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維基關於《唯物論》的簡明定義 ZT

(2013-01-26 12:16:01) 下一個

唯物論(英語:materialism),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1],持著隻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該理論的基礎是,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作為一個理論體係,唯物主義屬於一元本體論。但其本身又不同於以二元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心主義和心靈主義的一個對立麵。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
概述


曆史上,源於笛卡爾的傳統觀點認為,意識是非物質的存在。而唯物主義者的觀點則是從根本上反對這一信條的。盡管如此,唯物主義本身並沒有討論如何來描述所謂的“物質實體”。在實踐中,唯物主義通常等同於物理主義或其他理論的一個種類。
唯物主義通常被認為與簡化論的方法論原理有關,根據簡化論,被一個特定描述層次所區分出來的事物或者現象,如果它是真的(正確的),那它也必須可以在其他描述層次中被解釋—特別是在一個普通或簡化了的層次中可以被解釋。而非簡化唯物主義就明確地反對這一種概念或說法,但無論是簡化唯物主義還是非簡化唯物主義,都通常將物質的構成作為所有存在事物、性質、無法解釋現象的物質基礎。福多通過描述經驗主義和某些特殊學科(如心理學和地質學)是無法直接從基本物理中觀察出,從而有力地證明了這個觀點。並且,很多有關的文獻都是基於這些觀點之間的聯係而發展起來的。
現代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們擴充了唯物主義中關於物質的定義,其中包括符合科學並能探測得到的實體,如能量、力、甚至空間曲率等。盡管如此,像瑪麗·米雷這樣的哲學家,依然認為概念中的“物質”是非常難以定義的。[2] 特別地,唯物主義是二元論、現象論、理想主義、活力論以及二重一元論的相反對照麵。在某種程度上,唯物主義的物質性,可以和決定論的概念產生聯係。啟蒙時代的一些思想家認同決定論。
唯物主義通常會被宗教的思想家們批評和反對。他們認為唯物主義是一種令精神上空洞的哲學觀。而馬克思則將唯物主義作為一種非形而上學的“唯物史觀”,相對地,他將其專注於人類活動(包括實踐和勞動)和由此產生的製度生成、複製和摧毀。(請參照“唯物史觀”)
[編輯]唯物辯證法


主條目: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包含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範疇。在部分國家的中高等教育的哲學課程中對於唯物辯證法有如下的描述:“由於唯物辯証法的規律和範疇,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本身抽象出來的,因而它們既是客觀事物本身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認識的普遍規律,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唯物辯証法不是一種僵死的體係,它隨人類的實踐運動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含義、新的範疇、規律產生出來。”
不過,世界範圍內並非所有的科學工作者以及哲學研究人員都認同辯證唯物論這一哲學流派。以分析哲學的觀點來看,唯物辯證法內容空洞,言語含混,邏輯不清。所謂的“普遍規律”,不過是一些分析語言(analytical sentences),隻說明了特定的語言用法。如“運動是絕對的”,即規定在此語言體係下,要無視“運動”一詞的主語所處的參照係,將本來隻存在於相對事物間的關係(“運動”)絕對化。
反對唯物辯證法的人認為,它所包含的三條“規律”都含糊空泛,既不能精確地描述事實,也不能有效地作出可供驗證的預言,因而是無意義的。[3]
但2000年代後期環球金融危機的確驗證了唯物辯證法對社會科學領域所作的預測,因為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哲學是取材自活生生的自然界、曆史、和世界,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哲學是取材自曆史和世界“無中生有”和“一成不變”的創作,因為形式的、聲明的、和權威的真理從來都是死的,事實的、實踐的、和切身的真理從來都是生的,宇宙的本身就是它的真理,宇宙是無限的永恒性和多樣性,本文明的哲學和科學是有限的階段性和局限性,宇宙並不依賴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哲學形式、哲學聲明、和哲學權威而存在,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哲學是依賴宇宙而存在、發展、和合情修正。
[編輯]對立統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對立的部分組合而成的。 例如, 電現象中包含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原子是一個整體但也是由相反電荷的氫核和電子所組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統一思想來自黑格爾。
冠名毛澤東的中共意識形態作品《矛盾論》對對立統一有詳細論述(對於《矛盾論》的作者問題,請參閱艾思奇條目)。
[編輯]質量互變
物質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質是指物質的性質,而不是質量;量是指衡量物質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從量變到質變,就是說物質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稱作量變)慢慢積累,微小的變化的積累最終導致物質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
[編輯]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原理來自黑格爾的正-反-合三階段論:“正”態事物由於內部矛盾的發展,會過渡到反麵,成為“反”階段,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階段再過渡到它的反麵,是為否定之否定。經過否定之否定後,事物雖然回到“正”態,但已不是原來的狀態,而是更上一層樓。
中國民間諺語“物極必反”就是第一否定;“否極泰來”則是否定之否定。
這種原理的反對者認為,它是一種詭辯(dialectic)技巧,前後所指不一,偷換概念。
[編輯]參閱


毛澤東:《矛盾論》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恩格斯:《反杜林論》
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