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

每天都發現一個新的自己
個人資料
小思維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三麵紅旗”出台的內幕揭秘ZT

(2022-04-07 19:53:24) 下一個

材料取自網絡各大新聞媒體,小思主要編輯,翻譯和評論!

轉載本文滴目的是喚起大家對五十年代厲害國曆史滴記憶猶新,以便引出下一篇文章“茅坑石頭抗疫帶領我們奔向新三麵紅旗”。顧名思義,我國現在和俄國很相似,已經到了不需要人民當家作主滴時候。我們偉大滴領袖英明無比,可以為了我們滴幸福美好滴明天扇子做出主張,定下規矩,不管你的死活,更不在乎你是否會饑腸轆轆了。回想當初江澤民同誌似乎不太開放的時候我們滴抱怨,真是自尋煩惱,豈是現在萬馬齊喑可以同日而語滴。

現在上海滴抗疫,還可能是新的文化大革命滴群眾運動的初步開戰,也是新官兄弟登台大敗資本主義滴集結號。我想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比美國還要厲害,咱們滴鋼鐵產量早已不是英美滴水平。尤其是那時候糧食可以超過10萬斤滴,怎麽可能和英美滴水平同日而語?是美國英國望塵莫及滴。不過,此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滴昨天就是咱們抗疫之後滴災難襲來的明天。後果嚴重,讓人不寒而栗,瑟瑟發抖啊!同學們。

 

 

“三麵紅旗”出台的內幕揭秘ZT

 

賀吉元  

這裏說的“三麵紅旗”,是指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


  1958年前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上是極不尋常的一個時期。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落後就要挨打”的憂患意識、“開除球籍”的危機感和“盡早改變我國落後麵貌”的強烈願望,以“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豪邁氣慨,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接連幹了幾件震撼世界的大事:製定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以及在它引領下發動的“大躍進”運動;和在全國範圍內大搞“人民公社”化。那時,遼闊的祖國大地到處是“一馬當先,萬馬奔騰,大幹快變,超英趕美”的壯觀場麵。

  黨中央和毛澤東試圖通過“三麵紅旗”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快馬加鞭地推動國家的經濟建設,盡早擠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這個願望和決心是好的,勿庸置疑的。但由於決策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實際施行中的巨大偏差,加之三年嚴重的自然災害,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全國範圍內經濟生活出現嚴重困難,各項建設難以為繼。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高舉“三麵紅旗”的時代已過去50多年了。回頭看,它都是一個盲目冒進的問題。總路線是在經濟建設總的指導思想上的盲目冒進;大躍進是表現在生產力發展方麵的盲目冒進;人民公社則是反應在生產關係和社會製度變革方麵的盲目冒進。50年,彈指一揮間。但對經曆過那如火如荼歲月的人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每每回憶起來,總有不少感慨和沉思。
  

“總路線”的提出


  總路線的全稱是“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據史料記載,最早出現的是“多快好省”。1955年10月11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屆六中全會上說,要拿個好辦法,“可以使合作社辦得又多又快又好”。不久,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他又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也要“又多又快又好”。12月6日,毛澤東在關於反右傾反保守的講話中說,中國農民比英美工人還好,因此可以更多、更快、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稍後,毛澤東采納李富春的建議,在多、快、好三個字後邊加上了一個“省”字。12月14日,全國農具工作會議首次傳達了中央“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建設方針。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在《為全麵地提早完成和超額完成五年計劃而奮鬥》的元旦社論中提出“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發展自己的事業”,從而把“多快好省”的口號向全國公開發表了。

  到了1958年,《人民日報》在《乘風破浪》的新年社論裏說,不僅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進行各項建設工作”,而且“必須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充分發揮革命的積極性創造性”。社論發表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1月上旬,毛澤東在同曆史學家周穀城談起《人民日報》新年祝辭時,周穀城對毛澤東說,這篇社論的中心就是八個字,“鼓足幹勁,力爭上遊”。毛澤東聽後十分高興,讚成周穀城歸納得好。後來在南寧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又多次提這八個字。1958年3月中央召開了成都會議。會上,毛澤東再一次提到“鼓足幹勁,力爭上遊”時發出不少感慨,並與“多快好省”連在一起,稱之為“總路線”。至此,一個完整概念的“總路線”形成了。在毛澤東看來,通過建國後七八年的實踐,終於摸索出了一條加快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路子。

  後來,在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中央將總路線提交大會討論,得到與會同誌的一致擁護和大會的正式通過。並寫進大會形成的決議中。

  在這次會上,毛澤東興致勃勃,侃侃而談,縱論總路線。為什麽要提“鼓足幹勁”?毛澤東說,一個人也好,一群人也好,我們一個黨也好,全國人民也好,沒有一點勁,或者勁不足,那不好辦事。所以要鼓足幹勁。又說,什麽叫“力爭上遊”?比如,《農業發展綱要》提出的任務,原定12年完成,現在不要12年了,有些基本的項目,個別的省說3年可以。有些項目今年就可以完成。還說,“鼓足幹勁,力爭上遊”這兩句是非要不可的。這個勁有個量的問題,現在用“鼓足”這兩個字,恐怕比“鼓起”好。鼓起,早已鼓起來了,你還要起?問題是足不足?毛澤東繼續說,“多快好省”是從那裏來的?就是因為群眾裏頭出現了多快好省,工廠、農村、商店、機關、學校、軍隊裏都出現了多快好省。人民要求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需要提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雖然提出來了,但此時毛澤東對它究竟對不對,仍然將信將疑,並說過重大的路線、方針,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形成,逐步完善,用實踐進行檢驗。可惜的是,毛澤東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這個正確思想未能一以貫之。此後不久,緊接著就發動了脫離實際、違背客觀規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大躍進的興起


  伴隨著總路線的實施,“大躍進”運動也隨即興起。而且,這一搞就是連續五年的躍進期。

  早在1957年9月,黨的八屆三中全會就揭開了發動農業“大躍進”的序幕。這次全會通過的《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號召農業和農村工作“實現一個巨大的躍進”。這是黨中央第一次向全國人民發出“大躍進”的信號。而這年冬至1958年春開展的轟轟烈烈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和積肥運動,又是農業大躍進的前奏。當時,全國投入水利建設的勞動力,10月份兩三千萬人,12月份八千萬人,到1958年1月,投入勞力達到1億人。躍進的氣氛甚為高漲。

  在水利建設的高潮中,中央召開了南寧會議。毛澤東親自提出以躍進的速度提前實現農業發展綱要確定的目標。領袖一聲令下,各地迅速行動,十二年太久,隻爭朝夕。南寧會議後,浙江、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委提出,5年或者稍多一點時間糧食生產達到綱要規定的指標。河南省委更是躍進得驚人,要求當年實現12年內規定的目標。就連因工業集中、曆年靠吃外調糧的遼寧省也坐不住了,提出當年實現糧食、豬肉、蔬菜三自給。

  為了農業的大躍進,《人民日報》大造氣氛,發表了《十分指標,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幹勁》的社論,使躍進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在農業大躍進裏,一個致命的東西就是“放衛星”,搞浮誇。有的一夜之間就放出一個大衛星。放的衛星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離譜。水稻衛星最高的達到畝產130434斤,小麥衛星最高畝產8585斤。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多麽的無知可笑!何等的自欺欺人!除了水稻、小麥外,玉米、高梁、蠶豆、紅薯和蔬菜、水果也是一個接一個的“放衛星”。當時農業是“以糧為綱,全麵發展”。

  那年代,中華大地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豪言壯語比比皆是。

  農業小兄弟躍進了,工業老大哥豈能落後(當時人們把工業說成老大哥)。農業逼工業,於是工業大躍進也迅速開展起來了。當時的工業大躍進是以全黨全民大辦鋼鐵為標誌。

  1957年11月,毛澤東率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參加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慶典,隨後參加64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毛澤東在64個黨的會議上說,十五年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講,十五年後,我們可能趕上和超過英國。因為我和波立特、高蘭同誌談過兩次話,我問過他們國家的情況,他們說,現在英國年產鋼二千萬噸,再過十五年,可能爬到三千萬噸。中國呢?再過十五年,可能是四千萬噸,豈不超過英國了嗎?12月2日,劉少奇在一次會議上向全國公布了這一目標。

  後來,冶金部在和各省、市、自治區研究鋼產量發展速度時,認為1959年可以達到1200萬噸,1962年3000萬噸,1967年7000萬噸,1972年1億2000萬噸。於是得出結論,5年或3年就可以趕超英國了,根本用不著15年這麽長的時間。

  冶金部部長王鶴壽很興奮地向毛澤東匯報,毛澤東聽後稱讚這是“一首抒情詩”。這樣,毛澤東認定,“在工農業生產方麵趕上資本主義大國,可能不需要從前所設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

  這個鋼產量指標確定後,連當時的在華蘇聯專家總顧問阿爾希波夫都說,“你們的計劃太高了,恐怕實現不了。”中央一位領導同誌回答說,“我們有群眾路線,把土法煉鋼煉鐵加上去,計劃一定能夠實現。”當然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意見,因為那時的氣氛就這樣。阿爾希波夫聽後苦笑了一下,說:“土法煉鋼煉鐵再多也沒用。”後來的事實不幸被他所言中。

  工業“以鋼為綱,帶動一切”。於是,大江南北,緊急行動起來,為完成躍進計劃而努力奮鬥。一場全黨全民大煉鋼鐵的運動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大地上開展起來了。為了找礦,許多地方由黨委書記帶領群眾上山,就連中小學生、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參加進來了。成千上萬的農民置農業生產於不顧,置即將收割的莊稼於不顧,背著钁頭,帶上鍋灶,浩浩蕩蕩地去挖煤煉鋼煉鐵。當時的情景,猶如廣為流傳的民謠所言:“穀撒地,禾葉枯,青壯煉鋼去,收禾童與姑”。

  這場土法煉鋼煉鐵的大躍進運動,給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造成了巨大浪費。不少地方礦產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森林被砍光,群眾做飯的鍋鼎被砸爛。可謂大傷元氣。
  

人民公社的確立


  在“大躍進”的腳步步步進逼的情況下,毛澤東和黨中央又萌發了改變農村基層組織結構,實行“人民公社”的念頭,使“烏托邦”式的理想在中國變成了現實。

  公社這個名稱,原出於歐洲中世紀,是當時西歐實行自治的城鎮。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和他的學生們於1824年至1828年在美洲購置土地,進行未來理想社會的試驗,並把理想社會的基層組織叫做公社。歐文公社是由2000到3000人組成的工、農、商、學相結合的生產和消費單位。在公社內部,純粹個人日用品以外的一切東西變為公有財產,產品按需分配。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文獻裏,也常把自己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單位稱為公社。

  我國的公社體製走過了一段不平常的發展軌跡。特別是初期的農村人民公社,也明顯地、普遍地帶有歐文公社的濃重烙印。

  陸定一在八大二次會議《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的發言中提到,毛澤東和劉少奇談到幾十年後我國的情景時曾經這樣說,那時我國的鄉村中將是許多共產主義的公社。每個公社有有自己的農業、工業,有大學、中學、小學,有醫院,有科學研究機構,有商店和服務行業,有交通事業,有托兒所和公共食堂,有俱樂部,也有維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幹鄉村公社圍繞著城市,又成為更大的共產主義公社。前人的“烏托邦”想法,將被實現,並將超過。這期間,陸定一受令編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共產主義社會》一書。收入書的第一條語錄中有兩個地方提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組織叫做公社。這本書的編出,對毛澤東最後決定把生產合作社合並起來的大社叫人民公社起了促進作用。毛澤東還一再向全黨推薦這本書。

  於是,1958年初,毛澤東正式提出農業生產合作社要實行小社並大社的主張。全國農村立即開始了籌建人民公社的工作。在合並起來的大社裏,有的地方率先以“公社”命名,如浙江省諸暨縣城南鄉的“紅旗共產主義公社”,遼寧省安東縣有一個地方叫“前陽公社”等。

  1958年二三月間,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紅旗》雜誌總編輯陳伯達談過一次話,說鄉社合一,將來就是共產主義雛型,什麽都管,工農商學兵。此後,陳伯達受毛澤東啟發,作了更深的思考,撰寫了《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在7月1日《紅旗》第三期予以發表。第一次在黨中央的刊物上出現了“人民公社”四個醒目的字。陳伯達的文章,對人民公社體製的普遍實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毛澤東對新鮮事物從來就投以極大的關注和熱情。因此,人民公社的出現,自然是一百個高興,一百個支持。8月4日,他走出京門,來到河北徐水縣視察,稱讚人民公社成立後達到了“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6日,毛澤東又南下河南新鄉縣七裏營公社,在辦公室門口,久久地疑視公社的牌子,連連點頭說,“人民公社好”。並對陪同視察的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講,“吳書記,有希望啊!你們河南都像這樣就好了。”據有關資料稱,河南省是最先得到關於人民公社信息的,也是最早成立人民公社的省份。9日,毛澤東又東去山東,當山東省委書記譚啟龍匯報有人準備大辦農場時,毛澤東製止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

  由於毛澤東在沿途視察中是一路的興奮,一路的放行。特別是8月29日北戴河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以後,人民公社成了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全國各地農村在短時間內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的熱潮。到1958年10月底,全國農村共建立人民公社26576個,入社農戶占農戶總數99·1‰。全國範圍內的農村已基本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農村人民公社的發展勢頭也帶動城鎮搞起了人民公社。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誌興致勃勃地預言,將來城市也要搞,學校、工廠、街道都辦成人民公社。不要幾年功夫,就把大家組成大公社。城市鄉村一律叫公社。如鞍鋼叫鞍山公社,不叫工廠。

  “人民公社”這種體製在我國延續了20多年,到上世紀80年代予以結束,被“鄉”一級政權所代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