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的培養上中國傳統一直是強調德才兼備,這個大家基本都讚同沒有異議。從目前的教育體係和運作模式來看,學生在各種校外培訓班接受的基本是以才(技藝)為主,而德的培養主要在於平時的學校和家庭,很多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和終身的老師,反正就是那個意思吧,家庭的教育也很重要,不能忽視。小孩的才德培育都要重視,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要兼顧。不能說把孩子送學校、培訓班就完事了。平時家長也要花心思培養孩子性格和處事方式,因為言傳身教更重要,會潛移默化。
關於天分和基因,父母的基因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聰明離開了勤奮和正確的方向就等於分子是零,分母再大也是白搭,始終是零。正確的方向就是德的培育,這個德是廣義的德,不局限於狹義的道德品質概念。籠統地說就是要有大智慧,這種大智慧的具體表現就是有全局觀,能分出輕重緩急,正確的是非觀等。必須強調的是勤奮是必須的,老話說“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笨鳥先飛”,“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意思就是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比先天的聰明更重要。不要跟我說天才愛因斯坦、小紮什麽的,他們當然是天才,但也是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才達到那個高度。三字經說的很明白,“玉不琢,不成器”。
關於贏在起跑線這個話題,我隻想說“贏在起跑線”根本就是謬論,因為人生不是百米賽跑,是馬拉鬆,培養堅韌的精神更重要。你看長跑比賽那有人剛開始就拚命跑?小孩的教育是漸次展開的,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提高而不斷提高學習的難度。你讓小學生學微積分,那不是明擺著讓蝸牛拉磨嗎?!天才數學家高斯在小學時別說微積分不懂,就是最簡單二元一次方程式他都不懂,但這不妨礙他後來成為最優秀的數學家之一。我說這個意思就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重要,人生是由無數場戰役組成的,輸一兩場戰役沒什麽,關鍵是要有清晰的全局觀,始終在戰略層麵上保持勝利。軍事講勝敗兵家常事,曆史的經驗也很多,劉邦剛開始不是被項羽打的屁滾尿流,最後人家還不是得了天下?為什麽呢?劉邦能容得下人,這就是戰略上勝和德上麵的勝。說起軍事才能和打仗劉邦哪裏比得上項羽的才?這樣的曆史很多,還有劉備等。在文化上,三字經裏說的很清楚了,後天的努力更重要。“蘇老泉,二十八,始發奮”,蘇老泉就是蘇東坡他老爹,蘇洵二十八歲才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浪蕩了,於是努力發奮,取得了成就。反麵的例子就是《傷仲永》,大家都知道的不用講。現實生活中例子也很多,在小學到初二之前,很多班級的一些優秀女學生一直名列前矛,但是到了初二初三以後就完全讓位給男同學了,更不用說到了高中幾乎都是男生名列前矛。難道這些女生不是贏在起跑線嗎?難道那些男孩不是沒贏在起跑線嗎?(這裏用男女生做例子,沒有一點歧視女生的意圖,隻是用直白的現象來說明贏在起跑線根本就是個美麗的謊言。)
所有的曆史和現實都說明贏在起跑線是謬論,我說這麽多不是說我不重視小孩教育,我也肯定重視,隻是做父母的不要那麽急切焦慮,否則真是拔苗助長。小孩的教育重點在於灌輸總體的人生規劃,這個我提倡越早越好,不是說一定要孩子做律師、醫生什麽的,是要家長注意觀察自己孩子的優勢和性格愛好,早點確定發展的大方向,不至於高中畢業了就要上大學了還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麽專業,出現這樣的情況多半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沒有盡心。其次,注重對思維方式的培養,讓他們能多從戰略層麵上看問題,要有全局觀,不能因一時一地一城一池的得失而亂了陣腳,甚至鬧出跳樓自殺的悲劇。這就要家長平時注意培養孩子能坦然麵對挫折和失敗的能力和態度。通過有意製造一些挫折讓孩子明白不是什麽事都是一廂情願就能實現的,意外總是會出現的,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具備基本的應付意外、挫折的能力。
這種孩子教育的話題說來話長,用一句話來結束車軲轆話吧:小孩的教育是長年累月,漸次展開的,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做父母的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盡心盡力地做好兒女的培養工作。
現在有許多発達障礙者、対他們來説、”成功體験”至関重要。可以諮尋下教育心理指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