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816軍工洞體堪比三峽大壩 挖掘17年後被廢

(2012-04-12 18:14:41) 下一個
我816軍工洞體堪比三峽大壩 挖掘17年後被廢
2012-04-12 10:43人民日報海外版

摘要:“816”工程從1967年2月動工,到1984年結束,挖掘了17年之久。該洞洞體的土建工程量已完成85%,安裝工程量完成60%,當時如果再投入1億元,就可以完工,生產核燃料。後來由於國際形勢變化及國家戰略調整而停建。


“816”核工程入口


圖為“816”核工廠地下通道



  我們眼前的這個“816工程”,全名為“三線建設進洞的原子能反應堆及化學後處理工程”,坐落在重慶涪陵區白濤鎮的深山裏,是1966年9月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修建的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因為當時是一項隱秘的工程,所以隻有編號。說是工廠,其實是一個山洞。當年沒有現在的先進科技和設備,隻能靠解放軍戰士進行人工挖掘。它總長21公裏,分為9層,高達79.6米,是世界上最大人工洞體,可抵抗100萬噸TNT當量氫彈的空中爆炸,被譽為“人工奇跡”。

  “816”工程從1967年2月動工,到1984年結束,挖掘了17年之久。該洞洞體的土建工程量已完成85%,安裝工程量完成60%,當時如果再投入1億元,就可以完工,生產核燃料。後來由於國際形勢變化及國家戰略調整而停建。

  前不久,重慶市巴南區統戰部組織媒體人員前往參觀,我有幸同行。

  驅車抵達時,隻見茫茫白霧中,一個高達138米的通風口矗立於山頂之上。雲霧繚繞中,這座海拔1100多米的金子山,與周圍群山似乎並無二致。大門邊牆壁上新刷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常見的宣傳畫和標語:“不要戰爭,要和平”,十分引人注目。

  816主洞口靠近一小片裸露的石灰岩,位置並不顯眼。主洞口原先的鉛門被拆除,牆體上剩下一道2米寬的鑿刻痕跡,顯示著當年這扇數百噸的鉛門的寬度。

  816洞體完全隱藏在山體內部,洞體施工挖出的土石方量有151萬立方米之多,如果將這些石渣築成一米見方的石牆,長達1500公裏。山體周圍共有大小19個導洞口,裏麵共有大小洞室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條。當年工程停止後,有些洞口被封,因此目前沒有人知道洞口的確切數字。

  我們在導遊小姐的帶領下,進入大門,走在一條約400米長、可容納兩輛轎車並排通行的主隧道上。牆體上還依稀可見當年的標語:“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在洞中緩緩前行,經過主隧道,走進一個小胡同,兩邊有大大小小的房間。胡同盡頭有一部電梯,據說這是中國最早的電梯,能載重2000公斤,當然現在是不能用了。上樓時,我從欄杆之間的縫隙往下看,一圈一圈的欄杆環繞著,宛如環形滑梯,縫隙之間透出底部的燈光。據導遊介紹,洞體內曾經裝有一些小型鉛門,由光電控製,隻要核爆炸閃光一出現,鉛門就會自動封閉,這在當時是最新的技術。穿過三道鐵門後,走進黑森森的洞中,由於開動整個洞內的照明設備,費用較多,因此每走一段路,隻打開我們所經過路段的電燈。

  我們來到核反應堆大廳,入口處有一口“井”,頂部不斷有泉水往下滴。當年,解放軍戰士們渴了,就喝這裏的水。二三十米高的大廳內,當年反應堆的支架部分依然保存著,將近1米寬的“工”字形鋼做成的支架,繞成一個正四方形,支架下工藝導管的圓形插孔密密麻麻。旁邊1米多寬防輻射溝內,鋪滿了從雲南運來的重晶石沙。抬頭一看,空蕩蕩的大廳頂部,有許多圓形的通氣孔,一架載重幾十噸的行車懸掛在幾十米高的樓頂上,場景之壯觀令我們一個個瞠目結舌。

  中央控製室的計算機係統占了三麵牆,麵積達150平方米左右,計算機高達兩米左右,中間許多電線裸露在空空的鐵製架子上,一張發黃的裝置顯示屏的產品說明書上,寫著製造日期:“1978年6月30日”。幾個直徑兩米左右的圓形顯示屏上,有各個部位的分布標誌。洞內四季恒溫,可保持25攝氏度。

  在二層樓的樓梯口,我看到一間屋子裏全是水,水麵上漂浮著一層薄薄的灰塵。這是因為該洞年久失修,排水係統已拆除,導致地下水漫上二層。據說,當年這裏有兩台大功率水泵,地下有一個10米多深、40多米長、寬七八米的大水池,存放用於降溫消減放射強度的水。

  走出洞來,在816洞體周圍坡地上,尚存不少洞體建設時期的舊營房。如今816工程已經解密,在軍事上沒有利用價值了,可它的旅遊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002年國防科工委將816軍工洞體解密。2010年4月向國內遊客開放。著名國家級景觀設計大師、北大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將其比喻為“深埋山間的和氏璧”,並稱其“堪與三峽大壩爭鋒”。(鄒井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