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世博會(浦西)展區附近南車站路和大同大學曆史 (圖)

(2010-05-15 16:05:29) 下一個



南車站路大同中學

浦西世博園區

1937年,一張題為《上海南站日軍空襲下的兒童》)



南車站路

1906年,浙江、江蘇兩省商民分別組成商辦鐵路有限公司,承建滬杭甬鐵路,並在上海舊城之南建造滬杭鐵路的客貨始發火車站。該站大門南臨車站前路,後門朝北靠車站後路(今瞿溪路),東端跨越今南車站路,西麵貼近今西藏南路,有3幢樓房、3座月台,1座天橋橫跨三山會館和後來的大同大學之間。1908年4月,車站落成,首次開行上海至鬆江的客車。當時每逢春季龍華寺廟會期間,加開龍華專車,從老城廂去龍華寺參加廟會的人,是該站的主要客流。

不久為了溝通南火車站與縣城之間的交通,在陸家浜路和安瀾路之間築了一條街,定名黃家闕路,大林路以南段人稱大新街,1909年人們發現公共租界有一條新馬路叫“大新路”(今天的湖北路),為了避免重複,取諧音改名為“大興街”。同年從利涉橋北堍大興街南端至滬杭火車站辟築一條石砂馬路,以南火車站命名,習稱車站路。這樣,通過大興街——南車站路,上海縣城與火車站之間的交通便捷起來。由於車站碼頭向來是假冒、滑頭生意最猖獗的地方,大興街就在南火車站與縣城相通的必經之路上,城裏去趕火車往往慌不擇貨,車站下客的客人又人生地不熟,最容易上當受騙。於是大興街就成了滑頭商販們弄虛做假、坑蒙拐騙的集中場所,大興街上的商品“大興貨”也成了假冒偽劣商品的代名詞。

由於南北兩個車站分別位於城市南北兩側,有所不便,於是在1916年,在城市西側修建了滬杭甬鐵路與滬寧鐵路的連接線(滬新鐵路),上海北站成為鐵路滬寧、滬杭甬兩路總站,而滬杭鐵路上海站改名上海南站。

“八一三”以後,北站處於戰區,交通完全斷絕,南站就成了陸路交通的唯一出口。當時上海及其附近的難民蜂擁而至,爭相出逃,南站擁擠不堪。1937年8月28日,第1批4架日機首先向南站投彈炸死難民500多人,不一會,又有8架日機飛抵南站上空投彈,車站天橋、月台、鐵軌被炸得稀爛,炸死候車婦孺200多名,地上滿是焦黑殘缺的屍體,上麵還壓著鉛皮和木板。日機投擲的燃燒彈使車站及站外的外揭旗和鄭家橋燃起大火,慘似人間地獄。當時任美國米高梅公司《今日新聞》電影攝影師王小亭正在黃浦江旁的巴特菲爾德大樓上,王小亭回憶道,“鐵軌上、月台上到處是炸死炸傷的人,斷肢殘體處處皆是,隻是由於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東西。我停步裝上片子,看到腳上的鞋子已滿幫是血。我穿過鐵軌,以燃燒著的天橋作背景拍了好幾張全景,這時,看見一個男子從軌道上抱起一個幼孩,把他放在月台上後,又回去抱另一個受重傷的孩子。孩子的母親已經死在鐵軌上。我在拍攝這幅悲慘的情景時,聽到有架飛機又飛回來了。我迅速對著那個孩子拍完了剩下的幾呎膠片,然後向孩子跑去,想把他帶到安全的地方去,但孩子的父親回來了。”之後一張題為《上海南站日軍空襲下的兒童》的照片震驚了全世界。這次轟炸後,南站主要樓房及行車設備均被炸毀,運輸被迫中斷。上海淪陷後,日軍又將南站鐵路全部拆除,至此滬杭鐵路上海南站不複存在。隻留下了南車站路、車站東路、車站前路、車站中路、車站後路、車站支路等幾條路名。


大同大學

大同大學1912年3月由立達學社在肇周路南陽裏創辦,當時的上海,新學雖比較發達,但除了南洋公學等少數官辦的帶有大學性質的學校外,絕大多數都是教會學校,學校辦學很辛苦,一年之後,有了一定數目的積蓄,便在南車站路北首購地9畝,自建校舍。1922年,大同學院改名為大同大學,以理工聞名滬上。
今天的南車站路大同中學

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準予中學部立案,改稱附屬中學,全校大、中學生近千人。在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因連天炮火和飛機轟炸,大同學府被毀於一旦,從南市遷至租界。1938年9月,租用辣斐德路(今複興中路)律師公會大廈為臨時校舍。1939年9月,新閘路新校舍建成,並附設附中二院,原在律師公會大廈的附中改稱附中一院。

抗日戰爭勝利後,附中一院遷回南車站路舊校舍,即今上海大同中學,大學部及附中二院(即今五四中學)仍在新閘路。至1948年,大同大學部學生人數已達2700人,中學部學生達2500人,在當時上海公立和私立學校中占第一位。1952年10月全國高校院係調整,大同大學的商學院並入上海財經學院,理學院並入複旦大學,工學院相關科係分別並入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文學院(文學係、哲學教育係、史地政治係)並入華東師範大學。大同中學至今仍存,而部分“八一三”時被毀的校園於1953年改建為蓬萊公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