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6)
2020 (53)
2023 (119)
上篇:D14:湖光山城慢行
7/24/2025| 晴|24–34℃(實感更高)
今天原計劃從 Lillehammer 徒步 27 公裏前往 Skjønsberg Farm,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最終又意外地在 Lillehammer多停留了一天。
幾天前在 Hamar 朝聖者中心,一位誌願者就提醒我們:出了 Lillehammer 後,沿著 E6 公路一段正在修路,徒步會受到較大影響。再加上近幾日持續高溫,為了避開危險,我和荷蘭路友Ilonka 磋商後,決定今天先搭一段公交車出城,待通過修路段後再開始徒步,這樣既避開施工段,也能減少在高溫中長途負重的徒步距離。
早晨,我按計劃搭上公交車,然而沒想到的是,因為修路,公交車本身也改道繞行,並沒有按原線路行駛。結果是:無論在哪一站下車後,開始徒步,距離 Skjønsberg Farm 都還有將近 18 公裏的山路,幾乎等於沒縮短太多距離。此時車內電子屏上顯示的溫度已達 34℃,車外在陽光炙烤下,隻會更熱。
我望著車窗外沿途那曬得發白的山坡與沒有遮蔭的碎石路,終於做出決定:我不上山了,直接原車返回 Lillehammer。暴曬下背著背包徒步陡坡,不是“挑戰”,而是“找死”。
回到 Lillehammer 後,我重新回到昨天入住的車站旅店,再次 check in。我對前台說:“我可以住回昨天那張床,不用換床單。”前台也笑著點頭應允。就這樣,我花了相當於 1 美元的公交票價,繞著 Mjøsa 湖兜了一大圈,中午前又原路回到了旅店,像是在時間中“原地踏步”。
這次徒步與以往不同,我在出發前就已經預訂好了全程的落腳點,因此,今天這場“原地休整”,意味著我得重新調整接下來的計劃,或通知對方變更,或幹脆重新預訂。於是,今天我幹脆哪兒也沒去,就窩在旅店裏,一邊對照天氣與交通信息,一邊規劃接下來的每一段路程。
中午時,有當地人告訴我,這幾天的高溫天氣在挪威極為罕見,很多人都叫苦不迭。太陽底下走個幾步就汗流浹背,更不用說負重徒步、翻山越嶺了。
安全從來不是“額外考慮”,而應該是旅途中的大前提。前天收到朝聖路上的朋友 Mark(我們是在銀之路上認識的)發來的消息,他目前正在 Pyrenees 徒步 GR11,卻因為酷熱中斷旅程,甚至差點發生危險。他這樣寫道:
I had to be rescued from the mountain on the GR11. The temperature was approaching 100°F, and I couldn’t find water anywhere. I got totally disoriented, took a wrong turn, and was way off-trail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mountain. I had no option—I had to call emergency services. I made it close to a highway, but there was no way I could go any further. It took the fire brigade 5 hours to reach me from the road in the photo below.
他的這段經曆令人警醒:雨中徒步最多是濕冷難受,而高溫徒步則可能帶來脫水、中暑,甚至直接失去意識、危及生命。
雖然我手機裏也裝了挪威的 113 緊急呼救軟件,但我深知,這類公共資源不應被輕易動用,也不應用在原本可規避的風險上。徒步本應是對自然的親近,而不是對身體與環境極限的試探。
今天還有一個小發現值得記錄。出發前我裝了本地的天氣預報 App:YR(由挪威氣象局開發),但我仍依賴於慣用的國際天氣 App。直到今天早上我才驚訝地發現,兩者在預測氣溫上竟然相差了 6~7 攝氏度!這在高溫天可能意味著一次不必要的冒險。由此,我意識到:無論是天氣還是交通,凡是關係安全與計劃的實用工具,入鄉隨俗、使用本地 App 才是明智之舉。
旅行的“突發”不是麻煩,而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尊重身體,尊重自然,也尊重旅行本身。
以下是今天隨拍,最後兩張是Mark發來的照片。
Lillehammer車站和車站旅店。
行車途中經過正在施工的E6公路。
Mjøsa湖畔連綿不斷地停靠著當地人度假的RV車輛。
下麵兩張照片來自路友Mark。
Mark的事故就發生在下圖中。
下篇:D16:木塔靜守千年
我也覺得出國旅行不能用apple手機自帶的天氣app,很不靠譜。謝謝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