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深深的博客

有心遊遍三洲五嶽,名山大川,可奈世界之大,隻好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邊走邊看,有感而發,記錄鮮活景色和人生感悟。
正文

蒙特利爾那點事(一)(史上最詳細的蒙城旅遊攻略)

(2011-07-21 11:07:46) 下一個

從春到秋,從嫩蕊到葉衰,從東風來到滿階桐,從柳岸春回到楓紅雁飛,從乍暖還寒時到天涼好個秋我經曆蒙特利爾2010年初春到深秋最美的時光。我比遊客幸運,得以窺全豹;我又比本地人勤勉,從不以來日方長為借口放棄每一個機會。現在就來講講我眼裏的蒙特利爾那點事。

天氣篇

4月底到5月溫度已經升到15-20度左右,中午時分穿個襯衣已不覺得冷,通常陽光明媚,早晚還是有些涼意。愛美的蒙特利爾女子已經不顧尚有料峭春寒,大秀春光。

5月底以後天氣已經穩定在20度以上,雨水漸漸多起來,有些日子像江南楊梅天,整日綿綿細雨,愁煞人。來旅遊要備好雨具。

7月初經曆據說是少有的酷熱,有幾日氣溫入夜也不落至30度以下,加上濕度體表感受近40度。那段時間蒙特利爾日均死亡人數都由平均40多人增加到近一倍的80餘人,多數誘因是由於酷熱導致的老年性疾病。

8月日間氣溫可保持在30度左右,但夜間已可舒適的入眠。9月漸轉涼意,但也僅限於多加個薄外套即可。10月已是深秋,終究是加拿大,天氣越發不穩定,來旅遊時多備一兩件厚實的外套非常有必要。

景點篇

大部分遊客沒有時間像我一樣可以悠閑地體會蒙特利爾的每一個角落,多數是來觀光(Sightseeing),從數日遊到半日遊的,照張像便如風似地到了下一個景點,甚至還沒有抬眼看清楚景物,所有的記憶都在取景框裏了。

如果是這樣,少不了先到老港轉轉。這裏自然不能免俗地要首先推薦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Basilica ),不過這座哥特式的教堂太過宏偉,即便在世界來看也是首屈一指的天主教大教堂。在門口照完像以後供奉上幾塊錢到教堂裏麵走走,還是值得一看的,精美的壁畫講述了蒙特利爾的宗教史,而不是傳統教堂裏的聖經故事。還有巨大的管風琴。

沿著教堂北邊一條青石板路往東下去,可以一直走到聖勞倫斯河,兩邊法式殖民地風格的建築雕飾精美,不像其他加拿大城市的乏味,這裏濃厚的歐洲情調會讓人腳步放得慢起來。如果走累了,最好的代步工具就是坐一乘馬車,聽著落在青石板上的馬蹄聲穿行於小巷中,著實愜意。

聖勞倫斯河兩邊的風光就很一般了,原本就是貨運碼頭,加上有些年久失修,看著有些破敗。不過如果有時間往東走上幾步,到了Place Jacques Cartier就豁然敞亮了。寬闊的步行街兩旁滿是酒吧和餐廳,如果趕上天氣暖和陽光明媚,坐在外麵的patio上悠閑地喝上一杯,看著街頭藝人旁若無人地彈唱, 說不出地閑暇快樂。

在老港還有我最喜歡的博物館 - Pointe-à-Callière, the Montréal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蒙特利爾考古曆史博物館。博物館位於就建在老港和Place Royale路之間的三角形地塊上,建築借用地形呈銳角狀,像一把鈍刀。館內主要介紹蒙特利爾島的從17世紀以來的殖民史,最奇特的是整個管就建在島內第一座建築物拆毀的地基上,整個地基遺址甚至巨大的下水係統被博物館原地整體收藏,有點看頭。 

對那些急著趕路的遊客來說,下一個必去的就是Mount Royal (皇家山)了。如果把蒙特利爾比作皇冠,那Mount Royal就是那顆最璀璨的明珠了。把城市的最中央保有這麽大塊的森林地帶,不可謂不奢侈。你是不是會覺得這種城市與環境結合的理念很熟悉?猜對了,就是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師Frederick Law Olmsted設計了Mount Royal。站在公園的觀景台輕而易舉地俯瞰蒙特利爾全城,直至遠眺聖勞倫斯河,身背後茂密的森林,鬧中取靜,不由得感歎蒙特利爾人的幸運。

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去看看位於聖海倫島 Île Sainte-Hélèn)上Parc Jean-Drapeau 公園,裏麵是67年世博會的舊址,還保留有一些標誌性的建築,例如原為美國館的球形的Montreal Biosphère。當然也可以去看看76運中心,不過坦白講和鳥巢一比就寒酸很多,也有些破舊了。當年蒙特利爾為了辦這屆奧運會可謂負債累累,直到最近才兩清了債務,可能後期場館保養資金有些捉襟見肘,故而有些破舊。

差點忘了據稱北美最大的天主教教堂聖約瑟夫(Saint Joseph's Oratory。整個教堂位於一座小山上,再加上整座教堂的地基很高,所以站在教堂的觀景台上可以俯瞰全城。我當時找個快夕陽西下的時刻,遠處聖勞倫斯河升騰起嫋嫋霧氣,往北遠眺,立時有了去國懷鄉的惆悵。整個建築是文藝複興式風格,大教堂的穹頂頗為壯觀,再加上沒有門票,還是值得一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