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地球的科學探討、哲學思考和文學描寫

(2023-03-25 14:03:15) 下一個

汽車、輪船、飛機之類的產品當然出自人類的構想,所以說它們是在人類的關懷下發展起來的,而人類是在地球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地球則是在太空的關懷之下處於生生不息的狀態。

太空是一個籠統的說法,無邊無際,那裏麵或還有人們所稱謂的宇宙,以及可以肯定或難以肯定的各種各樣的星係星體,範圍太大,我們並不知道地球與之關係即遠近親疏的情況究竟如何。

不論人們做什麽,都在證明地球的種種狀態,顯示其何等之生機勃勃。

人們的吃喝穿用都是地球供應的,但有些夥計偏偏不以為然。

這說明認知存在一些差異,知識是無比繁雜的,多是碎片性的,得不斷地拚接。

地球若高維生物,人們在其體內遵循生態係統的規律運行,沒有例外。

很可能其有時並不想使人們什麽都曉得,故使霧氣彌漫,仿佛欲蓋彌彰。

難怪,一些人文學說總是處於互不相符、相信與相服的狀態,常見否定之否定及其循環的現象,使人不知如何是好。

嘿嘿嘿,能認識到各種知識的局限性就行了。

太空善於宏觀勾畫,所以成就了星空之璀璨恢宏,而地球長於作品編輯,所以締造了生態之蔚然大觀。

地球正是完善了軟硬件的各種條件,數理化之精通無時不運用自如,詩情畫意之揮灑無處不淋漓盡致,所以萬物的生長看起來才那麽平淡無奇。

自然而然,是人們看到花鳥蟲魚之後的印象,很少深問。

是的是的,締造一隻鳥,光論化學元素的混合與搭配,就已經夠人們研究幾輩子而望塵莫及的了。

以前,人們按照數理化的常識認為地球是一個質量場,也是一個能量場,如人文所限。

後來,初步認識到地球還是一個生態場,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社會規範等等原是出於生態需要。

不可謂不是三場合一的典範之星啊。

人們都生活在生態係統之中,隨大流往來,見證與印證生命的奇跡。

生態不暢,或卡殼,各種問題和麻煩就很突出,因為生態是根本,也是基礎,而基礎若不牢固,其它的各項事業都難以發展,至少是不可持續。

不論什麽行業,發展到了瓶頸,都會發現原來是生態力道不足。

其實各行各業都是可以自由發展的,隻是需要把握一個度數才能如人所欲,好比說人們想要水,而溫度太高就氣化了,太低又結冰了,所以調節好度數就行。

人們所需的任何資源都與生態息息相關,因為一切都是為了支撐生態,所以才儲備或生成的。

不管天有多大,也不管地有多小,但地球是人生的全部意義所在,這就是地球人的有限性,想要超越也不可能呀。

嘿嘿嘿,是實事,因為人們若想脫離地球飛到天上去過逍遙自在的日子,那必須能夠像地球這樣完美與完善,其實已達到了要怎麽樣就怎麽樣的絕對神奇的高度了,所以說地球並不是人們想的和見的那麽簡單。

應該說,未來的展望在於生態係統的繁榮昌盛,這還有什麽懷疑嗎?

沒有,嘿嘿,沒有。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