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this.width=450}"..."> 450)this.width=450}"..." /> 紫禁城的風水──龍脈與龍穴 (圖)ZT - 博客 | 文學城
正文

紫禁城的風水──龍脈與龍穴 (圖)ZT

(2011-12-12 12:07:19) 下一個





現今社會普遍認為“風水”是胡扯瞎說的語言藝術代表,王子林老師開場時非常幽默,以“到底帝王信不信風水,我們是不是在胡說八道?”誘發觀眾的深思。在古代,風水確實是門務實的學問,幾乎滲透社會生活各層麵,不知道宗師是誰,但弟子卻遍布天下,他們學問淵博,通“三老五更”。過去從都城到省會,到州、縣衙門,到城鎮、山村都是按風水法則而修建的,但隨著社會的變革,現在這學問幾乎成為絕學。王老師一係列有關“紫禁城的建築之道”的文化講座除了解析紫禁城建築的架構外,還從傳統文化以及風水的角度去闡明當中隱含的奧秘。王老師生於一九六五年,一九八九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係,同年入故宮博物院工作,現為研究館員。以故宮現存的原狀宮殿文物為研究對象,結合文獻、檔案、考古發掘資料等,對帝王宮室的布局、設計、室內外陳設等作較係統的研究,在原狀宮殿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方麵有創新性的見解。對於原狀宮殿的研究主要集中對紫禁城的布局、設計以及對宮殿內部陳設的文物的思想研究。紫禁城的龍脈所在古人認為建都城前要先為國都找一座依靠的山脈,國都背後有雄峰作屏障才能有堅固而為萬世不撥之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脈”就是山脈的神化。“龍脈”雖不為皇帝所專有,但也不是所有山脈都可稱為龍脈,龍脈是指地表在外形上連綿起伏,好似地中有生氣貫通、有始有終、有根有源,有支有派的山脈。“龍”指的是山之外形,而“脈”則指隱藏於山裏的生氣。紫禁城的龍脈即北京城的龍脈,因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是龍脈歸宿之地,即龍穴,所以隻要認清北京城的龍脈,如同認清紫禁城龍脈的所在。龍脈不是隨處可尋,要望勢、察跡、辨形、觀色,而當中最重要的是望勢。簡單而言龍脈要悠遠,才有深度,才有根本,才顯氣勢,所以定龍脈要認脈歸宗。“根”、“宗”、“源”說的是龍脈所發源的地方,龍脈源頭愈遠,則愈有氣勢,因山是氣,山大則氣大。昆侖山便是天下的祖山,所有的山脈皆發脈於此。它的枝幹分明,秉五氣,合五形,天氣從這裏下降,地氣從這裏上升,陰陽相配,四時分序,日月合明,相生相克,昆侖山可謂是濃縮了宇宙一切生發之道。昆侖山是天下祖山一說從未改變過,均認為它氣勢雄偉,是宇宙間最高大的山,其五支山脈,其中三支向東南進入中國,分為北幹、中乾和南幹。而這三大幹就是中國曆代視為龍脈走向的山脈。明代徐霞客跑遍大江南北,四十年搜尋南乾龍,目的就是為了證實金陵(今南京)與昆侖山一脈相通。據《天下輿圖總考》所記,北乾龍起自昆侖山,終於天壽山,故天壽山為龍脈萬裏而來的聚結之處。北京城位於北乾龍之上,天壽山是北乾龍的正結,即北京城的龍脈鎮山(玄武山)。天壽山前為廣闊的平原,龍脈至此便潛入地中,是為藏,為樂建紫禁城時,於宮城北累築萬歲山(今景山),以之為龍脈的龍穴脊山,把潛入地中的龍脈引出,成為紫禁城的龍脈鎮山。紫禁城氣上通天前曾提及“氣”,到底什麽是“氣”?中國古人認為“氣”是宇宙之本,萬事萬物皆由氣而生成。天地若要溝通,必須靠“氣”來完成,因天在上,地在下,二者本不相幹,但有一種人看不見的東西存在著,即“氣”,把天地連為一體的。風水以氣為宗旨,定龍脈,實質是尋找通天之氣。中國人講究一脈相承,昆侖山氣上通天,秉天之元氣。紫禁城的龍脈起自昆侖山,則同樣秉天之元氣。元氣是宇宙生命之源,那麽北京城(即紫禁城)就會充滿生氣,成為萬代堅固的基業。明清時代的諸多典籍都重複提及北京城的山脈走向與昆侖山相連,個中隱涵的便是中國主要的宇宙哲學思想:“氣是萬物之源,亦是萬物之本”。“氣”正是解讀紫禁城風水思想的核心所在。紫禁城的龍穴所在確定了國都有充沛的元氣,且能氣上通天後,就要把元氣納入天地陰陽交會中心點,即風水學中的“穴”。據漢代青烏子《青烏先生葬經》,“穴”有兩層意思,一是內氣萌生之處,即生氣,有生氣,穴才會溫暖,那才能生萬物,這亦是穴之本;二是外氣成形,即言山川的走向和起伏,為氣所凝結,山川是穴的“外氣”,隻有內外相乘,風水才能自成。龍脈千裏而來,在它停的地方,如果前有案山朝揖,左右有峰巒回護,共有河水從龍脈而來的方向流出,那麽龍穴就位於中間。此外,為了藏生氣,穴周邊的建築必然要鎖住穴位,一層一層的圍住,使其再無蕩散的道理,這才能實現“發而生乎萬物”的目的。那麽,紫禁城的穴位在哪?此穴要具備五個條件:山水環抱、城廓環抱、天地交通、陰陽交會以及深藏不露。當中必須符合“天地交通”及“陰陽交會”這兩大條件。經嚴查細察後,王老師悟出位於乾清宮及坤寧宮中間的交泰殿正是紫禁城的穴位。乾清宮象征天,坤寧宮則象征地,因乾為天,天為陽,坤為地,地為陰,天地之道即陰陽之道。而且,乾清宮和坤寧宮合起來便是“泰”卦。故交泰殿意指天地交泰,以實現“天地交而為泰”的理想。交泰殿的實際功能亦是其中一大關鍵原因。前曾提到穴為陰陽交媾之地,可指天地,亦可指男女。據《大政記》及《昭代典則》所記:“建文元年十二月,建文帝於南京幹清、坤寧二宮之間增建省躬殿,方孝孺《省躬殿銘》稱:“皇上嗣大寶位,清心恭已,喜怒不形……複於幹清、坤寧二宮間為退朝燕處之殿。”明確表明幹清、坤寧二宮之間的省躬殿(即後來的北京紫禁城的交泰殿)是皇帝燕寢的地方,可見交泰殿是皇帝和皇後過夫妻生活的地方,其意不喻而明。結語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融結,風水亦然。紫禁城前有金水河,後有萬歲山,元氣停駐於二者之中。這種靠山臨水的環境設計,形成了風水上所謂的“陰陽交濟,山水衝和”的境地,三者完美實現這理想。紫禁城的建築思想豐富多元,一山一水一林一堂都蘊含玄機,充分表達中國人對“融結”的推崇。
[打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