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應追討日本掠奪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2013-03-16 00:08:03) 下一個

應追討日本掠奪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王錦思

 

不久前,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砥柱銘》在北京拍賣出了4.368億元的天價,創下中國藝術品成交的世界紀錄。不為人知的是,《砥柱銘》之前藏於日本,而且隻是浩如煙海的珍藏在日本的中國國寶級文物之一。在中國文化複興的今天,有必要對珍藏在日本的中國國寶級文物進行調查研究,並通過討還、索要、購買、展覽等方式促使其回歸。

古代日本受中國影響巨大,日本人對中華文化非常虔誠。中國流傳到日本的許多文物珍存千年至今,尤以古籍最為壯觀。海上“書籍之路”使中國許多亡佚的稀世珍本在日本幸免於難,其中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與哲理。隋唐時期,日本皇室對多得中國文書寶物者重賞。日本人“盡市文籍浮海而還”,帶回的古籍占隋唐宮廷藏書的一半,達1800多部1.8萬餘卷。20世紀80年代,日本收藏中國清代以前古籍達7500種。日本東洋文庫70萬冊圖書中,中國古籍占1/3。這些“天壤間秘籍,無二之孤本”對中國古籍等文化的發掘、整理、研究起了巨大作用。

民國時期,日本趁中國戰亂大量低價購進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品,客觀上使一批珍品得以保存完好。大概在上世紀初,《砥柱銘》從廣東流入上海,被南京人伍福購得。不久又流入日本,被私立博物館有鄰館收藏。有鄰館藏有從殷代至晚清近4000年間大量中國藝術瑰寶。比如早幾年拍賣的懷素《食魚帖》、米芾《研山銘》都從此處流出。黃庭堅另一佳作《李白憶舊遊詩》是有鄰館的鎮館之寶。

一方麵購買,一方麵掠奪,是造成大批中國文物還在日本的重要原因。日本侵略使中國文化古跡損害巨大,毀壞古跡741處,搶劫圖書和手稿300萬冊、文物360萬件,另1870箱,“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也被掠走失蹤。1937年,日本實行“金百合行動”,在南京至少掠奪6000噸黃金,東史郎等日軍到處搜刮名人字畫、古玩。流失海外的3萬枚甲骨片,就有1.3萬枚被掠至日本。中國作為戰勝國,僅僅收回了從周口店出土的10箱化石、3.5萬餘冊古書以及張學良將軍收藏的絹製古畫58卷。現代統計海外失落名畫已查錄的有2.3萬件,其中在日本的就有1/3。

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9萬多件藏品中,包括上萬件中國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畫,可謂無所不包。目前在該館網站上亮相的中國國寶或重要文化財產等文物有143件。隻有極少數的文物注明了是由某某人捐贈,大多數則並未標明來曆,讓人不麵對來曆充滿疑問。該館收藏馬遠的《洞山渡水圖》《寒江獨釣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李白行吟圖》《六祖截竹圖》、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等等都是曠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的博物館中,中國的文物珍品也是數不勝數,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館幾乎都有中國藏品,數量應該在數十萬件。東晉著名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在日本流風遺韻,千年不衰。王羲之的《喪亂帖》唐時傳入日本,或謂鑒真和尚東渡時帶去,而今由日本皇室禦藏,被認為是王羲之目前存世的唯一真跡。

近年來,台灣所藏文物回歸大陸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不為人注意的是,比台灣所藏祖國文物還要浩瀚的國寶級文物仍在日本束之高閣。從近年大眾文化熱可以看到,人們帶有一種濃厚的懷舊情結,對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文化的吸取是積極的,是自覺的,這種吸取精神食糧的回歸,代表了中國目前人們審美情趣的主流方向,也體現出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關注度。因此,促使珍藏在日本的中國國寶級文物回歸勢在必行。

筆者王錦思認為,針對不同性質的文物應該區別對待,比如被日本掠奪的文物,應該根據有關國際法則進行追討索賠,要求日本給予相應的賠償。對於以和平方式被日本購買的中國文物應該友好協商,以購買、展覽等方式促使其回歸,也是中日關係改善的良好兆頭。

 

 

王錦思,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學媒介專業研究生結業。做過記者、歌手,收藏中國各地各種史料和日本侵華罪證、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進行中國問題、國際關係、抗日戰爭和中日關係的業餘研究,首倡九一八全國鳴警報、國家級公祭英烈和死難同胞。專著《日本行,中國更行》、《中國的跛足危機》、《中日何種關係》、《發現抗戰》。 ­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