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溯源》(第一卷)讀書筆記 by 一劍春秋 [轉載]

(2012-07-11 11:04:00) 下一個
  《溯源》到手已經多日了,閱讀期間總被淚水打斷,以至不得不經常停下來,直到今天,才讀完一遍。

現在我的心情仍難以平靜,這種不平靜,既來自《溯源》本身帶給人的震撼,也因《溯源》誕生過程中的種種不易。

一言不盡,一言難盡,此時我隻能再次回到書中,借用編輯的評語,為我對書裏書外不盡的感動和感慨,做一個最為誠摯的概括:

“讀過本書之後,沒有誰能夠不被前人所感動,不被他們所折服,不被他們所吸引;沒有誰不向往他們的生活,不向往他們的情感,不向往他們的真知灼見”。

祝《溯源》的讀者們五福,願天下更多的人早日“溯源”!  

從今天開始,我再次從頭細讀《溯源》,並將閱讀心得作成筆記,同步發上,期望能與更多的朋友分享,也期望能有更多《溯源》的讀者,不吝所得,暢所欲言,對我的這些不成熟的心得展開批評。這樣,大家彼此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也就更接近了《溯源》的初衷。

【讀書筆記】    
說明:雖然是按章節做的筆記,但因為已經通讀過全書,所以筆記內容有時會超前一些。  

【零】 
作者題記、內容簡介、創作動機和序言都非常明確,貌似不難讀懂,但內涵極為豐厚,往往容易被人記住,同時又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所以非常有必要將其中重點複述一下,作為筆記的開頭,以讓自己常思常醒:   
【題記】:當一個人淪落到了德薄福淺、五福俱失的地步,就算世界沒有毀滅,他所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時刻,又何嚐不是末世、末日、末時呢? ——紅塵閑雲

【內容簡介】:這是一部史前之史,記錄人類的始祖伏羲、女媧等人的前生前世在上一個世界末日來臨之前,為世人所做的一切。這是一部曆史,更是一部哲學史,它屢屢打破人的慣有思維和認知,帶人回歸自然、回歸自性、回歸生命的源頭。

【創作動機】:瑪雅人對2012的預言,把一些人弄得惶惶不可終日,甚至把一些人活生生地拉進了人間地獄。寫這部《溯源》,就是要溯一下生命的本源,溯一下自然的本源,從而讓人們真正地認識自然、明晰生命的真正意義,使人們回到正常的生命軌道。

【序】  
讀過《山海經》的人都知道,書中說有一座蘊藏豐富的丹穴山,那裏生長著鳳凰,其周身的花紋呈現出“德”、“義”、“禮”、“仁”、“信”的字樣。書中還 說,看到歌舞的鳳凰是吉祥之兆,因為那是人修得圓滿的象征,也是天下太平的象征。這“德、義、禮、仁、信”,在地球之前的那個人類社會中,被合稱為“五 福”,也就是我們將要進入的主題。

試想,當一個自以為清醒的糊塗人霍然而醒,發現自己竟然用了成千上萬年的時間來忘記自己的曆史,踐踏自己的諾言,背離自己的理想,他該是怎樣地羞愧和悲傷?

而今,正處於這樣的情況下,但是,我既沒有羞愧也沒有悲傷。因為我猛地想起了老者曾對我說過的一句話:“不是所有的過失都可以補救,但是,必須盡力去補救所有的過失。”

我深知,所有沒有付諸行動的醒悟都是自欺欺人。一個真正醒悟的人,既沒有空間用來哭泣,也沒有時間用來懺悔,他必須即刻行動,盡自己所能去補救過失。

所以,我決定開始寫《溯源》,我希望此書問世之後,能有更多的人懂得:不論有關2012的預言是真是假,我們都必須好好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僅要好好地生活,更要好好地活著,並且要活得更加清醒,更加明白,更加智慧。


【讀書筆記】【壹】(第一輯:一~~~六節)【簡述】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這是發生在地球之前的星球上的故事,那個星球叫作石界。

故事發生在石界的末世,整個社會黑白顛倒、人妖混淆、道德淪喪,世態破敗不堪。大多數人,對於至高的人生智慧哲學“五福法”,要麽喪失了信任,要麽愈加曲解,對於“五福法”的精義“德,義,禮,仁,信”的理解,已經偏頗和荒謬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那時,在鴻河岸邊的一座小城裏,有一座五福院,院裏住著一位九十四歲的五福全,名叫德弘。他對當時的世態深感悲傷和憂慮,卻又無可奈何;對五福法以及人 生的真諦從未放棄探索,卻又無法得到清晰的答案。所以平時大多數時間裏,便隻好不斷地讀誦《五福經》,以此平和心緒,獨善其身,為了他所堅信的、必將出現 的召喚和眷顧,獨自守候,隱忍以待。

後麵的事實表明,他的堅韌守候終於有了結果,老者(鴻鈞老祖)從天而降,在送走小龍(龍隱) 後,給他上了一堂法課。這堂法課,使他如被剝皮一樣,得以麵對了自己對五福法的僵化理解和錯誤維護,得以麵對了從小到大一直揮之不去卻又百般掩蓋的隱痛, 得以麵對了自己不去主動尋找答案、不能對五福法身體力行的消極狀態,從而使自己直麵了最為真實的自己、直麵了生命的終極困惑。

疼痛過後,當他的思維恢複正常之時,過去修持中所積累的種種疑問都已不是問題;過去那些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衝突都已化作虛無。雖然,他仍然無法證悟人生 的終極目標是什麽,但是,他已經隱約知道,圓滿者所達到的境界裏,一定有比世俗所說的享清福更有意義、更讓人幸福的事情。

他明白了:

“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一成不變,即使有‘永恒’也是相對之下的永恒。智慧的人,能讓事物在變化中相對永恒地存在並跨越時空而存在。但是,做這些事時,他們追求的目標絕對不是永恒,而是利他。否則,這種相對的永恒也不會存在”。

“如果能夠遵循生命應有的方向,盡可能地讓生命的價值有所提升,自然就回歸了本真的自己。人,往往因尋真而失本,也往往因拾本而得真”。

“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是慈悲!與慈悲相近,哪怕不知慈悲為何物,生命已然浸潤在強大的能量場裏;與慈悲相遠,盡管愛重於山,也不過是滋養私小的“良田”。

“五福所要做的不僅是讀經講法,還要有能力看透世人最為缺少的是什麽,然後要像那位老人一樣,一棵一棵地種下新苗,也就是種下一個又一個的希望”。

“不是所有的過失都可以補救,但是,必須盡力去補救所有的過失”。 

在老者離開後,他想起小龍臨走時,老者對小龍說的,“小龍,空間廣闊,時間漫長,一路上切不可因貪而妄,因妄而誤前程”,還有剛才老者說的,“如果還有 機會見麵,如果你還能見到小龍,那麽今天他為你所做的一切,也就有幾分值得了”,於是周身的疼痛更加劇烈。但他沒有力氣用來疼痛和哭泣,他隻想用生命中所 有的念力為小龍祈禱,願他平安無事。他也希望小龍能知道,他一定會努力爭取再見到小龍的機會。這個時候,他已經徹底拋棄了小我的意識,走向了新生。

德弘走向新生的過程,是在病榻之上,曆時七天。那時他“周身疼痛,整個身體像倒伏的山重重地壓在床上,每翻動一下都極為困難和痛苦”;而他的心境“卻越來越開闊和清明,就像雨後的山穀在彩虹的掩映下,吐納著新鮮的空氣,彰顯著生命的活力”。

七天裏,他放棄了一切固有的理論和個人得失,注視、傾聽和感受著自然的律動,從而拋棄了所有的仇恨、厭惡和偏執,對所有人生出了悲憫之心,並漸次悟 到了五福法的自然真諦,讓自己一層層地剝去了經年的結痂,蛻去了歲月的滄桑,仿佛枝頭那簇嫩綠的新芽,在陽光的照耀下,慢慢地長大。

最後一天,他安然入夢。

夢中,他從當年出發,一步一步走向現在。所有的經曆依然如故,所有的心情迥然不同。然後,他聽到有人說,沒事兒,沒事兒,你們看,他在笑呢。有人說,我 才知道,他是一個慈祥的老人,他也會笑。有人說,過去,我們怨氣太重了,就算他笑,我們也覺得他的笑容背後藏著一把陰冷的刀。還有人說,看來,有時,生病 是好事兒。要不是五福全病了這麽久,要不是接連多少天沒有看到他,我都不知道我會想念他,我一直以為我很恨他。

他慢慢地 睜開眼睛,看到一張張熟悉而又陌生的臉,看到一個個陌生而又熟悉的笑容,看到一顆顆同太陽一樣溫暖的心。一時間,他覺得他是一片大海,也是一片天空,更是 一個真正的五福。他笑著對他們說,以後就叫我德弘吧。人們幸福地笑,幸福地說,德弘好,您德弘,我們大家都德弘。

德弘終於回來了。他知道,德弘的歸來是為了繼續向前走。然而,路,在何方呢?
是啊,徹底覺悟之後,最為緊迫的,就是找到一條路徑,以讓自己的覺悟有的放矢,從而自覺覺人,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簡述】(以及將來的【簡述】和【簡評】),大半引用原文,並且隻是概要,有道是管窺難見全豹,因而想就此內容發表觀點者,建議先去閱讀《溯源》原文。


【讀書筆記】【壹】(第一輯:一~~~六節)【心得】

1、世態背景

所謂世態背景,說到實質上,也就是該世界的信仰狀況和哲學狀況。

如《簡述》中所言,故事發生在石界的末世,整個社會黑白顛倒、人妖混淆、道德淪喪,世態破敗不堪。大多數人,對於至高的人生智慧哲學“五福法”,要麽喪失了信任,要麽愈加曲解,對於“五福法”的精義“德,義,禮,仁,信”的理解,已經偏頗和荒謬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書中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五福院”好比現世間的“寺院”,“五福”好比現世間的“僧人”,“五福全”是“五福院”裏修持最高的人,等同於現世間“寺院”裏的“住持”。當時, “五福”修行的依據是“五福法”,簡單地說,修得“信”為一福,修得“仁”為一福,修得“禮”為一福,修得“義”為一福,修得“德”為一福,由“信”開 始,到“德”圓滿。

不要以為五福法內容簡單,很容易就能修得圓滿。首先,當時“德、義、禮、仁、信”的內涵比現世間的內涵大很 多;其次,當時的人類社會與當下的社會狀況相近,信仰喪失,道德淪陷,精神萎靡,不要說對“五福”的內涵知之甚少,就是對其字麵的解釋也偏頗至極。記得當 時世間最為流行的口頭禪,用現世間的話說,就是:一個人說話算數,就是信。算數,不是指說到做到,而是有權有勢。也就是說有權有勢的人說什麽是什麽,你不 信也得信。一個人,傻到“二”了,就是仁。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就是“禮”。縮頭縮腦就是“義”。一個人踩在另一個人的肩膀上,一手遮天,昧著良心什麽壞事 都幹,那就是“德”了。

概括點說,那是一個信仰淪喪和哲學扭曲的時代。

那麽,處於這樣的時代,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將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或她)又能為這個時代做些什麽?不能不令人期待。


2、德弘之變

主人公隨即出場,如《簡述》中所言:那時,在鴻河岸邊的一座小城裏,有一座五福院,院裏住著一位九十四歲的五福全,名叫德弘。他對當時的世態深感悲傷和 憂慮,卻又無可奈何;對五福法以及人生的真諦從未放棄探索,卻又無法得到清晰的答案。所以平時大多數時間裏,便隻好不斷地讀誦《五福經》,以此平和心緒, 獨善其身,為了他所堅信的、必將出現的召喚和眷顧,獨自守候,隱忍以待。

後來,他的守候有了結果,經老者(鴻鈞老祖)啟發、開導和棒喝,他明白了自己對五福法的偏執和錯解,並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知道自己從走上神壇到遭受冷落,都是他對自己弱點的妥協所致,從而徹底清醒,麵對並消解了一生中的執迷和困惑,從而走向新生,直至真正的覺悟

德弘的這些變化,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至少給我如下啟發:

第一、堅守的重要。雖然法課上說的都是德弘的缺點,但跳開缺點,仔細想想,幾十年間,他從未放棄過對五福法和生命本質的探索,並且堅決不因世態的頹敗而 隨波逐流,能夠堅守信念,堅信未來一定能有出路。正因這樣,才會如書中所言“我因為沒有放棄信念和信心而等到了老者,等到了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課,並因此 脫胎換骨,破繭重生”。

第二、人要謙遜有禮。如果當初德弘眼高於頂或諱疾忌醫,拒絕老者的法課,那麽後麵的一切他都將無法獲得。

第三、人要敢於麵對最為真實的自己,敢於承認自身被人命中的不堪。否則,會將自我欺騙或自我諒解的疊加繼續下去,直至積重難返。

總而言之,一個能夠徹底清醒或覺悟的人,大致是需要有以上基礎的,老者來教導德弘,正是因為他值得教導。

對照反觀,我這樣告誡自己:要做一個能夠堅守信念的人,要做一個真實的人,要做一個不去教導別人、但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且有能力接受高屋建瓴的意見的人。

3、問答之機

德弘之變,起於問答。老者相當智慧,幾個問題,層層遞進,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話說老者騎著坐騎到達五福院的時候,我正一心一意地誦念《五福經》……

老者很有耐心,直到我誦經完畢才開口問道:“五福全,你如此執著地念經,可否知道修持圓滿的目的是什麽?”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修持圓滿的人在死去的時候,會有鳳凰前來接引。”

老者又問:“鳳凰接引之後,又能怎樣呢?”

我又不假思索地說:“鳳凰接引後會把圓滿的人送到齊天國。”

老者聽罷,搖著頭再問:“到了齊天國,又能如何?”

我結結巴巴地嘟噥了半天,終於紅著臉回答道:“接到齊天國去享清福。”

聽了我的回答,老者重重地歎息了一聲,他的坐騎也歎息著流出了淚水。老者飄下了坐騎,撫著他的頭說了好多我聽不懂的話,最後說:“小龍,空間廣闊,時間漫長,一路上切不可因貪而妄,因妄而誤前程。”

送走小龍,老者在我的對麵坐下來,語重心長地說,他要給我上一堂法課,至於能領悟多少,就看我的造化了……這一課,竟讓我徹底清醒。】

當然了,把人問到結巴和臉紅不是目的,目的是揪出結巴和臉紅背後那顆不安的心。

德弘為什麽不安?因為這時他發現,他對自己信仰的終極意義並不明確,並為自己給出的答案感到汗顏。

老者令德弘自曝其心,正是給他一個麵對生命困惑的契機,因為多年間德弘始終存有困惑,但他並不完全清楚自己的困惑是什麽,或者說,他對自己的諸多困惑一直回避。那麽,這也正是給他一個直麵自己的契機。

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就這樣被撕開了一條口子。而我的心也隨之疼痛,反觀自己的內心世界,汗顏,淚奔。

4、世人之悲

書接前文,接下來的內容是德弘大段的內心獨白,道出了世人之悲,原文如下:

【記不清掙紮了多久,記不清等待了多久,隻記得此前的悲傷如同爆發的火山一樣炙烤我不屈的心靈。那時的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等待什麽,但我知道一定有什麽在召喚我,一定有什麽會眷顧我。於是,我選擇了隱忍,選擇了獨自守候。

我確信,沒有人不渴望活得清醒,再在清醒之後了然輕鬆。隻是,太多人寧願沉醉在混沌當中,不願也不敢前瞻他的未來是否清明。我確信,每一個人都渴望遇到 如老者一樣的導師,再在遠離導師的時候依然能夠與他同念,同境。隻是,太多人因為混沌而錯過了一個又一個機會,又因為錯過了太多而無力企盼下一個機會的到 來。

是的,在茫茫的宇宙裏,我們不過是微塵,即便在小小的人世間,我們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可是,我們並不是無事可做,並不是除了及時行樂隻能苟且地活著。關鍵在於,我們給自己定的終極目標是什麽。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所疑問:“我是從哪裏來的?”
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會有所疑問:“我到底為了什麽而活著?”
幾乎每個垂暮之人都會有所感歎:“人生隻是一個過程,越是拚命想得到的,越是戕害生命的。學會努力經營,學會淡然得失,也就能活得輕鬆一些了。”
幾乎每個將逝之人都會有所感歎:“人空手而來,空手而去。最後那一把黃土,既掩不住滾滾的紅塵,也載不動縹緲的靈魂。我們從來處來,卻未必能夠到去處去,未必能夠回到生命的源頭。”

我有過以上所有的疑問和感歎,慶幸的是,我最終走過了自己。就在走過自己的那一刻,我知道了我們都來自各自的靈魂深處,來自本真的自己。我們因各種原因背離了自己,直到迷失方向,忘記了自己最初的模樣。

迷失越久,生命越貶值;生命越貶值,距本真的自己越遙遠;距本真的自己越遙遠,內心越虛弱,越缺少安全感;越缺少安全感,越想抓住欲望,祈望由此得到一點慰藉。正因如此,人才會在彷徨中痛不欲生。

在我看來,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一邊苦苦地尋找著最真的自己,一邊在欲望的引誘下與本真的自己背道而馳。感謝老者,讓我在將逝之年,得以清醒,得以回歸。】

這讓我想起了《醒園幽音》中的一篇文章《世態與心態》,現將全文錄下,以與上麵內容參合思考。

若世態如車輪,心態則應是車軸,以不變應萬變。

世間如一架車,世人如馬、如轅、如駕轅者。如馬者勞力,駕轅者勞心,欲一手操縱者,必傷力傷心。心力俱佳者,心念應在車軸處。若此,雖勞心勞力,別樣輕 鬆。然,常有人心向高處,腳下根斷,攀援左右,自謂高處不勝寒。此者,實乃斷根之樹,必泄盡心力,腐朽而終。此等,皆心態使然。

上佳心態相交融,成上佳世態。上佳世態,眾人力用一處,向往一方,輕車趕路,無所不達,心力之苦,亦莞爾。反之,則如五馬分屍般將車撕裂,則世態慘淡,世人惶惶,偽飾相見,雖咫尺之間,心念相遠。

倘有善而心態不佳者,麵對蒼茫人世,或悄聲疑惑,自閉自衛;或仰天長歎,生於濁世,我心悲乎!惟有心念靜定,方能智慧如泉,任世態萬變,我自坦然。若此,何來惶惑,何必悲歎?若能會三兩知交,縱觀前路,橫掃古今,任車輪滾滾、人馬飛揚,我自逍遙者,何羨神仙?

世間之車,行至今日,已傷殘累累,人馬困乏,需漸歇漸行。

曆數過往,毀世態者皆人心。或爭戰殺戮、或荒淫不德,皆因人心浮躁、欲壑難填。孰不知,心性不羈,塗炭生靈,終為自傷自殘。

拭目而思,大災大難大紛亂中,獨自逍遙者,皆具上佳心態。上佳心態不漠然世態,不逃避世事,不唾棄世人,隻以自心度之、量之、效力之。

今人悲呼世態炎涼、良莠相顛,卻往往於大言不慚後苟且偷安,甚至是推波助瀾。此類人正是破壞世態的暗流毒瘡,垂死掙紮卻施虐其他。

正覺者當時時自檢,自成明鏡,鑒照他人。若世人皆自律律他,世風必欣欣然,不下不敗。

5、法課之初

法課之初,老者又問了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是對先前問題的拓展和深化,“那問題中的每一個字,都如鋼釘一般直錐我心,讓我疼痛難忍又無處躲藏”,使德弘放下了所有的舊知,向老者懺悔自己淺薄的認知和低俗的追求。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疼痛過後,當德弘的“思維恢複正常之時,過去修持中所積累的種種疑問都已不是問題;過去那些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衝突都已化作虛 無。雖然,他仍然無法證悟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麽,但是,他隱約知道,圓滿者所達到的境界裏,一定有比世俗所說的享清福更有意義、更讓人幸福的事情。”

老者的問題,原文如下:

第一,如果,修持的最終目標是享清福,你何必如此清苦修持?為什麽不及時享樂?

第二,“五福法”中,有關修持的條目裏,哪一條說了修持的目標是享清福?

第三,如果“齊天國”裏居住的,都是鳳凰接過去的為了享清福而苦苦修得圓滿的人,誰來滿足他們的清福?鳳凰嗎?

第四,如果“齊天國”裏匯集的都是這樣貪婪的人,你還要躋身那裏嗎?你的人生還會有動力嗎?

第一次讀到這些問題時,我已經不是汗顏,而是顫抖。

這些問題,相信在現世間,也同樣有醍醐灌頂的作用,希望更多人能夠讀到,並能夠用心反思。

6、永恒與末日

老者問德弘相不相信有永恒的事物,德弘說不相信,老者點頭,說“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一成不變,即使有‘永 恒’也是相對之下的永恒。智慧的人,能讓事物在變化中相對永恒地存在並跨越時空而存在。但是,做這些事時,他們追求的目標絕對不是永恒,而是利他。否則, 這種相對的永恒也不會存在。”

此時德弘已經深刻地認識到:如果能夠遵循生命應有的方向,盡可能地讓生命的價值有所提升,自然就回歸了本真的自己。人,往往因尋真而失本,也往往因拾本而得真。

老者又問及世界末日的根由,德弘無法作答。

永恒與末日,這是《溯源》中一直提到的問題,也正是需要讓人真正懂得的問題。而關於永恒以及永恒與末日的關係,老者將進一步作出詮釋,於是有了下麵的令人難忘的一幕……

7、拈花之意

老者掐下了一朵的蘭花,用手指細細地撚著花朵,這深深地傷害了德弘,因為蘭花是吉祥花,有“清靜五福”之譽,有史以來,從來沒有人如此粗魯地對待過他們。所以德弘意識到老者不是智者,而是一個魔鬼,於是想與老者拚命。

但老者接下來的表現,把他驚呆了。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就在我準備撲向老者與他同歸於盡的時候,老者把手指放到鼻子下,陶醉地嗅了起來。他的舉止讓我甚為詫異,就在我不知所措之時,老者咬破了手指,鮮血忽地湧了出來。

老者對著天空舉起手指,虔誠地說:“末日將至,人的生命將盡,你的生命也將盡。我的生存之地距此地遙不可言,我無法將你連根帶去,就讓我用血載著你的芬芳吧。待回到家園,我將用我的鮮血澆灌花木,如果你願意,可以在那裏安家落戶,芬芳了那個世界。”

說罷,老者閉息運氣,使血回流。然後,他將手指含在嘴裏,靜靜地吮吸著,仿佛吮吸著生命的精華。

目瞪口呆的我,心頭猛地一熱,淚水奪眶而出。】

由此,德弘猛醒,明白了慈悲與愛的區別,也明白了“智慧的人,能讓事物在變化中相對永恒地存在並跨越時空而存在”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書中這樣寫道:

【原來,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是慈悲!與慈悲相近,哪怕不知慈悲為何物,生命已然浸潤在強大的能量場裏;與慈悲相遠,盡管愛重於山,也不過是滋養私小的“良田”……

想我自己,做了七八十年的五福全,隻因愛字當先,一直陷於繁雜的俗事,做的卻是無用之功……沒有誰知道,我是怎樣艱難地走過了那段無所為的歲月。

眼前這位老者,卻是慈悲為懷,隻為可為之事。他沒有為無法把蘭花連根帶葉地帶走而感到遺憾,卻要用自己的鮮血載著花魂、載著芬芳,帶他們到另外的世界, 還要用鮮血澆灌花木,讓他們在新世界裏再度美麗而芬芳地存在。我豁然明白,慈悲就是五福法中所說的五福之愛。想到慈悲、想到五福之愛,我似乎明白了老者說 的,“智慧的人,能讓事物在變化中相對永恒地存在並跨越時空而存在”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感言:老者的做法,通常人莫說做到,就是想也想不到的。因為這需要絕對地忘我和慈悲。不具備真正的忘我和慈悲,臨事之時,想到的大都是自己的得失,即便是想著大局,但潛意識中也會對自身的損益極為庇護,從而無法順應大局,將事情做好。

8、相能驗心

就在德弘感動和震撼之際,院門開了,大量人群湧進,匍匐在他腳下,異口同聲地說:“五福全聖明,五福全大人大量,請原諒我們過去的無知。從此以後,我們要好好地跟您學習,我們要自修得福。”

德弘愣神兒的功夫,靠近他的幾個人死死地抱著他的腿。那一刻,他有世界末日已經到來的感覺,不禁扭過頭去向老者求助。而老者正悠哉遊哉地掐下一枝蘭花的嫩芽,把她插入土中,然後聚精會神地看著她,好像根本沒有看到我們這邊所發生的一切。

這兩段描寫,結合前後文內容,帶給人兩個啟發:

一是後文老者所說的“你盼望著人們圍繞著你,可是一旦像剛才的幻象那樣,成群的人來求助於你,你又會因為鬼胎在育、自心不靜而戰戰兢兢,仿佛置身世界末 日一樣。你以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弘揚福法而努力,事實上,你隻是難耐苦寂,懷念浮華”。這類似通常所說的“葉公好龍”。

一是老者將蘭花嫩芽插入土中,與前文用鮮血載起蘭的精神魂魄。這些大致就是“不破不立”。

反思一下,在生活當中,自己愛著的人和事物,究竟有多少是出自真正的熱愛?在所謂前進的過程中,又有幾次,以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將自己真正的更新?

9、吃人事件

因老者插栽蘭花嫩芽,德弘想起了《五福經》中的一個故事。

故事講的是:一個災難不 斷的國度,由於物資稀缺,被迫開始吃人為生,起初,吃人與被吃的人都非常痛苦,但漸漸習慣後,人們愛上了人肉的味道,並開始挑肥揀瘦。有一位瘦弱的老人, 人們嫌他肉少味淡,從而拒絕吃他,並判他不許再吃別人,讓他遠離人群……老人在絕望中偶然發現,荒蕪了很久曠野中不知何時長出了一片新綠,於是他想起了國 度曾經富足安樂的情景,邊回城對人們講述,但沒有人相信他,再次把他扔出城堡。

又過了很久,終於有人吃膩了人肉的味道,他們 爬上了許久沒有人上去過的城樓,意外地看到了眼前有大片莊稼,還有那個瘦弱得隻能在莊稼地裏爬著侍候莊稼的老人。當人們終於想起過去的事情,紛紛跪在老人 的麵前懺悔,並苦苦地追問,是什麽力量讓他堅持到現在,種出了這些莊稼。奄奄一息的老人含著混濁的淚水,清晰地說:“我種下的每一棵新苗,都是一份希 望。”說完,含笑而去。

回憶到這裏,德弘如夢方醒。終於知道了,五福所要做的不僅是讀經講法,還要有能力看透世人最為缺少的是什麽,然後要像那位老人一樣,一棵一棵地種下新苗,也就是種下一個又一個的希望。

這時,他的心靜如止水,腦子清明,眼睛也明亮起來。然後,他發現他的周邊根本沒有任何人,才知道剛剛那些人隻是幻象。

他連忙感謝老者的教誨,告訴老者他知道應該做什麽了。

吃人的故事,帶給德弘的啟發,書中已經交待得非常明白,所以不再贅述。現在,隻想就吃人故事本身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可能,有人會以為這個吃人故事太過離奇,但仔細想一想,這絕非誇大。不用說以權謀私、欺男霸女,也不用說造假販假、戕害生命那樣明顯的吃人現象,單就普 通百姓彼此之間,不也是在咒罵著吃人者的同時,進行著吃人這一事實嗎?隻不過他們的吃人不見血痕,不吐骨頭,不那麽直觀罷了。

另外,由吃人吃得痛苦到吃人吃得快樂,以至習以為常。這是此故事給人的另外一個提醒和警示,生活中,人們不也正是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地習慣著類似的習慣嗎?

這些事實,實在令人不寒而栗,期望自己能因此對社會和他人少些憂怨,多反思一下自己,並做好自己。否則,很多時候,歎息和怨怒世道人心,無非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10、我是誰

就當德弘告訴老者,知道自己該怎麽做的時候,老者莊重地看著他,問:“五福全,現在,你可記得一個叫德弘的人?”

德弘聽到“德弘”兩字,踉蹌著倒退了幾步,登時周身冰涼。因為,幾十年來,人們都稱他為五福全,他也早已習慣了自己是五福全,幾乎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名字。

老者這一問,包含了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

想一想現實,我們在步入社會之後,都會擁有一個主要的社會身份,譬如企業家,CEO,白領,藍領,政治家,公務員,教授,教師,院長,醫生,技師,工 人,村長,農民,局長,片警,某協會會長,某機構顧問,某寺院方丈,活佛,出家人,離休幹部,退休人員,藝術家,學者,作家等等等等。按照道理來說,是什 麽身份就要做什麽身份的事情,並且需要做好,這是一種本分,而且各種身份在本質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別;然而,事實卻非如此,有太多太多人,已經迷失在自己的 身份之中,有太多太多人,則為自己的身份而苦惱,他們有的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有的覺得自己地位卑微,有的覺得自己是本領域的典範和代言,有的覺得自己是本 領域的既得利益者或受害者……

能夠真正理解自己身份的意義的人已經不多,能夠真正知道自己這個身份應該為社會做些什麽且不為地位羈絆的人則更少,能夠清醒地正視自己的身份、同時又清醒地正視自己、並將二者有機平衡或統一的人,已經是極少極少了。

因而,人有時是需要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的,想一下“我是誰”,譬如,我是某學者或某局長或某教授或某工人嗎?我是,但那隻是社會身份,拋去社會身份,我 又是誰?拋去了社會身份,我不過是老誰的那個小誰,是社會的普通公民。那麽,普通公民應該做什麽?應該具備怎樣的一顆心?確定了答案後,再問,我雖然是普 通公民,但我畢竟是有某種身份的,那麽我該如何對待我的身份?我是不是該將公民的意識納入我的身份之中,為我的領域乃至社會做我最應該做的事情?

總之,能時常能靜下來想一想“我是誰”、“我究竟該做什麽、怎麽做”,應該不是壞事。

說了這麽多,言之難盡,且非常淺薄,這個人生哲理的重大和精微,還有待於下文中,老者和德弘師父給我們開釋。

11、走上神壇

老者的發問,令德弘渾身冰冷,他這時才想起來自己叫德弘,並因此打開了回憶的閘門:

德弘六七歲的時候,因得罪了村長的孩子(那孩子作威作福,品行不善),跑到了山上躲藏,一場突如其來的洪災,使他成了村子裏唯一的幸存者。前來救援 的人們在山上發現了他的時候,認為他是聽到了神靈的召喚。而德弘這時不知全村人已經死亡,為了不被惡人傷害,他承認是聽到了某種召喚,於是他被恭敬地抬到 五福院中,並受到了比老五福全還要好的禮遇。

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師傅去世了,他臨終前對德弘說:“人們都說他是修得圓滿 之人,可他自己知道,讀了幾十年《五福經》,給人們講了幾十年五福法,自己並沒有悟得五福法的真諦,也沒有弄明白人生的真諦。師傅評價自己說,如果以普通 人的身份總結自己,他算得上一個善人;如果以五福全的身份總結自己,寬容地說他是一個廢人,嚴格地說他根本就不算人。師傅還說,我是一個根基很好的孩子, 如果能夠去除私心雜念一心修持,此生一定能夠修得真正的圓滿。”

那時,德弘才意識到師傅是如此清澈、如此明亮、如此慈悲。並且醒悟,自己的師傅,根本不可能因為人們崇拜他而耿耿於懷。

他很想撲到師傅的懷裏大哭一場,告訴師傅他不是神童,也沒有神仙指點過他,當年他跑到山上去躲過了洪災,隻不過是個巧合。但他又想,師傅不久就要離 開人世,這件事對不對他說都沒有意義,隻會讓他傷心難過。並且,說出真相後,他以後的吉凶也無法預知。所以他決定保守秘密。

師傅歎息說:“有一些真相,一旦錯過了說出來的機會,可能永遠都無法說出口了。”

但他故作鎮靜,仍然沒有說出真相。

師傅隻好作罷,但為他取了個法號——德弘,希望他以“信”為基礎,能自修其德,領悟乃至超越五福法的內涵。

師傅去世當天,德弘繼任了五福全,並且堅信師傅已經去了齊天國,所以他並沒有特別悲傷。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每當他想起這兩次麵對生離死別時自己內 心的平靜,都會經曆一場痛苦的自我博弈。好在,每次博弈的結果都是:“小小的年紀,能夠如此超然物外,看來我的根基確實不錯。”

在德弘二十幾歲的時候,一天忽然發現師傅生前最喜歡的那棵蘭花死了,這使他震驚和不安。因為蘭花被譽為“清靜五福”,就是因為蘭花的生性與眾不同。 首先,如果插栽的話,蘭花非常不易成活。一旦栽活了,在沒有孕育出新芽並待新芽長成壯苗之前,她絕對不會死,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孕育和滋養新芽的。其次,蘭 花的生長不受季節的影響,不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她都像世外仙子一樣鬱鬱蔥蔥,花香不絕。隻是,極少有人看到過蘭花結籽。”

這時他才想起,師傅走後,他從來沒有用心地祭奠過。於是,在負罪心理的驅使下,他決定組織一些人去全福園——也就是五福全們的陵園去祭奠師傅。這個消息剛剛發布出去就得到了人們的熱烈回應。他不確定他們是真地如此懷念師傅,還是和他一樣,隻是為了消解內心的愧疚。

不管出於什麽樣的原因,當傾城而出的人們浩浩蕩蕩地奔向全福園的時候,德弘的情緒漸漸高昂起來,他為自己比師傅更具影響力而感到安慰,他覺得自己總算沒有愧對師傅對他的教誨。

結束了祭奠儀式,準備下山的時候,突然地震了,除了五福院完好無損之外,整座城市都被夷為平地。人們先是哭喊,繼而慶幸跟著德弘來祭奠師傅,因此逃過了一劫;最後,所有的人匍匐在地,感謝德弘救了他們的命,感謝五福法法力無邊。

這時德弘非常矛盾。他想告訴人們,他想起祭奠師傅是因為師傅的蘭花死了,可他害怕因此而削弱了人們對五福法的信仰程度。為了五福法的權威性,他決定保守秘密,對蘭花的事隻字不提。而且此後,他再也沒有考慮過,師傅的蘭花為什麽會死。

這以後的六十年裏,德弘被越來越多的杜撰出來的法力托著,由一個普通人變成了活神仙。使得他忘記了師傅,忘記了師傅的教誨,忘記了自己的身世,真地以神仙的姿態逍遙於世間。
感言:

德弘前後三次隱瞞真相,主觀上並不是想走上神壇,但在客觀上,每一次隱瞞都對他走上神壇起了推動作用。

第一次隱瞞真相,使他成為神童和小五福全,但在以後,為了自保,他也一直沒有將真相說出。

第二次隱瞞真相,他一方麵是出於自保,一方麵是不想讓即將去世的師傅傷心。

第三次隱瞞真相,則是怕削弱五福法的權威性。實際上,這恰恰是對五福法的歪曲。

當今世界,很多歪打正著,正是這樣成為“的確如此”的;很多人正是這樣,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喪失了麵對和剖析自己、以讓自己活得坦然的機會;而更為 嚴重的是,很多宗教人士、專家學者、各行業領袖乃至各行業人士,正是這樣持續地回避著自己和真相、甚至很多是在刻意地製造假象、以“維護”他們的理念和個 性,走在自己的泡沫之中。

是啊,想一想人世間,想一想自己,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隱瞞真相,又豈止是三次?想一想,自己 有多少次,在自欺欺人之中,走上虛幻的“神壇”,駕起虛幻的彩虹,沉浸在虛幻的肥皂泡中,並將自欺欺人不斷地延續,從而漸漸形成習慣,以為事實就是如此, 以為自己是在維護自己的信念、事業和個性?

如果,德弘在第一次時,能夠說出真相,不僅不會使自己受到任何傷害,還會令自 己的內心踏實坦然,還會令老五福全感到欣慰,從而會成為一個普通的而又令人尊敬的小五福,從此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學習、實踐和應用五福法。那麽,後麵的兩 次隱瞞,也就不存在了。退一萬步講,如果第二次時,他說出真相……如果第三次……

但遺憾的是,生命不相信如果,隱瞞真相,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12、走下神壇

又一場地震,讓德弘走下了神壇。那場地震,比上次更為嚴重,整個城市中,隻有五福院完好無損。

餘震結束,幸存的人們已經失去理智,根本不去思考五福院沒有遭到破壞的原因,完全忽略了五福院的建築特點、建築材料以及高度。他們包圍了五福院,痛罵五 福,說五福們白白享受供養,在災難來臨時隻知自保,不管他們的死活。後來,他們將五福院砸搶洗劫一空。緊接著,五福們離開了五福院,臨走時怨恨德弘,並說 五福法是騙人的東西。

從那時起,德弘每天潛心念經,以求得心靈的解脫和精神的慰藉。十幾年裏,他每天都想找個人說說話,講 講他心裏的秘密,可是沒有人給他這個機會。他也想去全福園看看師傅,告訴師傅他非常後悔當年沒有聽他的話,可他又沒有這個勇氣。他一遍遍地自問,他到底做 了什麽對不起五福法、對不起人們的事,可他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他覺得,雖然他真地把自己當作了神仙,可他並沒有作威作福,沒有違背五福法,他隻不過是貪享 了較多的浮華和心理的滿足而已。

德弘從頭回憶到當下,已經虛弱不堪,這時老者直接棒喝,說出了他芙蓉全部問題所在,原文如下:

“你的師傅是位智者,他因無私而智,因智而無私。雖然,小小的你從來沒有敬奉過他,可他絲毫也不怪你。他教你去除私心雜念一心修持,他讓你凡事建立在信 的基礎上,他希望你五福兼修,他送你福號‘德弘’。這些,都是他終其一生悟得的五福法,是寶貴的財富。可你,是怎樣回報他的呢?你以維護五福法的名義,掩 蓋自己內心的私小;你以不信為代價,騙取人們的信任與崇拜;你從自我安慰的角度出發,為自己的過失尋找貌似合理的理由,可你得到的,卻是越來越多的不安與 愚癡;你以潛心念經來說服自己,讓自己堅信你是忠誠五福法的,卻在掩飾真相的同時惴惴不安地踐踏著五福法。你到底為什麽而學五福法?為誰而學五福法?”老 者的聲音並不大,卻字字如雷,直擊得我渾身戰栗,心虛無力。

“每當發覺自己違背了五福法,你不是即刻修正自己的思想與行 為,而是沒完沒了地念五福咒,你以為這樣就能抵消自己的過失,顛倒是非功過嗎?還有,你時常去大街上拉人,勸人家來聽法課,可你並沒有想過,他們需要什 麽,你又能給他們什麽。你盼望著人們圍繞著你,可是一旦像剛才的幻象那樣,成群的人來求助於你,你又會因為鬼胎在育、自心不靜而戰戰兢兢,仿佛置身世界末 日一樣。你以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弘揚福法而努力,事實上,你隻是難耐苦寂,懷念浮華。我問問你,私心不除,怎麽可能生得智慧?心思不定,怎麽可能證悟 福法?心念不正,怎麽可能修得正果?一個一福都不具備的五福全,憑什麽讓人們相信福法?”說罷,老者重重地歎息了一聲,不再言語。

這個時候,德弘仿佛被剝光了皮,抽盡了筋,掏出了五髒六腑,扯碎了渾身的血肉,所有的疼痛都真真切切,而他卻有種痛快淋漓的感覺。這個時候,他真地徹底 明白了,能夠麵對真實的自己,能夠修得信,是多麽幸福而又享受的事情。如果一切重新來過,讓他重新選擇,他寧願在這樣的疼痛中真實而坦然地活著,也不願在 浮華的籠罩下虛假地圓滿而去。

此節內容,已經將前麵內容都連綴起來,問題集中而又全麵,寓意深刻精微,因而沒有感言,隻有在震撼中反複品讀,並對照自身,洗滌自己的種種不堪。

13、覺悟

老者走後,德弘大病了七天,也正是這七天,使他不斷地走向新生,直至於覺悟。德弘覺悟的過程,是大塊、連續而又精微的內容,難以提煉和歸納,“簡述”中雖有所提及,但也隻是管窺。因而,對此過程,做不出任何概括式的心得,唯有不斷地對原文進行閱讀和體會。

原文如下(第六節全部內容):

【生命中,多少重要的事,在我們貌似華麗的轉身之後,化作一縷清風;多少重要的人,在我們含淚回望的惆悵中,成為雋永的風景。為此,誰能說得清,世上多少傷心事?世間多少傷心人?

多少人,走過坎坷的生命之路,經曆了崎嶇的心路曆程,依然對美好的事物有著不盡的渴望,於是人們時常在萌生希望的同時伴隨著幽幽的感傷。其實,隻有真正 走過雨季的人才能夠明白,晴朗的天空都是人們自己用信念與信心撐起的;隻有真正走過沼澤的人才能夠發現,信念與信心是生命中永遠的翅膀。

我因為沒有放棄信念和信心而等到了老者,等到了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課,並因此脫胎換骨,破繭重生。

老者走後,我大病了一場,在床上躺了整整七天。那七天裏,我周身疼痛,整個身體像倒伏的山重重地壓在床上,每翻動一下都極為困難和痛苦;我的心境卻越來越開闊和清明,就像雨後的山穀在彩虹的掩映下,吐納著新鮮的空氣,彰顯著生命的活力。

第一個夜晚來臨的時候,我沒有像往常那樣,在月亮上升的時候潛心誦經,而是平生第一次靜靜地注視著月亮,看它慢慢地爬上樹梢,再慢慢地爬向遠方。那個時 候,我的心很靜,也很淨,沒有任何得失之慮,也沒有任何執著。當紅彤彤的太陽出現在窗前的時候,我看到如太陽一般溫暖的心裏,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蹣跚地越 走越遠,一個嬰兒正咿呀地唱著生命的序曲。然後,我看到了父親母親,看到了村長和大福仔,看到了我們村子裏所有的鄉親,看到了城市裏所有的人們,還有賜福 院裏,那些裝模作樣地朝天焚香為人們祈福的人。最後,看到了我的師傅,看到了小龍,看到了老者。

我所看到人們都慈眉善目,言語 溫和,一舉一動中都透出優雅的氣質,這讓我大為驚詫。雖然,賜福院的那些人,笑容背後依然暗藏著刀子,目光裏依然有陋俗之氣,可是,我對他們已經沒有了仇 視,隻有悲憫。我看著人們一個個走進我的心裏,並在我的心中化作溫暖、柔韌的氣息,又堅定地向前走去,禁不住美滋滋地笑,竟從自己的笑聲裏聞到了蘭花的馨 香。

第二個夜晚來臨的時候,窗外響起了滴答的雨聲。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著雨打在樹葉上發出的聲音,我仿佛聽到了師傅臨終前的諄 諄教誨。刹那間,天地開闊起來,我的心胸開闊起來。《五福經》中所有的章節都像蘭花一樣,默默地孕育和滋養著新苗,再安詳地回歸泥土。或許因為我的心中已 沒有了陰霾,或許因為我的心已經暖如太陽,我忘記了等待今天的太陽,忘了關注今天的陽光,卻在心中種下了一個大大的希望。

第三 個夜晚來臨的時候,我看到當年的自己,在畢恭畢敬的人們麵前謙恭地笑著,謙卑地說,請叫我德弘吧,每當這樣稱呼時,既提醒了我,也提醒了你們自己。人們幸 福地笑,幸福地說,德弘好,您德弘,我們大家都德弘。當大家的笑臉映亮了天空的時候,有人指著天空說,今天沒有太陽,卻有朝霞。有人撫著胸口說,我們每個 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太陽。

第四個夜晚來臨的時候,我開始一字一句地品味《五福經》,當滿天的星星擠在窗前,窺看我對五福法的領 悟之時,我大大方方地對他們說,現在不行,不要著急,不要著急,我在慢慢長大,五福法也在我的心中慢慢長大。然後,我猛然間醒悟,五福法的真諦,並不是讓 自己修得五福後再去齊天國享清福,而是讓五福們如同享清福一般地修持五福法,再將自己的清福與人們分享,把修得的五福種到每一個人的生命裏。如此想著,福 室裏的空氣中都遍布著清福的味道,讓我分辨不清,是陽光的味道,還是我心的味道。

第五個夜晚來臨的時候,我繼續一字一句地品味 《五福經》,當滿天的星星擠在窗前,窺看我對五福法的領悟之時,我大大方方地對他們說,好吧,好吧,五福法的真諦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像星星、月亮和太陽, 像風、雨和雷電,在自然中走自己的路,卻時時刻刻照耀、洗滌、溫暖著別人,時時刻刻轉換自己的功用,時時刻刻歸屬自然。那天的太陽,升得特別早,或者說那 個夜,實在太短。我還沒有注意到黑暗的存在,天已經亮了。

第六個夜晚來臨的時候,我安然入夢。夢中,我從當年出發,一步一步走 向現在。所有的經曆依然如故,所有的心情迥然不同。然後,我聽到有人說,沒事兒,沒事兒,你們看,他在笑呢。有人說,我才知道,他是一個慈祥的老人,他也 會笑。有人說,過去,我們怨氣太重了,就算他笑,我們也覺得他的笑容背後藏著一把陰冷的刀。還有人說,看來,有時,生病是好事兒。要不是五福全病了這麽 久,要不是接連多少天沒有看到他,我都不知道我會想念他,我一直以為我很恨他。

我慢慢地睜開眼睛,看到一張張熟悉而又陌生的 臉,看到一個個陌生而又熟悉的笑容,看到一顆顆同太陽一樣溫暖的心。一時間,我覺得我是一片大海,也是一片天空,更是一個真正的五福。我笑著對他們說,以 後就叫我德弘吧。人們幸福地笑,幸福地說,德弘好,您德弘,我們大家都德弘。

德弘終於回來了。我已剝下了經年的結痂,蛻去了歲月的滄桑,仿佛枝頭那簇嫩綠的新芽,在陽光的照耀下,慢慢地長大。我知道,德弘的歸來是為了繼續向前走。然而,路,在何方呢?】  

這節內容,除去覺悟的過程,有一個問題需要再著重思量一下:德弘為什麽能夠在七天時間裏明心見性、返璞歸真?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文中最後一句話:“我知道,德弘的歸來是為了繼續向前走。然而,路,在何方呢?”

第一個問題,前五節的內容就是答案,德弘對此也作出了總結(此節的前三段)。簡單點說,就是不放棄信念和信心。這個說起來是那麽容易,然而對照現實生活 想一想,有幾人能夠經曆著生命的繁華、孤寂與困惑,七、八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純正的信念和信心,從而得以一直保持著積極的生命活力?

第二個問題,也需要回顧一下前麵有關永恒的內容、有關為什麽修持的內容、有關真實誠信的內容、有關補救過失的內容,並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我是德弘,我該怎麽向前走?我該去尋找一條什麽樣的路呢?



【讀書筆記.貳】(第一輯:七——九節)【心得】

1、路在何方

覺悟了的德弘,將走向哪裏呢?

七天之後,他拖著大病初愈後的身體,走在上山的路上。他要去已經六、七十年都沒有去過的全福園,那裏是前輩們的安息之地。為了提醒後來人不忘五福法、不 忘師傅的教誨,也為了讓世人見證每一個五福全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弘法、有所作為,《五福經》中要求,所有的五福全圓滿之後,其福塔隻搭建好底座和第一層, 然後由他的弟子也就是新繼任的五福全負責為他的福塔加高。為師傅加高福塔是有條件的,必須在自己證悟了什麽並依此證悟影響並幫助了世人才可以加高一次,而 且,每次增加的高度是個定數,不可以隨便加高。

一路上,回想幾十年來,自己不但沒有來探望過師傅,更沒有想過如何加高師傅的福 塔,德弘悔恨不已,悲痛欲絕:“師傅,我醒了。雖然晚了幾十年,但是,終於在活著時醒來了。就算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彌補過失,也要在有生之年現身說法,讓 後來人少走彎路。”他每走一步就施一次五福禮,每施一次五福禮都為今後的人生設定了一個前行的路標。

來到全福園前,德弘渾身的衣服已經被淚水和汗水打濕了,他的心也被淚水和汗水清洗了一遍。當他準備向裏麵的各位前輩請罪時,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五福園裏樹木林立,福塔肅然,芳草青青,蘭香四溢,井然、清靜、祥和、美麗。

他在每一座福塔前施禮請罪,請前輩們相信,今後的他會像初生的嬰兒一樣茁壯成長,並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證悟五福法。他又在每一株蘭花前頂禮道謝,感謝它們以不變的美麗和幽香,陪伴著先祖、先師們。

來到師傅的福塔前時,他的心已經漸漸地平靜下來。他深知,過多的懺悔並不能抵消所犯下的過錯,與其不停地悔罪,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辨一下,現世間,人們最缺少的是什麽,最需要的是什麽,一個合格的五福全又能為人們做些什麽。

就在此時,他的麵前出現了一位年輕人,年輕人說,他一直在等他,相信他總有一天會來。
心得:

(1)覺醒之人,會由心地重新麵對自己的人生信仰、人生理念或人生追求,會由心地省察和懺悔自己過往的一切過失,以及那些過失的根源。反之,便不是真正的覺醒。

很多人很多時候(包括我自己)都在說反思自省,也在做著反思和自省,但他們並沒有因反思和自省使自己有多大進步,甚至會因反思和自省,使自己陷入煩惱之中。

《醒園幽音》說,“放人放物放是非,莫如放貪心靜淨”,可謂一語道破根源。

正是:反思不到位,心靈白受罪。

更有甚者,則是將自身存在的問題屏蔽或轉移,隻抓住自身一點點微弱的閃光之處,將其放大N倍,把自己包裹起來,示人以純淨、淡然或寵辱不驚,從而走進了 另一種偏執、虛妄和貪婪。這種狀況十分可怕,點之難醒,批之不服,鼓勵乃至敷衍都會加速其貪迷,因而麵對此狀況,引以為戒的同時,唯有保持沉默。

(2)覺醒之人在由心地自察和懺悔之後,是要做事的,否則他的自察和懺悔便毫無意義。如書中所言,“過多的懺悔並不能抵消所犯下的過錯,與其不停地悔 罪,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辨一下,現世間,人們最缺少的是什麽,最需要的是什麽,一個合格的五福全又能為人們做些什麽。”即,要找到一條切實的路,然後切 實地行走下去。

很多人很多時候(包括我自己)都在說要踏實、要努力、要學習、要感恩、要做好自己,然而事實上,很多隻是說說 罷了,並沒有踏實地努力學習,並沒有切實地感恩,更談不到做好自己。所以,這個世界上的空話越來越多,感歎和憂怨也越來越多,這樣一來,個體的、群體的、 家庭的、社會的矛盾和痛苦,自然就越來越多。

(3)這世間,很多路不是現成的,需要人走出來。那麽,在確定了目標之後,便該在保持清醒的前提下,保持初衷不變的前提下,找到一個合適的起點開始行走。在行走的同時,要因地因時製宜,且思且行,且行且思,讓理想和現實在不斷地磨合中,達到一種相對完美的契合。
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隻說那個具體的合適的起點,有時就不容易找到,找到合適的起點,有時是需要相當的智慧和膽魄的。因而,欲達成理想的者, 除了具備真正的自省之外,除了能夠切實地做好自己之外,還需要一定的膽識,否則,很可能會空懷一腔熱情,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此時的德弘,雖沒有找到具體 的點,但已經覺悟,具備了相當的智慧和膽魄,思維的廣闊和靈動,已不是通常人所能相比,眼前和身邊任何一個看似突發甚至偶然的事件,都會帶給他啟發。年輕 人的出現,便是一個大大的契機,其實,年輕人的出現,帶給他的又何止是一個啟發那麽簡單?且待下文。

2、厚德如石

這個年輕人,是秉承祖父和父親的理念和遺誌,從小看護五福園的人,同時也是在等待德弘的到來。如今他已經40多歲,終於等到了覺醒的德弘。

這令德弘大為震撼和感動,認識到“他們祖孫三人是信眾的代表,是民眾的代表,他們能如此信、仁、禮、義,能如此耐心地以德待德,這說明世人當中,修持之人必然不少,心性好的人也不計其數,隻不過幾十年來,我自閉於院裏,以虛妄之念斷然否定,以蒙塵之心妄然不悔。”

於是,德弘再一次向青年施禮,感謝青年和他父親、祖父點醒了自己,讓他知道了路就在腳下。

這時,青年提出了拜師的請求,他哽咽著說:“師傅,我的祖父和我的父親還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請您收我為徒,讓我與您學法,助您弘法。”

德弘感到羞愧和驚駭,趕忙推辭,並直言了自己過去的種種不是。然而青年真誠地說:“師傅,您如此推辭,自有您的道理。如果,您是因為我不配做您的徒弟而 拒絕,我能夠理解,也願意繼續努力,直到您對我滿意的那一天再收我也無妨。可是,如果您是因為自己不配做我的師傅才拒絕我,徒兒冒昧地問一句,您覺得您什 麽時候能有資格做我的師傅呢?”

這令德弘無話可說,並因此回想起多年之前,聽過青年的父親唱山歌的事。青年父親的山歌,優美動 聽、純淨尚德,打動了很多人,也曾令德弘反思,但他最終仍是回避了自身的問題。並且,此時德弘想起當中的幾句歌詞:“倏爾,我看到光芒,感到溫暖,聽到水 聲,聞到蘭香。可有君子涉水而來?似是故人,循了我的思緒,循了我的心跡,尋我而來”,看看眼前的景致,他忽然覺得,兩者之間非常吻合。

於是他對青年說:“孩子,憑你祖父和你父親的德行,加之你自己的努力,你的修持隻在我之上,不在我之下。所以,雖然我們以師徒相稱,我還是希望我們能彼此相教,共同修持,以成圓滿。”

青年人向德弘行師徒之禮後,說:“師傅切不要說彼此相教,徒兒不敢。雖然徒兒秉承家教,不曾有違,但是我對五福法知之甚少,而且從沒悟出一二。十多年前 那場震災之後,我也曾懷疑祖父所言是否有誤,差點因此棄全福園而不顧。之所以能守到現在,等到師傅的到來,除了耐心之外,與不想違背祖父和父親的遺願、不 想讓他們的在天之靈為我傷感有關。”

如此謙虛、真誠、堅韌、孝順、有德的青年,更讓德弘心生敬意,覺得能做他的師傅,是自己的福份,而且既是師徒,也就不必過多客氣,好好珍惜就是了。

想通後,德弘得知青年從小到大還沒有名字,一直在等待自己出現後賜予福號,思來想去,他想起了小龍。覺得青年明明德過於他,卻寧願隱在他的身邊,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於是便為他取名龍隱。

青年對這個名字有些疑惑,因為他不知道龍是什麽。

德弘告訴他,前不久,一位神仙騎龍而來,那小龍模樣特別,修持很好,應該是有智慧的神。並且說,神龍不飛不舞,隻隱在全福園裏,正是龍隱五福。

青年有了名字,非常高興,與德弘一起下山去了,但在一路上,他反複地嘀咕:“這世上,哪有神仙,哪有龍,師傅您真是童心不泯。”

也正是龍隱的這番嘀咕,引出了德弘新的思考與感歎,已經覺悟了的他,希望通過一個實例,讓龍隱明白之前無法懂得的一些道理。這個留待下節敘述。

本節心得:

厚德載物、誌如磐石,這些都是很常見的詞匯,也是很多人向往和尊敬的品質,然而能夠切實做到的人並不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望德興歎、望石興歎的人數總是有增無減的。

那麽,龍隱為什麽能夠做到呢?他能夠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其原動力是什麽?

可以肯定地說,原動力是高尚的信仰,是因信仰而來的強大精神。

那麽,他的信仰和精神又是從何而來?

文中已經交待,是他祖父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就是說,他的信仰和精神,來自純正、高尚、無私的家庭教育。

當然,這一切,與龍隱自身的寶貴品質也直接相關。

大致可以這樣概括一下:純正、良好的家教,開掘出了人寶貴的品質,寶貴的品質成就了人深刻的信仰,深刻的信仰造就了人強大的精神,而強大的精神又反哺和互補於良好的家教、寶貴的品質和深刻的信仰……正是如此良性的循環,才使人不斷地超越自己,寬厚如大地,堅韌如磐石。

說起來,這似乎還是老生常談?然而卻不能不令人深入地反思一下自身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