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 :zhang88 : 戰爭對中國是災難,對美國是戰略投資 -

(2010-08-29 21:54:54) 下一個
轉貼:zhang88 : 戰爭對中國是災難,對美國是戰略投資  

——請看國防大學教授怎樣恐嚇中國  

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威懾及戰爭威脅正逐步升級。繼發表新的中國軍力報告後,美軍高級將領又高調宣布,美軍將長期保持在南中國海的軍事存在,無疑,這是又一個既深含蘊意又明白無誤的戰略宣誓,針對誰,為了誰,可說一目了然。連同近期的黃海軍演、美越接近等一係列戰略舉動,美國圍剿中國的步伐明顯加快,力度逐級加大,對中國來說,來自的美國的戰爭威脅猶如天邊的驚聲,轟隆隆地已經越打越響、越滾越近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國防大學的一位教授 8月19日 在《環球時報》上發表了題為《戰爭驅動鏈提升美國國力》一文,隻要閱讀一番,任何讀者都可以明白,該文的宗旨就是要著力說明,戰爭對美國是求之不得的一件大好事,有利無弊,美國非但不怕戰爭,而且渴望戰爭。  

該文振聾發聵地宣稱:“戰爭對別的國家可能是災難,但對美國卻是戰略性投資”。  

為什麽會這樣呢?該文就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證:  

一曰“軍工生產有效地推升了美國的綜合國力”。該文說:“長期以來,軍事需求牽動科技進步,對美國經濟提升作用很大” ,“美國軍工業既提升了美國的科技水平,又增加了外匯收入,” “美國的基礎設施已很完備,不需要修建大型水電站、高速公路、港口和機場,在這種情況下,戰爭、擴大軍工產業不失為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及科技發展的一招好棋”,並列舉了F-35出口以色列及冷戰時期與前蘇聯搞軍備競賽的例子,核心意思在於論證,發動戰爭對美國來說是一招好棋。  

二曰“軍隊成了國家發財致富的‘聚寶盆’”。該文說:美國“國家宏觀調控使戰爭、武器、技術和國民經濟互動,這構成了美國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驅動鏈。”“隻要戰爭不會造成美軍的過大傷亡”,“戰爭規模越大、消耗越多,也就是戰爭要素越活躍,對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就越有利。” 核心意思在於論證,美國正渴望來一場戰爭,規模越大越好,消耗越多越好,這樣美國在國際市場上就更“具有獨家競爭優勢”了。  

那麽,接下來人們不僅要問,在這個時候,在當下中美關係日趨緊張,戰爭陰影日漸濃重的情形下,中國國防大學的知名教授,為什麽不惜筆墨著重論述這樣一個問題呢?  

在此請允許說一點題外的話。  

在我們中國,一般來說,說話寫文章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直來直去,怎樣的話就怎麽說,這是低級的比較淺白的境界,是我等老百姓的習慣;第二種境界:話裏有話,也就是說,把真實的意思隱藏其中讓別人去揣摩體會,這是有點文化素質的作派;第三種境界:話外有話,把真實的意思隱藏在話外,關鍵要看你的悟性,這就隻能是知名“學者”、“專家”們的拿手好戲了,也是中國的文字最奧妙的地方。  

如此說來,閱讀國防大學這位知名“專家”的文章我們必須要有點悟性,非得讀懂其話外之話才行。那麽,什麽是該“專家”的話外之話呢?文章開篇伊始,作者是點明題意了的,作者畫龍點睛地說,“戰爭對別的國家可能是災難,但對美國卻是戰略性投資”。別的國家是哪些呢?我們中國是不是其中之一呢?  

這位“專家”不愧是專業學府專攻戰爭學問的,所見所言就是比其他“學者”、“專家”高明。誰都知道,今天中國麵臨著明顯的戰爭威脅,中美之間會不會因為戰略對抗日趨嚴峻而最終演發成一場戰爭?許多人都非常關心這個問題,也為此展開了廣泛的討論。見諸於主流媒體主流的“學者”、“專家”們一致認為,“中美誰也承受不了衝突帶來的損失,世界也承受不了中美衝突帶來的損失”,這就是說,不但中國承受不了與美國戰爭,美國也承受不了與中國發生戰爭,中美之間的戰爭是打不起來的。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所以他們接下來就大聲疾呼:中美必須進一步加強戰略互信,趕緊深化戰略合作!典型的表述是“中美關係的本質是競爭,核心是實力,基礎和前提是一係列製度和遊戲規則,手段是合作”(見《環球時報》 8月18日 《中美關係決定中國發展方向》一文)。國防大學這位專業教授的看法顯然與這些主流主流的“學者”、“專家”們大相徑庭,在這位專家看來,戰爭對中國是災難,中國承受不起,但對於美國,非但不是承受不起的災難,反而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任何人接下都要進一步發問,既然這樣,在我們該如何處理中美關係呢?或者說,在美國的戰爭威脅麵前應該采取什麽樣的立場呢?   

也不需要什麽悟性了,恐怕連傻瓜都能明白,作者話外之話就是:跟美國對抗完全是死路一條!  

這也是符合該作者一貫思路的。早在黃海危機剛剛發生的時候,該作者即撰文警告中國,不要被拉進黃海“漩渦”,要中國趕緊躲開,這次就不僅是警告,而是認真地恐嚇了。現在,該“專家”終於把話都說明白了:麵對美國越來越明顯的戰爭威脅,中國如果想避免可能的災難,除了趕緊妥協投降外,別無出路。這就是作者的文章本意。  

這簡直是比美國都惡毒的戰爭恐嚇!在作者的筆下,美國的霸權就是人類的宿命和永恒!因為按照這個邏輯,美國越打越強,而美國隻要想打誰就打誰,想什麽時候打就什麽時候打,這樣一來,世界還有別人的立足之地和生存空前了嗎?這不是比“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還要嚴酷百倍嗎?按照這個邏輯下來,小小的朝鮮、倔強的伊朗還不趕緊集體自殺還等待什麽呢?  

我們說,這完全是混淆黑白、居心叵測的胡說八道!  

該文聲稱,隻要戰爭不會造成美軍的過大傷亡,“戰爭規模越大、消耗越多,也就是戰爭要素越活躍,對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就越有利。”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都是規模大、消耗多,美國是越戰越強了呢?還是越打越弱?越戰之後風靡一時的美國衰落論是怎樣來的呢?就算者兩場戰爭傷亡大,那麽現在進行的阿富汗戰爭呢?美國一年隻傷亡幾百人,該不算“過大”吧,是不是美國越打越強了呢?作者聲稱什麽“美國的軍事投入產生了一種軍民互動的‘增殖效應’,軍隊成了國家發財致富的 ‘聚寶盆’”。還什麽美國“暴富天下”、既然又是“暴富”又是“聚寶盆”的,那麽,一場為害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從哪裏發生的呀?60多萬億的國債是怎麽欠下來的呀?既然那麽有錢,那麽暴富,為什麽還瘋狂印刷美元剝削世界人民,中國的近萬億美元的國債為什麽不立刻歸還呀?  

我們說,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一個基本的特征就是黷武,經常靠戰爭轉嫁危機,靠戰爭掠奪應付危機,但是,戰爭、霸權和美元的關係決不是作者所描述的那樣,在作者的描述下,美國靠戰爭和軍事工業支撐的經濟成了合理合法的循環,事實根本就不是這麽回事。我們說,美國的世界戰略有三個基本要素:霸權,美元、武器(即軍工生產),三者之間的關係簡單概括起來就是:靠軍工生產支撐霸權,靠霸權輸出美元,靠美元剝削世界,靠剝削世界支撐美國的軍工生產。於是,軍工生產就成了決定性的前提,成了霸權的命根子,這就是“要大炮不要黃油”的現代版本(有關這個問題,可以參閱筆者文章《中國是霸權理所當然的掘墓人》)。所以,美國現在奉行的是:經濟危機越嚴重,越要製造嚴峻的戰爭危機,這就是霸權及帝國主義邪惡性質之所在。  

但是,這能嚇倒世界和中國人民嗎?  

曆史經驗已經無數次證明,古往今來的一切霸權國家,都因戰爭而獲得霸權,也都因為戰爭而喪失霸權,這是霸權的必然宿命(有關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筆者文章《美國的世界霸權將怎樣走向衰落》)。美國的霸權黷武世界已經幾十上百年了,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現在,盡管看起來霸權國家還氣勢洶洶,武裝到牙齒,但實際上已經外強中幹,連一個阿富汗的塔利班都對付不了,連伊拉克的路邊炸彈都無可奈何,還煞有介事對中國人民進行戰爭威脅,這不由點滑稽可笑嗎?  

曆史發展到現在,美國的戰爭威脅已經嚇唬不了多少人了。朝鮮害怕美國的戰爭威脅嗎?伊朗害怕美國的戰爭威脅嗎?他們都不害怕,難道中國人民還能害怕嗎?當然,個別的中國人還是有可能被嚇倒的,因為曆來是隻要華盛頓一咳嗽,中國就有人要哆嗦,這是沒辦法的事。但拿什麽“戰爭對別的國家可能是災難,但對美國卻是戰略性投資”這樣話影射、恐嚇中國的政府和人民,專業學府的“專家”不顯得有點既淺薄無知、又暴露自己嗎?  

   

附:戰爭驅動鏈提升美國國力  



冷戰結束後,十幾年來烽煙不斷,特別是美國發動的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等戰爭,對人們觸動很大。美國以其作法告訴世人:戰爭對別的國家可能是災難,但對美國卻是戰略性投資。  

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中,美國軍事工業的“火力”更是顯現而出。 8月15日 ,以色列批準斥資30億美元購買20架美製F-35聯合攻擊戰鬥機。這是F-35在軍火市場上賺取的第一桶金。美國軍工業既提升了美國的科技水平,又增加了外匯收入,軍工生產有效地推升了美國的綜合國力。  

長期以來,軍事需求牽動科技進步,對美國經濟提升作用很大。據統計,為打造核武庫,美國冷戰時期累計花了5萬億美元,與前蘇聯的軍備競賽越演越烈。結果,一個越搞越窮,國家解體;另一個暴富天下,稱霸全球。其奧秘在於,美國有效利用了軍事需求推進科技進步,全麵提升國民經濟。美國通過把“市場運行機製”作為紐帶和催化劑,使戰爭、武器、技術和國民經濟互動,構成戰爭驅動鏈。美國的基礎設施已很完備,不需要修建大型水電站、高速公路、港口和機場,在這種情況下,戰爭、擴大軍工產業不失為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及科技發展的一招好棋。  

同時,國家宏觀調控使戰爭、武器、技術和國民經濟互動,這構成了美國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驅動鏈。在美國看來,國家不能因軍隊建設和戰爭而做蝕本買賣。以美國近年廣泛應用的全球定位係統(GPS)為例,它自20世紀70年代由美軍研製,曆時20餘年、耗資300億美元,到1994年3月才被軍民領域廣泛采用。毫無疑問,這種巨額投入,除了軍隊因國家安全需要能不計成本外,任何市場都承攬不起,但軍隊開發出這一項目後,市場卻能誘使企業進行二次開發,通過資本運作和市場營銷,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一項研究表明,美國軍方研究的項目至少有60%可以直接用於民用領域。這樣,美國的軍事投入產生了一種軍民互動的“增殖效應”,軍隊成了國家發財致富的“聚寶盆”。    

美國是一個重商主義的國家,甚至把戰爭也看成是商貿投資。眾所周知,現代高技術武器價格昂貴。一艘航母40多億美元,伊戰中美國步兵的一套行頭也高達5萬美元。軍隊現代化很花錢,錢怎麽弄?在伊戰中,美軍用的都是由最新技術開發出的裝備。對一般國家來講,短時間內既開發不出,也用不起這些東西。而美國則不同,它鼓勵部隊花錢,使用最新技術開發最新裝備。不難看出,隻要戰爭不會造成美軍的過大傷亡,“非接觸、零傷亡”的戰爭規模越大、消耗越多,也就是戰爭要素越活躍,對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就越有利。反過來,美國的經濟越發達,它投向戰爭機器中的資源就越多,戰爭驅動鏈越活躍。戰爭驅動鏈,不但為美國打造了強大的軍隊,生產出了優質武器,還衍生出無數的創新技術,使美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獨家競爭優勢。(來源:環球時報,作者李大光,是國防大學教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