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狡詐日本把自己扮成受害者,侵華戰爭中獲得巨大血腥財富

(2013-12-26 03:13:38) 下一個

 

從地理規模來說,日本的麵積是37萬多平方公裏,隻相當於中國的雲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卻連年不斷地發動對外戰爭,給亞洲的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國帶來了罄竹難書的浩劫和災難。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也不是從1874年日軍侵略台灣開始的,而是從16世紀中國的明王朝時就開始了,那就是倭寇對中國東南沿海的騷擾和侵略。黃仁宇在他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在16世紀中葉,日本這一個島國能夠嚴重威脅本朝(即明朝)東海沿岸各省的安全,這種現象是很難理解的。合乎邏輯的倒是本朝的士兵應該越海進攻日本。因為當時的日本不僅地狹人稀,而且幾十年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內戰頻仍,法律和綱紀可謂蕩然無存。本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被一個極有組織的文官集團所統治,中央指揮地方如身之使臂,極少發生抗命的事情。同時我們這個帝國在名義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常備軍,人數多達二百萬。但是,擁有200萬軍隊的統一的明王朝卻絲毫沒有侵略日本的欲望,倒是並未統一且內戰頻仍的小日本大有吞並中國的企圖。16世紀末,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就說:“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滅亡中國,遷都於中國,天皇居北京。”可見,地盤不大的日本野心實在大得驚人。日本軍國主義者對這個問題倒是有一個答案:日本列島是一個蠶,中國則是一片桑葉,蠶就是要吃桑葉。日本的老師就在課堂上給自己的學生們灌輸這個觀點:日本的形狀像個蠶,支那則像個桑葉,蠶吃桑葉天經地義,否則蠶豈不要餓死嗎? 這真是可笑的歪理邪說。

 

要回答日本為什麽侵略中國,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國的情況。

 

一、日本方麵:

從日本方麵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國,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國。前者解釋日本侵略中國的必然性,後者則回答日本侵略中國的可能性。從中國方麵看,日本之所以將中國而不是其他國家作為主要侵略對象,是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是一塊“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於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國力衰弱,中華民族存在著重大弱點和缺陷,給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機。

一)、第一個問題:從日本方麵來看。它為什麽要侵略中國.為什麽想侵略中國?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必然性在哪裏?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擴張道路,根子還在於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著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那麽,日本為什麽會形成軍國主義的傳統呢?

1.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關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個名詞,但武士道究竟是個什麽貨色?它是怎樣形成的?它對日本有什麽作用和影響呢? 日本曆史上曾經曆了很長的戰國時期,大名領國群雄割據,混戰不已,並逐漸形成了專事征戰殺伐的武士階級。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個武士政權 ——鐮倉幕府,從此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武士統治時代。“武家習氣”、“弓矢之道”與中國的儒家倫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節義、廉恥、武勇、堅忍等一整套封建倫理規範,統稱“武士道”。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識大大強化了,它不但從倫理關係上加固了武士階級,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為特征更加明確了。中國儒家倫理所倡導的儒雅之風,不但沒有使日本武士變得像中國儒生那樣弱不禁風,反而給嗜殺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與文墨之間達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經常為試刀而無故砍殺路人,然後彬彬有禮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說聲“對不起”。這典型地體現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質彬彬和凶殘嗜殺的雙重性格。這也是日本武士與西方強盜的不同之處。在武士統治的數百年間,武士道一直被作為日本社會倫理的基本內容而加以宣揚,武士道潛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強烈的強悍尚武的特點。明治維新推翻了武士階級的統治地位,廢除了武士等級,但武士道卻被日本統治者作為主導性的倫理傳統繼承下來,用以向國民進行灌輸,甚至將武士道精神滲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計地培養青少年的殘酷心態。比如,為了培養小孩子的膽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場取死人頭,誰敢做就給誰獎勵;給小孩喝紅色的羹湯,讓他體驗喝血的感覺。

2.與軍國主義密切相關的第二個因素是天皇製天皇製政體是明治維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個封建殘餘。日本的天皇製有兩個特點:一是萬世一係,從未改姓,絕大多數日本國民對天皇有著絕對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實權。天皇製的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於軍事領域。日本軍隊實行所謂的統帥權獨立製度,即軍隊的指揮權不歸內閣而歸天皇,日本軍閥可以借助天皇的名義隨意對外用兵,日本的政黨體製對日本軍方不起約束作用。可以說,軍國主義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製,正是日本軍國主義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礎。

3.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日本踏上了軍事立國的軍國主義道路從西方列強的情況看,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帶來對海外資源和海外市場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經濟的不平衡性和資本主義列強在政治組織力、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裝備方麵的優勢,使它們得以通過暴力強行奪取海外資源,開拓海外市場。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要比歐美列強晚得多,國力也相對較弱,因而日本統治者普遍懷有急起直追的心理,加之其固有的嗜殺黷武的武士道傳統和天皇製政體的影響,所以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比歐美列強更多地借助於暴力性的對外擴張。要通過暴力強行奪取海外資源和開拓海外市場,就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為此,明治政府以軍事立國為根本國策,竭力擴充軍備,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4.西方法西斯主義傳入日本,形成法西斯軍國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源自歐洲的法西斯主義思潮也開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義和日本的軍國主義可以說是一對異姓兄弟。經過日本民間法西斯鼻祖北一輝和另一名法西斯思想家大川周明的介紹和鼓吹,法西斯主義思潮在日本尤其是日本軍界迅速蔓延。由北一輝、大川周明提出的法西斯思想經軍內法西斯加以補充,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體係,即:通過“天皇歸一”的忠君思想樹立以天皇為絕對權威的“國體意識”;依靠軍隊進行“國家改造”,廢除政黨政治,打擊保守派統治人物,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通過實行國家總動員建立總體戰體製,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奪取遠東霸權,完成“昭和維新”。 1936年二二六政變後,軍政大權完全落入軍部之手,日本的法西斯軍國主義體製正式確立。

 

我們可以梳理出一條思路:武士道使日本人強悍尚武,強悍尚武的民族性格和天皇製的特性,加之明治維新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促使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日本的軍國主義與從西方舶來的法西斯主義相交媾,又孕育出一個具有日本特色的怪胎——更加好戰、更加殘暴、更富於冒險性侵略性擴張性的法西斯軍國主義。這樣一來,日本就猶如一輛被惡魔操縱的戰車,不可能不對外發動侵略戰爭。這便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必然性。

 

二)、第二個問題:日本侵略中國的可能性,也就是日本為什麽有能力侵略中國?

1這首先與明治維新有關,可以說,明治維新是近代日本曆史命運的根本轉折點。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前就開始了對外侵略擴張,但基本沒有達到侵略企圖,根本原因就在於當時日本的國力不足以支撐其對外擴張,可謂心有餘力不足;而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對外擴張幾乎次次成功,主因就在於維新後的經濟發展為其對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僅以武器裝備為例,到全麵侵華戰爭前夕,日本已能夠批量生產當時所有的先進重型武器,如坦克、裝甲車、大口徑火炮、作戰飛機、戰列艦、巡洋艦、航空母艦和軍用通信設備,其性能也與英美製武器相當,而當時的中國隻能生產步兵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重武器基本依賴進口。所以,明治維新是日本之幸,而為中國之禍。鄰國一次成功的改革,卻給自己國家的命運帶來莫大的影響,這是許多中國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的。這個血的事實提醒我們,必須放眼看世界,必須密切關注國際事務。

2、其次,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的一些特性強化了日本的國力,也強化了日本侵華的能力在推動和有利於日本侵華的種種因素當中,除了武士道、天皇製、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經濟發展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一些體現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特性的東西,如團結、認真敬業、善於創造性摹仿和有危機意識等。日本因為強大起來才可能發動一場全麵侵華戰爭,而日本的強大是與這些民族特性分不開的。

1)不搞內哄日本人並非沒有內部矛盾,但他們不大搞內哄,他們對自己的同胞很愛惜,誰動了日本人一根毫毛,哪怕是偽軍的高級將領不小心傷了一個日軍士兵,那也是不得了的事。抗日戰爭期間,我們策反偽軍十分容易,而策反日軍部隊從整體上無一成功。日本軍隊從未發生過內戰,而中國軍隊內部磨擦不斷。抗戰時,我們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口號:“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但是,正義一方的中國人沒有完全做到,非正義一方的日本人反而基本做到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一部了不起的戰略著作,經過抗日戰爭實踐的檢驗,基本的預測都實現了,惟獨有一樣沒有實現,即:“中國抗戰的勝利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將有待於國際的援助和日本國內的變化”。所謂“日本國內的變化”即指日本反戰力量的增長。但是,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日本的反戰力量仍極為有限,幾乎沒有構成一種力量。那麽,日本人為什麽比較團結? 原因有三個:一是對天皇的忠誠,二是民族優越論,三是矛頭對外。先說日本國民對天皇的忠誠。在以等級製為基本結構的日本社會中,天皇站在最頂端,這與中國古代的帝製是一樣的。但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皇位頻繁更姓,總計三十六姓,而日本自神武天皇開創天皇製之後,天皇從未改姓,可謂萬世一係。在日本,天皇不是實際的統治者,而隻是一個象征。天皇的隔絕塵世,一來不妨礙重臣掌握實權,控製朝政,二來無實權就不會犯什麽大的錯誤,也不會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這樣有利於維護天皇製的長久性和國民對天皇的精神信仰。於是,皇統綿延不絕,皇恩浩蕩不息,久而久之天皇也就成了日本統一與永存的超凡脫俗的象征。對天皇的效忠就是對日本國的效忠,效忠天皇成了每一個日本國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這就使得日本有一個凝聚國民的核心和集中統一的精神信仰。二是民族優越論。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把自己視為“天照大神”的子孫,視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優越感使日本人強化了對本民族的認同和對自己同胞的尊重,同時也強化了日本人對其他民族的蔑視和鄙薄心理。三是矛頭對外。日本是一個島國,麵積很小,資源貧乏,很多需求從日本國內無法解決,而必須通過貿易或戰爭的手段從國外解決,所以它的矛頭是對外的,貿易是對外貿易,戰爭是侵略戰爭。無論是解決資源、市場問題,還是擴張領土,日本都是把矛頭指向他國,尤其是中國。矛頭對外,可以緩和內部矛盾,所以日本人從整體上比較團結。

2)認真敬業日本人的認真和較真,在世界上隻有德國人可與之媲美。而這兩個國家恰恰是世界一流的強國,其產品質量的信譽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日本學者研究鄭和下西洋那條大船上究竟用了多少鉚釘;一位專門研究李大釗的日本女學者能把李大釗在日本時住在什麽地方,在那個飯館吃飯,到哪裏散步等等說得一清二楚,這讓中國研究李大釗的專家們瞠目結舌;還有日本學者專門研究唐朝皇帝死後,太子守靈的禮儀,這個問題如果讓中國的學者來解釋不知是否有人說得清楚。日本學者的論文與中國學者的論文反差很大,我們講究篇章布局,講究觀點的提煉和總的結論性評價;而日本人重視細節,重視資料,寫得極為細致。中國人讀了日本人的論文感覺過於繁瑣,日本人看了中國人的論文則感覺大而空,不紮實。日本人之所以認真,恐怕與它小有關,家小業小,土地少資源少,事事必須精打細算;也可能與日本的對外擴張有關,你一個小國去打人家大國,總得精心準備吧。也可能與日本的私有製有關,什麽都是自己的,不認真自己吃虧。認真作風與生活的所有內容都有關係。認真的民族肯定是一個敬業的民族,認真的好處不僅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和辦事的準確無誤,更有助於在國民中樹立科學精神,日本人能把西洋的科技學到手,進而後來居上,肯定與認真有關。因為科學是精細的東西,來不得半點馬虎。

3)創造性摹仿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要進步就不可能不摹仿,但摹仿的水平和結果卻大不相同。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國一直是世界一流的先進國家,中國人也一直習慣於以老大自居。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國門被英國的艦炮轟開,中國人才發現自己已經樣樣落後了。於是,清廷的有識之士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下發起了洋務運動,企圖“師夷之長技以製夷”。但是,由於長期的封建專製統治,禁錮了中國人的想象力、主動性和創造性,加上體製方麵的大鍋飯等原因養成的惰性,我們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往往隻摹仿不創新,落後了再引進。日本人的摹仿,與中國人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他們跟著英國人學習造船的技術,最終達到甚至超過了老師,建起世界一流的“聯合艦隊”;他們向德國人學習照相機的製造技術,最終成為世界第一照相機強國;他們跟著西方學習汽車的製造技術,最終使日本汽車大舉占領西方市場;他們向中國人學習陶瓷、造紙、染料、豆腐和景泰藍等傳統產品的製作技術,最終把我們甩在了後麵。可見,日本人的摹仿與我們不同,這可以叫作創造性摹仿或超越性摹仿。何以日本人能夠實現摹仿的超越效果呢?首要的原因是日本人認真、較真,對引進的和學來的東西仔細揣摸,把它吃透,這樣超越和創新就有了基礎;第二個原因是日本人對於強者的態度,你的技術厲害,我佩服,我學習,我引進,但最終我要超過你。這表明了日本人對於強者的不服輸的精神。

4)有危機意識危機意識可以視為日本島國心態的一部分。日本人因為自己的國家麵積太小,資源貧乏,所以形成了特別強的危機意識,稍有風吹草動,就大呼小叫,如臨大敵。在中國人看來,簡直神經過敏,小題大作。但實際上危機意識並不是一件壞事。它使日本人總是處在一種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狀態,這樣就容易把事情做得好,而不致犯大的錯誤。相形之下,中國人的盲目樂觀和麻木不仁與此形成鮮明對照。

      日本的第一個起飛,是甲午戰爭之後依靠中國賠款的起飛。甲午戰爭失敗,日本勒逼中國賠款三億兩白銀(硬通貨)!三億兩白銀是個什麽概念?按現在匯率折算,如果以年息8%計算,到現在是9696億兩,折合美元10萬億!想想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外匯儲備是多少,就知道10萬億美元是一個多麽巨大的經濟能量!夕陽殘照的中華帝國被生生擠去了自己的大筆財富,如何能不陷於貧弱交加?正是這筆對當時日本來說猶如天文數字的巨大硬通貨,使日本一躍崛起,海軍陸軍全麵改觀。否則,僅憑甲午海戰時的裝備水平,如何能在10年之後對俄國發動戰爭?對俄國戰爭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戰勝之後,日本在東北又開始了大規模掠奪。這些被掠奪的資源、勞工以及不計其數的其它財富,更是無法用數字具體衡量的。戰時經濟從來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高峰。正是從中國掠奪的財富,使日本有了第一個"起飛",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本。日本的第二次起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主要是在1950年之後。

 

      日本第二次起飛也不例外,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掠奪囤積的巨額財富起了最根本的作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人不但從中國全麵掠奪,而且在整個東亞、南亞全麵掠奪。日本在戰爭期間運回本土的資源、產品、珍寶以及無數的曆史文物與藝術品,是根本無法用數字計算價值的,是千億美元還是萬億美元,估計以精細自詡的日本人自己也說不清楚。基度山伯爵挖出的法利亞長老考證出來的刻有貴族族徽的古羅馬金幣,能僅僅以金幣的黃金價值計算幺?更不要說,日本民族在此期間從大量勞工、戰俘在境外工廠礦山所進行的奴隸般苦役中掠奪了多少幾乎毫無成本的超值勞動?正是這些糧食與產品,養活了這個再也沒有多餘的耕田人口的島國。

 

      美國的原子彈與美軍登陸,使當時的人們以為日本從此成了廢墟,要重新崛起是遙遙無期的。可是,曆史的合力竟莫名其妙的將日本掠奪的財富保留了下來。美國先是以反共為由在占領日本後沒有觸動日本的"國家財富",之後又在朝鮮戰爭之後正式扶植日本。日本又一次明目張膽的"起飛了"。不依靠國際援助,不依靠外國貸款,日本民族在20年之中成了世界七大強國之一,再過二十年,居然又成了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惟獨中國人應當清醒的蔑視日本的經濟奇跡。正是中華土地的資源財富人口"滋養"了日本。我們應當永遠記住,沒有這種戰爭吸血,日本隻是個扁扁的蟑螂!從理論上說,這叫資本的非正義性或資本的邪惡性。如果說,西方國家在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主要依靠壓榨本國窮苦階級而成氣候,日本國則從來沒有過這一段自我增長的資本曆史。日本國的經濟資本全部是靠掠奪積累的,是世界所有國家中最為血腥邪惡的資本。然則就是這樣一個邪惡血腥的資本經濟,居然也被中國的哈日媚日敗類當作優秀民族的典型來論證。

 

羅斯福說二戰四大戰勝國是中蘇英美,法國被德國滅亡所以不配,而亞洲所有被日本侵略的小國家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泰國都得到了日本的賠款,而中國作為被日本毒害損失最大的受害國,經濟上也最窮的國家竟然一分錢沒賠,所以二戰中國不敗而敗。

 

     日本全麵侵華戰爭期間(1937-1945年,還不包括1931年918事變後到1937年7月7日之間長達6年的侵華戰爭)中國有近1000多座城市被占領,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億美元,總共達6000億美元......社會財富遭洗劫,使中國人民失去了最起碼的生存條件。

 

     這些損失還不包括被日本在戰爭中屠殺了的3500萬中國同胞的生命的價值啊!6000億美元,按當今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也就是將近50000億人民幣。如果我們想知道這5萬億人民幣的作用的話,我們不妨來作些設想,那樣就更加明了清晰這5萬億人民幣的價值了:

 

    僅就一局部地區而言,日本光是在南京掠走的民間寶藏就6千噸黃金!在南京,被調遣來的憲兵特別行動小隊四處搜查,扣壓所有中國政府的財產,炸開銀行的庫房、搶劫富家及中產階級的商人和其他人士的黃金、寶石、珠寶、藝術品和貨幣。1000多年來,南京一直是一個富裕的城市,許多有錢有地位的中國人在南京城裏有別墅,在近郊有其他不動產。南京也不是第一次被其征服者洗劫,但這次卻是最仔細和係統地進行的。據說,在這一階段,秘密憲兵至少收集了6000噸黃金。對這個問題的曆史研究顯示,官方報道的掠奪數量往往隻是實際數目的一個零頭。另外還有無數中國人喜歡儲存的小金塊、白金、鑽石、紅寶石、藍寶石、藝術品和古董也遭搶劫。這些都來自私人家庭和農村的墳墓。日本人做得如此徹底,甚至把屍體鑲的金牙也敲下來。

 

    憲兵小分隊忙於洗劫房屋---搬走家具、鏡子、地毯,裝箱,通過鐵路運往日本。金百合別動隊---日本特務機構的精英則把注意力集中於銀行老板、行業協會首領、連鎖當鋪老板及幫派頭目,所有這些人的身份事先都早已弄得一清二楚。"三合會"頭目和黑社會的老大特別被盯住。他們中有人逃出城後,親屬被拘留作為人質。這樣,日本人遠遠超過了19世紀英法聯軍士兵酒後在北京圓明園的狂暴行為。

 

    日本在掠奪中極為重視具體細節,其中一個重要的例證是,當時有一支經過精心挑選的,對珍貴書籍和文稿有專門知識的搜集文物的特別行動組織。其中一些是日蓮宗的和尚,他們的任務是在圖書館、博物館、私人藏書或寺院的佛經裏挑選這類書,然後把這些珍寶運到東京。在掠奪前,他們已在中國四處遊曆,與私人收藏者交朋友,編製了最珍貴書籍和文稿的目錄。

 

1938年春,南京大屠殺之後,1000多名這樣的專家來到南京,開始從珍貴的藏書和文稿中挑選。盡管南京相當一部分已成為廢墟,但儲藏這些書籍的建築則處在嚴密的安全保護下。日本的皇家圖書館有優先挑選的權力,最珍貴的物品被挑出供天皇親自過目。每一件東西都被仔細地編號、打包,然後放入防水的箱子裏。他們還編製並複製了多本詳細的目錄,以確保在運往日本的途中不會丟失任何東西。大約2300名中國勞工為物品打包,400名日本士兵監督他們的工作,用了300多輛卡車把這些箱子運往上海,然後裝船。

 

戰後,中國學者要求歸還這些文化財富。美國了解這一情況,美國曾進行調查,確認日本有17處地方存放這些戰時搶來的書籍,其中有日本皇宮、皇室內宮(Imperial HouseholdMinistry)、靖國神社、東京科學博物館、東京美術學院、早稻田大學、東京帝國大學和慶應大學。美國占領當局的結論是日本有300萬冊從中國各地圖書館搶來的珍貴圖書和手稿。今天的學者們稱日本的圖書館是亞洲最好的,因為日本僅歸還了其搶來的圖書中的一小部分,大約16萬冊,不足6%。

 

二戰中,亞洲被占領國被日本掠奪失去的遠遠不止是金銀珠寶,僅中國一國而言,就喪失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瓷器、藝術品、遠古化石、線裝書籍、宗教文物等。戰爭中的日軍猶如貪婪成性的強盜,以強盜的邏輯,別人的任何東西都值得一搶。還記得中國的無價之寶"北京人頭蓋骨"嗎?就是在戰火中遺失的,至今難覓其蹤。日本的邏輯很簡單:如果在軍事上輸掉了這場戰爭,擁有這些財富,日本則在經濟上沒有輸。令人費解的是,戰爭結束後,對於日本的戰爭罪責竟沒有這方麵的追究,是疏忽了?還是故意的?別忘了,戰後百廢待興的全球,似乎隻有財富最能打動人心。

 

然而,狡詐的日本人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拒絕對中國和亞洲的被侵略國做出賠償。靠著它多年來搶掠的不義之財,利用美國的扶植,日本發展成今日的經濟實力,甚至不時拿出幾塊日元貸款在中國政府麵前當施主。日本所謂的“援華”貸款的真正原因:那是典型的乘火打劫啊,就是乘著中蘇,中美交惡,中國處於相對孤立的地位的時候,用極少的代價大量的掠奪走了中國寶貴的資源.誰從中國掠奪走的媒炭最多?誰從中國掠奪走的石油最多?誰從中國掠奪走的稀土最多?日本埋在海裏的那些中國的煤和稀土最大的部份是從中國掠奪走,日元貸款的前提,是必須采購日本的設備,而且價格基本上是日方說了算,淘汰的垃圾設備賣了天價!

     不僅是電信設備采購,在一些鐵路、鋼鐵化工、重型機械的領域裏麵也有這些現象,日本以他們淘汰下來的二手設備賣了不俗的價格,過不了幾年,這些設備大多都被淘汰,等待中國的,是在規定日期內必須償還借款。日本對中國的貸款全都是獲得了極高額的回報的.同時,他們把大屠殺的罪責否認得一幹二淨,把欠的債左推右賴,頗有你奈我何的味道.日本“援華”貸款 ,是日本人吸取中國人的血和肉.

    侵華戰爭中日本在軍事上輸掉了這場戰爭,但日本在經濟上沒有輸,日本從侵華戰爭中獲得巨大血腥的財富,用中國人的血和肉滋養了日本,日本人邊掛著中國人的血珠,日本的經濟發展是靠中國人的血和骨肉堆出來的,日本人素質靠從中國搶來的金錢財富堆出來的素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