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7 山西行 3 五台山(下)

(2018-06-22 11:18:29) 下一個

五台山的齋飯

此次五台之行,除了參觀各個寺院,聽高僧講道外,還與僧人們共同進餐,也算是體驗了一下出家人的清苦生活。兩天的五台行程,除了抵達時趙先生領我們來到鎮上的一家素菜館外,其餘都是在廟裏用餐。這裏所說的廟裏用餐可不是你想象的寺院裏開一個素食館,做遊客和香客的生意,而是真正與僧人們一道用餐。趙先生安排我們在黃教喇嘛廟、尼姑佛學院以及漢家青廟各吃一餐,體會到了不同僧人的飲食。

四月的五台山春風吹至,滿山的野桃花已經盛開

我們在一天的時間內體驗到春風和飛雪的交替  

山間坐落著一個個名寺古刹           

我們分別與黃廟的喇嘛青廟的僧人交談  

看他們習經聽道                           

妙吉祥素齋 清晨從北京出發,到達五台山已是中午,趙先生已在風景區門口等待我們。風景區大門離台懷鎮還有一段距離,趙先生帶領我們來到鎮外的一家名為妙吉祥養身素齋的素菜館。這是一條沿著清河的熱鬧商業街區,沿街坐落著各種小店。由於氣候的原因五台山的旅遊期並不長,一到下雪就會封山。此刻旅遊旺季還沒有到來,街上的人並不多。我們走進餐館,馬上感覺到了它與別處的餐館有所不同。進門首先是商店,販賣佛珠等各種小商品。穿過商店,是一幢二層的樓房。樓下有一個大舞台,人們可以邊吃飯邊看表演。二樓是一個個的包房,也可全觀整個舞台。上菜了,每一道菜都做得十分精細,若是不說還真的不知道是素餐。

沿著清水河有一個熱鬧的商業街區 

清水河由北至南貫穿整個五台山風景區      

妙吉祥,五台山的兩天,我們唯一的一次在餐館用餐  

走進餐館不見食客,卻是一個小商店   

穿過小門才來到用餐區,樓下是大廳,樓上是包房                        

餐具也很漂亮                                      

上菜了,每一道菜都做得十分精細,若不告訴你還真的不知道是素餐。一帆風順,若說是炒肉片一定能以假亂真; 素壽司,好像孔雀開屏,好看又好吃;素燒全魚,用香菇做成,倒真是吃出幾分魚的鮮味。

喇嘛廟的晚餐 晚餐在觀音洞,這是一座黃教喇嘛廟。我們到達齋堂時用餐時間還未到,隻見師傅們正在忙碌著準備晚餐,有僧人也有俗裝打扮的師傅。知客僧示意我們在齋堂前麵的桌子坐下,等了一會兒,飯菜準備就緒。一個當值僧人敲響門前的雲板,喇嘛們紛紛前來就餐。喇嘛廟比較鬆散自由,僧人們並未同時到達,而是三三兩兩前來。由值班僧人分發食物,若是吃不夠還可再加,但絕對不能剩飯。喇嘛是允許吃肉的,在我們的飯碗裏吃到了肉片與雞蛋,味道還不錯。

觀音洞,黃教喇嘛廟。寺院坐落在懸崖峭壁上,傳說清朝康熙年間6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曾在此地閉關避難

我們進入齋堂,晚飯還未開始,桌子上碗筷擺放得整整齊齊 

雲版敲響,開飯啦,喇嘛們三三兩兩到來,吃飯後又徑直離去,頗為隨意

喇嘛飯有肉有蛋味道不錯  

女尼院的午餐 第二天中午我們前往普壽寺午餐。普壽寺現在稱為五台山尼眾佛學院,也就是女尼佛學院。廟宇很大尼姑眾多,其齋堂可同時容納三千人同時進餐。一反頭天喇嘛廟裏鬆散的局麵,普壽寺的進餐很嚴肅,井井有序一絲不苟。在知客尼的安排下我們一行人男女分開,與十幾個居士一起排成兩隊等在齋堂門前,不能講話不能拍照。隻見寺院裏的尼姑排著隊從寺院的各個角落走出來,每人手裏拿著一個飯包走進齋堂。近千人的隊伍浩浩蕩蕩,有的上樓,有的徑直走進樓下大廳,井然有序。直到所用人走盡,最後才輪到我們進入齋堂。大廳裏擺放著一條條長長的餐桌,每條長桌可坐二十多人,女尼們臉對臉坐在長桌兩側,每桌由幾個執勤尼負責。座位已經整整齊齊坐得滿滿,餐廳內不許說話,偌大的餐廳鴉雀無聲,幾乎一根針掉在地上也能聽見。我們這些臨時的客人坐在一條靠牆壁的長桌旁,與尼姑們的餐桌形成直角,於是整個餐廳全部印入我們視線內。每人麵前的餐桌上倒扣著兩個碗,女尼們端端正正坐著。大喇叭裏開始唱經,群尼也跟著吟唱。唱畢她們將飯碗翻過來,執勤尼抱著飯桶走過來,一人一勺將飯菜打到碗裏。若是吃不下可示意不要,但已經裝到碗裏的一定要吃完,絕對不能剩飯。尼姑打飯走到我麵前,不小心掉了幾粒在桌上,她示意我將桌上的飯撿起來吃掉。我想又不是我灑的飯,正在猶豫之間,旁邊的居士將飯粒撿到她的碗裏,幫我解了圍。其實也不是我太嬌氣,隻不過回國總有些不適應,一不小心就會拉肚子。感謝身邊的那位居士,使我沒有破壞寺裏的規矩。尼姑的餐飲還算豐富,有兩三種蔬菜、豆製品和湯,有飯有麵還有饅頭包子。我害怕吃不了剩下,不敢多要。大家安安靜靜吃著飯,偌大的餐廳悄無聲音,隻有細細的咀嚼聲。執勤尼不停的巡視,若有誰不夠的可以添加,保證吃飽。當大家基本吃完,執勤尼拿著熱水瓶走過來,每人半碗熱開水。尼姑們用這半碗熱水仔仔細細將食缽裏裏外外洗淨,擦幹後放進飯包中收好。我們則將飯碗整齊地放在桌沿邊,由執勤尼收走。緊接著執勤尼又拿著抹布從這頭擦到那頭,本來桌麵上就不允許掉任何事物,這麽一擦,桌麵又明亮幹淨起來。就這樣一瞬間的功夫,尼姑們的碗筷收拾好了,桌子也擦幹淨了,不用再做任何清理工作,就可進行下一餐。餐畢喇叭又唱起了經文,尼姑們跟著唱起來,誦唱完後才慢慢起身離開。整個過程嚴肅,安靜,高效,頗有些儀式感。

普壽寺是一座尼眾佛學院,建築頗為現代,在五台山絕無僅有  

五觀堂是女尼們用齋的地方,可容納3000人  

女尼們排著隊從四麵八方走過來   

吃完飯大家起身離去,餐桌已整理得明鏡一般   

除了女尼,還有一些女居士也在此處修行用餐     

青廟裏的晚餐 第二天黃昏趙先生將我們帶到普化寺,這是我們在五台山的最後一餐。已經吃過喇嘛飯、尼姑飯,趙先生讓我們嚐試一下和尚飯。普化寺的和尚吃飯介於喇嘛和尼姑之間,既不像喇嘛那麽鬆散,也沒有尼姑那麽嚴肅。我們還是被要求男女分開而席,知客僧將我們帶到指定的位置,開飯時並不誦經。執勤僧將飯菜打到我們的碗裏,可能是和尚們需要的油水較大但又不能吃肉,感覺他們的飯菜比較油膩。由於中午的食量掌握挺好,晚餐放鬆了警惕,導致碗裏的飯食給的太多。這下我可嚐到了苦頭,飯菜是絕不能剩下的,隻能咬著牙一口一口慢慢往下咽。好在不像中午吃飯有時間規定,這裏和尚們吃完後自行離開,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慢慢吃。秦耐心地等著我,好不容易終於咽下最後一口,如釋重負。至此我們嚐試了五台山各類寺院的飯食,對他們的生活有了一點最初的了解,也是一個不錯的經曆。

普化寺背靠高山,起伏的山峰像一個天然臥佛    

和尚廟用餐介於喇嘛廟和女尼佛學院之間,沒有喇嘛廟鬆散,也不像佛學院那麽嚴肅

又見五台山

《又見五台山》是著名舞台劇導演王潮歌繼《印象》係列實景劇後創作的《又見》係列中的又一力作。《印象》係列實景劇在南方名聲大噪,均是以自然山水為舞台背景,請當地的農民為演員,用歌舞的形式將人與大自然樸實、親密的關係展現給觀眾。和印象係列不同,《又見》係列則是在特殊的劇院中演出,可謂人為打造出來的實景劇。由於北方的氣候條件,尤其是在冬天不太適合室外演出,《印象》係列實景劇在北方有著巨大的局限性。於是王潮歌創造出一種特殊劇院,劇場布置成實景,沒有舞台,沒有觀眾席,人們身在其中邊走邊看,感覺中自己既是觀眾又是參與者,《又見平遙》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詳見《神州行-山西,藝術奇葩之又見平遙》)。劇場布置成平遙古城的街道實景,觀眾身在其中,一會兒是自己的真實身份:前來參觀平遙的遊客,一會兒又感覺穿越到幾百年前,自己就是古平遙的居民。

《又見五台山》則略有不同,在走向劇場的過程中,映入眼簾的空間形象隱喻著五台山跌宕起伏的群峰,高低錯落的廟宇,彎轉曲折的寺牆。舞台上演繹著平凡人的生活瑣事,在這裏我們認識了一個叫曹慧芬的女人,認識了一個叫小劉的送快遞的小夥子,還認識了許許多多仿佛生活在身邊的普通人,從而引出每一個人對生活的感受與思考。隨著燈光的變幻,舞台上呈現的虛幻的廟宇間,人們仿佛又見一百年的雨雪、五百年的蒼柏,又見一千年的經卷、兩千年的五台山,又見前生的我、來世的你,又見修行者的一次匍匐、布施主的一念慈悲,又見護法神的一次普渡、佛菩薩的一個顯聖。這就是《又見五台山》,講述著一天、一年、一生、一念的概念。激勵人們去思考、去探索、去認識、去理解,感受一念的漫長與短暫,體會人皆可成佛的祝願。銀鈴在僧人手中蕩滌,銅缽在觀眾手中傳遞,印著文殊菩薩七字咒的大型條幅在我們頭上劃過,渾厚的男聲在低聲吟唱,送給每個人以祝福。這是《又見五台山》傳達給人們信息:我們來到五台山,來到這個有兩千五百年曆史古老的寺廟群之中,更多的不是參觀寺廟,不是朝山拜佛,而是思考人生,思考應該用什麽樣的心境去理解世界。通過這種理解,能夠讓我們內心平靜、生活美滿,能夠讓整個世界變得和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林間溪 回複 悄悄話 喇嘛是藏傳佛教的僧人,和尚為漢傳佛教僧人,雖都是佛教,但派別不同,修行但方式也不同
邊走邊看66 回複 悄悄話 請問喇嘛和尚有什麽區別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