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插一段,:⦆,zt

(2012-01-07 12:02:38) 下一個

白岩鬆這孩子的“瞎話”太丟人現眼


白岩鬆在美國一個什麽大學的“演講”《我的中國夢》中講了五個年份,前麵的《白岩鬆這孩子的“夢話”哄不了過來人》中評論了他1968年還在繈褓中吃奶時完全不合事實的“夢話”,下麵看看他10歲階段關於1978年的瞎話。

他說:“1978年,10年之後。我10歲,依然生活在我出生的地方,那個隻有20萬人的非常非常小的城市。它離北京的距離有2000公裏,它要想了解北京出的報紙的話,要在3天之後才能看見。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存在新聞這個說法。那一年我的爺爺去世了,而在兩年前的時候我的父親去世了,所以隻剩下我母親一個人要撫養我們哥倆,她一個月的工資不到10美元。因此即使10歲了,夢想這個詞對我來說,依然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詞匯,我從來不會去想它。我看不到這個家庭的希望。就在我看不到希望的1978年,不管是中國這個國家,還有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國家之間,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那是一個我們在座的所有人,今天都該記住的年份:1978年的12月16日,中國與美國正式建交,那是一個大事件。兩天之後,12月18日,中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那是中國改革開放31年的開始。曆史將兩個偉大的國家、一個非常可憐的家庭,就如此戲劇性地交織在一起,不管是小的家庭,還是大的國家,其實當時誰都沒有把握知道未來是什麽樣的。”

如果這個話是10歲的白岩鬆說的,還可以說是“童話”,但從40多歲的白岩鬆這張“名嘴”裏說出來,就是“瞎話”了。

白岩鬆生長於內蒙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雖然離北京的距離有2000公裏,但“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存在新聞這個說法”的說法就是瞎說。特別是對一個傳媒的專業人員來說就非常“瞎說”了。因為他應該知道,即使當年北京出的報紙在海拉爾當天就可以看見,一般老百姓主要也不是依靠報紙來獲得新聞的,靠什麽?靠廣播。1978年,雖然毛主席不在了,但在“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這一點上,基本上還是“按過去方針辦”的。那時候,個個單位放高音喇叭,村村隊隊通有線廣播,國內外大新聞是一天是要播好多次的,你白岩鬆就是不想聽也得聽。一個畢業於廣播學院新聞係的電視新聞主持人卻敢說那時候“不存在新聞”,這是不是“瞎說”?

白岩鬆說他母親一個人要撫養他們哥倆,一個月的工資不到10美元。白岩鬆的母親當時是教師,而且按年齡看應該是在1966年以前參加工作的。如果是他母親是中學教師,工資應該在60元以上,如果是小學教師,工資也該在50元左右。1970年1美元可兌換1.68元人民幣,不知道小白說的“她一個月的工資不到10美元”是按什麽時候的兌換率?如果用現在的兌換率去算1970年的工資,那是不是“瞎算”。

白岩鬆說他即使10歲了還從來不會去想“夢想”這個詞,看不到這個家庭的希望。可是他又告訴別人,他小時候很調皮,後來在母親教育下開始認真學習起來。“熱愛學習必然就會愛上讀書,每到節假日,白岩鬆就去圖書館看書。為了能讀到更多的書,他辦了兩個圖書證。白岩鬆愛看的書很多,有《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西遊記》等等。書中精彩的故事,讓白岩鬆覺得那些作家真是了不起。媽媽見兒子這麽熱愛文學,因勢利導,使白岩鬆有了人生的第一夢想,長大了也當作家。” 兩相比較,白岩鬆的哪一個說法是“瞎話”呢?

作為新聞係畢業的白岩鬆應該知道,新聞的基本要求是真實性、時效性、準確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實性。用這個要求對照一下白岩鬆的“瞎話”,這個小白真是太丟人現眼了。特別是他以央視主持人的身份跑到美國去這樣瞎說白道,不但對不起他的家鄉呼倫貝爾,對不起他的母校,也對不起他的母親。這孩子,讓資改派給糟蹋了,忘恩負義了,可惜了。

原標題:白岩鬆這孩子的“瞎話”太丟人現眼

關鍵字: 白岩鬆 瞎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