,這個節慶會越做越暗淡,越做越離現代人的心越遠。

    第五點也是一個倡議,希望文促會聯合其他的社會團體和學者,不懈的爭取把七節也可以聯接上一些政治節日,像國慶、五一、教師節,盡快的能進入到小學課本正式的講授。在孩子們剛剛啟蒙的時候種下對節慶的正確理解。建議老師把春遊、秋遊和清明、中秋結合起來,在活動中講述他曾經聽過的關於節慶的課程內容。我想未來的孩子們也會像我、淩峰先生一樣,這時候種下的種子到年紀大的時候會開花,最後結果,這個果就是葛建雄先生所期盼的,在節慶中間重新喚起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
(根據記錄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