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追尋大師的足跡(九)—— 埃涅斯庫博物館和故居探訪

(2020-08-19 07:24:28) 下一個

羅馬尼亞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那裏的音樂有著濃鬱的民族特色,無論是《雲雀》、《霍拉舞曲》這樣活潑歡快的民間音樂,還是電影《奇普裏安·波隆貝斯庫》、《沸騰的生活》裏優美的樂曲,或是排簫大師讚普菲爾空靈的演奏,都曾給我們留下難忘的記憶。作為這個國家民族象征的《羅馬尼亞狂想曲》,更是傳世的不朽傑作。而這部樂曲的作曲家,是羅馬尼亞最著名的音樂家喬治·埃涅斯庫。

喬治·埃涅斯庫(George Enescu,1881 - 1955)是二十世紀音樂史上一位難得的天才人物,集作曲家、演奏家、指揮家和教育家於一身,被譽為古典音樂最後一位全才大師。埃涅斯庫創作的《羅馬尼亞狂想曲》和管弦樂組曲等作品,是羅馬尼亞民族音樂與古典音樂的完美結合。他同時是小提琴和鋼琴演奏大師,特別是他的小提琴演奏,代表了二十世紀初的頂尖水平。而作為指揮家,埃涅斯庫在他半個世紀的音樂生涯中與歐美各大頂級樂團均有出色的合作。最後,他還是一位成功的音樂教育家,開辦學校,設置獎項,特別是在小提琴教學上,碩果累累,培養出耶胡迪·梅紐因、亞瑟·格魯米歐等傑出的小提琴大師。

羅馬尼亞音樂家喬治·埃涅斯庫。

喬治·埃涅斯庫是羅馬尼亞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布加勒斯特的交響樂團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自1958年起開始舉辦的埃涅斯庫國際音樂節則是羅馬尼亞最盛大的古典音樂慶典活動。此次羅馬尼亞之行,我們探訪了兩處與埃涅斯庫有關的景點:布加勒斯特的喬治·埃涅斯庫國家博物館和錫納亞的埃涅斯庫故居紀念館。

 

—— 喬治·埃涅斯庫國家博物館 ——

位於布加勒斯特勝利大道141號的喬治·埃涅斯庫國家博物館是一座非常氣派的法式建築,當初曾是一位貴族的府邸。原以為埃涅斯庫博物館選址在這樣一座豪華的府邸,不過是共產黨當政時期慣用的“舊瓶裝新酒”的廢物利用,其實卻不盡然,通過網上找到的一些資料,才搞清了這座豪宅和音樂家之間的那一絲關聯。

喬治·埃涅斯庫博物館。

這是一座法國巴洛克/新藝術風格的建築,建於1901-05年,豪宅的主人是羅馬尼亞政治家、當時王國政府的首相格奧爾基·格裏戈雷·坎塔庫茲諾(Gheorghe Grigore Cantacuzino,1833 - 1913,昵稱Nababul),所以被稱為坎塔庫茲諾宮(Cantacuzino Palace)。坎塔庫茲諾出身世家,他的家族是拜占庭皇族後裔,十七十八世紀坎塔庫茲諾家族曾經出過好幾位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大公,所以作為這個家族的男性後裔,都冠以Prince的頭銜,這裏Prince是大公/親王的意思,不過隻是一個虛銜。

格奧爾基·格裏戈雷·坎塔庫茲諾是當時羅馬尼亞政壇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曾任布加勒斯特市長,兩度出任王國首相。當時的羅馬尼亞十分崇法,布加勒斯特被稱為“小巴黎”。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他在修建這座宮殿時,卻沒有同當時其他上流社會一樣聘請法國建築師,而是大膽起用了一位不滿30歲的羅馬尼亞設計師Ion D. Berindey(1871-1928)。從1901至1903年,外部建築施工曆時兩年,之後的室內裝修又進行了兩年,最後於1905年完工。次年,坎塔庫茲諾為這座宮殿舉行了一個盛大的落成儀式,羅馬尼亞王太子費迪南夫婦和許多政要名流都應邀出席。在新建成的宅邸內,來賓被禁止吸煙,這可能是史上最早的禁煙區。

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結束之後,交戰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布加勒斯特和約”便是在坎塔庫齊諾宮簽署的,這應該是發生在坎塔庫齊諾宮最有影響力的一個曆史事件。“布加勒斯特和約”打破了巴爾幹諸國實力的平衡,為次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同年,格奧爾基·格裏戈雷·坎塔庫茲諾去世,死後坎塔庫齊諾宮由他的長子米哈伊爾繼承。米哈伊爾·坎塔庫茲諾(Mihail G. Cantacuzino,1867 - 1928)曾任布加勒斯特市長和內閣的司法部長,也是當時布加勒斯特聞名的一位花花公子,他的妻子瑪露卡·坎塔庫茲諾,是位出名的大美人,布加勒斯特上流社會社交名媛。

瑪露卡·坎塔庫茲諾(Maruca Cantacuzino,1879 - 1968),原名瑪利亞·特斯卡努·羅塞蒂(Maria Tescanu Rosetti),出身於摩爾達維亞貝雷什蒂-塔茲勒烏鄉(Bere?ti-Tazl?u)一位貴族地主家庭,18歲時嫁給米哈伊爾·坎塔庫茲諾。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康斯坦丁,是羅馬尼亞飛行家,與法國著名飛行員作家聖埃克絮佩裏(《小王子》一書作者)是好友,二戰時期他是羅馬尼亞空軍的首席王牌飛行員,曾擊落過包括蘇聯和納粹德國空軍在內的69架敵機。瑪露卡的虛榮心極強,之所以嫁給大她十幾歲的米哈伊爾·坎塔庫茲諾,主要是看中了他家的地位,終其一生她都使用“Princess”(公主)的頭銜。兩個人的關係到後來十分疏遠,各有各自的情人,婚姻名存實亡。

瑪露卡·坎塔庫茲諾公主。

號稱小巴黎的布加勒斯特,上流社會從文化藝術到生活方式,無不極力模仿法國,社交場上的貴夫人也以能夠擁有眾多拜倒在她們的石榴裙下的崇拜者為榮,瑪露卡·坎塔庫茲諾公主也不例外。她聲稱,女人為了保持愛情的新鮮感,同時至少要擁有三個以上的情人。據說她的入幕之賓,每天分三班倒,互不照麵,而每天最後一個來訪的,正是大音樂家埃涅斯庫。

兩個人的最初相識是在1898年三月,《羅馬尼亞音詩》在布加勒斯特首演音樂會上,在16歲的年輕音樂家和芳齡18新婚燕爾的公主之間應該隻是禮節上交往。之後他們又在錫納亞國王行宮的宮廷音樂會上再度相見,但是兩人真正進入對方的感情世界,卻是在十多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羅馬尼亞王室、政府和上層社會從首都布加勒斯特疏散到臨時首都雅西,埃涅斯庫經常到那裏的醫院為傷員演出,與在醫院幫忙照料傷員的瑪露卡重逢。也許就是因為那樣一個非常時期,命運把兩位摩爾達維亞同鄉在家鄉連係在了一起。

1928年,米哈伊爾·坎塔庫茲諾和他的情婦因飆車引起的車禍去世,他的遺孀瑪露卡·坎塔庫茲諾繼承了坎塔庫齊諾宮。埃涅斯庫本來以為可以和瑪露卡名正言順結婚,可是瑪露卡這時卻出人意料地選擇和一位比他小十幾歲的哲學家伊昂內斯庫同居,讓埃涅斯庫十分痛苦,隻能遠走巴黎。可是不久,那位哲學家就離她而去,失去愛人的瑪露卡精神崩潰,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被送進醫院治療。埃涅斯庫又重新回到他的戀人身邊,因為疾病的摧殘,瑪露卡昔日美麗的容顏早已不再,但是埃涅斯庫仍然不離不棄,也許是不忍心把瑪露卡一個人拋下,或者是更愛她”倍受摧殘的容顏“(杜拉斯的名言)。1937年,瑪露卡與喬治·埃涅斯庫終於正式結婚,這一年埃涅斯庫56歲,瑪露卡已經58歲,經過二十年漫長的等待,兩人終成眷屬。

婚後,瑪露卡仍然保留了公主的頭銜和這座宮殿。兩人在布加勒斯特的時候,並不在這裏居住,這座房子被瑪露卡出租給政府的部長會議。1946年埃涅斯庫離開羅馬尼亞,定居巴黎,直到1955年埃涅斯庫去世,都沒有再回過羅馬尼亞。埃涅斯庫去世後,按照瑪露卡的願望,1956年,喬治·埃涅斯庫國家博物館在這座所宮殿裏正式成立。

坎塔庫齊諾宮。

坎塔庫齊諾宮。

坎塔庫齊諾宮內部。

門廳牆上裝飾的坎塔庫茲諾家族的徽章以及格言Que nocent docent(“吃一塹長一智”)。

坎塔庫齊諾宮的大廳。

大廳內的壁畫出自多位藝術家之手,包括布加勒斯特著名的羅馬尼亞雅典娜音樂廳內的巨幅史詩壁畫的創作者畫家彼得列斯庫(Costin Petrescu)。

彩繪玻璃是巴黎Krieger House的出品。

室內的雕塑裝飾,由羅馬尼亞王室雕塑家貝克爾(Emil Wilhelm Becker)完成。這些音樂題材的裝飾,和日後的音樂家博物館的設置,倒是非常吻合。

坎塔庫齊諾宮內的埃涅斯庫博物館分為兩個主要展廳,按照年代次序,向參觀者介紹音樂家的生平和成就。

第一展廳的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時期:童年和青少年時期(1881 - 1900年);國內國際成就時期(1900 - 1920年)

1881年8月19日,喬治·埃涅斯庫出生於羅馬尼亞多羅霍伊縣(Dorohoi,現摩爾達維亞博托沙尼縣Boto?ani)利維尼(Liveni,後命名為喬治埃內斯庫村鄉)。他的出生地,與另一位羅馬尼亞作曲家波隆貝斯庫的家鄉,同屬摩爾達維亞,看來摩爾達維亞民族確實有音樂天賦。

他的父親Costache Enescu是村裏一位小地主。母親Maria Enescu是東正教士的女兒。夫妻倆人之前生過七個孩子,都夭折了。

喬治·埃涅斯庫很小就對音樂十分著迷,三歲的時候,聽到別人拉小提琴,就一邊比劃一邊嘴裏哼著曲調。父親發現兒子的音樂天賦,給他找來一把兒童小提琴,做了他的啟蒙老師。很快小埃涅斯庫就能熟練地演奏,五六歲時還開始自己作曲。不久羅馬尼亞作曲家、雅西大學教授Eduard Caudella得知了音樂神童埃涅斯庫,親自為他授課。1888年,在Caudella教授的建議下,7歲的埃涅斯庫來到維也納,成為維也納音樂學院有史以來年紀最小的學生。維也納音樂學院,在當時的歐洲,是僅次於巴黎音樂學院的最高學府。在維也納他跟約瑟夫·黑爾梅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1855 - 1907)學習小提琴,跟羅伯特·富克斯(Robert Fuchs,1847 - 1927)學習和聲學,下了課就住在老師黑爾梅斯伯格家裏。在維也納他見到了自己的偶像德國大作曲家勃拉姆斯。

在維也納五年多的學習期間,埃涅斯庫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1893年,12歲的埃涅斯庫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這是他的畢業證書。

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的音樂會上,不滿十二歲的埃涅斯庫演奏門德爾鬆小提琴協奏曲,成為第一個在維也納音樂會上演出的羅馬尼亞小提琴家,音樂神童被維也納的報紙讚為“羅馬尼亞的莫紮特”。

在老師黑爾梅斯伯格的建議下,1895年埃涅斯庫前往巴黎,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教授他小提琴的是比利時小提琴大師馬爾西克(Martin Pierre Marsick),教他作曲的是法國著名作曲家馬斯涅(Jules Massenet,1842 - 1912)和福萊(Gabriel Fauré,1845 - 1924),André Gédalge教他和聲和對位,同學之中有著名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 - 1937)。當時的巴黎,是全世界的藝術中心,也是全法國知名音樂家聚集地地方,通過和德彪西、聖桑、福萊、馬斯涅、拉威爾這些大師的接觸,年輕的埃涅斯庫汲取了豐富的藝術養分,為日後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97年在巴黎第一次舉辦音樂會,演奏他創作的一些小曲目。1898年,16歲的埃涅斯庫正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羅馬尼亞音詩》(Poema Român?)。經旅法羅馬尼亞鋼琴家Elena Bibescu公主的引薦,《羅馬尼亞音詩》由著名的指揮家愛德華·科洛納(Édouard Colonne)和他的樂隊首演。由於“知音”科洛納的推介,埃涅斯庫得以在巴黎音樂界嶄露頭角。

1899年,埃涅斯庫從巴黎音樂學院畢業,畢業時榮獲小提琴大獎。

1901年,埃涅斯庫創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兩部《羅馬尼亞狂想曲》,作品深受羅馬尼亞民間音樂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其中《A大調第一羅馬尼亞狂想曲》大膽地采用了吉普賽人民間藝人的拉烏塔爾的音樂形式,主題旋律脫胎於羅馬尼亞的民歌《我有一個列伊我要去喝酒》和民間樂曲《雲雀》,情緒活潑歡快,曲調膾炙人口,被視為羅馬尼亞民族音樂的傑出典範,也為埃涅斯庫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這部作品的成功,向世間展示出,音樂無國界,優秀的作品,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二十世紀初,埃涅斯庫還創作了《弦樂八重奏》,《第一交響組曲》等樂曲,後者由古斯塔夫·馬勒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於1911年首演。同時作為一名頂尖的小提琴演奏家,埃涅斯庫與當時許多著名的演奏家合作演出,包括鋼琴家科爾托(Alfred Cortot)、小提琴家雅克·蒂博(Jacques Thibaud,1880 - 1953)、大提琴家索爾門(Joseph Salmon)和卡薩斯(Pablo Casals)。他的小提琴演奏,並不刻意追求技巧,反對炫技和賣弄,而注重音樂情感的表現,被評論家譽為“小提琴詩人”。

1915年在布加勒斯特的雅典娜神廟音樂廳召開音樂會。

一戰期間,在雅西醫院慰問傷員,遇到後來的妻子瑪露卡。

第二展廳: 藝術成熟期與國際成就(1920 - 1955年)。

1920年,埃涅斯庫和其他幾位音樂家發起成立了羅馬尼亞作曲家協會,並親自擔任會長,直至1948年。圖為協會發起人:Constantin Br?iloiu,阿爾弗雷德·亞曆山德烈斯庫,埃涅斯庫,Ion Nona Ottescu,Mihail Jora。

埃涅斯庫1923年首次訪美期間與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揮的費城交響樂團合作。作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埃涅斯庫與歐美許多著名交響樂團合作過,也曾一度作為接替托斯卡尼尼的候選人,指揮過紐約愛樂樂團。

由於生活的壓力,埃涅斯庫不得不常年忙於演奏指揮、經常奔波在巡回演出的路上,而得不到足夠的創作時間。與大多數作曲家相比,他一生創作的曲目不多,有編號的僅33部,包括散布交響樂,一部歌劇,一些組曲、奏鳴曲和室內樂。埃涅斯庫不喜歡別人把他當作演奏家,而更以一位作曲家而自豪。他經常感歎,假如能有更多的時間,他一定會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埃涅斯庫的四幕歌劇《俄狄浦斯》曲譜。這部歌劇自1910年開始動筆,經過二十多年時間的反複修改,於1931年完成,他將這部作品獻給後來的妻子瑪露卡。

1931年,慶祝埃涅斯庫50壽辰在布加勒斯特雅典娜音樂廳舉行的音樂會。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為他頒發了羅馬尼亞王冠大十字勳章。1933年,埃涅斯庫成為羅馬尼亞學院院士。1939年,應邀參加紐約世界博覽會,分別出席羅馬尼亞展廳開幕式,以及在大都會歌劇院指揮費城交響樂團。1941年在布加勒斯特慶祝埃涅斯庫60壽辰舉辦的音樂會。二戰期間,埃涅斯庫一直留在羅馬尼亞,與祖國共命運。

1946年,訪問蘇聯,會見了肖斯塔科維奇、哈恰圖梁、康德拉辛、奧伊斯特拉赫、奧柏林等多位蘇聯音樂家。圖為埃涅斯庫夫婦與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

訪蘇期間,作為鋼琴家與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合作。奧伊斯特拉赫盛讚埃涅斯庫的演奏“如談話一般自然流暢”。

除了在作曲、演奏和指揮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外,埃涅斯庫還是一個極為成功的音樂教育家,多年來獎掖後進,教書育人,高徒眾多,碩果累累。1913年,埃涅斯庫自己出資創立了埃涅斯庫音樂獎,獎勵羅馬尼亞的音樂家,一年一度,至1946年他離開羅馬尼亞才不得不終止。圖為埃涅斯庫音樂獎曆屆獲獎者。

埃涅斯庫與教子、日後著名鋼琴家李帕蒂。

埃涅斯庫與高徒耶胡迪·梅紐因。

當代小提琴大師梅紐因是埃涅斯庫最得意的弟子,師生二人合作錄製的巴赫《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獲得1933年法國唱片大獎。

有時,迫於經濟壓力,大師也會“特招”個別沒有太多天賦的學生。坊間流傳這樣一則笑話,一位家境富裕卻天資很差的學生跟埃涅斯庫學習小提琴,過了一段時間,學生的父親堅持要為兒子辦一場音樂會,花錢租了場地,還讓老師親自為學生做鋼琴伴奏,以招攬聽眾。埃涅斯庫無奈,隻好答應,並請自己演奏搭檔鋼琴大師科爾托幫他翻樂譜。第二天,巴黎的報紙對音樂會做了如下報道:“昨晚的那場音樂會離奇可謂之至,在台上翻樂譜的應該去演奏鋼琴,彈鋼琴的應該去拉小提琴,而那個拉小提琴的則應該去翻樂譜。”

除了私授,埃涅斯庫還經常去音樂學院給學生們上課,1949至1954年間,每年在意大利錫耶納Accademia Chigiana音樂學院舉辦大師課程。

1955年,喬治·埃涅斯庫於巴黎病逝,葬於拉雪茲神甫公募。

埃涅斯庫的死亡麵具。

埃涅斯庫的雙手模型。

埃涅斯庫生前的遺物。

埃涅斯庫一生獲得無數榮譽,博物館裏展出各國頒發給他的勳章。

 

—— 喬治·埃涅斯庫故居紀念館 ——

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以北一百多公裏的錫納亞小鎮上,還有一座埃涅斯庫的故居紀念館。當年王室的行宮佩萊什城堡,就建在這座喀爾巴阡山中風景秀麗的小鎮附近。

當時埃涅斯庫經常應邀去佩萊什城堡為羅馬尼亞王後伊麗莎白(Elisabeth of Wied,1843 - 1916,筆名卡門·席爾瓦)演奏。他還為女王作詞的一些歌譜過曲。

小鎮脫俗的秀麗和寧靜,給埃涅斯庫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音樂家早已對布加勒斯特的紛擾喧囂深感厭煩,遠離都市的錫納亞正好能給埃涅斯庫提供一個潛心創作音樂的安樂居所。1923年,首次北美巡回演出歸來的埃涅斯庫,用演出所得的報酬在小鎮上買下一塊地,在建築師Radu Dudescu的幫助下,親自設計了一座鄉村別墅,經過三年的施工,於1926年完成。這座羅馬尼亞新布蘭科溫風格的建築,建在普拉霍瓦(Prahova)河畔,對麵是風景如畫的喀爾巴阡山,埃涅斯庫將別墅命名為Lumini? Villa,意為“林中空地山莊”。埃涅斯庫十分中意這座世外桃源,一有空閑便會來此小住,直到1946年最終離開羅馬尼亞,音樂家每年都會在別墅住上至少一個月的時間。1947年,埃涅斯庫在巴黎簽署了一份文件,將錫納亞的別墅捐贈給國家。1995年,經過整修的別墅辟為喬治·埃涅斯庫故居紀念館。2007年,成為喬治·埃涅斯庫國家博物館的分館。

紀念館前的埃涅斯庫雕像。

紀念館內的陳設,保留許多當年的遺物。客廳裏擺放著德國比德邁耶風格的家具和東方情調的裝飾。

埃涅斯庫收藏的土耳其掛毯。

起居室。

埃涅斯庫的臥室,麵積不大,室內的裝飾來自音樂家的故鄉摩爾達維亞。

瑪露卡的臥室則十分寬敞。

故居中還有一架瑞士洛桑出產的三角鋼琴,音樂家生前用它作曲或為朋友演奏音樂。

這裏,曾流出多少美妙動人的音樂,讓人對這位羅馬尼亞音樂大師永遠銘記。

埃涅斯庫,古典音樂最後一位全才。

 

《A大調第一羅馬尼亞狂想曲》

視頻中的演出場所,是布加勒斯特的雅典娜神廟音樂廳,喬治·埃涅斯庫交響樂團的演出大廳。這座折衷式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音樂廳,由法國建築師Albert Galleron設計,1865年動工,1897年最終完工。工程曾一度因資金短缺而幾乎下馬,籌委會於是在全國發起募捐運動,號召人們,“有一個列伊,捐給雅典娜工程”。這句口號源於羅馬尼亞一首家喻戶曉的民歌《我有一個列伊我要去喝酒》,埃涅斯庫的《A大調第一羅馬尼亞狂想曲》第一主題的旋律,便是脫胎於這首歌曲。

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雅典娜神廟音樂廳。

音樂廳圓形的演出大廳,可容納850位聽眾。環繞大廳的是24幅大型壁畫The Great Fresco of the Nation,由羅馬尼亞畫家彼得列斯庫(Costin Petrescu)創作,完成於1939年。

 

—— 追尋大師的足跡係列 ——

追尋大師的足跡(一)——賴特的“草原風格”建築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015/201409/28427.html

追尋大師的足跡(二)——賴特的家園“塔裏埃森”

h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015/201409/28657.html

追尋大師的足跡(三)——橡樹園鎮海明威故居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015/201409/28753.html

追尋大師的足跡(四)——看得見風景的玻璃房子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015/201411/15650.html

追尋大師的足跡(五)—— 探訪聶魯達故居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015/201903/41622.html

追尋大師的足跡(六)—— 賴特的流水別墅,有機建築的典範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015/201907/10590.html

追尋大師的足跡(七)—— 賴特的最後家園,西塔裏埃森

h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015/201907/19433.html

追尋大師的足跡(八)—— 施羅德住宅,碩果僅存的荷蘭風格派建築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015/201908/5114.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x123' 的評論 :

感謝G兄的一貫支持。
gx123 回複 悄悄話 多謝A兄介紹這位難得的天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