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記事

秋天含蓄蘊藉, 飽曆了春的繁盛、夏的熱情,不再追逐浮華與讚譽,願靜靜地、悄悄地融入一片淡淡的秋光之中。秋天很美,美在一份清澈。。。
個人資料
正文

貝多芬簡介及作品賞析:《c小調第五交響曲》1

(2005-09-08 17:39:32) 下一個
貝多芬 (L.V.Beethoven 1770--1827)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祖父是科隆選侯的宮廷歌手和樂長,父親也是選侯的宮廷歌手。貝多芬的父親竭力想把他培養成為莫紮特式的神童,因此,四歲時就強迫他學習小提琴和鋼琴,八歲公開表演。在管風琴師C.G.內費的指導下,貝多芬開始學習巴赫等德國大師的作品,使他真正認識了德國的民族音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後,貝多芬進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寧夫人家庭任音樂教師。在那裏,他結識到許多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的教授、文藝家和政府中的開明人士。他們談論藝術、哲學和政治,使年青的貝多芬開始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初步樹立起藝術要服務於善良、正義和人道主義的藝術觀。十九歲時,他獲準進波恩大學聽課,攻讀康德的哲學論著和古希臘文學,在那裏接觸到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啟蒙思想,對他的世界觀、藝術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792年,貝多芬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定居於維也納,是年跟海頓學習作曲。1795年開始出版作品。1800年左右,貝多芬創作了《第一交響曲》,這是貝多芬的一部習作,是他九部交響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1802年,貝多芬創作了《第二交響曲》,從這部交響曲中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正力圖形成使自已的創作與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結合起來的創作傾向。

《第三交響曲》(英雄)的完成,標誌著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部1804年創作的作品,擺脫了海頓與莫紮特的影響,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是一大飛躍。這部作品吸取了法國革命音樂的音調,它與革命時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英雄性、群眾性風格和“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間,貝多芬雖受包括耳疾在內的各種精神上的打擊,但他還是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第三交響曲到第八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及序曲、奏鳴曲等等,這些作品對以後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15年以後,貝多芬完全失聰了,他變得孤僻、易怒,但並沒有失去信心,他這時的音樂創作帶上了深思的性質。偉大的《第九交響曲》的完成,標誌著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顯示出貝多芬的藝術思想更深刻、更細致、更成熟。這部作品體現了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愛”及“全世界人民團結擁抱起來,像兄弟一樣,經過艱苦的鬥爭,才能獲得真正的歡樂”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病逝於維也納。下葬的那一天,所有學校停課哀悼,兩萬人參加了葬禮,他的墓碑上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誌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隻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的音樂,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響曲。從這些交響曲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交響曲從海頓、莫紮特、貝多芬過渡到舒伯特、門德爾鬆的各個時期發展概況,也可以了解到貝多芬創作的基本思維和精神麵貌。貝多芬的交響曲,全麵繼承了德國音樂的優秀傳統,吸取了法國大革命音樂的各種成果和富於英雄性的音調,因此,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同時,他又吸取了德、奧民族音樂的精華,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顯的民族性。

貝多芬的交響曲以表現革命鬥爭的英雄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題放在他交響曲創作中的首位。從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九交響曲》中,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麵描繪了英雄的活動與思想、英雄與革命鬥爭、英雄與大自然、英雄與人民、英雄與勝利、英雄與他的內心世界等等,這些富於英雄性的音調,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間,表現了他們為實現正義的事業而戰鬥,甚至犧牲自己,直到贏得鬥爭的勝利。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多采用擴充的奏鳴曲形式,他的創作構思寬廣、宏偉,思想深邃,形象對比鮮明,豐富多樣,在曲式的處理上都達到了作品整體上的高度統一,在創作之中把原交響曲中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改為諧謔曲,把歌劇中對人世間矛盾衝突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戲劇性表現手法運用到交響曲中,在《第九交響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擴大了交響曲的表現能力與氛圍。另外,在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在配器方麵作了大膽的創新,確立單簧管在樂隊中的地位,在《第九交響曲》中使用四支長號等等,形成了一個新穎的風格,開始了一個新的領域,用這種創新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了他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潮,將歐洲古典樂派的音樂發展到了最高峰,開創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

貝多芬作品賞析

1、《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op.67)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交響曲中最富於哲理性和戲劇性的作品之一,早在1804年《第三交響曲》脫稿之際,貝多芬就已構思創作了,隻是他改變計劃先完成了《第四交響曲》。1807年《第五交響曲》總譜出版。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皇家劇院由貝多芬指揮首次演出了第五、第六交響曲。

《第五交響曲》是《第三交響曲》之後又一部英雄性、史詩性的作品。貝多芬稱第一樂章主題是“命運在敲門”,因此後人稱之為《命運交響曲》。“命運”這個主題是指當時令人窒息的德國封建社會,貝多芬揭示的“通過鬥爭,達到勝利”,是指從黑暗到光明,從與苦難“命運”抗爭和與封建勢力博鬥,上升為歡樂和勝利。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結構嚴謹、完整,手法簡練、明快,發展緊湊、均衡,主題形象鮮明、生動。作為一部英雄性交響曲來說,它的矛盾衝突、情緒對置及緊張的戲劇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統一、更尖銳。各樂章之間緊密的內在聯係,使全曲情緒激昂,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種渾然一體的雄偉氣魄,代表著貝多芬的藝術風格。有人曾經說過:“貝多芬就是在這部交響曲中成為巨人的。”

《第五交響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熱情的快板,2/4拍子、奏鳴曲式。

這一樂章展示了一幅鬥爭的場麵,音樂象征著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黑暗勢力發起猛烈的衝擊。樂曲一開始出現的強有力的富有動力性的四個音,也就是貝多芬稱為“命運”敲門聲的音型,這就是主部主題。

這一主題是向前衝擊的音樂形象,推動著樂曲不斷發展,也在以後的各樂章中不斷出現、發展。這一主題激昂有力,具有一種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氣勢,展示了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麵,表達了貝多芬內心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堅強意誌。

當各種樂器進行輪回模仿,相繼掀起一次比一次緊張的浪潮之後,圓號奏出了一個命運動機的變體,它表達了一種必勝的信心。

這是一個連接句,它從前麵緊張、威嚴的音樂場麵中,引出了富於歌唱性的第二主題,這是一個抒情的旋律,溫柔優美、明朗的音調與前麵形成對比,它抒發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的情感。

在這裏,嚴峻的命運動機退居到低音聲部並以伴隨形式出現,使溫柔的音樂裏帶有不安的色彩,推動音樂繼續發展。樂曲最後在明朗的氣氛中,以果斷、熱烈的音響結束了呈示部。

經過富於表現力的兩小節休止後,隨著命運動機的出現進入發展部,音樂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調,艱苦激烈的鬥爭又開始了。這時的第一主題非常活躍,它無休止地反複,調性不斷轉換,力度不斷加強,隨後出現鮮明有力的號角般的第二主題。這兩個主題用各種手法交替變化發展,如對比複調的手法、頻繁的轉調等等,增加了音樂的不穩定因素,使音樂更加豐富。最後,命運的動機又闖了進來,並以最強的音響不斷重複,形成了發展部的戲劇性高潮,音樂直接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中,呈示部那種鬥爭的場麵再度出現。在第一主題與連接部之間,雙簧管奏出了一段緩慢的哀鳴音調,第一主題的發展突然被打斷。可是,激動不安的情緒又立即恢複,隻是當第二主題出現時才稍為平靜。然而,光明與黑暗的鬥爭並沒有結束,在龐大的尾聲中越來越激烈。這時,音樂發展的氣勢銳不可擋,鮮明的力度對比,緊張的和聲發展,形成全樂章的最高潮。樂章結束時,第一主題動機那強烈的音響,進一步刻畫了勇於挑戰的英雄性格,顯示了人民必定戰勝黑暗勢力的堅強信心。

第二樂章: ba小調,稍快的行板,3/8拍子,雙主題變奏曲式。

 

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宏偉而又輝煌,同第一樂章形成了對比。它體現了人們的感情世界,戰鬥後的靜思同對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錯,最後轉化為堅定的決心。

樂曲開始時,在低音提琴撥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它深沉、安祥、優美,蘊藏著深厚的力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緊接著,單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戰鬥號召性的第二主題。

這個主題的音調與第一主題很接近,並與法國革命時期的歌曲有音調上的聯係。這是進行曲風格的英雄主題,它起初抒情而沉思,轉入C大調由全樂隊強奏後,成為一支雄偉的凱旋進行曲,充滿著火熱的朝氣,鼓舞著人們永往直前。

以後音樂的發展是這兩個主題交替出現的六次不同的變奏。這六次變奏,貝多芬運用不同的節奏音型,調性轉換、樂器變換等各種手法,表現出英雄在激烈鬥爭後的沉思和戰勝黑暗的堅定信念,以及充滿活力的激情。例如第一變奏以第一主題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把音樂變得起伏和激動不安。

第二變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連續出現,增強了動力性,表現出英雄戰勝黑暗的堅定信念。

最後一次變奏,像英雄的凱歌一般,具有豪邁的英雄氣概和樂觀情緒,這一樂章的尾聲,對第一主題作了簡單的展開,表現出從深思中獲得力量,對未來的勝利充滿信心。

第三樂章:C小調,快板,3/4拍子,諧謔曲。


這個樂章用複三部曲式寫成,在調性上,回到了動蕩不安的情緒,像是艱苦的鬥爭還在繼續,它是通向第四樂章的過渡和轉換。主部由兩個對比性主題構成,第一個主題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種向前推進的力量,但又顯得有些遲疑。

另一個因素是這個基礎上的應句,由一連串和弦組成,它沉著、抑製,又顯出不安的情緒。

這個主題陳述兩次之後,圓號奏出一個非常活躍的、號角般的新主題,那熟悉的節奏, 使我們一下子就能確認第一樂章的主題在這裏以另一種形象出現了,它威嚴、穩健,具有進行曲的特征。

兩個不同氣質的、尖銳對置的主題輪番出現,表現了動蕩不安及艱苦鬥爭的場麵,而且每一次出現都越來越尖銳、複雜,富於戲劇性的效果。

中間部分以熱烈的德奧民間舞曲為中心主題,由C小調轉為明朗的C大調,音樂采用了複調賦格與主調和聲的對比手法,情緒熱烈而樂觀,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與前麵的音樂形成對比,有一種不可遏製的力量,造成風起雲湧之勢,表現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過一浪和越來越強的必勝信念。

第三部分是動力性的再現部。第一部分的兩個主題都用弱音奏出,進行再現和發展。定音鼓敲擊的基本動機節奏型預示矛盾衝突在繼續,這是在積蓄著準備最後衝刺的力量。接著,第一主題輕聲出現,音樂自由向上伸展,樂隊的音域不斷擴大,力度由弱到強,調性色彩由暗到明,漸漸發展成為一種不可遏製的力量,響亮的和弦音導入光輝燦爛的最後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4/4拍子,奏鳴曲式。


規模宏大的第四樂章充滿光明和無比歡樂的情緒,是歡呼勝利的熱烈場麵。樂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雄偉壯麗的凱旋進行曲開始,和弦飽滿有力,旋律積極向前,由全樂隊強奏。

第二部分音樂的情緒與前部連貫,由圓號和木管樂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進行曲的節奏,情緒喜悅富於歌唱性。

副部主題由弦樂器奏出,建立在G大調上。這是一支以三連音節奏為主,輕鬆而帶有起伏的歡樂舞曲。

在呈示部的結尾段中,出現了一段與呈示部相聯係的新旋律。

展開部是以第二主題廣泛活躍的發展為基礎的,不斷高漲的音樂,像是無邊無際的人群,匯成了歡樂的海洋。在接近高潮時,“命運”音型又插了進來,但它已不再剛毅強勁,倒像是對過去鬥爭的回憶,與第一樂章遙相呼應。再現部基本上重複了呈示部的音樂,新的力量稍有增添。

這個新主題,像一股巨浪從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邁而勇往直前。龐大的尾聲,響起了C大調光輝燦爛的凱旋進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出人民經過鬥爭終於獲得勝利的無比歡樂。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曲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說過:“要是沒有聽過這部壯麗的作品的話,那麽你這一生可以說是什麽作品也沒聽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