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朝鮮戰爭中的第五次戰役述評-1

(2018-12-30 09:07:27) 下一個

有些評述韓戰的英文書籍將五次戰役的第二階段稱之為第六次戰役, 因為它是在五次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的第三個星期才發動的,與第二次戰役(50年11月底到12月初)和第三次戰役(51年1月1日到7日)戰役間的間隔差不多。為何中方稱之為“第二階段”,而不是“第六次戰役”,我不知道,但無論何種稱法,它對於中朝方均是一次慘敗。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從進攻開始到後撤,中朝方以巨大的人員優勢,進攻的方向選擇的主動權,無法將美軍擊潰,從而最終無法將優勢化為勝利。

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戰役失敗,幾乎造成中朝方全線崩潰,而最終能維持今日的分界線,實際上是拜賜於李奇微的誤判和美國政府的對韓戰爭政策;而五次戰役的之所以失敗,則是由於中共中央和以彭德懷為首的誌願軍高層的誤判,繼續一種自認為有效、但對方已有對策的軍事方針而致。

李奇徽接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後,決心以火力優勢來擊敗中朝軍隊,他向美陸軍司令部索要了更多的炮營,以加強軍、師一級的支援火力;他改善了美陸軍與空軍的聯絡,增強了美空軍對戰場的戰術火力支援;他設法為部分步兵團增加1個坦克連(21輛),增強了美步兵攻防能力;最為重要的是,他通過進攻增強了美軍的士氣,通過像砥平裏這樣的戰鬥,改進了美軍防禦戰術。美軍也總結了經驗,掌握了中方作戰規律,能通過偵查、分析,較為準確地判斷出中方的進攻時間和方向,美第八集團軍在僅僅數月的時間,從裝備到士氣,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反觀中方,在第四次戰役後的美軍連續攻擊下,人員、裝備損失慘重,第9、13兵團士氣下降,新入朝的19兵團、3兵團雖然士氣不低,但無與美韓軍作戰經驗;中方盡管有較前三次戰役更多、更好的裝備和炮火支援,但由於美方已有防備,修築好了較完善的工事,被炮火殺傷的並不高,而中方的炮火在中方進攻時,無法跟進已前進的步兵繼續支援,使得中方的攻擊虎頭蛇尾。

中方的指揮官似乎也沒能在第四次戰役中認識到這種變化,仍一相情願地以為用老辦法(集中優勢兵力,突破、包抄),還能迅速擊敗美軍;甚至將兵力集中到空間非常狹小的東部山區,以期利用山地降低美軍機械化的優勢,並通過突破弱小的韓軍防守,達到對美軍的包抄並消滅的目標。美2師吸取了第二次戰役失敗的教訓,作了充分的防禦準備;盡管美軍高層最初判斷錯誤,但情況明確後,立即給予美2師支援並全麵反擊,以攻為守。

中朝方的一相情願的攻擊,在未能奏效時沒有盡早撤退,仍期待向縱深攻擊能製造出機會,以為主動權仍在手,待美軍反擊開始後,才發現自己已徹底地被動了。

許多發表在中文論壇上描述第五次戰役的文章,對發生在第五次戰役中的一些事件,與我的看法有些不同:

 

  1. 美軍並未設計一個圈套

美軍並未設計任何圈套,用以引誘中朝方進攻後圍殲中朝軍隊。我們中國人喜歡計謀,沉溺於布下圈套,引敵人上鉤,將其殲滅。但實際上這種計策在現代戰爭中是很難做到的,而且,如果雙方力量差距太大時,就算做得到,也不會成功。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戰爭的對像不同於其它科目對像,戰爭的對像會反應,你可以設計陷阱,但對方未必會跳入你所設的陷阱,因為現代軍事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軍事曆史和軍事計策已有深刻的研究,在所正在進行的戰爭中,任何一方不會輕易地陷入對手的陷阱。

美軍所用的戰術是堅守其已鞏固的陣地,盡可能地用火力對中朝方進行殺傷,當實在守不住的時候,則交替掩護後撤到預設的陣地。然而就連這種戰術,聯合國軍都無法保證施行無誤,在戰役的兩個階段中,均有失誤導致的重大損失和整個戰線被突破,隻是由於聯合國軍的梯級防守和預備隊的迅速封堵,才使得形勢得以挽救。

布萊爾在其《忘卻的戰爭》中,認為範弗裏特未能執行李奇微的預定計劃,在戰役第1階段將前線軍隊及時後撤,而後以騎1師和美7師夾擊中朝軍隊,但我們可看到這個計劃是無法實現的。首先,聯合國軍的戰線已被突破,前線的部隊已無法與中國軍隊脫離接觸;其次,美7師還在美10軍的區域,撤下來並作好攻擊準備至少要一個星期,因而他所聲稱的計劃是根本無法執行的。

李奇微也不是如許多文章所述,算準了中國軍隊的“星期攻勢”,並在中國軍隊進攻7天後就開始反擊。依艾坡曼所述,指揮戰鬥的是範弗裏特,而算準中國軍隊糧彈即將消耗完的那個人並不是李奇微,而是美10軍作戰部的一個中校參謀,而他的依據則是因為中方所能控製的補給線(公路)的運量局限而無法滿足繼續攻擊的需求。所以,盡管中方的補給能力使中方的進攻有“星期攻勢”之名,但美第八集團軍的指揮官們並未輕易斷定中方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還會存在同樣問題,進而為中朝方布下一個圈套。

 

2. 美軍並未每日後撤20公裏

從艾坡曼所述,我們可以得知美(聯合國)軍並未每日後撤,更不用說後撤20公裏了。美軍嚐試守住最初的戰線,但由於種種原因而造成防線失守,在兩個階段中,韓軍的撤退很快就變成了逃跑,導致聯合國軍的防線出現了缺口,這一切應歸功於中國軍隊堅決、猛烈地攻擊。

洪學智在其回憶錄中,提及他在戰役前的會議上,曾強調勝利的關鍵是各部隊能否在天亮後咬住敵人,由此我們可得知中朝方在天亮後仍是繼續攻擊,這一點也被艾坡曼證實。在戰役的第一階段,中方的連續進攻使得美韓軍無法脫離接觸,不得不日夜與中朝軍隊連日苦戰,根本無法在白日脫離接觸,輕鬆撤退。

範弗裏特在戰役的第二階段,摒棄了李奇微的靈活防禦的作戰方針,堅持要求美軍堅守防線,嚴令美軍在夜晚不得移動,要固守陣地(Button-up),以火力射殺陣地間任何移動的目標,這一指令使得美軍的損失大為減少而中朝方的傷亡急劇上升。美軍連、排單位原先一旦吃緊就放棄陣地後撤,這給中方穿插帶來了方便,而穿插的部隊與後撤的美韓軍交混在一起,使得美軍的炮兵無法在不傷及自己人的情況下進行炮擊。炮兵不起作用後,美軍也就沒有了火力優勢,而中方人的數量優勢就可以充分發揮了。範弗裏特的新指示使得美軍必須堅守陣地,因為撤離陣地可能會被友鄰誤認為是敵人從而被己方殺傷,而中方的穿插也就不再方便了,美軍可呼叫炮火對穿插部隊進行火力攻擊。

到了白天,美軍就會派遣配有坦克、自行高炮/高射機槍、工兵的特遣隊,將陷入中方圍困的連、排單位解救出來,然後再退到新的陣地上。

在第一階段中,聯合國軍在漢城的正麵共有三道防線,第一條防線就是被中朝方突破的臨津江防線,後麵還設置了兩道防線:一個是穿過議政府的Delta防線,但聯合國軍在此防線幾乎沒有停留,因為中朝軍隊的緊緊追擊,使得美軍無法完成防守,這道防線距最初的臨津江防線僅平均15公裏;第二條防線是在漢城外圍的Golden防線,這條防線修築了一個多月,布有大量的鐵絲網、地雷、爆炸物、汽油燃燒桶,修築了壕溝、地堡等掩體,坦克卡在要道,後方布置了大批已設定好射擊諸元的大炮。這條防線距Delta防線約20公裏。聯合國軍曾期待中朝軍隊攻擊這條防線,從而給予中方以大規模的殺傷,但中方並未對這條戰線發起攻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